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金融】从蓝图到实施,绿色发展迈入新征程—2023年我国绿色发展趋势展望
二十大报告全面系统总结了十八大以来生态文明建设的伟大成就,阐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五个特征之一,对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出重大战略部署,充分彰显我国走绿色低碳之路的坚强意志和坚定决心。
作为新发展理念的重要组成部分,绿色发展将始终贯穿我国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方方面面。以绿色化、低碳化为显著特征的经济社会转型将为我国发展方式带来深刻变革,资源高效、排放较少、环境清洁、生态安全的高质量发展格局将逐步形成。
我国已经进入了深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与绿色发展的新阶段,将更加注重以“系统观念”为原则,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协同推进,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实现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由量变到质变。
2022年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非凡成就,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基本建立,各领域重点工作有序推进,双碳工作取得良好开局。展望2023年,我国将在双碳政策体系的指引下,聚焦于重点领域、重点工作的“有序落实”,以工业、城乡建设、交通、能源领域作为关键落脚点,推动产业结构、能源结构、交通结构的调整优化。
使命任务: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中国共产党现阶段中心任务是要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并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五个特征之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将贯穿我国实现第二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全过程。要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需要高质量发展来驱动,必须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尤其是绿色发展理念。需要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把经济活动、人的行为限制在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能够承受的限度内,改变传统的“大量生产、大量消耗、大量排放”的生产模式和消费模式,使资源、生产、消费等要素相匹配相适应,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协调统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绿色蓝图:党的二十大提出,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方面,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战略目标与实现路径方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统筹产业结构调整、污染治理、生态保护、应对气候变化,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推进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举措方面,报告提出了四大举措:一是要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二是深入推进环境污染防治;三是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四是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
我国已经进入了深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与绿色发展的新阶段,同时面临着实现生态环境根本好转和碳达峰碳中和两大战略任务。生态系统和经济发展都具有整体性、系统性及其内在发展规律。新阶段,我国落实绿色发展工作将更强调“系统性、全局性”,降碳、减污、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工作将更强调“协同互补”。
“产业结构调整、污染治理、生态保护、应对气候变化”四个方面是我国推动绿色发展的四个重要着力点,四者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展望2023年,我国绿色发展的将以“双碳”工作为主线,重点强调落实,聚焦工业、交通、城乡建设、能源领域,通过鼓励科技创新、严格能效和碳排放约束、强化节能监管和污染源执法监测、发展可再生能源等措施,实现落后产能淘汰和产业结构的优化。同时继续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实施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生态保护和修复,确保“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成果的同步实现。
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方面,2020年,国家发展改革委、自然资源部印发了《全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总体规划(2021-2035年)》,以国家生态安全战略格局为基础,以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保护红线、国家级自然保护地等为重点,提出了以青藏高原生态屏障区、黄河重点生态区(含黄土高原生态屏障)、长江重点生态区(含川滇生态屏障)、东北森林带、北方防沙带、南方丘陵山地带、海岸带等“三区四带”为核心的全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总体布局,并提出了9大重大工程和47项具体任务,对生物多样性发展、国家公园建设、国土绿化行动、林权制度改革等做了明确部署。该《规划》体现了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的基本理念,在重大工程的组织上,将由条线为主逐步转变为区块为主、条块结合,以治理区域为基本单元谋划重大工程。
五、降碳:绿色发展的主线
我国将以双碳工作为总牵引,发挥降碳对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的源头治理作用,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
现阶段,我国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已基本建立,明年“降碳”工作的重点将聚焦于在政策体系框架下,系统性推进重点领域、重点工作的“有序落实”。在我国约100亿吨二氧化碳的年总排放量中,发电和供热约占45亿吨,建筑物建成后的运行(主要是用煤和用气)约占5亿吨,交通排放约占10亿吨,工业排放约39亿吨[5],因此工业、城乡建设、交通、能源领域将成为双碳政策的关键落脚点,全局推动产业结构、能源结构、交通结构的调整优化。
1 工业绿色转型进入重要阶段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应对气候变化、实现碳达峰目标的关键期和窗口期,也是工业实现绿色低碳转型的重要阶段。我国工业领域呈现传统行业占比依然较高,能源结构偏煤、能源利用效率偏低的状况,叠加碳达峰、碳中和时间窗口偏紧,先进技术储备不足的约束,实现工业绿色低碳转型任务艰巨。2021年底至今,《“十四五”工业绿色发展规划》《工业能效提升行动计划》《工业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有色金属行业碳达峰实施方案》相继发布,对我国工业绿色发展提出宏伟目标:到2025年,单位工业增加值二氧化碳排放较2020年降低18%,规模以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较2020年降低13.5%;大宗工业固废综合利用率达到57%,主要再生资源回收利用量达到4.8亿吨;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低16%;绿色环保产业产值达到11万亿元。
节能环保产业将迎来快速发展,预计产值可能突破15万亿元。“十三五”期间,我国节能环保产业产值以平均每年15%的增速,从2015年的4.5万亿增长至2020年的7.5万亿,工业绿色发展成效显著。“十四五”期间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时期,工业领域节能减碳绿色发展迈入深水区,要实现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下降13.5%,二氧化碳排放强度下降18%的目标需要更大的资金投入,将为节能环保产业带来更大的市场需求,产业发展进一步提速。虽然《“十四五”工业绿色发展规划》提出2025年,我国绿色环保产业产值达到11万亿,但赛迪智库预测,2022年我国节能环保产业产值预计突破10万亿元,2025年预计突破15万亿元。
要实现“十四五”工业绿色发展目标,2023年我国将主要从工业能效提升、用能结构调整优化、发展循环经济、以及数字化转型四个方面重点发力,稳步落实工业绿色发展要求。
1.1 工业能效提升
根据国际能源署的分析,到2050年,能效提升是实现二氧化碳大规模减排的最主要途径,其贡献率约为37%。我国工业能源消费量占全社会能源消费总量的65%左右,提升工业用能效率是实现碳减排最重要、最经济、最直接的手段。此外,为促进工业能效提升,传统产业工艺流程、生产设备将实现更新换代,从而加速企业全流程的转型升级,形成跨产业跨领域耦合提效协同,并扩大绿色技术应用市场,推动绿色技术的良性竞争和创新发展,形成绿色发展新动能。
我国宏观层面实施工业能效提升的方式可概述为:提升标准,加强监管,鼓励标杆,推广新技术。2023年,钢铁、石化化工、有色金属、建材、造纸等重点高耗能高排放行业将继续成为推进能效提升的主战场。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相关部门先后印发了《关于严格能效约束推动重点领域节能降碳的若干意见》《高耗能行业重点领域能效标杆水平和基准水平(2021 年版)》《高耗能行业重点领域节能降碳改造升级实施指南(2022 年版)》等系列政策性文件,提出了25个重点领域能效标杆水平和基准水平,并完善节能监测工作制度、加强节能监察、制定高耗能行业差别电价制度,通过“胡萝卜加大棒”的管理方式,引导高耗能企业对标实施节能降碳改造升级和落后产能的有序退出。通过开展绿色园区评选、实施重点用能行业能效“领跑者”制度、征集推广工业和信息化领域节能技术装备和产品、发布绿色技术推广目录等措施,扶持和扩大绿色低碳技术的应用。
2.1 绿色建筑
实现建筑领域绿色发展将主要从提升新建绿色建筑占比、存量建筑节能改造、提升建筑可再生能源占比,以及数字化赋能应用四个方面入手。2022年,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布《建筑节能与可再生能源利用通用规范》(GB 55015-2021)强制性工程建设规范,新建、扩建和改建建筑以及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工程的建筑节能与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系统的设计、施工、验收及运行管理必须执行该规范。此外,该规范进一步提高了建筑能耗水平要求,对碳排放计算作出强制性要求。在更严格的标准约束下,绿色建材、高隔热性能门窗及保温材料、绿色建造技术等建筑领域绿色低碳技术将迎来更广阔的发展前景。政府投资的公益性建筑和工程项目、公共建筑将发挥建筑绿色发展领头羊的作用,率先实施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和星级绿色建筑评选试点、优先采购绿色建材和节能电器设备等,发挥示范推广效应。针对存量建筑将通过“以改代拆”的方式,结合老旧城区改造工程和北方地区冬季清洁取暖工作,重点围绕建筑围护结构改造、供热管网保温等方面开展。到2025年,全国计划完成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面积超过1亿平方米,完成既有公共建筑节能改造2.5亿平方米以上。数字化手段在城乡建设系统性绿色低碳发展方面的应用尤其值得关注,基于信息化、数字化技术衍生的智慧化能源管理工具,能服务建筑单体、建筑群、城市区域乃至整个城市实现系统性的用能优化,在提升建筑管理效能的同时,参与电网调峰、需求侧管理等行动。我国明确到2025年实现城镇建筑可再生能源替代率8%的目标,太阳能、地热能等可再生能源在建筑领域的应用,以及建筑电气化的推广将配合建筑能效提升,实现建筑领域能源消耗的“开源节流”。
2.2 城市运行优化
城市公共基础设施的体系化、智能化、生态绿色化运行是城市绿色低碳发展的关键。通过实施30年以上老旧供热管网更新改造工程,加强供热管网保温材料更换,推进供热场站、管网智能化改造,降低供热管网热损。系统化全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加大雨水蓄滞与利用。推进城市绿色照明,加强城市照明规划、设计、建设运营全过程管理,控制过度亮化和光污染。加大废旧资源的循环化利用,从资源节约方面促进绿色化进程。发展分布式可再生能源以及配套储能、微电网、虚拟电厂等技术,调节城市用能结构。
科技创新是提升我国能源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最重要、最直接的手段。强劲市场需求将进一步驱动光伏、风电等新能源设备设施的技术发展。针对新型电力系统、新一代先进核能、氢能、燃料电池、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等具有广阔发展前景但现阶段成本较高的绿色低碳技术将获得政策的重点扶持,以试点示范项目为主体,促进技术的迭代创新。数字化技术的应用是我国实现能源结构多元化协同发展的必要条件,通过智能化的预测、监测、调度,能有效的应对可再生能源出力波动。2023年,能源数字化也将成为能源领域的投资热点。
本报告内容仅对宏观经济进行分析,不包含对证券及证券相关产品的投资评级或估值分析,不属于证券报告,也不构成对投资人的建议。
长按上方二维码关注我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