冲突的战略:为什么被孤立,就意味失败公众号新闻2022-10-11 04:10纵观人类历史,侵略战争几乎全部以失败告终,而卫国战争最终都会取得胜利。为什么呢?因为人类共同的价值观是人类行为的深层心理基础。侵略者的难逃被孤立的命运,而被孤立,就意味最终的失败。以色列青年历史学家尤瓦尔-赫拉利在《人类简史》中说,人类是怎样从一种平凡无奇的动物走到地球顶端的?说出来你可能不信,他说,人类是通过故事猜走到今天的。我们今天人类祖先是智人,智人打败其他人种是因为智人的语言突变出了一种独特的功能:那就是讨论虚构的事物。因为这种话类似的虚构故事,赋予了自然一种前所未有的能力。那就是进行大规模合作的能力。大批互不相识的这人,只要同样相信某个故事就能共同合作。通过讲述虚构故事来集结大批人力进行灵活合作,从而打破了致人团体的人数限制。而这正是智人成功的关键。打个比方,如果是一对一单挑身强体壮的尼安德特人,应该能把致人揍趴下,但要是成百上千人打群架,尼安德特人就绝无获胜的可能,因为他们没有有效的合作机制,指人在最开始就是靠着灵活的规模性合作,才干掉其他人种的。后来他们也凭借着各种更大规模的合作,跨过了部落聚居的门槛,创造出了有数万之云的城镇,有上亿人口的帝国。并一步一步的走到了二十一世纪。在这个过程中,人类社会变得更大、更复杂,而维系社会秩序的虚构故事也更加的细致和完整。人类几乎从出生到死亡,都被种种虚构的故事和概念,围绕所谓的文化就这么诞生了。而文化演化这条路显然比基因演化要快得多。自从认知革命后,自然就能依据不断变化的需求,迅速调整行为,并将新的行为方式传给下一代。这让我们的发展速度远远甩开了地球上的其他动物,一步一步走到了食物链的顶端。正如赫拉利所说,虚构的故事像胶水一样,把千千万万的个人、家庭和群体结合在了一起。没有虚构的故事,就没有合作;没有合作就没有人类的今天。尽管合作对所有当事人都是好事,但是自利的人基于个人理性的考虑可能选择不合作。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人类需要有一些共同遵守的基本行为准则,这些行为准则的基本功能就是使得自利的人能实现相互交往,不仅和平相处,而且合作共赢,“相偶不相残,相争不相害。”那么,人类共同的而行为准则来自哪里?来自强权吗?显然不是,人类共同的而行为准则来自人类共同的心理基础。人类冲突和合作的心理基础是猜测对方得动机和下一步行动,在理性人得假设下,双方博弈可能达到均衡状态。如果上方或者至少有一方偏离理性前提落入“个性”、“特色“得陷阱,冲突可能失控。首先,我们用生活中得例子说明什么是博弈论的理性前提。假设在没有手机的年代,你跟你的朋友相约去一个地方,比如你将在上海与某个人会面,但没有人告诉你会而的地点。你与对方也没有事先约定会面的地点,而且无法用其他提任何途径与对方进行联络。你和对方只能自己寻找会面的地点。你将怎么做?这是获诺贝尔经济学奖的谢林在他的《冲突的战略》一书中提出的问题,提出这个问题的目的是为了说明博弈论的默式谈判概念。谢林对美国纽约市的调查结果时,大多数人选择到地铁的中央车站(服务台)会合。如果你的选择地点非常与众不同,你大概无法与对方会面。在博弈的场景中,你不能太有个性,如果你以自己的特色与他人博弈,也许你会输得很惨。因为博弈的精髓就是“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即你一定要猜到对方得想法和动机,建立其双方得默契和共识。再看一个问题:两个空降兵意外地降落到了图中所示的地区。双方都随身携带了一张地图,并知道对方随身也有一张地图,但不清楚对方降落的具体地点,也无法与对方进行联络,双方只有尽快地找到对方才能获救。那么,他们是否会研究随身携带的地图,并协调彼此的行动呢?他们是否会不约而同地想到并在地图中标示的某个地点会而呢?假设空降兵双方都不喜欢走路,那么我们在解答问题的时候,就必须考虑双方利益的冲突因素。如果双方能够进行有效的沟通(当然这里是不允许的),那么双方可以就会面的地点进行商讨,而且每一方都会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一个靠近已方的地点或是会合场所。而在缺乏有效沟通的情况下,双方则会抛开利益的分歧,努力在彼此间寻求共识。如果某个“醒目”的地点引起他们共同的关注,而这个地点更接近于其中一方的期望,那么,他就是这场博弈的胜者。即使这一结果对另外一方多么不利,后者也无法提出任何异议,而只能接受这一现实。地图本身提供的谈判“动案”(proposal),因为在缺乏有效沟通的环境中,根本不存生讨价还价的空间。在协调沟通压倒一切的情况下,作为一个副产品,一场冲突就可能被避免——我们也可以认为被双方忽视了。鉴于双方都失去了在有效沟通条件下应该得到的东西,用“赢”和“输”来形容游戏双方似乎并不大准确。如果双方降落的实际地点相距很近并运离住宅,那么他们就没有必要长途跋涉到住宅会合。他们只需用明自己所处的位置,到位于二者中间的某个地成会合:或者一方“扶胜”,另一方的所失大于前者的所得,如双方降落于住宅的同一侧,虽然二者经过长距离跋沙一距离远远大于理想路径-终于实现了会合,但是与双方商讨后得到的结果相比,距离住宅较近的一方仍然赢得优势。空降兵案例表明,对谈判某一方而言,缺乏有效沟通也许并不是什么坏事。如果一方能够准确判断自己的优势,并对自己能够预见的谈判结果充满信心,那么他就可以设法破坏沟通渠道或拒绝提前为相关问题与对方进行任何有效的协商。再把前文空降兵得案例稍微改动一下:两支敌对军队分别位于X点和Y点,两军的指挥官要求自已的部队尽可能多地抢占土地,并知道对方将采取同样的行为。但是,双方都竭力避免接触交火,而且深知对方也具有同样的意图。双方命令自己的部队在预定范围内行动,如果遇到抵抗将进行反击。除非二者占领的区域不存在重合现象,且在双方之间存在一定的空地。双方才能真正将抢占的领域据为已有。谁具有相对价值优势,谁将赢得主动权。请X军队在地图上标出你希望占领的土地范围。调查结果显示:X组的22人中的14人和Y组的23人中的14人选择沿着河边划定界线。应该引起注意的是,另外跨过河界的15人出现了14条不同的界线。结果,出现8x7种结果,其中只有1种结果成功。这强调了这个解决方案的“正确性"。结论是什么?冲突止于默契(共识)。这个共识也可能用其他名字:政治正确,人权,天理,等等。所以,不要认为政治正确没有用,人权标准很虚妄。被孤立,就意味失败。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戳这里提交新闻线索和高质量文章给我们。来源: qq点击查看作者最近其他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