卒中,这个词你可能稍微有点陌生,其实,它和另外一个你经常听到的词是一个意思:中风。老百姓说的中风,其实是指急性的脑血管病,包括2种情况:中风这个病很凶残。首先是发病率高,全世界范围内,每6个人当中就有1个人此生会遭遇中风。另外,是死亡率和致残率高,全球每6秒钟就有1人死于中风或残疾。如果要给所有的疾病做一个杀手排行榜,中风完全可以做头把交椅。也是有的。想要预防某种疾病,就要知道这个病的病因或危险因素。对于脑血管病来说,最重要最常见的危险因素有以下7个:
这7个危险我一个都没有,所以对我来说,我发生中风的风险是很低的。注意,是低,不是绝对不会发生。因为随着年纪的增加,我发生脑血管病事件的风险也会增加(癌症也是)。所以,年龄也是一个危险因素,但这种你我都管不了。这种叫做“不可干预危险因素”,类似的还有遗传,种族和性别。而上述7种叫做“可干预危险因素”。人一定会死,人一定会老,做好可干预的就好,其他靠运气。至于坊间流传的其他各种奇葩预防方法,什么拍打,伸手抓空气,花生加一物之类,我是不会去做的。理由很简单:没有证据证明这些方法有用。时间精力宝贵,我不会把时间浪费在这些事情上。当然,如果你身边家人相信这个,如果没什么坏处,倒也不用强劝。但是,如果我家里人做下面这件事,我一定会死命劝:乱吃某些药。上次我家阿姨问了我一个问题:平时吃点“安宫牛黄丸”可以预防脑中风吗?我跟她说:如果是我,我不会吃。这里先申明一下:以下观点只代表我自己,我没有劝任何人的意思。首先,还是那句话,我没有找到证据证明这个做法有降低脑中风发病风险的证据。另外,更让我害怕的是,安宫牛黄丸里面含有雄黄和朱砂,这些都有毒。我胆子小,害怕。
雄黄的的重要化学成分是四硫化四砷,吃多了会造成“砷中毒”;朱砂的主要成分是硫化汞,服用朱砂会导致“汞中毒”。早在1996年,《Journal of Forensic Science》(法医科学杂志)就发表过一项调查研究:“某堂”生产的安宫牛黄丸含砷量与含汞量都相当高,其中含砷量为3.21毫克-36.6毫克,含汞量为80.7毫克-621.3毫克[1]。急性砷中毒会出现恶心、呕吐、腹痛和腹泻,不久后出现脱水、低血压和心律失常,严重时死亡。武大郎就是这么死的。慢性砷中毒的症状隐匿,常常很难被发现。很多人因为各种难治的皮肤病或手脚麻木去医院,最后调查平时的饮食习惯和居住环境,检查尿液含砷量才得到确诊。无机砷还是公认的致癌物。因此,WHO(世界卫生组织)要求饮用水中砷含量的临时指导限值为10μg/L[2]。急性汞中毒(汞盐)也会导致严重腹痛,同时伴随胃肠道出血,最后可能会因心血管衰竭和休克而死亡。幸存者可能会出现急性肾小管坏死[3]。如果长期暴露于低浓度的汞盐,则会导致结肠炎,牙龈炎,口腔炎,唾液分泌过多和肾病综合症。基于这些数据和悲剧案例,很多国家(比如美国和日本)都禁止进口和出售安宫牛黄丸。说到这里,如果你怀疑身边人可能有砷中毒和汞中毒,建议立即去医院检查尿液标本。政府网站说:安宫牛黄丸使用不当适得其反。这里我不太明白,什么叫“使用不当”?怎样叫“使用得当”?可能这世上的确有“用毒高手”,只是我没见过世面吧。这个话题先说这么多,讲多了我怕不小心会“寻衅滋事”。再次申明一下:这段观点只代表我自己,我没有劝任何人的意思。拿脑梗死来说,越早去医院,越有机会开通被堵住的血管。有一种药叫做“阿替普酶”,静脉用的,只要它一遇见血栓,就可以被激活,然后诱导纤溶酶的产生,让血块溶解。但是,阿替普酶能否带来好处,是有“时效性”的。从发病时间点开始算,4.5小时内用最好。这就要求病人得尽快被送入医院。而要做到这一点,你需要知道一个技能:能第一时间识别中风症状。- Speech:语言。突然说不了话,或说话含糊不清。
- Time:时间。出现上述任何一种症状,立即拨打当地急救电话。
不过,由于是英文,不适合我们国家使用。于是,复旦大学附属闵行医院赵静教授和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刘仁玉教授合作,提出了更加适合咱中国人的识别方法:“中风 1-2-0”。如果出现任何一种,尽快拨打120。注意,是最先打给120,不是家里的亲戚。还有,如果是我中风,请不要给我十指放血,不要往我嘴里塞药,让我好好躺着。我都中风了,别再折腾我了。十指连心,很痛的,痛到血压会更高的。如果实在想做点什么,家里有血压计的,拿出来帮我测一下。如果有血糖仪,那更好,给我测一个指尖血糖。现在很多医院都为急性心脑血管病开通了专门的绿色通道,就是为了让病人更早得到诊断和治疗。但据我观察,我们很多朋友都把时间浪费在家里了。
1、卒中,也就是脑中风。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高。
1.Espinoza, E. O. and; et al. Toxic Metals in Selected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als. Journal of Forensic Science. 1996, (3)
2.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Arsenic in Drinking Water. Available at: www.who.int/water_sanitation_health/dwq/arsenic/en (Accessed on May 01, 2016).
3.Agocs M. Case studies in environmental medicine: Mercury toxicity. Agency for Toxic Substances and Disease Registry; US Department of Health & Human Services, 1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