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孩子选兴趣班,简直是一件“开头难、中间难、结尾也难”的事!从“不知道怎么选”,到“孩子三分钟热度”,再到“都付出这么多了,坚持还是放弃”,每一步都充满了纠结。今天的文章,我们来分享一个妈妈带女儿苦练两年钢琴,万般纠结后,最终选择放弃的真实故事。文章特别真诚、接地气,作者总结的一些方法,也非常值得参考,比如:有行业报告显示,中国90后年少时学琴的孩子中,只有不到10%过了十级,而其中一半在考完十级后再也没碰过琴[1]。为什么90%以上的孩子都会放弃呢?他们和家长都经历了什么?
带着女儿走出钢琴老师的家,我心情很复杂,既觉得如释重负,又有点惋惜挫败。整整两年的钢琴学习经历就这样画上了一个句号。首先,你要说服自己接受放弃的成本,无论金钱还是时间。因为每一年学琴孩子的背后,都是几乎每天都陪着孩子一起练琴,一起学习的家长。女儿在练琴丨作者供图
- 为什么别人的孩子可以坚持学?你的孩子却要中途放弃?
- 如果现在放弃,之前那么多时间和精力的投入不都白费了吗?
- 当时决定学琴时那般信誓旦旦,如今只剩下一声叹息了吗?
惋惜是真的,但更多的还是释然,无论于我,还是于女儿。
当一项兴趣在反复激发和练习中,不但没有加强,反而丧失殆尽,甚至开始成为痛苦,放弃就成了一种解脱。兴趣很难衡量,也没有标准可依。从我的经验来讲,我是从以下3点判断出女儿对学琴没有兴趣的:如果大家也遇到了和我一样,急需判断孩子对一项“爱好”是否还有兴趣的话,可以参考看看。在决定学习钢琴之前,女儿上过一个阶段的音乐启蒙课,对家里的电子琴玩具也十分喜爱。当我问她是否想学习钢琴时,5岁的她一口答应了。然而,除了最初的那段短暂的“兴奋期”,女儿一直以来都没有对钢琴产生真正的兴趣。虽然在完成一个曲子之后会有一点成就感,但这仅仅是基于老师和家长的称赞,而非真正对于音乐和乐器本身的喜爱。她几乎从来没有主动要求弹琴,只是在我的要求下极不情愿地开始练琴。图源@Clark Young,Unsplash
一年多来,她反复向我表示“不喜欢弹钢琴”。和大部分初学琴童的家长一样,我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苦口婆心,软硬兼施(琴童家长自行脑补一万字... ...)。作为一个性格比较顺从的孩子,女儿起初还能听从和坚持,但后来从心理上的抗拒演变为生理上的反应——弹琴不到20分钟就开始头晕。这样的情况持续了几个月,我才真正下定决心支持女儿放弃钢琴。回顾这两年的学琴历程,我意识到,女儿没有兴趣的主要原因是她无法在进步中获取成就感、产生学习的内驱力,主要是三方面的因素导致的:我从没学过乐器,对音乐的兴趣也仅停留在听歌的程度。家里没有放古典音乐的氛围,也没有定期去音乐厅的习惯。孩子爸爸更是对音乐无感,听音乐会会睡着的那种。在法国期间,我有幸接触到了斩获法国《神童》比赛冠军的15岁男孩的家长兼校友季波先生,以及培养一双优秀琴童的“法国杰出青少年交响乐团”创始人刘莎女士。两位家长无一不是对音乐有着浓厚兴趣,并且家庭中有深厚的音乐氛围。这种家庭影响是潜移默化的,使孩子陶醉在艺术世界中,对于乐器的学习也最终形成了一种自发的自我提高和追求。很遗憾,我并没有为孩子创造这样的家庭环境。图源@Any Lane,Pexels
作为门外汉家长,又身处国外,找到合适的老师确实不易。最初,我在朋友的推荐下找了音乐学院的在读学生作为女儿的钢琴启蒙老师。老师友好和善,但是教学经验不足,导致女儿的弹琴姿势错误,后来花了很长时间也完全没有纠正过来。更主要的是,老师一味强调练习,却没有注重激发孩子对音乐的兴趣。
之后,我不好容易找到一位在巴黎音乐学院执教的年轻老师,眼见着女儿不那么排斥钢琴了,却因为我们要离开法国而遗憾惜别。再后来,我们搬迁至新加坡,找到一位有二十多年教学经验的老师,但老师过于严格的教学方式让女儿很不适应,甚至惧怕上课。我所接触到的音乐老师都没有强调天赋的重要性。我注意到,如今谈论“天赋”已经成为“政治不正确”的过时观点。但是,以我个人的观察来看,天赋在钢琴学习中是切实存在,且能影响孩子学习兴趣的一大因素。图源@Juan Pablo,Pexels
坚持和女儿一起上钢琴课,我注意到她对于音准的识别和节奏的记忆都比较薄弱,即使经过反复训练,也很难改善,这对她造成一种挫败感。尽管起初我对于“天赋”持怀疑态度,尽可能地去鼓励孩子,希望勤能补拙,但是我看到的是一个被挫败感折磨而丧失热情的孩子:每天的练习于我、于她都成为一种煎熬,毫无乐趣可言。和钢琴老师的最后一次谈话也证实了我的观点,老师见我们去意已决,婉转地承认相对于同等琴龄的孩子,女儿的能力是较弱的。我一直认为,任何以损害亲子关系为代价的兴趣班都不足以坚持。作为琴童家长,我可谓使出了浑身解数:鼓励、表扬、批评轮番上场。可随着女儿练琴热情的消退,每次劝说她开始练习就要花费我无数口舌,更不要说练习过程中的重复、纠正、再重复。即便我时刻提醒自己要耐下性子,也难免有爆发的时候。而随着难度的增大,这种爆发频率越来越高,不仅娃郁闷,家长也痛苦。久而久之,每日的练琴演变为一场亲子危机。当一项爱好开始损害亲子关系的时候,那孩子可能是真的没兴趣了。图源@Siniz Kim,Unsplash
和不少家长一样,即便我内心已经承认孩子对于钢琴没有“真爱”,却也舍不得放弃。2013年,美国心理学教授安杰拉•达克沃思进行了名为“坚毅:释放激情与坚持的力量”的TED演讲,并获得了全球各界人士的关注。她的《坚毅》一书列举大量实例,为持之以恒地坚持一件事并获得成功找到了依据,并且提出“10000 小时的刻意练习与令人喜悦的心流体验”的观点。我读了此书心潮澎湃,一度相信孩子可以通过刻意练习提高技能,最终到某一个点实现心流体验。书中对于孩子特长的培养提出至少坚持一年以上,可以在特定的时间节点(比如学期结束)退出,但是不能中途放弃。图源@Tim Cooper,Unsplash
于是,我按照这本书的经验鼓励孩子坚持学琴,即使碰到困难也要鼓励孩子克服,因为学习钢琴本身就是一件有难度的事情,需要日复一日的坚持。在注意到孩子在音乐方面没有天赋后,我依然执意坚持。因为我想,即使孩子不能在钢琴方面有所造诣,也至少可以通过练习磨练她的坚毅的品质。去年,我们从法国搬到新加坡,把钢琴飘洋过海地运了过来,也给女儿请了新的钢琴老师,准备继续“坚持”。但当老师要求女儿重温过去较为简单的知识和曲子时,她并没有表现出已经学习过钢琴的那种自信,反复尝试未果,满满的挫败感。在一边陪练的我感受到她的痛苦和厌倦。此时,我开始重新考虑是否坚持。
正巧,我和女儿一起读了一本法语绘本《我真正喜欢的事情》。故事讲述了一个小男孩在反复练习网球后,依然打不过自己的同伴,懊恼地告诉妈妈自己不擅长打球。他的妈妈告诉他“鱼儿不擅长飞翔却擅长游泳”,并鼓励他寻找自己真正喜欢和擅长的事。男孩在尝试了舞蹈、绘画、朗诵等等许多活动后终于发现自己擅长的是钢琴,并且刻苦训练取得了成就。
攀岩是她四岁就开始尝试的运动,到现在坚持了四年多,尽管期间我们搬了三个国家,她也参加了不同的课程,接触了不同的教练,但是她从未放弃,始终保持对这项运动的热爱。女儿坚持了4年的攀岩运动丨作者供图
我突然意识到,孩子对自己真的热爱的事情,是可以坚持下去的。当发现女儿对攀岩的坚持和学钢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后,自然就知道该不该放弃了。作为家长,我们应该给孩子更多选择,也要对选择的错误保持一定的宽容,而不是用自己的虚荣心去绑架孩子。首先,低龄的孩子一般很难明确知道自己的兴趣所在,他们看起来对什么都有点兴趣,但是也没表现出执着的热爱。“玩”才是他们最大的兴趣点。其次,兴趣需要激发和培养,并非与生俱来,但有效的引导和激励才是让孩子产生并且坚持一项兴趣的关键。也就是说,孩子的兴趣是需要“试错”和“激发”的,而不是一开始就十分明确的。那么,需要广撒网式的“试错”,一口气给孩子报了十几个兴趣班吗?当然不需要,我根据自己的经验,分享2个实用的方法。从父母的兴趣开始“试错”和“激发”(敲黑板,注意这里不是把父母的爱好强加给孩子),是一个简单粗暴但却行之有效的方法。这也是我们二次选择得以成功的关键。兴趣班市场可谓名目繁多,鱼龙混杂,且没有固定教学大纲可依。从父母自己的兴趣出发,给孩子选择兴趣班的好处就体现出来了:家长对于机构和老师的甄别能力非常重要。如果家长学过,是内行,那么选择起来就有绝对优势。如果家长没学过,就算只是对这类项目比较感兴趣,略知一二,也好过彻底的门外汉。 否则,在信息极度不对称的兴趣班市场,你很难判断老师和机构的水平。要让孩子掌握一门才艺,绝不仅是“砸钱”把孩子送进机构那么简单,还需要家长大量时间和精力的投入。如果家长不喜欢,每天陪练,就会变成一件痛苦的事情。但如果家长有兴趣,不仅能耳濡目染影响孩子,还能跟孩子交流切磋,坚持下去也更容易。首先还是注意观察孩子自身特点和喜好,鼓励孩子表达自己的兴趣,如果实在没有头绪,不妨从以下的几个方面开始尝试:和国内如火如荼的考级、比赛大军相比,我周边的家长还都比较含蓄。起初,我对于这种比较“功利”的想法也是十分抵触,我就是“要孩子度过一个快乐的童年”。后来发现,我们无法界定什么是快乐的童年。整天放羊,让孩子瞎玩是快乐;让孩子付出努力,得到收获也是快乐。如果家长对于某些项目不了解,也没兴趣的话,鼓励孩子参与正规的考级、比赛和表演不失为一个简单有效的方法。虽然这不是最佳选项,但通过公认的评价体系来检验孩子的学习成果,形成激励机制,好过学得糊里糊涂。但也要谨记初衷,避免为了考级而考级。这看起来是个“偷懒”的办法,却是最实在的办法。还是那句话,兴趣的培养需要时间的积累,一旦选择了一项兴趣班,家长就要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对于自己有兴趣的家长如此,对于没有兴趣的家长更是如此。所以报名兴趣班之前,家长不妨问问自己,能接受的日常接送的时间和距离是多少。图源@Suhyeon Choi,Unsplash
但要注意的是,兴趣班不宜同时报很多项。有的家长希望快速“试错”,找到孩子的兴趣所在,一下报了很多班,结果把孩子一周的课余时间都压榨干了。孩子没有一定的自由安排时间,容易产生逆反心理,结果一项也学不好。说回我女儿的情况。放弃钢琴后,我一方面让女儿认真思考了自己到底喜欢什么,另一方面也和队友开始回顾我们儿时的爱好。终于在各类答案中找了一个交集。女儿说她喜欢画画,虽然从没上过兴趣班,但是她可以花上整整一个下午在日记本上配上插图,绘制生日卡片,临摹绘本。女儿在专心画画丨作者供图
家里的冰箱上、墙上贴满了她的作品,在学校里她的绘画作业经常得到老师的表扬。而我和队友都在小时候学过好几年画画。我还在一些少儿绘画比赛中得过奖。虽然之后没有成为专业人士,但闲暇时分和女儿一起画画对我来说是十分美好的事。于是,全家人一拍即合。女儿明确“喜欢画画”后,郑重地把自己的想法写了下来。女儿最近画的一些画
如今,女儿学画已经半年多了,丝毫没有厌倦。每次去上兴趣班都兴致勃勃,回家还不知疲倦地涂涂画画,有时会要求我给她的大作配上文字解说,憧憬着以后出一本自己的漫画故事。
作者丨游牧民族,法国东巴黎大学城市规划学博士。曾居住于法国、巴西,现居新加坡。个人公众号:游牧民族在法国,结合海外生活经历分享育儿心得。参考文献丨[1] 澎湃网文章《全球5千万琴童80%在中国,国人为何沉迷学钢琴?》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66487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