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dian新闻
>
我们是人,不是机器——朋友小聚闲聊

我们是人,不是机器——朋友小聚闲聊

生活


们是人,不是机器。

但在生活中,为了更形象地说明问题,有时候会拿修理机器来比喻对人的治疗行为。

打比方说明问题当然好,但这里容易“翻车”。为什么这么说?我举个例子。

假设你有一辆汽车,有一天被别人追尾了,后尾箱那被撞出一个大坑。如果你不管它,这个坑就一直在,一年不管,它就一年不变。除非,你拿去4S店去修理。

4S店的师傅拿着工具敲敲打打,重新刷上油漆,过几天你再去看,你的车子跟新的一样了。它变了,变好了,它之所以会变好,是因为修车师傅做了各种动作,这个动作是让车子变好的“力量”。

再假设,不是你的车子被追尾,而是你的头被门框撞了,撞出一个包。如果你不管它,这个包会一直在吗?不会,它会慢慢消失,一两周之后,没有人能看出你的头被撞过。它自愈了。

如果,你的额头天天顶着一个大包,一年都没变,那么你觉得身边的人会怎样看你?他们会想:到底是什么原因,让你一直受伤?为什么你就避不开那个矮门框?还是其他原因?

看出差别了吗?汽车的撞痕是静止的,如果没有外界力量干预,它会一直保持“不变”,这种不变很合理。

你额头上的撞伤,它不是静止的,它是可以自己“变化”的。如果它像汽车那样一直不变,那就非常不合理。

对于本来就是静止的事物,静止是合理的,是正常的,如果它变了,说明有股“力量”在干预它。

而对于本来就会运动或处在变化中的事物,变化是合理的,是正常的,如果它一直不变,那反倒说明这背后一定有种“力量”在维持它的不变。

对于静止的事物,判断干预是否有用很简单:如果变好了,那肯定就是做对了,这个干预就是有效的,是值得记录的,是值得推广的。

但人不是机器。人是有生命的,本质属性是会变化的,在缺乏外界干预的情况下,也许会变好,也许会更糟,也许是时好时坏。

自然变好的,叫自愈。自然变糟的,叫恶化。时好时坏的,叫波动。

注意,关键问题来了:如果你给了一个干预,经过一段时间后情况变好了,此时你该如何区分:这种好是自愈,还是恰好波动到了“好的那个时段”,又或者是真的有治疗效果呢?

医学上有自愈属性的疾病非常多,感冒就不说了,我说2个你可能不知道的。

周围性面瘫(Bell麻痹):70%的患者到3-6个月会自发恢复[1]。如果早期用糖皮质激素治疗,完全恢复率增至80%-85%[2]。

消化性溃疡:60%的患者能够自行愈合。如果有幽门螺杆菌感染,根除后的愈合率超过90%[3]。

你看,一半以上的患者,就算什么都不做,或者吃土,吃草,吃树皮,吃某些祖传偏方,慢慢都会好。很显然,最后的功劳不是“神医”的,而是你自己。

所以,我常说:时间先后关系不等于因果关系。公鸡打鸣后太阳出来了,但显然,太阳并不会公鸡叫出来的。

为了区分某个干预方法是否真有效,医学上采用的办法是:随机双盲对照。

同种疾病,差不多的年龄,差不多的严重程度,分为2组,一组给“干预”(药物或手术),一组给“安慰剂”(没有药理作用的淀粉或者假手术)对照。最后看各自的效果怎么样。

但这还不够,最好还要有“双盲”。双盲的意思是,医生和患者都不知道哪个患者用了“干预”,哪个患者用了“安慰剂”。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避免“安慰剂效应”。

安慰剂效应是一种强大的心理暗示,机器没有,只有人才会有。

比如,你失眠了,我给了你一粒“安眠药”,第二天你告诉我你昨晚睡得很好,但其实,我给你的只是一粒外观和安眠药一样的“面粉团”。但由于你事先不知道,相信自己吃的是安眠药,于是就真的产生了安眠药的作用,这就是安慰剂效应。

不仅参与分组的患者不能知道,最好也不要让医生知道。因为,医生如果知道谁用了药物或做了手术,那么在对患者的关心程度和查房频率上都会有差别,这种差别也会影响实验结果。

另外,在最后判断疗效时也会带入自己的主观情绪,也会影响实验数据。(当然,对于手术,参与的医生是知道的,这个时候需要把疗效判断交给“不知情”的第三方。)

不要小看安慰剂效应。有些“安慰剂”的“疗效”可以超过50%,甚至会出现“安慰剂”成瘾——不吃面粉睡不着,而且越吃越多。

如果安慰剂组的疗效和干预组的疗效差不多,那谁都无法有底气地说“这个治疗方法有用”。由于在医学中,相当多的问题是“不确定的”,因此这种“对照”思维就显得非常重要。

当然,也不是所有问题都需要来“对照”一下。那种“不打开降落伞从高处跳下就会死”这样的常识是不需要对照的。

还有,已经被证明有毒有害的药物也不能在人身体上又对照一次,伦理上过不去,会坐牢的。

然而,在某片神奇的土地上,有一位院士,用已经被证明有肾毒性会致癌的马兜铃酸又给不知情的老百姓做了一次实验,不仅没坐牢,还获得了荣誉。

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实验,现在说起来很轻松,是常识。但是在医学历史上,不论中外,所有医生和郎中在相当长的时期内都对它一无所知。

当然,这不是前辈和老祖宗的错,他们在那个时代已经做到了最好。但是,如果21世纪的子孙后代还在“啃老”,抱着糟粕不舍得放,我估计,老祖宗在天有灵也会痛骂一句:一帮废物,几百年了,你是一点长进都没有。

刚才说了,人不是机器。人是有生命的,本质属性是会变化的。变化是正常的,是合理的。如果“不变”,说明有股“力量”在维持着这种不变。知道这个道理,会让你对疾病多一层更高维度的理解。比如慢性失眠。

慢性失眠的发病机制中,有一种叫做维持因素。最常见的维持因素就是你日常用来解决失眠的行为,比如:早早地躺床

太早躺床同时又睡不着,不仅起不到睡眠的作用,反而会强化床和清醒之间的连接;如果你开始担心着急,又同时强化了床和焦虑的连接。时间一长,这张床和睡眠之间连接只会越来越弱。你的失眠问题也就维持了下去。

注意,这里有个悖论:解决问题的行为反而维持了问题。

办法和问题之间形成了一个互相纠缠的环。意识到有这个环,那么下一步最需要的,就是停止你现在正在做的“自以为是正确的”行为。

这种纠缠在生活中的人际活动中也很常见,比如我随便举一个:家长催孩子写作业,越催越慢。家长为什么催?因为觉得孩子太慢。孩子为什么慢?他说家长催的很烦,烦了就快不了,甚至会故意慢,消极对抗。

我们是人,不是机器。对于一个保持运动的生命系统,一段互相影响互为因果的人际关系系统(亲子,婆媳,夫妻,职场),不是所有干预都会带来你想要的正面作用。有时候,“让子弹飞一会”反而更好。

在医学当中,什么时候需要早干预,什么时候只用观察等待,这需要用严谨的实验数据来判断。现代医学已经进入“循证医学”时代,有多少证据,说多少话。没有证据就老实说不知道,不丢人。

对于个人来说,如果你无法接受专业人士口中的“不知道”,非要执着于去寻找一个解释和说法的话,那么在当下这个大环境下,你在大概率上会遇见一个无所不知的“大师”,然后,你将被由各种“虚无标签”建成的牢笼困住。当然,你可能并不会感到痛苦,因为这刚好实现了你一直寻找的“确定感”。

人一定会死,死之前的常态是“不确定”。接下来每个人都需要面临一个重要的人生问题:如何面对生活中的“不安全感”?

是谨小慎微、有一点风水草动就吓的不行,希望立即完美地预防和解决问题,最终把自己困在原地?

还是愿意放弃部分安全感,愿意接受不确定感,在死之前把日子过充实?

尼采说:对待生命不妨大胆一点,因为我们始终要失去它。



参考文献


1、 Peitersen E. The natural history of Bell's palsy. Am J Otol. 1982 Oct;4(2):107-11. PMID: 7148998.

2、Yoo MC, Soh Y, Chon J, Lee JH, Jung J, Kim SS, You MW, Byun JY, Kim SH, Yeo SG. Evaluation of Factors Associated With Favorable Outcomes in Adults With Bell Palsy. JAMA Otolaryngol Head Neck Surg. 2020 Mar 1;146(3):256-263. doi: 10.1001/jamaoto.2019.4312. PMID: 31971554; PMCID: PMC6990801.

3、Leodolter A, Kulig M, Brasch H, Meyer-Sabellek W, Willich SN, Malfertheiner P. A meta-analysis comparing eradication, healing and relapse rates in patients with Helicobacter pylori-associated gastric or duodenal ulcer. Aliment Pharmacol Ther. 2001 Dec;15(12):1949-58.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

戳这里提交新闻线索和高质量文章给我们。
相关阅读
【闲聊】有哪些人,你其实搞错人家性别了?老了要多吃泡饃他们是你的同类,不是敌人[电脑] 13代酷睿处理器——真香警告!13900K /13700K /12900K 测试分享!解放后,上海富豪在香港成功打天下(多图)专访科沃斯机器人CEO钱程:全场景、多机协同是机器人未来的发展方向中年男子猥亵小女孩被抓,女孩阻拦“我们是好朋友!”背后隐情每个父母都该看看硅谷大佬喊话:我们缺的是机器学习专家,不缺工人“为什么我总是在凌晨4点就醒来呢?”——饭局闲聊海天重器——我国海洋卫星发展十年记怎么证明我们不是机器人?丨 图图科幻10月底的餐饮人小聚会! 我们等你来!毛泽东时代的一个重大战略决策EVENT | 洛杉矶10月底的餐饮人小聚会! 我们等你来第三期生物医药同行小聚稚晖君被曝离职华为!两年前加入华为天才少年计划,下一步创业方向可能是机器人!第⼀期IT同⾏⼩聚:IT三⼤领域职场经验分享男人最强大的靠山,不是钱,不是人脉,而是这个能力(必读干货)龙卷风健康快递 210稚晖君被曝离职华为!两年前加入华为天才少年计划,下一步创业方向是机器人北美10月底的餐饮人小聚会! 我们等你来如果你也喜欢ta,那我们是朋友提问 | 6年感情抵不过异地半年,我们是不是要结束了?下一代这么节约,我们是不是可以放心了一夜之间全世界失恋!美队新女友小他16岁,奔着结婚生娃去的!天上的鸟都是机器人用来监视民众,纽约举行“鸟不是真的”集会?我们是不是都太高估比亚迪了?老海归走后门第⼀期金融同⾏⼩聚看一眼窗外,你会找到答案——和朋友闲聊年底聚会必备神器——韩式烤肉店同款不沾烤盘,顶端烤肉下面放蔬菜,肉汁精华烤蔬菜真的绝绝子!我的朋友小A第二期生物医药同行小聚盲盒游、小聚餐十一受关注,新老消费品牌借势业务尝新妈,扫地机器人真不是人工智障!
logo
联系我们隐私协议©2024 redian.news
Redian新闻
Redian.news刊载任何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文章信息的合法性及真实性由其作者负责,与Redian.news及其运营公司无关。欢迎投稿,如发现稿件侵权,或作者不愿在本网发表文章,请版权拥有者通知本网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