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小结和感悟
这是关于儿子创业的最后一篇,内容有点散,有点匆忙。
首先想聊一聊“烧的反正是投资人的钱”这一概念。每个行业,每个初创公司的情况或许都不一样,比如做硬件、做医药的,一般起始投资比较大,相比之下,几个人合伙做软件,需要的投资就少多了,有时为了守住自己的股份,甚至可能要拒绝找上门来的投资,相应地,对资金的使用也比较谨慎。至于创始人给自己开出的薪酬,据儿子介绍,在创业起步阶段,创始人为了体现对创业的信心和对投资人的尊重,一般只拿比较低的薪酬,像我儿子,前面两年,拿的年薪大概相当于他如果去大公司工作的年薪的三分之一。
在事业处于低谷的几个月,儿子对过去一年半的创业经历作了许多反思。他的长处是遇事不慌,尤其是遇到大的事情时,有远超过年龄的冷静。我女儿就跟我说过,她遇到难事时,总会先想到找她哥商量,因为她哥说话的声音就能让她急躁的情绪平静一半。他的短处是,对自己太严(intense), 这种情绪或态度会直接或间接影响到和他一起工作的人,对熟悉他的朋友还好说,但新招入的员工就可能感觉不舒服,他明白这是将来工作中要改进的地方。
新年过后,儿子又开启新的项目。合伙人的离开,有打击、有损失,但也有好处,一切可以由他自己独立作主了。俗话说“手中有粮 心中不慌”,种子投资的大部分资金都在。
说到初创公司的招人,尤其是要招到合适的人,不是件容易的事情,有很大的运气成份。“合适”但不一定最強,实力很强的人,如果不是做合伙人,未必愿意到微型公司工作。
儿子这时候是真正的光杆司令。他招的第一名员工是一个有五六年工作经验、从一所非常普通的大学的计算机专业毕业的男生。用儿子的话讲,这位男生技术非常强,之所以选择到儿子的公司工作,图的是自由,八小时之外和周末绝对是属于他自己的时间,但八小时之内绝对会尽职尽责。两人经过短暂的磨合期后,开始了近两年的愉快的合作。
之后,又陆陆续续地招入六、七个员工。“麻雀虽小 五脏俱全”,有专做设计的,有做界面的,有做后台的,有专职负责市场营销的。员工搭配也尽量多样化,比如做设计的,先招了一个在微软工作过后来自己创业、经历比较丰富的设计师,后来招了一个刚从UCLA设计专业毕业的华裔小女生给设计师作助手。做程序的,自然更倾向于招聘有几年工作经验,到公司后第一天就能上手的程序员。中间也招过一个从某名校计算机专业毕业的高材生,从简历上看,这名学生四年拿到了硕士学位,远程面试表现也很不错,但这名毕业生工作两三个月后发现无论是学习新东西,还是完成工作的进度跟不上其他几个同事,压力很大,自己主动辞职走人了。让儿子倍感幸运的是,经朋友介绍,招到了一个实力很強、有七八年工作经验的资深工程师,擅长后台开发,后来,这位工程师又介绍了他的一位擅长手机应用开发的朋友入职。他们两人后来成为了公司的技术开发台柱。
关于A轮融资。获取投资人的青睐,大概离不开这几个因素:实力、推销、运气。人际关系(network)和时机(timing)也很重要,比如目前环境比较去年同时期,在其他条件相当的情况下,获取同额投资的难度就要大不少。儿子准备争取A轮投资时,YC顾问和现有投资人都认为时机不够成熟,获得较大A轮融资的可能性比较小,建议再等一等。但儿子在评估了当时项目发展的良好势头后,还是决定试一试。记得当时电话中跟我聊起这事时,我还凭借老观念,问他有没有准备好“商业发展计划”(business plan)? 他笑我是老古董。大概一两个星期后,儿子打电话来说,他已经争取到了两家投资公司的资金,其中之一在湾区颇有声望。规模大、有声望的投资公司除了提供资金外,还会指派对相关行业比较熟悉的人做顾问,如果需要,还可以提供财会、税务、法律方面的帮助。最后,他选择了这家颇有声望的投资公司的投资。据儿子讲,投资人除了对他们正在做的项目、项目进展和未来展望颇感兴趣外,还对他本人在合伙人离开后能一个人坚持下来颇为欣赏,这或许对促成投资人作出决定有些帮助。
关于是否被收购还是继续发展,每个公司情况不一样,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尤其是要看决策人的判断和决定了。大概A轮融资后不到十个月,儿子从一个朋友处了解到有一家业内大公司正在积极收购小公司,作为公司的一个发展策略。通过朋友牵线,儿子与大公司管理层有了联系,经过几轮面试和考查,包括对每个员工的面试,大约两个月后,儿子的公司被收购,儿子也成为了这家公司的一员。自此,儿子的创业暂时画上了句号。
回过头看,儿子最大的感悟,一是朋友的帮助非常重要,他很幸运,每个关键时刻,如起步、招人、融资、被收购,都有华二代朋友提供信息或实际帮助;二是不轻言放弃,用他的话说,许多初创公司并非真的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只是创始人自己一时感觉是这样,如果静下心来,大多数情况下,都能找到问题或难关的解决办法。
以上三篇小文章是我对儿子三年半的创业经历的蜻蜓点水式的记述。有许多华人孩子在创业或准备创业,希望我儿子的故事对他们有所启发。华二代中,有些孩子巳经把企业做大做强了,相比之下,我儿子的创业只是“在河边湿了湿脚”。我坚信不久的将来会有更多的华人孩子无论创业与否,在各行各业都会脱颖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