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谎者悖论(Liar's Paradox), 从最简版分析起。
说谎者悖论(Liar’s Paradox)又叫Epimenides paradox,最早出自公元前6世纪,古希腊克里特岛的哲学家埃庇米尼得斯之口:“所有克里特人都是说谎者。”
稍一思索,我们就不由想问,那么这位智者他本身是不是在说谎呢?
其实中国也有自己的说谎者悖论:“道可道,非恒道。名可名,非恒名。”这两句话本身,算不算denote 了“恒道”和“恒名”呢?
因为说谎者悖论和罗素悖论本身,名列最难解的悖论之列,下面我们先从最简化的版本开始分析起。
Liar’s Paradox 最简版:
S1: 这句话是错的。(This sentence is false。)
我们可以看出,以上这句话我们不知是该取真值(True)还是假值(false)。如果取真值,那么这句话不真(not true),如果取假值,那么这句话又不假(not false)。
根据逻辑规则,我们可以推断出,S1既不真也不假。下面的推断不想看也可以略过。
If ~p—>p, then p. (law of clavius: 如果一个命题的negation能推出命题本身,那么命题本身不为假。)
将~p代入p,我们又可以得出
if p—>~p, then ~p.
于是一句话既不真又不假,so what?怎么就成悖论了呢?
这里,我们似乎有一种直觉判断:所有句子要么取真值,要么取假值(bivalence)。
但当然我们很容易能找出反例,比如疑问句/反问句和祈使句就不能被赋真假值。比如我上面说:so what? (那又咋样呢?)我们就没法给这句子赋真假值。或者我们说:就这样吧!这个句子我们也不知该是真值还是假值。
那么排除了带问号和带感叹号的句子,所有带句号的句子,也就是陈述句(declarative sentence)应该能符合要么取真值,要么取假值的标准吧?然而,我们也可以举出关于陈述句的反例:
S2: 美国国王是秃头。
那么上面这句话是真是假呢?如果说是真,但美国不存在国王,如果是假,我们也无从判断。所以这句话虽不“矛盾”,但我们也实在不知该赋予它什么值。
我们于是又退一步问,为啥我们觉得陈述句要么是对的,要么是不对的呢?
原因在于,陈述句是我们用来描绘和反映外部世界的。当然我们可以判断错了(比如鸡有三条腿),但外部世界在同一时间,同一方面,不能又是真又是不真的。也就是无矛盾律,不止是我们对语言系统的要求,同时也是我们觉得真实世界(本体论:ontology)应该遵循的原则。(所以如果语言/逻辑系统不止取两值,又会怎样呢?大家如果有兴趣,下次再来写写这个。)
所以当有些句子的主语不代表(representive)外界的存在时,它们的语义有缺陷(semantic defective),我们认为它们是“错句”。
在进一步分析前,我们作一个区分:“鸡有三条腿”是错的,但它不是错句,它的主语“鸡”存在,这句话可以被清晰的赋予false一值。
这时候我们又有了两个问题:句子是“错句”怎么办?第二,为什么“错句”存在?我们要如何找到哪些句子是“错句”?
对第一个问题,我们的答案是不怎么办,我们接受简单版liars paradox不真也不假(注意不是既真又假),无法赋值。通常作法是我们把所有能赋真假值的陈述句单分出来,给它们起名叫命题(statement,propsition)。这也是一谈逻辑,大家开口就是这个命题是真的,那个命题是假的,而不是这个句子是真还是假。
第二个问题,为什么有“错”句和怎样找到它们。
对于这个问题,有一派的说法可以解释最简版的说谎者悖论(S1)。他们认为,判断一个句子的对错,不在于句子本身,而在于句子之外。
当我们说一个句子是“对”(true)的时,我们是在肯定(assert)它。
比如我们说:雪是白的。我们回应说:对哒!或者有人说“绿树是红色的”,我们说:这不对!
然而当我们还不理解“对”是什么意思时,不能一上来就判断:“雪是白的”是对的,这句话是对是错。
也就是学会判断句子对错前,我们先要有一些base sentence,本身不涉及“对”“错”的概念。如果没有这些“基本句”,我们就会陷入不知是对是错的困境。
比如我们如果造一些句子来判断对错:
句子2: 句子1是对的。
句子3: 句子2是对的。
句子4: 句子3是对的
……
句子1:句子2是对的。
像这样循环没有ground(不指向外界)的句子我们是无法判断对错的。就像:这个句子是错的,因为它没有ground,我们只能说它不对也不错。同样,“这个句子是对的”,虽然不涉及“矛盾”,但同时,它也没有被判断为是对是错的基础。
但是,以上理论只解决了最简版的Liar’s paradox,如果我们加强一下说谎者悖论:
S3: 这个句子不是真的。(This sentence is not true.)
那么根据逻辑规则,S3是同时真又不真,这是一个真正的矛盾。我们如何解决S3呢?且听下回分解。
结束前聊一些题外话。上次写了白马非马后,有些网友对逻辑等价(logical equivalence)提出了疑问。简单来说,我们在数学证明里学过,原命题(P—>Q)和其逆否命题(~Q—>~P)等价,但和其否命题~(P—>Q),以及逆命题(Q—>P)不等价。
这里我们要理解,第一个等价是必然等价,也就是说只要是逆否命题则一定和原命题逻辑等价。但第二个不等价不能理解为必然不等价,而应该是“不是必然等价”。
例如,如果P: “雪是白的”推出Q: “雪是白的这句话是真的”,同时Q: “雪是白的这句话是真的”也可以推出P: “雪是白的”,那么我们说P与Q逻辑等值。这里不代表我们是从P推出Q,推出了Q可以推出P,而是我们可以以其它原因推出Q可以推出P。P推Q和Q推P两者不是矛盾的。
同样,我也曾经问过,如果“我在撒谎”这句话是悖论的原因在于自指,那么“我没在撒谎”这句话为什么我们不认为是悖论呢?在这里,我没有认为“我在撒谎”和“我没在撒谎”逻辑等值,而是同一个原因,应该推出同样的结果,如果推出的结果不一样,那么这个原因最起码不是最本质或唯一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