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个和同学相处“潜规则”,一定要尽早告诉孩子!
上周家长聚餐的时候,我们玩了一个辩论游戏,辩题是:孩子合群到底重不重要。
🙋♀️正方父母认为:孩子合群很重要,只有很好地融入集体,才能稳定地发展。不合群的孩子会难以被社会接纳,容易变得内向、孤僻。
🙅♀️反方父母则认为:相比于合群,孩子的个性更重要,总是趋于群体的思想,会变得平凡普通,不敢表达自己。
合群的孩子容易失了个性,不合群的孩子又容易变得独行孤僻。
是否该教育孩子合群,对于家长来说,是一道难分胜负的辩题。
但其实,合群有合群的乐趣,不合群有不合群的好处,聪明的父母,只需要告诉孩子这四句话就行了。
和别人不同
是孩子人生的第一道压力
在育儿综艺《你好未来人类》中,专家们做了这样一则实验。
老师先引导小女孩心心,模仿了“小猫抓人”的动作,并和她约定好,等会儿和其他小朋友一起模仿小猫咪时,就用这个动作。
心心一口答应了老师,结果当其他三个小朋友,同时趴下模仿小猫咪时,心心立刻改变了自己的动作,也选择了和伙伴一样的姿势。
看到这里,很多家长觉得意外。为什么孩子会热衷于模仿其他小朋友,不懂得保留自己的想法呢?
其实这样的情况不仅会发生在孩子身上,职场上亦会如此。
当一场会议上,老板抛出了一个问题,你心中明明已经有了B答案。
可当大家举手时,你发现大多数人都选了A,那么你大概率也会跟随大家选择A选项。
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从众现象”。
在心理学中,专家们对「从众」的解释为:
“个体的观念和判断力,受到了群体的影响,导致他对自己的判断没有自信,于是便会跟随着人群的脚步,朝着一个方向盲目地走下去。”
这也就是为什么,小女孩心心,在看见其他小朋友的动作时,会立刻改变自己。
因为在她的潜意识里,“和大家一样的才是正确的”。
如果此时她作出了和其他小伙伴不一样的动作,她就会感觉到一种压力。
这份压力可能是对自我答案的质疑、对他人看法的在意,以及害怕别人是否会因此不喜欢自己等等。
所以作为家长,我们首先需要肯定和理解孩子的心态,不要因为孩子盲目模仿他人,而指责孩子“缺乏主见与个性”。
先肯定并鼓励孩子合群,是帮助孩子勇敢踏进社交圈的第一步。
鼓励合群
并不是驱使孩子刻意迎合
菲菲过生日的时候,我送了她一个新的玩偶,第二天她就开开心心地装进书包里,带到了班上。
课间的时候,新玩偶被一个小朋友看见了,就提出想借回家玩几天。
菲菲不愿意,便立马拒绝了小朋友。
结果小朋友立刻对她说:
“你不给我,我以后再也不和你玩了,我还告诉别人你是小气鬼,大家都不会和小气鬼玩!”
听了这话,即使心里不愿意,菲菲还是把玩偶给了小朋友,然后自己回家大哭了一场。
对于这件事,我和蛋蛋爸都很震惊,一向自信勇敢的菲菲,居然这么轻易就被小朋友的一句话“威胁”了。
我必须承认,成为父母后,我最不愿意听到的一句话,大概就是“你家孩子不合群”。
无论是幼儿园还是大学,身为父母,都会希望自家的孩子能够很好地融入集体,和一群不错的小伙伴们互相学习。
但希望孩子合群,并不代表我希望孩子委屈自己,去刻意讨好或迎合他人。
能够融入一个群体当然很好,但如果为了融入群体的前提是委曲求全,那就没有必要。
这让我想起了一部社交反思短片——《合群到底有多重要》。
孩子天生就有自己独特的形状和色彩。
如果为了合群,不断地刻意改变,不仅找不到真正适合自己的群体,还会丢失自我。
丢失了自己的色彩,终将会成为平凡的人,教育孩子亦是如此。
我们不仅要鼓励孩子有群体意识,也要及时告诉孩子,也不能为了合群,一味的委曲求全,丢掉自身的闪光点。
合群有合群的乐趣,不合群有不合群的好处。
真正地朋友不会勉强你改变自己,强迫你做不愿意的事情。真正适合你的社交圈,也不会让你感觉压抑和勉强。
所以,请告诉孩子:无论身处什么样的群体,都需要保留自己的个性,不必为了结交朋友,而刻意地假装合群。
合群与否,永远不是判断一个孩子好坏的标准。
即使是不够合群的孩子,也同样能够在自己的领域和世界里闪闪发光。
远离消耗自己的人
选择正确的交友圈
古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选择什么样的交友圈,对孩子来说同样重要。
晨妈曾收到过一位学生的留言。
🙍♂️他说:
“我今年大一,在入学前我就想过自己的大学生活应该是加入各种各样的社团,参加各种没参与过的活动,丰富自己的大学生活。
但是我的室友,他们偏向于宅在宿舍玩游戏,功课能及格就行。
如果我参加了社团,他们说以后寝室活动就都不叫我了,反正我们也不是一群人。
这让我很为难,不想放弃自己想做的,但也不想被室友排挤。”
我给他的回复是:“选择社团,然后从社团中找到和你有相同想法的人,成为朋友。”
对我们每个人来说,真正有意义的社交从来都不是“合群”,而是要跟志同道合的人在一起,完成自己想做的事情。
每个人的身上,都有无形的磁场。
好的朋友会互相吸引,发挥出1+1>2的能量。
而坏的朋友,只会不断地消耗你的能量和热情,让你逐渐变得颓废、消极。
《乌合之众》一书中说:
“人一到群体中,智商就严重降低,为了获得认同感,个体愿意抛弃是非,用智商去换取那份让人倍感安全的归属感。”
我们千万不要因为想获得他人的认同,而抛弃自己的想法与是非观。
懂得分辨适合自己的群体,也是一份重要的能力。
孔子曾经说过:“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真正适合自己的朋友,即使在不同的事情和看法上,同样会尊重你的选择,并鼓励你做正确的事情。
而对那些消耗你的人,不必盲从附和,并且及时远离。
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叶子,我们不必强行给孩子灌输“得和他人一样”的理念。
父母一定要鼓励孩子,如何判断出正确的朋友,并且,对于不合适的人,要勇敢拒绝,不必害怕失去。
父母的不断肯定
才能让孩子获取抗压力
其实,无论是孩子,还是处于社会生活中的我们,都无可避免的会感受到「从众」的压力。
能够与他人不同的压力,保持自己的选择,对于孩子来说,无疑是需要莫大的勇气。
而获取这份勇气的第一来源,就是父母的不断肯定。
《弗洛伊德的使命》中说:
“一个无可置疑地深受父母宠爱的人,会终生保持胜利者的感觉。而这种成功的信念,会导致他这一生,都能不断地获得成功。”
每个孩子,只有在童年时收获父母足够的肯定,才能逐渐建立起自信,获得抵抗他人目光、拒绝消极群体的勇气。
所以,无论你的孩子是否合群,父母都需要做第一个理解他们、肯定他们的人。
只有让孩子认识到自己的形状和色彩,孩子才不会在飘摇的人生路途中,迷失自己。
最后,愿每个孩子都能在成长途中,找到最适合自己的社交圈。
在同伴的滋养中,茁壮成长
*本期内容由妈妈手册原创,千万妈妈都在看的科学育儿手册。主编:晨妈,分享育儿知识、亲子教育经验、品质生活理念,陪千万父母共同成长。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