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偷走了我的阅读力心灵鸡汤2022-11-02 08:11最近我发现自己养成了一个习惯——阅读只看结论,以及略读、跳读、甚至并发阅读。原由倒不难理解,工作高压、时间稀缺、互联网糟粕丛生,它们合力逼迫我的阅读脑“进化”。脑子这一进化,阅读是高效了,结果却搞笑了。因为只看结论(概要)的阅读,最终等于没阅读。比如,熬夜有损大脑,吸烟有害健康,运动提升智能……光看这几个结论,能让你改善睡眠、增加运动么?显然不会。但如果你用心阅读了专题:《睡懒觉,有益学习》、《运动提升大脑效能、抗衰老》充分了解大脑生理运作的细节、研究实验、现实事例,你就会从——“我知道了”升级到——“或许我是该尝试改变下了”。当然,尝试改变不意味着你能就此改头换面,纸上得来毕竟还需躬行,但它至少给了你一个「转机」,这个转机是让「习惯」转化的前提条件,是自我改善的关键杠杆。而获得这类转机,要么是经历沉重的现实打击(还是祈祷别发生为好),要么就是通过沉浸式阅读(广义)获得。显然,当我养成了只看结论的阅读习性(背后是一种思维习惯)后,这类向好的「转机」就永远与我擦肩而过了。原因恰恰在于我们的大脑实在是太「科学」了——你要说服我做出改变?行,拿出真凭实据阿。就大脑神经科学研究来看,人潜意识中始终以“科学模型”学习——即“提出猜想-现实检验-改善验证”,唯有历经此,大脑才能信任新的知识资讯(理论猜想),将之作为现实工具。这个过程,我们称为学习。比如,儿童学习语言就是这么个过程,小孩指着苹果试探性(猜想)发出pingguo,得到大人赞扬,即现实检验通过后,大脑才放心的将苹果与发音对应上。当然,随着学习对象变复杂,我们大脑也变得愈发多疑而谨慎,对现实检验的要求也变得更高了——心智成熟的大脑,对「真凭实据」的要求可不仅是一两个现实事例就能说服的。这正是为什么那句经典的“那谁谁谁也怎样怎样”毫无说服力。心智成熟的大脑,既要求“新猜想”的「现实检验」有实例支撑(亲身经历更佳),还要求它能经得起不同维度的「交叉验证」。比如,你正在看一个睡眠理论,发现它既通过大脑神经学科验证,又在发展心理学科中逻辑自洽。一种新知识(对你而言),从微观、宏观不同维度切入都得出同一的结论。这样的阅读,其效用就不是一句“熬夜有损大脑”可以相提并论的。所以为什么各种速读——”略读、跳读、只看结论“等——技巧弊大于利,因为这样的阅读是以「牺牲细节」为代价,你可以欺骗得了你自己,但你可糊弄不了你的大脑——它不认,自然不会将之印记在你神经链路中。诚如思想家欧内斯特·勒南(Ernest Renan)所言:“逻辑排除了细节,但真相只存在于细节中。”反讽的是,多数染上这些速读技巧的人,“省下”的时间非但不会花在多么有意义的活动上,反倒是更失控的耗费在粗制滥造的流量中,然后更疯狂的“进化”速读技巧,如此循环……这就像是,你亲手把自己的大脑打造成一台精致的垃圾处理器。而垃圾处理费还不属于你,归制造垃圾的人所有。为什么我要郑重其事的聊这个阅读习惯变化的问题?如果说它仅仅是降低大脑的学习天赋、剥夺你沉浸体验细节的感知力……这也就算了。毕竟说句难听的大实话,大部分人成年后,能力早已没有实质提升,感知力更是消退的狠过发际线。这一阅读模式的改变,它最可怖的地方在于,你很难获得一个清晰的「纠错反馈」。就像皇帝的新衣,或者像一个低情商的人,所有人都暗自嘲笑他,但没人愿意指出。你既意识不到沾染了阅读恶习,又无法获得外部的纠错提示,思维很快变成一潭死水,没有生气,变质变味。以为这样就完事了么?没那么简单,照这种阅读模式发展下去,将观点过度简化、将人群标签化、将人脸谱化去人格化……这一系列“弱(动词)智”全家桶也将全套打包送货上门,给你的大脑免费家装改造。这样的人成批成批汇聚成川,流至互联网,终究把互联网世界搞的乌烟瘴气,面目可憎。这就是为什么我郑重其事的聊这个话题,因为我认为「少加点班」的读者值得拥有清晰透彻的脑子,值得感受流光溢彩的世界。换句话说,我这篇专题本身就是一个「纠错反馈」。于我于你皆然。如果,我是说,如果,你是跳拉着看到这里的……我好像听到撕心裂肺的报警了。本期话题:你是否曾”阅读不耐烦“?有好的应对想法么?欢迎右下角「写留言」,付诸语言也是尝试改变的开始。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戳这里提交新闻线索和高质量文章给我们。来源: qq点击查看作者最近其他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