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个方法,教你训练结构化思维
内容来源:11月18日,笔记侠柯洲与易炜老师直播对话内容。
分享嘉宾:易炜,深耕结构化思维十余年的培训师,《更好的数据可视化指南》一书译者。
高记笔记达人 | ShaoY 轮值主编 | 智勇 责编&值班编辑 | 青羊 第 7108 篇深度好文:5085 字 | 14 分钟阅读
思维方式
笔记君邀您阅读前,先思考:
广义上看,结构化思维什么意思?
有哪些训练结构化思维的方法?
一、为什么会选择翻译这本书?
我翻译《更好的数据可视化指南》这本书有点机缘巧合。
当时编辑找到我,是希望我帮他找一位数据方面的专家翻译它,我看了一下这本书,觉得很感兴趣,就毛遂自荐翻译了一些给他看,结果就变成了我来翻译。
选择去翻译的原因很简单,因为这本书有很多结构化的内容。
我们大脑接收信息有一个习惯——更容易接受色彩丰富、形象特殊等等这方面的信息。
而这本书给我一个最大的感受就是它和市面上教操作的书不太一样——这本书的核心在于探讨在什么样的场景下,为了达到一个什么样的目的,可以选用什么类型的图表。
这是我也比较认同的一个观念,也是我对这本书感兴趣的一个点。
二、怎么结构化地做自我介绍?
我们往往会有很多不同版本的自我介绍。
在我的课堂上,为了体现专业度,我会说的版本是:我在这个领域里面深耕了15年左右,服务过上百家行业的领先公司,每年的培训的量约多少。
如果和朋友聚会或者结识新朋友,为了让大家了解我是一个不断探索、愿意接触新鲜事物的人,我会用另外一种方式做介绍:我是一个比较喜欢探索的人,我每年会尝试做一些以前没有做过的事,不断尝试突破自己的能力边界。
如果在我的某个爱好的朋友圈里,比如马拉松的朋友圈里,我会跟他们说我习惯用什么样的跑法,我一年的训练量是多少。
所以从自我介绍的角度来说,在不同的场景下会有不同的版本。这也是结构化思考里非常重要的一个点——如果抛开目的、对象和场景去谈结构化,其实是没有价值的。
三、什么是结构化思维?
我认为可以从两个方向去界定“结构化思维”。
首先,狭义地看,回到市场的角度思考,大部分人都把结构化思考约等于目前的金字塔原理。
简单说,就是“总分总”的框架结构,还会涉及到逻辑思考、归纳和演绎等等。
但我认为,凡是所有能够把复杂信息搭建成一个思考框架的过程,就是一个结构化思考的过程。
简单说,就是能根据自己的目标以及利益相关者的需求对信息进行分类,形成一个特定的思考框架,从而帮助我们解决问题。
它涵盖的信息比较广,包括博弈论、系统思考等等,我都会把它纳入到结构化思考这个领域里面来。
它还可以用“目的”、“对象”、“场景”、“分类”、“关联”这五个关键词来界定,整个结构化的过程也都围绕这五个关键词。特别是“目的”、“对象”和“场景”,抛开这三点讲结构化的意义不大。
同样的结构在A场景中可能非常适合,但换一个场景就不太适合了。
我举个例子。
有一家化工厂把当年的产能提升了10%,工厂的负责人觉得这是一个非常棒的结果,他就申请在总部给所有高管做汇报。
汇报分四个模块,包括项目背景、项目遇到的瓶颈、分析过程、解决和执行方案,最核心的观点是花了一年时间,把产能提升了10%。
这个框架看上去没什么问题,就是分析、解决问题的基本脉络。
但现场才讲到3分钟左右的时候,HR副总打断他,问他:我们为什么要知道你如何提升产能?
这个汇报的总分总框架特别符合逻辑,没有任何问题。但是对象错了。
此刻听汇报的是HR的副总、财务的副总等等各个部门的一把手,如果要在这些高管面前讲这件事情,要说的是这10%对于公司产生的相关影响,对于相关协同部门产生的影响。
从这个角度来说,要梳理五个关键词——你的目的是什么,你的对象(利益相关方)的需求是什么?你在一个什么样的场合或前提下做这个汇报?我怎么把信息打散之后再做归类,而不是直接套用一些传统的框架。
简单说就是四个词:想清楚、做到位、写简介、说明白。
当我们面对压力或者挑战的时候,我们要快速捕捉到事情的一个根本的脉络。想透事情的根本脉络之后再开始去做,做完之后,选择以PPT或数据图的方式去呈现,或用口头表达的方式把这件事情简明扼要地讲清楚。
四、怎么训练结构化思考的能力?
首先,先在自己心里设一个时间概念——这是需要花时间的,我个人花了三年左右。平时训练,我会分几个阶段去做。
1.场景
选择一个自己不讨厌的场景。
不要总是希望把今天学的东西应用到工作中,我建议你先用到自己比较熟悉的场景里,或者至少是自己不抵触,愿意投入时间的场景里。
2.训练方式
最典型的训练方式就是物品分类,但不能用电商的归类方式,也就是不能用家具、家电、文具这样的分类方式。
当你设定这个限制条件后,很多人就不会分类了。
举个例子。你在家里给一个3岁的小孩做安全教育,确保他在家里安全。基于这个目的,你会把家里的物品进行怎样的分类?
在这种情况下,按照传统的电商属性的分类方式,是无效的。
有一个聪明的妈妈是这样分的:首先把所有的物品分成“可以放嘴里的”和“不可以放嘴里的”,其次再分为“可以碰的”和“不可以碰的”。
她没有选择“危险”和“不危险”,因为危险这个词在3岁孩子的脑海中是没有概念的,包括“带电”和“不带电”也是如此。
你可以不断地切换“目的”、“对象”、“场景”这三个要素进行练习。
比如公司要办年会,为了确保物品不遗漏,你会怎么办?
很多人会按流程,从进场签到开始到抽奖、回家,把每一个环节需要使用什么物料都列一个清单。
清单列好之后,需要安排采买相关的物料,这时就要责任到人,按人去分配采买具体的物料,只要盯人就可以了。
从管理的角度,做到这一步就可以了,所以这个是一个非常好的训练方式。
除此之外,结构化思考也和逻辑思考有关。
很多人会觉得自己逻辑不好,尤其是女生。我不认可这种说法。很多男生吐槽女生看不懂地图,逻辑不好,思路不清楚。我不认同。
举个例子。如果对家里的化妆品进行分类,女生会根据使用的时间、产品的功效、使用的部位等场景或目的进行分类,但男生是分不出来的,甚至完全不知道该怎么去做这个分类。
所以我不认同女生逻辑不好这个说法。
3.逻辑推演
在网上找一些逻辑推理题、用偏娱乐的方式训练归纳和演绎的能力。
通过图片上的信息去做一些推断判断,比如几个人来露营了,分别是谁做了什么。
当已经具备一定的归纳和演绎技能之后,就不用去考虑归纳或演绎的定义是什么,你会自然地去使用归纳和演绎的方式。
4.事实和观点
在阅读文章的时候,识别哪一些是事实信息,哪一些是作者的观点。很多鸡汤文章的故事都是编的,但看上去很像真的。
为什么呢?
因为他们都提到了具体的人物名称、具体的时间、具体的地点、人物的对话,细节很丰富,让你感觉好像这件事情真的发生过。
卡耐基的畅销书《人性的弱点》里就有很多故事,我之前随机抽了几个进行验证,发现基本上都是杜撰的,当然也可能是基于一定的事实进行的改编。
故事为什么会流传这么久?因为故事本身也是个结构——5W2H:时间,地点,人物,事情发生的起因、经过、结果。
当你能区分事实和观点之后,你会发现一个很有趣的一个现象——越是没有什么事实的文章,大家越愿意转发,因为它撩拨了你的一些情绪。
5.情绪和事情
平常训练结构化思维的时候,先要识别一件事情——你是先处理问题本身,还是先处理情绪。
在实际工作中,往往会碰到这样的状况——你说的很有道理,我也觉得你说的有理有据,但是我就不按你说的做。这在职场中是非常常见的现象。
原因很简单——我不爽,我不舒服。所以很多人会采取“杀敌一千,自损八百”的方式。
因此在面临一些问题的时候,你先要去做一个识别和判断,是先去解决这件事情本身,还是先处理掉相关人的情绪。
6.碎片化练习
从训练的方式上,如果大家觉得太复杂,你可以把这个维度再降低一点,利用碎片化时间去做两个练习:第一,识别什么是事实和观点;第二,思考不合理现象或变化的原因。
举个例子。
你现在购买口香糖的频次高了或者低了? 为什么变高了?
你以前为什么不买?
你现在为什么会比以前买的更多?
是你的需求变化了吗?
还是你周围发生了什么样的一些变化?
为什么我现在不买了?
是我看不到广告了,还是他们不做广告了?
等等等等。无所谓正确和错误,只是希望大家可以养成多思考的习惯。
比如,坐地铁通勤路上,你看到的一些广告。如果你觉得它们做得很烂,那它们烂在哪里?是定位不准确?还是文案很糟糕?色彩很糟糕?还是其他做得不好?如果你来做,你会怎么去做?
比如,在星巴克排队是横向排,但麦当劳和肯德基排队则是纵向排,为什么?
这些都是随时可见到的信息和素材,你可以随时拿来做思考,不会花你太多的时间,也不需要专门去做一两个小时的专项练习,把碎片化时间全部利用起来。
五、文化不同,思考框架也不同
为什么Excel这种数据图表是西方开发的?这背后有很多文化、环境等大的原因。
但我们其实也有自己的数据图表,只是整体的思路和西方不一样。比如太极图、八卦等都是用图示的方式传递相关的信息,更注重应用。
举个例子。
HR和员工做绩效面谈,如果按照“先说事实、影响,再说观点以及未来的规划”的方式,风险是比较高的,很容易引起员工的反感,让员工觉得你在翻旧账,情绪立刻就上来了,就很难继续下去。
再举个例子。
如你想跟你的下属聊一聊最近经常迟到这件事情,你会用什么结构跟他说?
如果按照西方的框架,先讲事实(上个月在具体哪一天分别迟到了几分钟),后面就没办法谈了。
该怎么处理呢?
首先,先判断现在要处理的是情绪,还是绩效这件事情。
如果确认了先处理情绪,可以先去做一个铺垫,比如:最近是不是遇到什么事了?家里是不是有什么困难?
再试着切入主题,比如说:为什么我想了解这些,因为我留意到上个月你迟到了3次。
但一定要补一句:你以前不是这个样子的。
然后,很多问题都可以问了,包括其他人会怎么看这个现象,你自己怎么看这件事情,再接着去讨论之后会如何去调整这件事情。
这样的处理方式是有一个处理顺序的。
所以,在应用西方的一些框架的时候,我们也可以利用我们自己的一些框架,很多事情并不是非黑即白的。比如太极,就是阴中有阳,阳中有阴。
我们去做一件事情的时候,不要把它区分的那么清楚。我们去做区分的原因是想把其中的要素抽离出来,看看哪些要素是可以用得上的。
不能笼统地,针对所有人都按照同一个模型去操作,因为每一个人当下所面临的场景是不一样的。
一个就事论事的人,更希望讲事情,不要掺杂太多的一些人际情感,而另一类人可能更希望自己被关注,能够照顾到自己的感受,而不是一上来就讲事情。
所以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不要直接套框架。
一旦涉及到人做决策的时候,就一定会有一些人为的因素在里面,人不是完全理性的,不能不受价值观的影响,也无法仅从逻辑出发去推理和判断。
举个例子。如果你发现你的另一半为了促成某一个项目收受了50万的商业贿赂,你会怎么做?
你可能会用决策矩阵做判断,加入一些要素,通过打分做出决策。但把人的因素放进去之后,就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做法,有人可能会直接举报,也有的人可能不会。
这背后其实是另一个问题——你做决策判断的依据和标准是什么?
通常标准有两类:一类是模糊的,比如价值观、感受等等;另一类是可量化的,比如金额、道德上的底线。
那么人到底是怎么做出决策的呢?
西方经济学假设人是纯理性的,会在理性的状态下去做决策,但后来发现人其实是局部理性的,甚至大部分人做决策是不太理性的,因此引入了心理学内容,出现了行为经济学这门新的学科。
管理上一个很重要的点是:我可能不是团队里面最强的那一个,但是我可以把团队里面最强的人笼络到我的麾下。
这是另外一个技能了,但也是一种结构化。管理者可以通过结构化的方式去看员工怎么做,而不是你亲自去做。
善治者,闲人也。
当然,做好管理,还会涉及到辅导、授权、激励等其他的一些技术和技巧,包括整合资源、寻找外部合作等等,共同把事情做大做强。
六、小结
首先,这个世界有着非常多的结构,每个结构都需要我们花时间学会理解、欣赏、让它发挥作用。
我们不可能成为所有结构化的指挥棒,成为所有结构化的仲裁者,要尊重他人,要调整自己的心态,要花时间去练习,在练习的过程中,才会不断地成长。
这个过程中,可能会有很多挫折,这也是正常的。如果学一项东西没挫折,就不太正常了。所以你想在这方面有所精进,就要不断去提升这方面的技能。
其次,我会利用团队和合伙人的方式达成我的目的。
假设,我的结构化思考能力不是特别强,但我的形象思考能力或创新能力很强,那我可以在我的强项上做到极致,以补齐其他人在这方面的短板,我们就可以合作。
所以,当我们了解完结构化思考的相关内容之后,可以给自己做一个评估——如果我确实需要在这方面有所精进,就按部就班地做一个规划,去学习。
如果我不需要在这方面做精进,但我需要这方面的能力,那我可以去寻找拥有这方面技能的专家,一起合作完成一些项目。
回到“为了实现目的”的角度思考,不要局限于自己是不是一定要具备某一项技能。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笔记侠立场。
分享、点赞、在看,3连3连!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