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挣“坏情绪”的钱
两年前开始,丈母娘迷上了网购,4块9的“大白免”奶糖,9块9的“新西兰”蜂蜜,59的“纯羊绒”大衣。直播间的小哥哥是真会说话,价格也是真的低,老太太被拿得死死的,160斤的身材,买了好几条年轻人穿的裙子。
如果不是亲眼所见,我是想不到,老人省吃俭用一辈子,最后栽在网红手里。就跟一个孩子戒网游一样难,每次都死在同一个关口,还要再来一次。那年我写过一篇文章骂人,十万+。
有一天我忽然醒悟了,这是一种叫“情绪电商”的东西。
最初,在被勾得心痒的时候下单,就是情绪不稳了,那是“怕”呀,怕到手的便宜又丢了。抠手抠脚一辈子,就熬不过这个怕字。
等收到货,跟想象中不是一回事,可架不住它便宜呀,像一次低成本的冒险。谨小慎微一辈子,冒险的天性没被满足,甚至对下一次被勾引有点期待。这让我忽然想起来,那个花了几十万跟“靳东”网恋的大婶。
最后整上瘾了,惹得家里人共愤,可怎么劝都没用,“老娘花的是自己的钱”,谁都不敢说话了,就憋着一肚子气,想骂人。
赶上这个好时代,那么多成功企业,富豪老板,可他们给这个社会带来的影响可能天地悬殊。有人挣的是“情绪钱”,有人挣的是“安心钱”,有人透支信任,有人重建信任,你说这能一样吗?
一场拳击比赛,有人用脚踹,用牙咬,有人只用手,结果打了平手,你说,两个人的功力是一个级别吗?
年纪大了,不敢骂街了,但反过来操作,夸人总是可以的。
现在几家电商平台,哪一家最可靠耐用?最能让人“情绪稳定”?我这一票肯定投给京东。只是还有一个疑问,到底有没有可能把山寨货灭了,彻底拯救丈母娘。
1 水果之王
双11京东iPhone14降了700多,下了一单,同时再把家里两个坏手机卖了。第二天来了个师傅,带着新手机,把数据迁移了,两个旧手机当面估价,收回去,一次搞定。
师傅还说,一次可以用最多6个旧家电,抵扣新买的家电,有时甚至不用多掏一分钱。为了这个,老太太们最喜欢在小区里串门了。
如果坏了,只要180天以内,只换不修,小哥上门把新的送来,旧的取走。屏幕摔了,提前花99买A+会员,花188就可以无限次换。电池电量低于80%以下,也能换。
宠粮,如果宠物不吃,只要15天以内,没变质,可退可换。
纸尿裤,90天内,只要不影响二次销售,可以换货……
这些都是力挺京东的原因,这就是“情绪稳定”。闭着眼睛买,后悔了再退,家里不吵架。
京东这个能力,我觉得归根结底就两点,首先是愿意不愿意,然后是能够不能够。
另一家电商,年销售额8万亿,利润1600亿,也就是每卖出去100块钱的货,赚2块2,京东年销售额3.3万亿,利润260亿,每卖100块的货赚8毛,大概是人家1/3。
可京东卖货效率是最高的。存货周转平均30天,世界最高水平,比美国Costco还好一丁点。履约费率控制在6%,也是数一数二。京东是中国最大的自营电商,量大,进价就便宜。
效率高却赚钱少,因为把钱投到了服务上,像30天价保,只换不修,以旧换新,都是要成本的。
可有人很鄙视这一套,你赚的少,是只能赚这么点,人家赚的多,是有能力赚的多。这个听起来有道理,但不全面,硬币还有另一面。
刘强东老早前讲过,赚得少,才是先进的渠道,因为伙伴得利了,赚得多,反倒是落后渠道。对于那些京东领先的品类,内部说得最多的一句是,“这个利润率必须控制住,不能涨了。”
光有觉悟不行,还得有实力。其他网购是平台模式,帮别人卖货,京东是自营模式,自己进货,自己卖,自己送,才有能力做价保,才能派师傅带货上门。我的货,我说了算,不像平台,得跟卖家扯皮。
其实愿意不愿意是个态度问题,第一天创始人想通了,就这么干了。但难的是能够不能够,供应链三个字,干起来是无休无止的苦活,一般人忍不了。
举一个例子就够了。
榴莲是水果之王,可90%以上是在线下,剥开来卖,所见即所得。因为买榴莲犹如开盲盒,巨大的刺,厚厚的壳,在打开之前,一般人搞不懂里面是什么货色。所以把榴莲卖好,属于网购的“难度之王”。
今年双11京东卖越南榴莲,至少有七个环节要通关。
第一关,以前中国人吃掉了泰国大部分鲜榴莲,今年第一次去越南扫货。每个地区天气不同,土壤不同,越南还是小农经济,私人果园各家管理不同,需要走访所有果园,算是地推扫街。
第二关,一个果园里面,树龄不同,榴莲树五年挂果,十年成熟,25年是顶峰,果型漂亮,营养均匀,口感好。就像人,30岁干什么事都有经验。在一个果园里,也要买定最好的树。
第三关,采摘,马来西亚榴莲是自然熟掉落的,泰国和越南是人工采。需要专业的人,看颜色,纹路,敲击听声音,来判断熟度,是五房肉,还是三房肉,分开装箱。
第四关,进了当地的分拣中心,再做筛选,熟度是否达标,糖度怎么样,然后风干。东南亚常下雨,水分不除,运输中会霉烂。
第五关,运输,从胡志明市到广西关口,两天,再到北京,又是两天。京东给一台车配两个司机轮流开,成本上去了,但省下至少1/3的时间。
运输中要稳在13到15度,否则温度高了会催熟,烂掉,温度低了,送到食客手上的时候,还没熟。
第六关,全机械的分拣打包,以前手工扎一个榴莲要15分钟,现在机器5分钟。纸箱至少用五层,保证硬度和厚度,才不被刺破。然后由全国18个生鲜冷库送出去,覆盖300个城市。
第七关,算清楚前面每个环节,成本加十几个点,就是价格。送到了,食客不满意,无障碍退款。只有这样,才能“情绪稳定”。
如果到此为止,京东还是小了,榴莲一个至少上百块,买iPhone,买宠物零食,都是在中产阶级的小圈子。
像我丈母娘这种,被9块9山寨货勾得团团转,才是老百姓的日常,如果不能扎进这个圈子,还是没有生根,迟早被农村包围了城市。
所以定价要变,碰到双11,要冲量,宁愿不要利润,把价格打下去,让更多人敢尝鲜。
经济寒冬到了,大家都在内卷,这一招能定生死。
2 打山寨
海澜之家有一款抗菌内裤,99元三条,后来把价格打到79,单量涨了十倍。等价格重新调回99,单量也能稳在之前的2.5倍。
通常说消费降级,是之前逛商场的后来逛地摊了。但也可以反方向搞,用降价圈进新用户,本来买山寨的,却敢尝试品牌了。
京东双11上了一款9块9的柔美霜,这可不是地摊货,是妮维雅,德国百年品牌,妮维雅男士是全球第一。
9块9,直接攻入六线小镇,经济寒冬里,品牌不会坐以待毙,要逆势扩张,占领最底层市场,抢山寨货的大本营。
消费降级,核心就是两个字,低价。也只有两种做法,第一种是“低价好货”,低价第一。第二种是“好货低价”,品质第一,这是京东的做法。
说白了,第一种,只要价格最低,就算山寨也行。第二种,坚持住品牌,价格越低越好,我也9块9包邮。这个竞争,我觉得主动权在品牌手里。
假设山寨在10块以下,品牌是20块以上,如果品牌守住20不变,那就是把20以下的空间拱手让给山寨。如果品牌能把价格打到10块,那山寨就被堵死了。
相同价格下,一定是选品牌。什么是品牌,就是要脸,长期主义。什么是山寨,就是不要脸,打一枪换一个地方。品牌让人情绪稳定,山寨让人情绪不稳定。
今天妮维雅9块9,就是品牌的质量,山寨的价格。像我丈母娘,就靠这种东西来拯救了。可记得当年699的红米手机,也是品牌的质量,山寨的价格,从此山寨手机从中国消失。
10块的山寨和20块的品牌之间,这个空间叫白牌,这帮人跟品牌一样是要脸的,可惜没人认识。中国有大量的工厂货,质量过硬,给品牌代工,但自己没能力打造品牌。这帮人可上可下,还没品牌,容易堕落,山寨化,但有一颗做好货的心。
80年代日本经济危机中崛起的“无印良品”,顾名思义,虽然我没牌子,但我是好货。后来“无印良品”这四个字就成了品牌,这点燃了中国大量工厂货的希望。
京东看准了,扶持这些工厂货,用我的供应链和品牌给你加持,比如京东自己的“惠寻”,9块9的保暖拖鞋、100多块的天然椰棕床垫,卖得飞起。
一个红米还不够,京东后面有一群红米。
品牌和白牌,要把价格干到让山寨无法生存,核心是一条,舍掉一切不是必须的功能点,只主打最痛的那个点。
无印良品为保持低价,去掉一切不必要的设计、加工,还有颜色,简单到只剩下素材和功能本身。
这个时候,离用户更近的京东,可以挖掘需求,向上游定制商品,再用供应链帮着做出来。
这两年,孩子在家里学习,让打印机爆发了,但两年多,家庭普及率也只从3%涨到6%,而欧美是60%,瓶颈卡在产品上面。
当时市面上的家用打印机分两种,一种是墨盒打印机,价格300多,但一个墨盒只能打100页,打一本教材就得换一个墨盒。买得起,可用不起。
另外一种是墨仓打印机,打印量大,换一次墨水只要40块,能打几千页,可打印机要1300以上,用得起,可买不起。
京东拉着惠普,开了三天会,搞出来一个大号的墨盒打印机。价格749,新墨盒只要40块,能打1300页,每页三分钱,这东西击穿了三线市场,工薪家庭买得起,用得起。
下一步是瞄准六线小镇,现在中国从幼儿园到高中,有1.8亿学生,这个体量如果吃透了,可能把价格做到更低。
3 进窄门
一位电商大佬很多年前说,“京东将成为悲剧,这是我第一天就提醒大家的,不是我比他强,而是方向性的问题。我一再告诉大家,千万不要去碰京东,别到时候自己死了赖上我们。”
可能是因为,京东干的活儿实在太苦,太不“互联网”了。今天很多人忽然发现,互联网平台躺着挣钱的日子一去不返了,可京东就从来没有躺着挣过钱。
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判断一个人,最直接就看他从第一天怎么挣钱。
平台是帮别人买货,赚广告费,谁给的钱多就把谁排在前面。出钱多,未必货就好,假冒伪劣也可能出钱多。莆田系被排到了搜索引擎的前面,然后有了魏则西,这是竞价排名的原罪。
自营是卖自己的货,赚的是差价,他必须保证货是好货,否则都砸在手里。京东有上千个买手去全世界挑货,就算后来也做平台帮人卖货,有门槛,不敢放水,害怕把锅给砸了。
平台赚快钱,自营赚慢钱。平台躺着就可以挣钱,自营必须每天搬箱子才挣钱。
平台收广告费,竞价越激烈越好,上游厂商的生生死死关系不大,只要有替代品能顶上就好。
自营要挣钱,货必须好,天生想帮上游做强。2012年之前,某家电大牌的毛利率在18%左右,然后一路长到28%。2012年京东杀进来,成了零售业的链主,把自家毛利压下去,让利给了上游。
竞价排名上不封顶,能把上游的利润抽干。泥腿子只能搬得快一点,态度殷勤一点,挣刀片般的利润。
平台贩卖流量,卡住交易的脖子,雁过拔毛。被资本市场逼着,自己要利润最大化,上游就只能利润最小化。
地产商卡住了香港经济的脖子,这种事不可在互联网上重演。今天虚拟经济都在喊“赋能”实体经济,因为虚拟经济很容易“吸血”实体经济。
京东第一天就是实体经济,几百个仓库,几十万库管和送货小哥。京东第一天就给小哥们买五险一金,这事放到今天,做到的也不多。
京东第一天就给自营的商品打印发票,不是靠漏税长大的。03年非典,京东第一次在网上卖光盘,有个版主发帖说,“这是我认识的唯一不卖假盘的店铺。”
虚拟经济来得猛,去的也快,一旦人的注意力被引走了,虚拟平台也就换代了,就像今天的短视频和直播。
实体经济起的慢,但持久,有仓库在,有小哥在,很难被替代。疫情期间抖音快手很多小店铺发不了货,是京东物流在帮着发货。
无意中发现,国家之间,也是虚和实的竞争。美国80%以上是服务业,华尔街的钱、好莱坞的大片、硅谷的搜索引擎和社交网络,收割全世界。
我们是世界工厂,制造能力是美、日、欧之和,能干苦活和细活,出口物美价廉的商品让美国过了几十年低通胀的舒服日子。
美国干了几十年轻松活、高利润的活,可猛然发现我们有了造芯片和操作系统的潜力,而自己失去了干苦活累活的能力。虚拟世界要稳定,前提是实体世界要健壮。
每次有领军人出去开辟新业务,问刘强东,你有什么要求?老板一般说两点。第一,做最苦最累的活儿,逆人性的活儿才最有价值,最长久。
第二,如果有100块钱可以赚,返30块给客户,返35给上游,自己留35。如果100块都赚了,离死就不远了。
《新约》里有这么一段:“你们要努力进窄门。因为引到灭亡,那门是宽的,路是大的,进去的人也多。引到永生,那门是窄的,路是小的,找着的人也少。将来有许多人想要进去,却是不能。”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