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丨张云飞:围绕党的使命任务 谱写新的绿色华章
张云飞
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在我国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关键时刻,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上鲜明地提出,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
中国式现代化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道路和模式抉择,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和重要特征之一,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之一。我们要紧密围绕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一使命任务,大力推动绿色发展,大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努力谱写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新华章。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绿色特质
作为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变过程,现代化是人类社会发展不可跨越的历史阶段。最早实现现代化的西方社会,走过了一条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造成了严重的生态危机。面对生态危机造成的社会压力,西方社会在实现自身绿色转型过程中又走出了一条对内治理污染、对外转嫁公害的不归之路。这表明,西方式现代化既不具有永续性,又不具有普世性。因此,在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前提和基础上,在创造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中,我们党开辟出了一条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道路。这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特质。
一方面,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内容。由于人类社会是由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两个领域构成的有机整体,我们不仅要在人与社会关系领域实现经济现代化、政治现代化、文化现代化、社会现代化,而且要在人与自然关系领域实现现代化。这样,中国式现代化既覆盖了人与社会关系领域,又覆盖了人与自然关系领域,成为全面的现代化。“五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就是对中国式现代化的全面性的确认和确证。只有建设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才能保证中国式现代化的全面性,保证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全面性。
另一方面,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由于自然界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基本条件,是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基本来源,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不仅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要求,而且是人与社会关系领域的基本要求。只有遵循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规律,将生态文明理念贯彻和融入现代化的全领域、全环节、全过程,才能有效避免重蹈西方式现代化的覆辙。因此,只有始终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才能保证中国式现代化的永续性,保证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永续性。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绿色原则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上指出,我国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注重同步推进物质文明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否则资源环境的压力不可承受。因此,按照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原则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必须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根本遵循。
坚持从资源环境承载力出发推进现代化建设。人口资源环境是现代化建设必要的物质条件,在一定时空条件下,这些要素存在着一定的“极限”,构成现代化的阻碍。例如,客观存在着的“胡焕庸线”就是我国现代化的天然阻碍。坚持从国情出发建设现代化,这是基本的国情。我们必须从我国的资源环境承载力出发谋划和实现现代化,切不可超越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和城镇开发边界三条“红线”,不可越雷池半步。中国式现代化应该是基于中国资源环境承载力的现代化。这是生态理性的集中体现,是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的基本含义和要求。
坚持同步推进物质文明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物质文明是整个现代化和文明建设的物质基础,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和生态文明建设的物质基础。因此,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建设生态文明,不是不要物质文明,而是要统筹推进物质文明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我们既要夯实物质文明建设的生态基石,又要筑牢生态文明建设的经济基础。由于经济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建设的主战场,问题的关键是要将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有机统一起来,通过绿色科技创新,大力发展以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旅游等绿色产业为主体的生态经济。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我们要大力推进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这是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的基本含义和要求。
在现代化建设过程中,我们要始终坚持以生态良好为基础,以生产发展为手段,以生活富裕为目标,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这三者的协调和统一,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追求,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应有之义。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绿色抉择
为了确保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全面性和永续性,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我们应该按照系统观念,坚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大力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坚持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为了确保人口资源环境等现代化支撑条件的永续性,进而确保现代化的永续性,我们应该按照山水林田湖草沙冰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的科学理念,坚持资源节约,坚持环境友好,坚持生态安全,坚持“双碳”目标,坚持统筹产业结构调整、污染治理、生态保护、应对气候变化,坚持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开展生态文明建设。在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尤其是要考虑到我国的生态足迹,深入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构建和完善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国土空间体系。这样,才能夯实现代化的生态基石。
坚持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我们要把发展实体经济作为经济发展的着力点,按照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促进实体经济的绿色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不是要退回到“小国寡民”的状态当中,而是要按照生态文明理念推动农业现代化,确保农业现代化的永续性。我们要牢牢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将发展生态农业和建设美丽乡村统一起来,扎实推动乡村生态振兴。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不是用生态文明取代和超越工业文明,而是要按照生态文明理念推动工业现代化,确保工业化现代化的永续性。我们要将工业化、信息化、绿色化统一起来,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发展生态工业。尽管其不等于生态文明,但是,在现有的发展条件下,新型工业化是通向生态文明的应有选择。只有在实体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条件下,才能为第三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在现代化建设中,我们要坚持统筹推进新型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和绿色化。在此基础上,经过努力,才能最终建成生态文明。
坚持统筹绿色发展和非传统安全。在现代化建设中,统筹安全和发展包括统筹绿色发展和非传统安全的要求。按照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我们要将坚持绿色发展和维护国家的资源安全、能源安全、环境安全、生态安全、生物安全、核安全等与生态文明建设密切相关的非传统安全统一起来,将坚持绿色发展和防灾减灾救灾统一起来。这样,才能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创造安全条件和保障,才能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创造安全条件和保障。
总之,我们既要建设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又要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这样,才能确保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全面性和永续性。这是新时代新征程中国共产党的使命任务赋予生态文明建设的光荣责任和使命。
文稿来源:中国环境报
微信编辑:马晓琴
人大国发院是中国人民大学集全校之力重点打造的中国特色新型高校智库,现任理事长为学校党委书记张东刚,现任院长为校长林尚立。2015年入选全国首批“国家高端智库”建设试点单位,并入选全球智库百强,2018年初在“中国大学智库机构百强排行榜”中名列第一。2019年在国家高端智库综合评估中入选第一档次梯队,是唯一入选第一档次梯队的高校智库。
人大国发院积极打造“新平台、大网络,跨学科、重交叉,促创新、高产出”的高端智库平台。围绕经济治理与经济发展、政治治理与法治建设、社会治理与社会创新、公共外交与国际关系四大研究领域,汇聚全校一流学科优质资源,在基础建设、决策咨询、公共外交、理论创新、舆论引导和内部治理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人大国发院以“中国特色新型高校智库的引领者”为目标,扎根中国大地,坚守国家战略,秉承时代使命,致力于建设成为“最懂中国的世界一流大学智库”。
微信二维码
微博二维码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