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留旧事】 博士答辩的一些趣事
家里人多是教书匠,从小就认识了一帮有文凭的。那时候大多数的高校教师都是本科学历,只不过有些带着名校光环,有个把硕士毕业的那就算高人一等了。也听长辈们提起,有那一小撮出类拔萃的,是什么副博士毕业,有苏联血统的。当然更牛的是留美博士,只不过这种人寥寥无几,一般都混到院士了。那个时候我对博士的认识就是,神仙人物,高不可及。
到了八二、八三年,族里有出息的,像什么表哥,堂姐,小叔一流,纷纷出头,竟然搞到了出洋留学的资格,要去读博士了。我那时候小学刚毕业,心智初开,正开始潜心攻读中国现代文学专业 — 武侠小说方向。每天钻研的都是诸如九阴九阳的优劣,令狐冲与竹林七贤的精神传承,古龙的写作手法之类。正是雄姿英发,指点江山之际,对留洋这等俗务自然是无暇顾及。当时最羡慕的是他们一个月四百美元的奖学金,那可是好多的银子啊,如果给了我,用来租十年的武打小说都花不完。另一方面又觉得这博士仿佛坠落了凡尘,离自己距离近了一些。
等到自己大学毕业,又工作了一段时间,也动起了读博士的心。于是追随革命先辈的足迹,狂背红宝书,死操托福GRE,这里按下不表。一路艰辛,申请学校,拿学分,过资格考,找课题方向,一转眼要答辩了,这下心里没了底。这玩儿哥们可从来没练过,该怎么准备呢?最后还是下了点水磨功夫,多读了二,三百篇文章,又准备了上百个问题,自问自答,背得滚瓜烂熟。等到了时间,进到古色古香的答辩厅里,一眼扫过去,屋子里坐了七八位,个个面相不善。先给了二十分钟报告,开始操练,每人十分钟,不歇气的盘查了两轮。两三个小时下来,背心都湿透了,算是顺利过关。于是乎大家换了面皮,开始互相吹捧,终于也当上了打狗托。
又过了好几年,自己开始带学生,时常也要当当考官,博士答辩的现场就去得比较多了,好玩的事情也见了不少。一般来说,博士答辩作为学生们最重要的一次考试,不紧张那是不可能的。但有的学生紧张到思维短路,脑袋完全不工作了,估计这个时候问他个一加一,可能都会觉得藏着机关,不敢给个确定答案了。这个情形下往往就要看指导老师的面子,大佬的学生大家一般也就放他一马了。有些个另类的竟然在答辩现场梨花带雨,大哭了起来,这个就非常尴尬了。
读博士就像跑马拉松,是个比较长期的历程。比较惨的情况是找不到合适的方向,或者是碰到技术难关怎么也解决不了。在实验室里呆上七八上十年的同学大有人在,当然读了一半拍屁股走人的也不少。最不幸的是辛辛苦苦搞出点名堂,抬眼一看,别人类似的成果刚刚抢先一步发表了,那时节真是欲哭无泪,上吊的心都有了。而真正能进到答辩了,其实就没太大问题了。
中国学生功底一般比较扎实,准备工作也做得细致。考他们论文本身的内容那是不会有什么差错的。这个时候往往可以引申一下,出点触类旁通的问题,看看他们在压力下的应变手段。这个时候往往同学们的汗就下来了。当然不时也会出几个未来的领军人物,旁征博引,侃侃而谈,还不时抛出一些新思路,有来有回,那真的是一种享受。
最好玩的一次是去当答辩主席,本来是个闲差,控制一下流程就可以了。结果这个学生骨骼清奇,在作报告之前为了给自己打气,竟然放声高歌。先唱了一首国歌,又来一首进行曲。一开始还是自己嗨,后来发展到打拍子号召大家一起合唱。我当时是死憋着没笑出声,转眼一看,他老板的脸都青了。
其实博士答辩不仅是考学生,也是老师们学术交流的一部分。校内考官也就罢了,校外主考官一般请的都是行业大拿。交流交流最新研究方向,拉拉感情,互通一下资源,不亦乐乎。这就是为什么每次答辩完了,大家相拥着到教师俱乐部去大吃大喝,庆祝学生毕业是一方面,更重要的就是为此了。
当然学生们一般体会不到这一层。好不容易熬出头了,很兴奋,又有些迷茫。毕竟这才是职业生涯的第一步,艰苦的日子还在后面呢。
当然美好前程,也就从此开始了。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 离去的那些人 关于饥饿的回忆 郭文贵的爆料和被捕 羊与狼的故事 耶稣受难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