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地或游牧,你会如何探索城市?
本次活动由《三联生活周刊》副主编吴琪主持,邀请到王辉、董灏、宋壮壮、贾冬婷这四位来自建筑、设计和媒体领域的嘉宾,以“在地与游牧”为主题,分别从“数字化都市生活中反向的人文视角”“设计如何打破边界?”“如何用数据讲述人的故事?”“从物的城市到人的城市:城市叙事再建构”四个角度展开富有启发性的讨论。
在今天,实体的场所与线上空间到底是一种怎样的关系?一方面我们的视野越来越公共化、全球化和缺乏地方特色,另一方面我们的需求可能越来越地方化,这二者之间的张力会带来怎样有趣的话题?
带着这样的疑问,四位嘉宾从各自的领域与日常观察展开了分享。
第一位分享嘉宾是URBANUS都市实践建筑设计事务所创始合伙人、建筑师王辉,他说《人的城市》这本书是三联人文城市整个活动的心血结果,因此借由对《人的城市》前言,即“三联人文城市奖宣言”的细读,重新审视数字时代下“人文”的意涵。
在今天这个大数据时代,透过社交媒体上大量的打卡照片,王辉发现了一种区别于设计师视角的自下而上的大众视角。在这视角中,人、人的生活,而非建筑,才是主体。
如何积极地把被动的、消极的东西转化成社会的正能量?我们要创造出一个新的世界图景。这个世界图景的定义是什么?就是八个字‘人文、创新、公共、美学’。未来的城市,我们期待以人为本,四海一家。
在虚拟互动的时代,实体空间承载着什么样的意义?
空间在塑造人的同时,人又如何塑造空间?
建筑师、Crossboundaries联合创始人及合伙人董灏在分享中提到,他和他的事务所所做的建筑设计、室内设计工作更多的是关注物理空间,那么在线上活动如此发达的时代,建筑师还需不需要做些什么,还能不能做些什么?
答案是肯定且坚定的,“非常有必要,也非常重要”。董灏分享了三个实际案例——北京宋庄城市客厅微景观设计、深圳湾体育训练基地、三联生活传媒公司办公室,具体说明如何通过小尺度的改造,打破不同身份人的边界,让人更好地在城市中相聚。
作为个体,即便现在有发达的线上社交,我们仍旧有线下面对面交流的需求。人和人之间眼神的传递以及握手触摸的需求,即使在数字化更发达的时候,也同样存在。在人类千百年进化的过程中,我们的祖先能够围着篝火去解决问题,今天的我们也同样是‘没有一顿烧烤解决不了的问题’。这也让我们作为一个建筑事务所更坚信,即使在数字化时代,线下的、身边的一草一木也同样非常重要。
“过去的这几年里我们一直用数据可视化这种方式解读城市甚至是介入城市……我们的工作永远都是介乎数据、信息以及城市之间的这样一个关系。”
设计师、帝都绘联合创始人宋壮壮,从他的日常工作——数据可视化的角度谈起,分享他和他的工作团队是如何用数据讲述人的故事的。
在今天,我们能够快速获得太多的数据,但你是否想过每一组数据都可能提供一种新的了解城市的视角?
官方宣传片中的北京和普通游客拍摄的北京有何不同?
在购物网站搜索栏输入“北京”“上海”“成都”都会出来哪些关键词联想?
歌曲中唱过最多的是北京哪个地方?
地铁里大家最容易丢的都是哪些东西?
因为这些数据来自于每个用户、每个具体的人,当你看这些数据的时候仿佛能看到这些人的生物轨迹和生活,也能窥见之前从未关注或颠覆既有认知的城市侧影。
同时,宋壮壮也对数据的真实性与客观性保持高度警惕。尽管数据是由用户生成的,它似乎是可靠的,但仍然需要非常过硬的专业知识才能做出最后判断。
作为《人的城市》编著者、三联人文城市执行总编辑,贾冬婷从三联人文城市奖的故事出发,分享了对“人的城市”的思考。
在广州农林菜市场和它周边的美术馆,在设计师和摊贩之间;
在上海的社区花园,在景观设计师和社区的居民之间;
在成都的西村大院,在建筑师和甲方之间。
贾冬婷讲述的三组故事,也正是《人的城市》这本书里面所记录的。
通过这三组故事我们能够发现人与人之间通过空间形成的各种有趣的联结,这也正是三联人文城市以及这本书所倡导的。从“我”到“我们”,才能形成一个人文城市。
更多人与城市的故事与思考,就在《人的城市》——
《人的城市》
贾冬婷 编著
点击图片即可购买
● 张永和、翟永明、隋建国、王澍、西川、马岩松、马伯庸 诚挚推荐
● 建筑、艺术、文学、历史、哲学,多领域学者共同探讨人文城市的诸多可能
● 海边的孤独图书馆、菜市场里的美术馆、超级文和友……25个具体案例,探索人如何作为城市的尺度
《人的城市》尝试从25个实际案例出发,邀请建筑、艺术、文学、历史、哲学等多领域人士,共同思考人如何作为城市的目的与尺度,探讨人文城市的可能性与不同实践方案,并借此倡导重建人与人、人与城市的联结。而在疫情连绵的共同处境下,这样的联结变得更加困难,也更加有意义。
这本书记录了近年来我们城市中一个重要的文化事件,值得每一位城市居民关注。
——张永和
从1980年代到现在,我们看到在这么短的时间内,中国城市发生了改天换地的变化,这在整个人类历史上都很少见……其实它意味着“时间性”,意味着我们在很短的时间内,把所有时间性的痕迹快速抹除……把几百上千年,几十代人类生活的所有痕迹都抹掉、拆掉了,这就变成了“废墟”。
——王澍
能否从农业文明走出,端看我们的城市如何发展。城市之魂是否应包纳乡村,包纳记忆,也是我们绕不过去的问题。《人的城市》这本书将我们的思想打开,进入当代生活、当代中国审美和发展的深处。
——西川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