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dian新闻
>
【绿色金融】从蓝图到实施,绿色发展迈入新征程—2023年我国绿色发展趋势展望

【绿色金融】从蓝图到实施,绿色发展迈入新征程—2023年我国绿色发展趋势展望

公众号新闻
作者:阳能、钱立华鲁政委


二十大报告全面系统总结了十八大以来生态文明建设的伟大成就,阐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五个特征之一,对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出重大战略部署,充分彰显我国走绿色低碳之路的坚强意志和坚定决心。


作为新发展理念的重要组成部分,绿色发展将始终贯穿我国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方方面面。以绿色化、低碳化为显著特征的经济社会转型将为我国发展方式带来深刻变革,资源高效、排放较少、环境清洁、生态安全的高质量发展格局将逐步形成。


我国已经进入了深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与绿色发展的新阶段,将更加注重以“系统观念”为原则,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协同推进,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实现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由量变到质变。


2022年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非凡成就,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基本建立,各领域重点工作有序推进,双碳工作取得良好开局。展望2023年,我国将在双碳政策体系的指引下,聚焦于重点领域、重点工作的“有序落实”,以工业、城乡建设、交通、能源领域作为关键落脚点,推动产业结构、能源结构、交通结构的调整优化。



一、绿色蓝图绘到底

2022年10月16日,习近平总书记代表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作了题为《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的报告。报告总结了十八大以来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取得的历史成就,阐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对推进“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出重大战略部署。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全面补齐了生态文明的短板,实行最严格生态保护制度,生态文明四梁八柱性质的制度体系基本形成生态文明建设从认识到实践都发生了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的变化,创造了举世瞩目的生态奇迹和绿色发展奇迹,探索出一条既能实现现代化又能保护生态环境的绿色发展之路,祖国的天更蓝、山更绿、水更青。

使命任务: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中国共产党现阶段中心任务是要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并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五个特征之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将贯穿我国实现第二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全过程。要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需要高质量发展来驱动,必须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尤其是绿色发展理念。需要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把经济活动、人的行为限制在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能够承受的限度内,改变传统的“大量生产、大量消耗、大量排放”的生产模式和消费模式,使资源、生产、消费等要素相匹配相适应,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协调统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绿色蓝图:党的二十大提出,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方面,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战略目标与实现路径方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统筹产业结构调整、污染治理、生态保护、应对气候变化,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推进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举措方面,报告提出了四大举措:一是要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二是深入推进环境污染防治;三是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四是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


我国已经进入了深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与绿色发展的新阶段,同时面临着实现生态环境根本好转和碳达峰碳中和两大战略任务。生态系统和经济发展都具有整体性、系统性及其内在发展规律。新阶段,我国落实绿色发展工作将更强调“系统性、全局性”,降碳、减污、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工作将更强调“协同互补”。


“产业结构调整、污染治理、生态保护、应对气候变化”四个方面是我国推动绿色发展的四个重要着力点,四者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展望2023年,我国绿色发展的将以“双碳”工作为主线,重点强调落实,聚焦工业、交通、城乡建设、能源领域,通过鼓励科技创新、严格能效和碳排放约束、强化节能监管和污染源执法监测、发展可再生能源等措施,实现落后产能淘汰和产业结构的优化。同时继续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实施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生态保护和修复,确保“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成果的同步实现。


二、发展:绿色低碳是内核

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经济社会发展绿色化、低碳化是我国高质量发展的内核。

现阶段,我国存在产业结构偏重、能源结构偏煤、交通运输偏公路的客观实事,且未来能源资源需求仍会保持刚性增长,对绿色发展形成了非常大的阻力。明年,在产业结构调整方面,政府将进一步加强宏观调控和指挥,以“坚决遏制高耗能高排放低水平项目盲目发展”、“优化重点行业产能规模”和“推动产业低碳协同示范”三方面为导向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工作协同驱动,实现传统产业升级改造和高新技术产业的优先发展。在能源结构调整方面将致力于建设以清洁低碳、安全高效为核心的现代化能源体系。在能源增量方面,风、光、水、核等清洁能源供应体系建设将继续保持高速增长势头,在存量方面进一步推进煤炭的高效清洁利用,发挥煤炭、煤电的支撑作用。同时发展电网、油气管网等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跨区输送通道建设,服务能源绿色转型。在交通运输结构方面,将加大铁路专用线建设、综合货运枢纽建设和新能源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公转铁”、“公转水”、“散改集”,提高多式联运和清洁能源占比,提升运输效能,降低交通领域碳排放。

我国绿色发展将在“补短板强弱项”的同时,还将通过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实现“提能力”。党的二十大报告在“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中强调,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和重大技术装备攻关工程,支持专精特新企业发展,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预计明年我国产业的政策、财税补贴、投资引导、用能权和排放权等发展要素将重点向以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绿色环保等为代表的低资源消耗、环境友好、高附加值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倾斜,这是我国绿色发展过程中产业结构调整的目标所在,也是我国经济增长的新引擎。此外,党的二十大还指出,发展海洋经济,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加快建设海洋强国。2021年,我国海洋生产总值突破了9万亿元[3],对国民经济增长贡献率达到8%,占沿海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15%,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增长点。以海洋新材料、海洋生物医药等为代表的海洋新兴产业将是海洋经济发展的先锋。传统行业的绿色升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加速发展,现代化城市和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以及海洋经济将成为绿色发展的重点任务。

三、减污:由“坚决”走向“深入”

污染防治攻坚战从“坚决”走向“深入”,将触及更深的层次,更广的领域,将以更高的标准和要求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

党的十八大以来,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取得了重大进展,但生态环境质量由量变到质变的拐点尚未出现,城市环境空气质量总体仍未摆脱“气象影响型”,水环境治理和水生态修复任务依然艰巨,历史遗留的土壤污染问题较为突出。2021年1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意见》发布,聚焦深入攻坚,继续以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为主攻方向,对未来污染防治工作进行了部署。深入打好蓝天保卫战重点是打好重污染天气消除、臭氧污染防治和柴油货车污染治理三大攻坚战。深入打好碧水保卫战的关键性“战役”是:城市黑臭水体治理攻坚战、长江保护修复攻坚战、黄河生态保护治理攻坚战、重点海域综合治理攻坚战。同时巩固提升饮用水安全保障水平,保障南水北调等重大输水工程水质安全。深入打好净土保卫战,重点推进农业农村污染治理攻坚战,治理农业面源污染,强化地下水污染协同防治,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在城区推动“无废城市”建设,加强固体废物和新污染物治理。

污染防治攻坚战成效考核中央生态环境督促制度将有效的提升各级政府推动区域污染防治工作的执行力。省(自治区、直辖市)考核污染防治攻坚战成效结果为不合格的,由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工作领导小组对省级党委和政府主要负责人进行约谈,提出限期整改要求;需要问责追责的,由中央纪委国家监委、中央组织部依规依纪依法问责追责。

中央生态环保督察自2015年启动以来,截至2022年4月底,第一轮督察和“回头看”整改方案明确的3294项整改任务,总体完成率达到95%。第二轮前三批整改方案明确的1227项整改任务,半数已完成。第四、五、六批督察整改正在积极有序推进。常态化督察制度体系不断完善,以中办、国办印发的《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工作规定》和《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整改工作办法》两份文件为基础,已经制定了110个工作规范,形成了相对完善的督察制度体系[4]。今年以来,《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整改工作办法》《关于推动职能部门做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意见》陆续发布,一方面推动督察整改工作落实,另一方面进一步强化权责明晰、协调联动、齐抓共管的生态环境治理体系,推动各职能部门更好地履行生态环保职责。

四、扩绿:绿色中国做加法

加快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推进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是扩绿的重要路径。

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方面,2020年,国家发展改革委、自然资源部印发了《全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总体规划(2021-2035年)》,以国家生态安全战略格局为基础,以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保护红线、国家级自然保护地等为重点,提出了以青藏高原生态屏障区、黄河重点生态区(含黄土高原生态屏障)、长江重点生态区(含川滇生态屏障)、东北森林带、北方防沙带、南方丘陵山地带、海岸带等“三区四带”为核心的全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总体布局,并提出了9大重大工程和47项具体任务,对生物多样性发展、国家公园建设、国土绿化行动、林权制度改革等做了明确部署。该《规划》体现了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的基本理念,在重大工程的组织上,将由条线为主逐步转变为区块为主、条块结合,以治理区域为基本单元谋划重大工程。


推进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与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方面,2019年6月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的指导意见》,2020年9月30日,习近平主席在参加75届联大生物多样性峰会时指出“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2021年《生物多样性公约》缔约方大会第十五次会议(COP15)在我国昆明举办,我国宣布出资15亿元人民币成立昆明生物多样性基金,正式设立第一批国家公园等。2021年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见》从政策法规、监测体系、激励机制、资金保障方面明确了对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措施。展望2023年,各级财政将统筹资金安排和规划,加速以建设国家级公园和自然保护区的方式,休养生息,促进生态系统的自然恢复。生态补偿机制有望进一步完善,林权制度、生态认证、生态标识等制度有望加速推进,激发市场参与热情,从而促进市场化、社会化投融资机制的建立,拓宽生态保护资金的渠道和来源。

五、降碳:绿色发展的主线


我国将以双碳工作为总牵引,发挥降碳对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的源头治理作用,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


现阶段,我国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已基本建立,明年“降碳”工作的重点将聚焦于在政策体系框架下,系统性推进重点领域、重点工作的“有序落实”。在我国约100亿吨二氧化碳的年总排放量中,发电和供热约占45亿吨,建筑物建成后的运行(主要是用煤和用气)约占5亿吨,交通排放约占10亿吨,工业排放约39亿吨[5],因此工业、城乡建设、交通、能源领域将成为双碳政策的关键落脚点,全局推动产业结构、能源结构、交通结构的调整优化。


工业绿色转型进入重要阶段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应对气候变化、实现碳达峰目标的关键期和窗口期,也是工业实现绿色低碳转型的重要阶段。我国工业领域呈现传统行业占比依然较高,能源结构偏煤、能源利用效率偏低的状况,叠加碳达峰、碳中和时间窗口偏紧,先进技术储备不足的约束,实现工业绿色低碳转型任务艰巨。2021年底至今,《“十四五”工业绿色发展规划》《工业能效提升行动计划》《工业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有色金属行业碳达峰实施方案》相继发布,对我国工业绿色发展提出宏伟目标:到2025年,单位工业增加值二氧化碳排放较2020年降低18%,规模以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较2020年降低13.5%;大宗工业固废综合利用率达到57%,主要再生资源回收利用量达到4.8亿吨;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低16%;绿色环保产业产值达到11万亿元。


节能环保产业将迎来快速发展,预计产值可能突破15万亿元。“十三五”期间,我国节能环保产业产值以平均每年15%的增速,从2015年的4.5万亿增长至2020年的7.5万亿,工业绿色发展成效显著。“十四五”期间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时期,工业领域节能减碳绿色发展迈入深水区,要实现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下降13.5%,二氧化碳排放强度下降18%的目标需要更大的资金投入,将为节能环保产业带来更大的市场需求,产业发展进一步提速。虽然《“十四五”工业绿色发展规划》提出2025年,我国绿色环保产业产值达到11万亿,但赛迪智库预测,2022年我国节能环保产业产值预计突破10万亿元,2025年预计突破15万亿元。


要实现“十四五”工业绿色发展目标,2023年我国将主要从工业能效提升用能结构调整优化发展循环经济、以及数字化转型四个方面重点发力,稳步落实工业绿色发展要求。

1.1 工业能效提升


根据国际能源署的分析,到2050年,能效提升是实现二氧化碳大规模减排的最主要途径,其贡献率约为37%。我国工业能源消费量占全社会能源消费总量的65%左右,提升工业用能效率是实现碳减排最重要、最经济、最直接的手段。此外,为促进工业能效提升,传统产业工艺流程、生产设备将实现更新换代,从而加速企业全流程的转型升级,形成跨产业跨领域耦合提效协同,并扩大绿色技术应用市场,推动绿色技术的良性竞争和创新发展,形成绿色发展新动能。


我国宏观层面实施工业能效提升的方式可概述为:提升标准,加强监管,鼓励标杆,推广新技术。2023年,钢铁、石化化工、有色金属、建材、造纸等重点高耗能高排放行业将继续成为推进能效提升的主战场。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相关部门先后印发了《关于严格能效约束推动重点领域节能降碳的若干意见》《高耗能行业重点领域能效标杆水平和基准水平(2021 年版)》《高耗能行业重点领域节能降碳改造升级实施指南(2022 年版)》等系列政策性文件,提出了25个重点领域能效标杆水平和基准水平,并完善节能监测工作制度、加强节能监察、制定高耗能行业差别电价制度,通过“胡萝卜加大棒”的管理方式,引导高耗能企业对标实施节能降碳改造升级和落后产能的有序退出。通过开展绿色园区评选、实施重点用能行业能效“领跑者”制度、征集推广工业和信息化领域节能技术装备和产品、发布绿色技术推广目录等措施,扶持和扩大绿色低碳技术的应用。

1.2 用能结构调整优化

大幅提升可再生能源利用比例,积极推进分布式新能源建设是工业领域调整能源结构的主要途径。《关于进一步做好新增可再生能源消费不纳入能源消费总量控制有关工作的通知》的发布,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覆盖范围的进一步扩大,碳价和传统化石能源价格水平上升的预期都将促使工业企业、工业园区加大清洁能源的生产和使用。2023年,以分布式光伏、生物燃料、氢能、垃圾衍生燃料等为代表的清洁能源在工业企业中的应用规模有望进步一加大。

1.3 发展循环经济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要加快构建废弃物循环利用体系。现代化经济体系一定是资源高效循环利用的体系,废旧资源是能源的“存储器”,循环利用可以显著降低碳排放强度,是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普遍做法。我国废旧物资循环利用潜力巨大,《“十四五”循环经济发展规划》明确指出,到 2025年,主要资源产出率比2020年提高约20%,单位GDP 能源消耗、用水量比2020年分别降低13.5%、16%左右,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保持在86%以上,大宗固废综合利用率达到60%,建筑垃圾综合利用率达到60%,废纸利用量达到6000万吨,废钢利用量达到3.2亿吨,再生有色金属产量达到2000万吨,其中再生铜、再生铝和再生铅产量分别达到400万吨、1150万吨、290万吨,资源循环利用产业产值达到5万亿元。2022年发布的《关于加快废旧物资循环利用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明确指出,到2025年,要实现钢铁、废铜、废铝、废铅、废锌、废纸、废塑料、废橡胶、废玻璃等9种主要再生资源利用量达到4.5亿吨。未来我国将构建规范有序的回收网络体系,提高加工利用环节技术装备水平,结合实际推动废旧物资多元化利用。

工业领域发展资源循环化利用主要途径:一是通过“推动低碳原料替代”,尤其在水泥、煤化工、合成氨和甲醇等领域,实现企业间工业副产品和废弃物互补性利用,促进含碳原材料和能源的减量化替代。二是通过“加强再生资源循环利用”和“推进机电产品再制造”,节省生产过程中原材料的投入,延长高值机电设备全生命周期寿命,从而实现生产投入端的减量化。三是通过鼓励“强化工业固废综合利用”,推动资源综合利用基地建设,根据工业固废的物理化学特性,拓展资源化应用场景,从而提升大宗工业固废综合利用率目标。2023年,我国预计将采取鼓励符合规范条件的企业公布碳足迹、推行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推动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回收利用体系建设培育再制造解决方案供应商、打造资源综合利用基地等措施,促进工业领域资源循环化利用。

1.4 工业数字化转型

通过数字化手段提高工业管理水平从而实现减污降碳是重点方向,包括工业数字化改造、能源与资源管理、碳排放管理系统的建设,同时数字化本身产生的碳排放也不可忽视。

十八大以来,我国持续深化工业领域数字化转型,截至2022年6月底,我国工业企业关键工序数控化率、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分别达55.7%、75.1%,比2012年分别提升31.1个和26.3个百分点。截至2022年7月底,“5G+工业互联网”建设项目超过3100个。数字化的应用为企业创造一系列新场景、新模式、新业态同时,极大提升了工业企业的生产效率和资源使用效率,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引领支撑作用日益凸显。通过智能化改造,110家智能制造示范工厂的生产效率平均提升32%,资源综合利用率平均提升22%,产品研发周期平均缩短28%,运营成本平均下降19%,产品不良率平均下降24%[9]

能源管控中心建设值得关注。《工业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中强调,“在钢铁、建材、石化化工、有色金属等行业加强全流程精细化管理,开展绿色用能监测评价,持续加大能源管控中心建设力度”。焦化行业也制定了“力争到2025年能源管控中心普及率达到50%以上”的“十四五”目标,故能源管控中心的普及将是未来三年钢铁行业实现高效绿色生产的首要任务。

与此同时,数字化自身的碳排放也不可忽视。云计算、数据中心、人工智能等会消耗大量电能。一份《中国数据中心能耗与可再生能源使用潜力研究》(2019)发现[10],中国的数据中心在2018年产生了9900万吨二氧化碳,相当于一年约2100万辆汽车的排放。德国信息技术协会等的研究显示[11],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的1.8%至3.2%是数字设备和基础设施的制造和运营所致,数据中心和通信网络约占温室气体排放量的15%,硬件和终端设备约占70%。由此,在运用数字技术时,应注重机房、通讯网、相关硬件设备的节能降耗。

2 城乡建设绿色发展迎来新机遇

城乡建设是碳排放的主要领域之一,随着城镇化快速推进和产业结构深度调整,城乡建设领域碳排放量及其占全社会碳排放总量的比例均将进一步提高。2021年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推动城乡建设绿色发展的意见》,随后《“十四五”住房和城乡建设科技发展规划》《“十四五”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发展规划》《城乡建设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建材行业碳达峰实施方案》陆续出台,明确了城乡建设绿色发展的路径:通过加快绿色建筑建设,转变建造方式,积极推广绿色建材,推动建筑高效低碳管理,实现建筑全生命周期的绿色低碳,促进城乡建设绿色发展。我国城乡建设绿色低碳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到2025年,城镇新建建筑全面建成绿色建筑,建筑能源利用效率稳步提升,建筑用能结构逐步优化,建筑能耗和碳排放增长趋势得到有效控制,基本形成绿色、低碳、循环的建设发展方式。展望2023年,我国城乡建设领域绿色低碳发展的重点聚焦于绿色建筑发展与城市运行优化。
我国城乡建设碳达峰投资规模有望达到25万亿。我们预测,未来8年,即到2030年,我国城乡建设碳达峰方面可拉动重点领域投资规模近25万亿,其中新建绿色建筑投资规模19万亿,装配式建筑市场投资规模3万亿,既有建筑改造投资规模5000亿,分布式的建筑光伏系统建设投资规模1.3万亿[13]。 

2.1 绿色建筑


实现建筑领域绿色发展将主要从提升新建绿色建筑占比、存量建筑节能改造、提升建筑可再生能源占比,以及数字化赋能应用四个方面入手。2022年,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布《建筑节能与可再生能源利用通用规范》(GB 55015-2021)强制性工程建设规范,新建、扩建和改建建筑以及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工程的建筑节能与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系统的设计、施工、验收及运行管理必须执行该规范。此外,该规范进一步提高了建筑能耗水平要求,对碳排放计算作出强制性要求。在更严格的标准约束下,绿色建材、高隔热性能门窗及保温材料、绿色建造技术等建筑领域绿色低碳技术将迎来更广阔的发展前景。政府投资的公益性建筑和工程项目、公共建筑将发挥建筑绿色发展领头羊的作用,率先实施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和星级绿色建筑评选试点、优先采购绿色建材和节能电器设备等,发挥示范推广效应。针对存量建筑将通过“以改代拆”的方式,结合老旧城区改造工程和北方地区冬季清洁取暖工作,重点围绕建筑围护结构改造、供热管网保温等方面开展。到2025年,全国计划完成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面积超过1亿平方米,完成既有公共建筑节能改造2.5亿平方米以上。数字化手段在城乡建设系统性绿色低碳发展方面的应用尤其值得关注,基于信息化、数字化技术衍生的智慧化能源管理工具,能服务建筑单体、建筑群、城市区域乃至整个城市实现系统性的用能优化,在提升建筑管理效能的同时,参与电网调峰、需求侧管理等行动。我国明确到2025年实现城镇建筑可再生能源替代率8%的目标,太阳能、地热能等可再生能源在建筑领域的应用,以及建筑电气化的推广将配合建筑能效提升,实现建筑领域能源消耗的“开源节流”。


2.2 城市运行优化


城市公共基础设施的体系化、智能化、生态绿色化运行是城市绿色低碳发展的关键。通过实施30年以上老旧供热管网更新改造工程,加强供热管网保温材料更换,推进供热场站、管网智能化改造,降低供热管网热损。系统化全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加大雨水蓄滞与利用。推进城市绿色照明,加强城市照明规划、设计、建设运营全过程管理,控制过度亮化和光污染。加大废旧资源的循环化利用,从资源节约方面促进绿色化进程。发展分布式可再生能源以及配套储能、微电网、虚拟电厂等技术,调节城市用能结构

3 绿色低碳交通运输体系加快建设

2022年,《绿色交通“十四五”发展规划》与《交通运输部 国家铁路局 中国民用航空局 国家邮政局贯彻落实<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的实施意见》相继公布,对未来我国交通领域绿色发展进行了系统规划,预计交通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也将尽快出台。我国绿色交通建设总体目标是,到2025年,初步形成绿色低碳生产方式,基本实现基础设施环境友好、运输装备清洁低碳、运输组织集约高效,重点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绿色发展水平总体适应交通强国建设阶段性要求。展望2023年,我国交通领域绿色低碳发展将聚焦于:加强绿色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提升综合运输能效和清洁能源的推广应用。

3.1 稳步推进绿色交通基础设施建设

“十四五”期间,我国计划新增公路通车里程约30万公里、铁路营业里程约1.9万公里、城市轨道交通运营里程3400公里、民用运输机场新增超过29个。为加快交通强国建设,确保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符合生态保护和绿色发展要求,2022年我国发布《绿色交通标准体系(2022年)》,综合了交通运输和公路、水路领域节能降碳、污染防治、生态环境保护修复、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等方面。在标准的规范下,以新开工的高速公路和普通国省干线公路将为重点一方面推广以钢结构桥梁、BIM技术为代表的新工艺、新技术,另一方面加大交通资源和工业固废,以及建筑废弃物在公路建设领域的循环化、资源化利用。根据要求,我国高速公路、普通国省干线公路废旧沥青路面材料循环利用率需分别达到95%和80%以上。航运方面,我国将探索建设集岸电、船用充电、污染物接收、LNG加注等服务于一体的内河水上绿色航运综合服务区

3.2 提升综合运输能效

我国交通运输结构存在偏公路的特点,但是我国道路交通运输信息化水平较低,信息的滞后导致无效运输、不合理运输,以及单车单放现象普遍,空驶率较高。同时,公路运输主要以汽油和柴油作为燃料,低效、不合理的公路运输模式不但引起大量化石能源消耗,还造成了严重的大气污染。因而,优化调整运输结构和提高运输组织效率将成为提升综合运输能效的重要举措。

展望2023年,预计我国将加大铁路专用线水运航线港口封闭式皮带廊道等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建设,促进港口集疏运铁路、物流园区及大型工矿企业大宗货物及中长距离货物运输“公转铁”“公转水”。同时加大货运枢纽建设,推动铁水、公铁、公水、空陆等联运发展。在城市出行方面,将构建以城市轨道交通快速公交为骨干、常规公交为主体的公共交通出行体系,强化“轨道+公交+慢行”网络融合发展,提升城市公共交通服务水平,形成绿色出行方式。

3.3 清洁能源的推广应用

提升城市公共服务新能源交通工具占比,在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大气污染防治重点区域新增或更新的公交、出租、物流配送等车辆新能源汽车比例不低于80%。交通枢纽站是发展清洁能源的重要领域,包括岸电设施、场内作业机械和车辆的电能替代都将加速推进。电动重卡、氢燃料电池货车、LNG动力船舶将是货物运输方面优先发展项。接下来,我国将重点在张家口等城市试点开展氢燃料电池汽车应用,加速落实长江干线、西江航运干线、京杭运河LNG加注码头布局建设。

2021年我国交通固定资产投资3.6万亿元,2022年1至10月,完成交通固定资产3.1万亿元,同比增长6.4%。完成公路投资23369亿元,同比增长9.6%;完成内河投资634亿元,同比增长9.2%;完成沿海投资652亿元,同比增长8.2%[16]。为确保到2035年基本建成交通强国,现代化综合交通体系基本形成,到本世纪中叶,全面建成人民满意、保障有力、世界前列的交通强国目标,我国交通固定资产领域投资还将保持增长态势。以6.4%的增速预测,2023年,我国交通固定资产投资有望超过4万亿。

现代化能源体系建设稳步推进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深入推进能源革命,加强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加大油气资源勘探开发和增储上产力度,加快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统筹水电开发和生态保护,积极安全有序发展核电,加强能源产供储销体系建设,确保能源安全。”明确了我国构建以“清洁低碳安全高效”为特征的现代化能源体系的指导方针。根据《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的要求,我国能源领域先后发布了《“十四五”可再生能源发展规划》《“十四五”现代能源体系规划》《关于促进新时代新能源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能源碳达峰碳中和标准化提升行动计划》等一系列政策文件,对下一阶段我国能源发展进行了部署规划。展望2023年,我国能源领域将从增强能源供应链安全性和稳定性、推动能源生产消费方式绿色低碳变革、提升能源产业链现代化水平三个方面推动绿色发展。


4.1 增强能源供应链安全性和稳定性

能源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世界最大的能源消费国,保障国家能源安全是我国能源发展的首要问题。随着我国经济持续稳中向好发展,能源消费量保持增长态势,但是我国油气资源的供应主要依赖进口的局面没有发生改变,去年,天然气进口增量明显,主体能源煤炭的进口量也有小幅增长。我国经济持续向好发展对油气资源日益增长的需求与我国自产油气资源供应不足的矛盾将长期存在,油气资源供应对进口的依赖也将长期保持。

我国将遵循“富煤、缺油、少气”,且现阶段能源消耗以化石能源为主的客观实事,加强煤炭安全的托底保障。我国将进一步优化煤炭产能,布局一批大型现代化煤矿,有序淘汰落后产能,同时完善跨区域运输通道集疏运体系,增强煤炭跨区域供应保障能力。电力作为煤炭的主要消耗领域,将通过开展全国煤电机组三改联动(节能降耗改造、供热改造、灵活性改造),加强煤炭的清洁高效利用,强化煤电支撑性调节性作用。“十四五”期间,煤电机组节能降耗改造规模不低于3.5亿千瓦,供热改造规模力争达到5000万千瓦,灵活性改造规模1.5亿千瓦,到2025年,全国火电平均供电煤耗降至300克标准煤/千瓦时以下。

油气方面,我国将一方面加大国内油气勘探开发,并扩大油气资源的储备能力,另一方面发展煤制油气和非粮生物燃料的技术储备。到2025年,全国集约布局的储气能力达到550亿~600亿立方米,占天然气消费量的比重约13%。

能源基础设施方面,能源设施安全防护保护将是重中之重,通过完善电力监控系统与安全防控体系,确保重点能源基础设施的安全运行。其次将围绕优化能源输送格局,布局建设油气管道、电力输送管道以及LNG接收和输运基础设施。到2025年,全国油气管网规模达到21万公里左右,存量通道输电能力提升4000万千瓦以上,新增开工建设跨省跨区输电通道6000万千瓦以上。

4.2 推动能源生产消费方式绿色低碳变革

坚持先立后破、生态优先的原则,壮大清洁能源产业,实施可再生能源替代行动,推动构建新型电力系统,促进新能源占比逐渐提高。

在发电侧,风电和太阳能发电将继续成为新增装机的主力,尤其是在“三北”地区建设大规模风电光伏电站。在输送端,将着重应用数字化技术推动新型电力系统的构建,推进新能源电力跨省跨区输送,增强电力系统资源优化配置能力。在储能端,同步推进电源侧、电网侧、用户侧储能设施的建设和联动,发挥储能消纳新能源、削峰填谷、增强电网稳定性和应急供电等多重作用。在负荷端,将加强电力需求侧响应能力建设,提升电力负荷弹性。在体制机制方面,继续深化电力体制改革,加快构建和完善中长期市场、现货市场和辅助服务市场有机衔接的电力市场体系。

4.3 提升能源产业链现代化水平

科技创新是提升我国能源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最重要、最直接的手段。强劲市场需求将进一步驱动光伏、风电等新能源设备设施的技术发展。针对新型电力系统、新一代先进核能、氢能、燃料电池、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等具有广阔发展前景但现阶段成本较高的绿色低碳技术将获得政策的重点扶持,以试点示范项目为主体,促进技术的迭代创新。数字化技术的应用是我国实现能源结构多元化协同发展的必要条件,通过智能化的预测、监测、调度,能有效的应对可再生能源出力波动。2023年,能源数字化也将成为能源领域的投资热点。


今年前8个月全国能源领域重点项目完成投资额12295亿元,同比增长16.7%[14],预计全年总投资额将达到1.8万亿元。1-10月份,全国主要发电企业电源工程完成投资4607亿元,同比增长27%,全年投资总额有望超过5500亿元。2021年,我国可再生能源新增装机1.34亿千瓦,占全国新增发电装机的76.1%,今年前8月,这一比例增至78.8%。“十四五”时期,我国将有序向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迈进,能源消费总量将进一步增长,增量部分主要由可再生能源贡献,以16.7%的总投资增速和27%的电源工程投资增速预测:2023年,我国能源领域重点项目投资额将有望超过2.1万亿元,可再生能源发电领域投资规模有望超过5500亿元。

注:
[1] 资料来源:十年走出一条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道路,国家发展改革委 [EB/OL],2022/09/26[2022/10/31],https://www.ndrc.gov.cn/wsdwhfz/202209/t20220926_1336342.html?code=&state=123
[2] 资料来源:数读:“中国这十年”生态环境保护成绩单,生态环境部 [EB/OL],2022/09/15[2022/10/31],https://www.mee.gov.cn/ywdt/xwfb/202209/t20220915_994077.shtml
[3] 资料来源:2021年我国海洋生产总值突破9万亿元,国家海洋信息中心,[EB/OL],2022/11/29[2022/11/29],http://www.gov.cn/xinwen/2022-11/29/content_5729335.htm3
[4] 资料来源:环保督察制度七年:中央肯定、百姓点赞、各方支持、解决问题,澎湃新闻[EB/OL], 2022/7/6[2022/11/8]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37602148848005057&wfr=spider&for=pc
[5] 资料来源: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科学院院士丁仲礼:深入理解碳中和的基本逻辑和技术需求,中国环境,2022/11/22[2022/09/02],https://www.cenews.com.cn/news.html?aid=1002227.
[6 资料来源:《“十四五”工业绿色发展规划》,工业和信息化部 [EB/OL],2021/12/03[2022/11/22],https://www.miit.gov.cn/jgsj/jns/wjfb/art/2021/art_2735a1da5a5347c5bb4e7ac765f62bd7.html
[7] 资料来源:“国家发展改革委新闻发布会 介绍生态文明建设有关工作情况”,国家发展改革委,[EB/OL],2022/09/22[2022/11/22],https://www.ndrc.gov.cn/xwdt/wszb/stwmjsyggzqk/wzsl/202209/t20220922_1335957.html?code=&state=123
[8] 资料来源:《“十四五”循环经济发展规划》,国家发展改革委,[EB/OL],2021/07/07[2022/11/22],https://www.ndrc.gov.cn/xwdt/tzgg/202107/t20210707_1285530.html?code=&state=123
[9] 资料来源:关于数字经济发展情况的报告,国家发展改革委,[EB/OL],2022/11/16[2022/11/22],https://www.ndrc.gov.cn/fzggw/wld/hlf/lddt/202211/t20221116_1341446.html?code=&state=123
[10] 资料来源:绿色和平组织和华北电力大学,中国数据中心能耗与可再生能源使用潜力研究[R],2019
[11] 资料来源:Digital technologies could cut up to 20% global greenhouse gas emissions - study , telecompaper, (2020/5/11)[2022/2/19], https://www.telecompaper.com/news/digital-technologies-could-cut-up-to-20-global-greenhouse-gas-emissions-study--1337908.
[12] 资料来源:《“十四五”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发展规划》,住房和城乡建设部,[EB/OL],2022/03/11[2022/11/22],https://www.mohurd.gov.cn/gongkai/fdzdgknr/zfhcxjsbwj/202203/20220311_765109.html
[13] 资料来源:城乡建设碳达峰重点领域投资规模有望近25万亿元—《城乡建设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解析,兴业碳金融研究院,[EB/OL],2022/10/17[2022/11/22],https://app.cibresearch.com/shareUrl?name=0000000083d552850183e4e95ffb4d27
[14] 资料来源:《绿色交通“十四五”发展规划》,交通运输部,[EB/OL],2022/01/21[2022/11/22],https://xxgk.mot.gov.cn/2020/jigou/zhghs/202201/t20220121_3637584.html
[15] 资料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国家统计局,[EB/OL],2022/02/28[2022/11/22],http://www.stats.gov.cn/xxgk/sjfb/zxfb2020/202202/t20220228_1827971.html
[16] 资料来源:10月交通运输经济运行情况,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运输部,[EB/OL],2022/11/25[2022/11/26],http://www.stats.gov.cn/xxgk/sjfb/zxfb2020/202202/t20220228_1827971.html
[17] 资料来源:《“十四五”现代能源体系规划》,国家能源局,[EB/OL],2022/01/29[2022/11/22], http://zfxxgk.nea.gov.cn/2022-01/29/c_1310524241.htm
[18] 资料来源:《“十四五”可再生能源发展规划》,国家能源局,[EB/OL],2021/10/21[2022/11/22], http://zfxxgk.nea.gov.cn/2021-10/21/c_1310611148.htm
[19] 资料来源:2021年12月份能源生产情况,国家统计局,[EB/OL],2022/01/17[2022/11/22], http://www.stats.gov.cn/xxgk/sjfb/zxfb2020/202201/t20220117_1826438.html
[20] 资料来源:国家能源局2022年四季度网上新闻发布会文字实录,国家能源局,[EB/OL],2022/11/14[2022/11/22], http://www.nea.gov.cn/2022-11/14/c_1310676392.htm


🔝特别提示

本报告内容仅对宏观经济进行分析,不包含对证券及证券相关产品的投资评级或估值分析,不属于证券报告,也不构成对投资人的建议。

 


长按上方二维码关注我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

戳这里提交新闻线索和高质量文章给我们。
相关阅读
【绿色金融】《工业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解析一周资讯|《新时代的中国绿色发展》白皮书发布;Twitter更新开发者协议禁用第三方客户端;阿里发布2023春节团圆消费报告..【绿色金融】COP27历史首次建立损失和损害基金—绿色金融月报(2022年11月)【绿色金融】我国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已构建,双碳工作取得良好开局—绿色金融月报(2022年9月)【绿色金融】城乡建设碳达峰重点领域投资规模有望近25万亿元—《城乡建设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解析毕马威:2023年宏观经济十大趋势展望2022年航天领域前沿科技发展态势及2023年趋势展望《麻省理工科技评论》中国、度小满联合发布《2023年金融科技趋势展望》地方动态丨“喜庆二十大 奋进新征程——四川留学归国人员新年音乐会”在蓉举办《机器人产业发展趋势展望》发布(附PPT)何以解忧,背米去来!【绿色金融】碳市场碳金融月报(2022年9月)【绿色金融】《金融机构科学净零目标设定》基础性文件—SBTi | 金融机构设立科学碳目标:从承诺到行动【绿色金融】影响力投资:概念、市场现状与趋势—可持续金融与ESG专题系列一【绿色金融】建筑低碳发展中的绿色溢价【绿色金融】二十大报告提出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绿色金融月报(2022年10月)博物馆不设馆长【绿色金融】金融支持“双碳”目标的新趋势—2023年绿色金融趋势展望【绿色金融】绿色产业资金周转情况转好—兴业绿色景气指数(GPI)报告(2022年11月)碳中和,绿色金融,气候变化给投资带来哪些机会?这节免费MBA课让我彻底懂了!《全球科创观察》深度观察 | 2023年美国科创企业趋势展望【绿色金融】能源费用托管:关键模式机制分析【绿色金融】“双碳”目标下我国电力行业转型与绿色溢价多维转型夯实内容矩阵,唐德影视迈入工业化制作与商业化探索新征程【绿色金融】绿色产业需求强劲复苏—兴业绿色景气指数(GPI)报告(2023年1月)【绿色金融】绿色产业景气回暖—兴业绿色景气指数(GPI)报告(2022年10月)我家就在仙雾缭绕处【绿色金融】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CBAM)的更新与影响【绿色金融】碳市场碳金融月报(2022年10月)1000万+!一汽丰田发展迈上新征程人真是不可救药啊。。。聚焦丨“APEC能源智库论坛2022”成功举办 “共商能源低碳转型,共绘绿色发展蓝图”【绿色金融】碳关税:欧美的区别与应对思考重阳节和老爸聊聊天【绿色金融】欧盟碳关税从2026年起征,碳排放交易体系改革方案达成—绿色金融月报(2022年12月)
logo
联系我们隐私协议©2024 redian.news
Redian新闻
Redian.news刊载任何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文章信息的合法性及真实性由其作者负责,与Redian.news及其运营公司无关。欢迎投稿,如发现稿件侵权,或作者不愿在本网发表文章,请版权拥有者通知本网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