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dian新闻
>
阿尔茨海默病,如何预防?

阿尔茨海默病,如何预防?

公众号新闻

 阿尔茨海默病与遗传和基础疾病有关,因此完全有可能通过一些手段筛选出高危人群,并作出针对性的预防和干预方案

 阿尔茨海默病的发病是一个缓慢的过程,在诊断之前的15-20年,脑内已经开始发生了变化,如果能及早发现,可以作出预警

 只要能控制好肥胖、高血压、糖尿病、高胆固醇血症、抽烟、低教育水平和心血管病这七个重要险因素,有望减少1/3的痴呆发生

文/《瞭望东方周刊》记者简宏妮 编辑覃柳笛


  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的“健康中国行动”,我国的人均预期寿命提高到77.93岁,主要健康指标居于中高收入国家前列。在这一令人欣喜的数据背后,老年疾病是不容忽视的问题。

  在所有老年疾病中,阿尔茨海默病无疑是最受人关注的疾病之一。作为神经退行性疾病,该疾病目前仍没有完全治愈的方法。但令人欣慰的是,阿尔茨海默病可以通过提前预防和干预达到延阻发展的目的。

武汉市,阿尔茨海默病患者家属通过物联网技术实现远程24小时看护

  目前,我国阿尔茨海默病的现状如何?该从哪些方面预防?新技术如何助力临床干预?近日,《瞭望东方周刊》就以上问题,专访了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内科主任医师、教授,国家卫健委认知障碍疾病专科能力建设项目专家组组长唐毅

唐毅

【早识别,早干预】

▍《瞭望东方周刊》:在我国,阿尔茨海默病的现状如何?关于发病的年龄、人数占比等有哪些数据?

  唐毅: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 AD)是最常见的认知障碍疾病。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2020年一项流行病学调查研究显示,中国60岁及以上人群中,轻度认知障碍的老年人群占比就达到了15.54%(约3877万人)。痴呆症患病率为6.04%(约1507万人),其中阿尔茨海默病为3.94%(约983万人),血管性痴呆为1.57%(约392万人),其他类型痴呆为0.53%(约132万人)。由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牵头的《中国阿尔茨海默病报告2021》中提到,2019年全球现存的阿尔茨海默病及其他痴呆患病人数达5100多万例,其中我国患病人数约占全球数量的25.5%。而我国当前认知障碍的诊疗现状不容乐观,存在公众认知率低、就诊率低、诊断率低和专科医生少等问题。

《瞭望东方周刊》:我们通常所说的“认知障碍”和“老年痴呆”、阿尔茨海默病之间是递进的关系吗?“老年痴呆”是否等同于阿尔茨海默病?

  唐毅:认知障碍疾病是一类能够影响患者认知功能的疾病的统称,从主观认知下降(SCD)、轻度认知障碍(MCI)到痴呆阶段,认知障碍的严重程度是递增。痴呆阶段是认知障碍(认知功能损伤)的终末期状态,也是不可逆的状态。

  老年痴呆通常指老年期痴呆,并不等同阿尔茨海默病,它指的是老年阶段发生的痴呆疾病,包含阿尔茨海默病、血管性痴呆及其他类型痴呆。阿尔茨海默病是最常见的老年痴呆疾病,俗称“老年性痴呆”。

《瞭望东方周刊》:如何预防“认知障碍”发展为阿尔茨海默病?

  唐毅:首先,预防阿尔茨海默病应该针对性干预其危险因素,积极管理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心血管疾病等,延缓基础疾病的进展。针对生活方式,应当戒烟限酒、健康饮食,定期进行体育锻炼和大脑锻炼,积极参与社交活动,进行综合性、个体化的数字化认知训练。

  其次,高风险人群应当定期到设有认知中心或者记忆门诊的医院进行神经心理评估(包括总体认知评价、多个认知域评价、日常生活能力评估等)和相关检查(包括磁共振、常规实验室检查、基因检测、脑脊液检查等),综合评估认知状态。高风险人群包括自我感觉认知异常的人群,伴有脑外伤史、心脑血管疾病史、慢性全身疾病等病史的人群,有家族史、相关身心疾病史的人群,以及有不良生活方式及合并其他危险因素的人群。如果确诊主观认知下降或轻度认知障碍,应当积极采取认知训练等非药物干预手段,阻断或延缓病程进展到痴呆阶段。

  需要注意的是,阿尔茨海默病目前在医学上没办法逆转甚至终止,因此早期的识别和干预非常重要,能够减缓它的发展。一旦出现轻度认知障碍的症状,就要格外当心,最好积极去做早期诊断。

《瞭望东方周刊》:对于轻度认知障碍或痴呆,哪些早期症状需要格外留心?

  唐毅:早期症状包括:记忆力尤其是情景记忆力下降、行为异常(表现为猜疑、妄想等)、判断和推理能力下降、执行操作能力下降、学习能力下降、视空间能力下降。其中“记忆力下降”相对来说是一个显著的特征,而且更好判断。

  但并不是所有的记忆力下降都是认知障碍或痴呆症状,主要从三个方面区别:

  第一,记忆力类型不同。轻度认知障碍或痴呆涉及的主要是与海马体萎缩相关的情景记忆力的下降,即不记得发生过的事情。

  第二,发生频率不同。与疾病相关的记忆力下降发生的频率会更高,比如每周达到2-3次,就要格外当心。

  第三,记忆力出现明显下降的进程不同。衰老是相对缓慢的过程,所以“最近这几年记忆力下降得厉害”可能多是由衰老引起,而“最近这半年记忆力下降得厉害”则需注意排查病理性原因。

【高风险人群要当心】

《瞭望东方周刊》:临床上看,什么样的人属于高风险人群?是否与家族遗传、生活习惯有关?

  唐毅:阿尔茨海默病是一种复杂的多因素疾病,其中年龄、性别、家族史和携带载脂蛋白 E(apolipoprotein E,APOE)ε4 等位基因是发病的重要危险因素,说明阿尔茨海默病具有一定的遗传特性。根据流行病学相关数据,家里有直系亲属患痴呆类疾病,后代的风险要比正常人群高2-4倍。

  除了这些不可控危险因素之外,尚有多种可控危险因素,包括血管相关危险因素、生活行为方式、社会心理因素等。阿尔茨海默病患病与生活习惯高度相关,肥胖、吸烟、有害饮酒人群更易患病。此外,还有多种与阿尔茨海默病发生发展相关的保护性因素,包括青少年期文化教育、成年期工作复杂程度以及中晚年业余时间参加社交、认知或智力刺激活动以及体力锻炼活动等。

《瞭望东方周刊》:我们知道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大部分也是阿尔茨海默病的危险因素,那么已有这方面疾病的人该如何预防?还有哪些生理疾病会是危险因素?

  唐毅:其实,只要能控制好肥胖、高血压、糖尿病、高胆固醇血症、抽烟、低教育水平和心血管病这七个重要险因素,有望减少1/3的痴呆发生。已经罹患脑血管疾病的患者预防阿尔茨海默病的总体思路包括两个方面:控制基础疾病的发展和预防认知水平下降,主要措施为生活方式干预与血管危险因素的控制。

  生活方式方面:首先是戒烟限酒。多个基于人群的流行病学研究显示,戒烟者的认知衰退风险低于吸烟者。酒精对于心脑血管和神经系统的损伤近年来也逐渐被大众所了解。其次是保持合理的饮食习惯,如主张简单清淡又富含营养的地中海饮食结构,已被证实与阿尔茨海默病和认知衰退的风险降低有关。第三是体育锻炼,体育锻炼可以改善心血管系统的机能,继而可能降低认知障碍的风险。第四是控制体重,肥胖是认知衰退的重要危险因素,也是心血管疾病、卒中、二型糖尿病等慢病的危险因素。

  血管危险因素控制方面:除脑血管疾病之外,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心血管疾病、抑郁症、睡眠障碍等均为阿尔茨海默病的风险因素。降压药物(CCB、ACEI与利尿剂)的使用,可降低痴呆与卒中的风险。他汀类降脂与阿司匹林抗血小板治疗虽不能预防认知减退,但可预防卒中的发生。综合性干预可能对卒中或痴呆高风险人群更有效,高危老年人群的多因素干预(锻炼、饮食、认知训练及血管危险因素控制)很可能对预防血管性痴呆有益。

《瞭望东方周刊》:为什么说阿尔茨海默病的预防很重要?

  唐毅:如前所述,阿尔茨海默病与遗传和基础疾病有关,因此完全有可能通过一些手段筛选出高危人群,并作出针对性的预防和干预方案。另外,阿尔茨海默病的发病是一个缓慢的过程,在诊断之前的15-20年,脑内已经开始发生了变化,如果能及早发现,可以作出预警。

关爱病患增加大众对阿尔茨海默病的科学认知

【认知训练是重要手段】

《瞭望东方周刊》:阿尔茨海默病属于老年性疾病,但现实中也有年轻人患病的案例,我们如何从年轻时开始预防阿尔茨海默病?

  唐毅:临床病例报告显示,阿尔茨海默病的发病逐渐年轻化。对于年轻人来说,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增强体育锻炼、增加社会活动、预防脑血管、心血管、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疾病、关注自身的精神状态,都是非常重要的预防措施。如果不幸遭受脑外伤或者其他大脑疾病,请格外警惕认知下降的问题,积极配合治疗。高风险人群应前往设有记忆门诊或者认知障碍诊疗中心的医院定期检查,关注自身的认知状态。

《瞭望东方周刊》:认知训练如何在阿尔茨海默病的早期干预中发挥作用?

  唐毅:作为一种无明显不良反应的非药物干预手段,认知训练特别是计算机辅助的认知训练,已成为阿尔茨海默病预防和干预的重要手段,既可以在疾病早期单独使用,也可以和药物联合应用。刚刚发布的由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内科医师分会制定的《认知训练中国指南(2022年版)》,对认知训练的适用范围和使用做了规范。指南中推荐:认知训练可改善认知正常老年人,主观认知下降、轻度认知障碍、轻度及中度痴呆等患者的认知功能。

  近些年来,认知训练已从既往注重策略的纸笔式、教学式训练方法,逐渐转变为难度自适应、注重能力提升的计算机辅助认知训练,认知训练理论、数字疗法、人工智能的结合使得认知训练的可及性、适应性极大提升。

  在未来,认知训练还可以在数字化认知训练基础上联合虚拟现实、生物反馈等技术,并融合生活方式干预,或与虚拟现实、神经调控技术(如经颅磁刺激和经颅电刺激)等结合,进行多模态干预,从而更大程度提升认知障碍患者的康复依从性和训练效果。

《瞭望东方周刊》:日前有制药公司宣布,单克隆抗体药物仑卡奈单抗(Lecanemab)在Ⅲ期临床试验中取得了较好的结果,成为首个明确能够改善阿尔茨海默病症状的药物。另外,近日也有研究指出,治疗肺动脉高压和男性勃起功能障碍的药物西地那非,与阿尔茨海默病发病风险显著降低有关。这些药物的新发现对阿尔茨海默病患者来说,意味着什么?是否代表在临床治疗上会有新的转机?

  唐毅:仑卡奈单抗确实是有希望的,它可能只能解决阿尔茨海默病这个大的综合征群体中一小部分人群的状况,至于详细具体的效果如何,要等它能否正式获批,需有更全面的临床研究的数据来支持。其他的药物,如果尚在研究阶段,还不能确定是否有临床应用的效果,则需要继续观察。

《瞭望东方周刊》:作为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的家人,长年累月的照顾和陪伴是一个艰辛的过程,也会出现一些临床症状,国际上称之为“配偶综合征”。对此,患者家属该如何调节自己的身心?

  唐毅:现有医疗模式下,病人照顾者的心理问题少有人顾及,照顾者要注意调节自己的身心。这里有一个总的原则:照顾好病人之前,先照顾好自己。具体的建议包括:

  1.提高对疾病的认识,早就医、早诊断、早治疗,有效减轻照护的压力。

  2.学会了解相关资讯和服务,如居家服务、社区日间中心等,适时安排暂托服务。

  3.定期召开家庭会议,一起讨论照护问题,确定主要照顾者和次要照顾者以及除了家庭照护以外的备选方案,把达成共识的关键事项做一份书面记录,有备无患不焦虑。照护人员可尽早采取轮班制。

  4.照护者保持稳定的社会角色和社会功能,照护过程中保持规律的生活起居。要经常与病人沟通,但也不要忘记留点时间给自己和其他家人与亲友。

  5.保证充足的睡眠,听听轻音乐或做呼吸练习可能会帮助你入睡。如果晚上没有睡好,那么一个短时且有效的午休可以给你很多能量。如果长时间失眠,那么一定要及时就医。

  6.寻找美好,保持幽默。当只忙于照顾时,很难找到正能量。这时候可以积极去发现生活中的小美好和小感动,并分享出去。在生活中保持幽默,适时开点小玩笑,让自己和家人笑起来,笑声可以释放紧张感,让人感觉更好。

  7.不要放弃自我锻炼。各种类型的锻炼都可以帮助保持身体健康。

来源:《瞭望东方周刊》

延伸阅读

☞ 早防早治!这些表现可能是阿尔茨海默病的前兆

☞ 美国重磅阿尔茨海默病论文缘何引争议




总监制 | 史湘洲
监 制 | 杨 越
编 辑 | 喻千桓

如有收获,请点一下 ↓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

戳这里提交新闻线索和高质量文章给我们。
相关阅读
临床试验曝出死亡病例,阿尔茨海默新药前景几何?5万年等一回!新发现肉眼可见彗星即将接近地球;FDA批准阿尔茨海默病新药|环球科学要闻陪伴是最好的新年礼物!研究发现,60岁以上的农村老年人超四分之一患轻度认知障碍,可能进展为阿尔兹海默病最近畫的一些素描赠书福利 | 一个人患有阿尔茨海默病是什么样的感受?在希望和失望中盘旋——阿尔茨海默病人的困局可以凭症状区分流感和新冠吗?又该如何预防?友情转载| 【招聘】深圳湾实验室阿尔茨海默病科研团队诚聘博士后、科研助理及实习生Alzheimers Dement:揭示一种有毒形式的tau蛋白在阿尔茨海默病中扩散的秘密Alzhe Res & Ther:来自木槿中的棉花皮素或能有效抵御人类阿尔兹海默病阿尔茨海默症新理论:可能是一种先天性自身免疫病基因会影响罹患阿尔茨海默病风险,普通人有必要检测吗?XBB毒株如何预防?是否主要攻击肠道?张伯礼最新解读!美国入境档案--马寅初等12名北洋大学学生1907年旧金山入境最新研究显示,挖鼻孔会增加阿尔茨海默病和痴呆风险家长请注意,流感高发季将至,如何科学预防?宝宝偏头、扁头怎么判断,如何预防和矫正?要原谅一个患有“阿尔茨海默”的病人猴痘来了,如何预防?对话景乃禾研究员:阿尔茨海默症(AD)的驱动机制寿命延长6年多:超75万人研究发现,改善这一指标对寿命很重要;挖鼻孔、拔鼻毛会增加阿尔茨海默病和痴呆症风险|本周论文推荐FDA加速批准卫材/渤健第二款阿尔茨海默病新药,定价为每年26,500美元Nat Med:科学家识别出帮助开发新型阿尔兹海默病疗法的最佳血液检测手段阿尔茨海默病研究,到了 “范式转移” 的关键节点英媒:科学家开发出诊断阿尔茨海默病的血液检测法一个月5天即可!最新研究表明模仿禁食饮食周期可以改善阿尔茨海默病最近寫的一些字【综述】T细胞在阿尔兹海默病发病中究竟“是敌是友”?挖鼻孔一时爽,一直挖火葬场!最新研究:「挖鼻孔」会增加患阿尔茨海默症的风险!看了《隐入尘烟》最佳证据!研究全球20个国家发现:晚年这样做,降低患阿尔茨海默症风险!中国城情结2022留学生出国几乎必得新冠,症状如何?如何治疗?如何预防?【22年10月】上月阿尔茨海默病研究重要论文汇总丨涨知“食”,这几种吃法是阿尔兹海默病的克星还是救星?
logo
联系我们隐私协议©2024 redian.news
Redian新闻
Redian.news刊载任何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文章信息的合法性及真实性由其作者负责,与Redian.news及其运营公司无关。欢迎投稿,如发现稿件侵权,或作者不愿在本网发表文章,请版权拥有者通知本网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