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建:价值重估已到极限,当务之急是价值修复
来源:西泽研究院
1,金融资产的价值重估并非是由供需决定,而是由心理、预期等“动物精神”,以及在此基础上的流动性剧烈变动决定,因此价值重估很少有不激进的,不仅很难抵达所谓理想中的均衡,很可能永久性的伤害这个均衡。通过资产市场的均衡来改善实体经济的福利,这只是一种形而上的理想状态。
2,巨大的价值重估往往不是改善金融资产供需的因,而是金融市场系统性危机的果。也就是当金融资产发生系统性重估的时候,一般来说不是改善资产和资本品的供需,反而是对金融市场遭受系统性破坏,导致以后实体经济尤其是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创新举步维艰的一种反应。比如在商品市场中价格下跌会提高需求,但是在金融市场上价格越是大幅下跌,需求反而会减少,直到发生流动性黑洞。
一是市场化,由过去的严格管制、计划调度的统一模式,转变为市场化的利率、汇率为主要的资本资金调节手段,以形成现代化的信用市场、货币市场、资本市场和外汇市场。 二是多元化,由过去主要依靠商业银行提供金融服务,现代金融模式下要有更多的多样化选择,从非标准化的融资方式,向标准化、证券化的模式转变,各种层次的金融市场有机的联系在一起,从一级市场到二级市场,从资产端到资金端等,都是一个细分的联系紧密的有机产业链。不能说金融产业链的上游没有与实体经济联系就是“资金空转”,就是不服务实体经济。 三是法治化,金融最重要的基础设施是法律,因为现代金融是契约密集型的,一些临时的管理办法、指导意见不能替代法律,因为法律具有长期预期,监管办法和指导意见具有周期性,很可能会作为一种外生冲击加剧金融体系的波动。
第一,挤占了用来消费的预算,让越来越多的人选择拿本来用来消费的现金偿还债务,或者作为偿还债务的准备。此时,消费肯定无法振作,国内大循环就无从谈起。 第二,严重的挫伤了投资的信心,投资是基于对预期资产收益流折现的资本化,这个收益率除了资产带来的营收外,还有资产价格变化带来的“资本利得或损失”,如果投资者和企业家预期资产未来处于价值重估引起的“通缩状态”,那么就肯定不会投资。
点击底部“阅读原文”查看更多
免联考国际在职“MBA/EMBA/DBA”课程
↓↓↓↓↓↓↓↓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
戳这里提交新闻线索和高质量文章给我们。
来源: qq
点击查看作者最近其他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