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dian新闻
>
从清华休学后,我没有找到人生的最优解

从清华休学后,我没有找到人生的最优解

教育

这是奴隶社会的第 3017 篇文章

题图:一出学社的师生在运动中,文中部分图片来自作者

作者:任竹晞,一出学社联合创始人。本科毕业于清华大学,研究生毕业于哥伦比亚大学教育学院。从小到大都是“别人家的孩子”,直到 9 年前投身教育创新事业一举成为“别人眼中的疯子”。公众号:一出学社(ID:yichuacademy)。

你作为应试教育的既得利益者,去挑战应试教育,而应试教育是不容挑战的。……你如何面对曾经和未来注定的挫败?


前两天收到一份采访提纲,里面有这样一个问题,让我不觉一愣。所谓的“挑战应试教育”,指的是我和同事在北京开办了一家学习社区,接收各类因为休学、厌学而“退出”学校的孩子。我们相信,出问题的不是这些孩子,而是我们的教育。


大约 4 年前,在刚开始创办一出学社时,我和李一诺做过一场直播,当时一诺也说:你我都是清华毕业的,大家都会说,你们享有了这个教育体制最优质的资源,也成长得很优秀,现在反过来说要改变这个体制,不觉得难以自洽吗?


今年,是我与清华毕业生的“优质主流路径”彻底挥别、成为教育创业者的第 12 年,也是创办一出学社的第 4 年,经历的挫败着实不少,我又想如何回答当时一诺的提问呢?


当优秀的绵羊走向脱轨


先从我“脱轨”的起点说起吧:当时我 18 岁,上大学以后。我想象中,在大学可以自由自在地探索,但事实上,所有人进入清华以后,第一个问题都是:我在这里怎么能够得到第一名?怎么才能成为别人眼中最好的那一个?


大学生活的主流就是拼 GPA、刷成绩单、考托福 GRE,像高四一般的升级版“应试”生活让我感到窒息。与此同时我又发现了深深吸引我的社团生活。但是很多人都劝我说,不要浪费时间做社团,会影响你的成绩。


在我左右为难的时候认识了一个英国朋友,他当时刚刚来到中国,像个好奇宝宝一样对什么都问个不停。当他听完我的纠结之后,没有像其他人一样塞给我一个“标准答案”,而是直视着我的眼睛问:“你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你想过什么样的生活?”


当时我感到醍醐灌顶。我发现这个问题如此的重要,我希望我的生活围绕着“我想成为什么样的人”去展开,而不是只为了实现“别人眼中做什么才对”。


但在过去 18 年的人生经历中,作为享受了“最好的教育”的人,我花了无数的时间刷题和背诵,却没花过什么时间去思考这个问题。


 Photo by Lowes Takes Photos on Unsplash


从此我就开始从“精英学生”的轨道上“脱轨”了:用心做社团、休学两年、在全世界游历、去国外实习工作。这两年成为了我真正的大学。


最终,我放弃成为一名电子工程师,而是成了一个教育创业者,希望帮助更多孩子更早地开始探索人生的目的。


做教育创业这么多年,我尝试了很多不同的方向,做过学生培训、学校培训……有一个让我印象很深刻的小片段,当时我回到我的中学母校,开设了一门主题是“领导力”的选修课。这门课的主旨是在团队中一起解决一个你关注的问题。


我的中学有一个少年天才班,无数小学生要经过层层筛选才能进入。当时选我这门课的有一个初一小男孩,就来自这个少年班。小男孩一看就智商超群,说话常常引经据典,每次上课前他最爱和别人聊的话题是:你 xx 课考了多少分?排名多少?


这个堪称天之骄子的小男孩在我的课上却浑身都不舒服。


有一次上课途中,他直接跑来找我说:我宣布我要退出我的团队,因为他们已经不听我的正确意见超过五次了。

我问他,这就是一门学习团队合作的课,你退出团队,打算怎么学习呢?

他说:我妈妈告诉我,只要成绩好,其他就无所谓,我不需要团队,我和我的手机就是一个团队。老师如果你不同意,我就找我妈妈和你谈一谈。


这件事情让我印象特别深刻,所以当天写了篇文章发在我那个关注者寥寥的公众号上。文章主题是,无数人追捧的精英教育,是否忽略了其他重要的部分?


出乎意料的是,当天晚上 11 点我中学的老师就给我打来电话,说你作为校友应该保护学校,还是赶紧把文章删了吧。


万万没想到,一篇在我看来非常温和的文章,仅仅是发在一个不知名的小公众号上,也能给母校带来如此大的伤害?这个小男孩和当年的我一样,也是“正轨”上的既得利益者,但是既得利益者就没有付出任何关键的代价吗?而且,维护这样一条正轨的正当性,成本是否太高昂了一些呢?


有人可能说这个小男孩是个个例,不能代表所有人;或者他还小,以后会成长的,你是杞人忧天。


但我在创办一出学社之后,却认识了很多很多这样的学生:他们都是家长拼命想送进优等校的孩子,很多人的成绩在这样的优等校里也名列前茅,但在一两年过后,他们卷不动了,陷入了自我怀疑和自我攻击,甚至不想上学了。


有一个这样的孩子,让我们叫她小 F,她这样说:我考年级第三的时候别人说你要得第二,得了第二要得第一,等我真的得了第一之后反而更恐惧了,恐惧我不能保住这个第一。原以为得到第一就可以休息了,没想到是一条永不停止的道路,我不知道我这么做到底为了什么?


小 F 来到学社后提出一个课题:


我的大脑总是告诉我‘你现在应该做什么’,身体却会觉得疲惫,只想休息。这种时候要么演变成抗拒,要么压抑成焦虑。我希望详细地研究如何平衡身体与大脑的不对等,完善自己的人格,这大概是我活了 17 年以来最关键最重要的一次学习。


小 F 原本一天都停不下来,一定要给自己安排得满满当当的,但她尝试“躺平”了几个月后,跟我们分享了她的体会:


我的身体就像是活生生的普通人,大脑则向往全知全能,它们之间就会有拉扯,会有‘我应该做什么但我做不到’的痛苦。


当我能接受‘好’不是只有那一种,就不会给自己那么大压力,我的大脑也不会逼身体往前走。有人会觉得我在家无所事事,但无聊本身其实非常充实,要不潜意识里的东西不会浮现出来。


“不要只说少数成功案例,

对大多数孩子也有效吗?”


很多人听了小 F 的故事都会说,这个孩子本来就很优秀呀,她最后肯定会好的;我家孩子和她差了一个太平洋,根本不可能像她这样自主自觉地探索。


有意思的是,当时小 F 的父母来我们学社参加招生说明会,我们请了两个在社生小 L、小 X 分享他们的成长经历,小 F 的妈妈提问:如果我们不谈这些少数的优秀学生,像我们这样的孩子,也能好吗?


当小 L 和小 X 听到这句话,大吃一惊:我们什么时候成了优秀学生了?


小 L,从疫情网课开始失去了学习的动力,从原来的学校退学后一度萎靡不振,在游戏中消磨时光;小 X,被父母管教过多,对父母充满了愤怒,同时也陷入了深深的不自信,很长时间都躲在宿舍里不出来。


小 L、小 X,以及很多来到学社的孩子,都曾经叫自己“小垃圾”。现在,小 L 上了大学准备出国,同时是一名粉丝过万的 b 站 up 主;小 X 则找到一所合适的中学继续学业,也在坚持发展自己的兴趣。


 在城市行走中学习,整个北京都是我们的校园


他们是“少数的优秀者”吗?取决于你怎么定义了。


在很多介绍创新学校的文章下面,常见的评论是:理念不错,但不适合所有孩子;能推广复制吗;这样学校出来的孩子,高考成绩怎么样?


这是“脱轨者”要面对的灵魂拷问,我自己面对过,我们的学生们、家长们都面对过。潜台词是:你从一条正确的轨道上脱出了,你怎么证明你会成功?你凭什么鼓励其他人也脱轨?


我现在的答案是:与其问孩子该不该脱轨、能不能脱轨,不如问问,孩子在什么样的环境下能够成为一个身心健康、能走出自己的路的人?


我们学社没有期末考试,但每个孩子在每个季度都要做一场个人答辩。有一个孩子,小 K,刚来时很抗拒,不想答辩。他说我觉得这个答辩虽然换了个名字,其实肯定也是个考试,肯定像我们以前学校一样,老师让你讲完之后就会告诉你,“你这做的不好,那做的不好”,我不想要这样。


于是那个季度他只和导师做了一场私密的总结。但是过了一个季度,我们举办了一场公开活动,在活动上面对很多观众,他完成了自己的答辩,介绍自己通过“独立学习”都学了什么,最后他总结说:我觉得我挺成功的。然后,他就笑得很开心。


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一个自我实现的预言。如果我们的系统假定了孩子要有一条既定的轨道,为了让孩子老实地呆在这条轨道上,需要时时敲打、时时批评,做不到就要评判、惩罚,孩子就会越来越做不到,最后证明了他确实是个不怎么样的小孩。


而如果我们假定的是,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轨道,我们不用防着他们,而是鼓励他们,提供各种条件让他能自信地往前走呢?


有个孩子在申请学社的理由里写到:这里(学社)和传统应试教育大相径庭,无论你做什么都有人认可你。这时肯定有人说了,每个人都有缺点和惰性的,什么都认可和鼓励,不是就长歪了吗!


你相信人性是本善还是人性本恶?其实人性里既有善也有恶,一个人表现出善或恶往往取决于他身处什么样的情境。我们主流的价值观,做了很多人性本恶的预设,所以处处都要防着你、惩罚你,这也形成了一个自我实现的预言,让很多孩子越来越消极对抗,表现出不思考、不作为、不负责。


而我认为,我们的教育应该把重点从设定人性是本善还是本恶,转移到思考:


  • 我们创造什么样的条件,能够让人性中善的部分得到最大的发挥,让孩子天性中自主自觉自我驱动的那一部分得到最大的发挥?


  • 我们创造什么样的条件,能让一个学习环境里,不是永远只有少数的优秀者,而是人人都能优秀地成为自己?


 学生主导的课堂,人人都是老师


“已经花了这么多钱,孩子怎么还没变化?”


很多家长把孩子送来了学社,最开始一两个月就看到孩子巨大的变化:愿意融入社交了,脸上有笑容了,感觉生活有劲头了……但是过了几个月,家长又陷入了一种新的焦虑:我孩子什么时候能回到学校去?已经花了这么多钱了,怎么还没看到他开始学语数英?


遇到这种问题,我提供不了家长期待的答案。


当年我决定休学时,我妈给我写了一封信,说道:


我的感觉就是你本来可以走一条人人都羡慕的康庄大道,却非要钻到小树林里走一条还不存在的路……


是啊,主流的轨道看上去光鲜亮丽,给人以安全感:只要你待在这条轨道上,乖乖配合,在指定的时间内就能到达指定的车站。


但如果我们想要创造一条更能发挥每个孩子天性的新的道路,我们要从开荒探路开始,从试错、失败、再重来开始。脱轨者注定要比主流轨道上的人需要更多的时间、更多的耐心去面对未知和不确定,去重新定义问题、找到新的工具、探索新的方式。


这时你问我,要等多久才能抵达,我怎么能提供一个答案呢?甚至,什么是“抵达”呢?


这时候我会问家长,你愿意给孩子多长时间?


有家长会说半年、一年。


我会回答:如果需要这个时间的两倍、三倍,你愿不愿意等待?这个过程中,我们心怀美好的远景,但每天要共同面对的往往是挫败感,特别是当你身边就有一条运营多年、看上去四通八达的主流轨道时时提醒着你:你这条小路可太混乱了,恐怕此路不通哟。


在这种对比之下,不管是学社的学生们、家长们、还是老师们,都难免会经常感到一种“落后”的焦虑。在学生的个人答辩中,既有自我发现的喜悦和个人突破的庆祝,也不乏这样的声音:“我怎么还没做好准备回学校呀?”“我以为已经爬到山顶了,结果发现刚到半山腰,可真让人泄气呀。”


我们不能承诺成功,但我们可以承诺的是真实。我们不会假装生活中没有虚无和挫败,这种虚无、挫败,其实就是人生的一部分,其实在所谓的“正轨”上也随处可见,只不过它们被精心地掩饰了起来,一旦有人发现,提出疑问,“正轨”就会告诉他:是你的错。


我们能做的就是坚定地相信这不是每个人的错,这就是我们要面对的真实,我们可以共同去面对这种虚无和挫败,去探索和追问 — 人生之路如此复杂和不确定,我到底怎样可以面对?


 学社日常:一种肩并肩的师生关系


走出洞穴之后:写给我自己


你作为应试教育的既得利益者,去挑战应试教育,而应试教育是不容挑战的……你如何面对曾经和未来注定的挫败?


在创业多年之后,深深体会了人生的不确定性以及“唯一解”的不存在之后,我该怎么回答这个问题呢?


我想告诉当年的我自己:


柏拉图有一个喻言:最初人们都生活在一个山洞里,山洞的洞口有一团火焰,人们只能看到火焰映在山洞墙壁上的影子,于是大家坚定地相信这影子就是世界真正的样子。


可有一个人走出了山洞,他发现原来真实的世界是如此的广阔,原来真实的火焰和我想象的完全不同,他极为兴奋地跑回洞穴,想要告诉同伴们,大家一起来真实的世界吧!同伴们却像看怪物一样地看着他,坚决地拒绝承认,除了影子外还存在另外的世界。


这时候这个所谓的脱轨者可以怎么做?有的人可能会选择永远地逃离洞穴,一个人孤独地徜徉世界之中;也有人为了不孤独,为了安全感和归属感,而选择忘记外面的世界,回到洞穴里和大家一起盯着影子,假装这就是生活。


但我认为我们可以探索第三条路。我们不必自我放逐,也不必陷入虚无。我们可以相信每个人心里是向往真实的,我们需要的是勇气和时间。我们可以在人群里寻找到一两个同行者,互相陪伴,一起去慢慢地探索,到底如何可以走向那个真实的世界?


我想告诉你,这一路上,你遇到了很多的人,有怀有同样愿景的同事,有小小年纪就开始勇敢探索的孩子,有希望陪孩子探索另一条路的家长,你们会遇到困难、打击、自我怀疑,但你们走着走着,看见了真实的阳光,感受了真实的火焰,触碰了真实的雨水,你们发现:世界不仅仅是一团影子,世界真美呀。



每学期末,一出学社都会举办一场对外活动,展示我们学习的过程和成果,这个活动叫做“一出好戏”。如果你对一出学社、这里活生生的同学和老师、一种新的教育可能性感到好奇,欢迎观看下面的视频,在视频里还可以预约下一场“一出好戏”(12 月 24 日本周六)的直播哦:


-  END  -

推荐阅读

我不幸福,那天我想放弃了……


一诺:教育中最重要的东西,都是看不见的


孩子说,他找到了心中那所理想的学校

各位读者们,一起在文末留言你的想法/故事吧!也欢迎点分享,给需要的朋友们呀。投稿或者商业合作的朋友,请邮件联系([email protected])。

记得点一下在看星标哦,期待每个清晨和“不端不装,有趣有梦”的你相遇 :)

点“阅读原文”,加入“奴隶社会”朋友圈,诺言社区。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

戳这里提交新闻线索和高质量文章给我们。
相关阅读
从清华退学后,我去了美国“野鸡大学”....畅游法国(30)-蔚蓝的海岸寻找乡村振兴最优解,这场大会别错过!女儿厌学后,我才发现:后疫情时代的孩子,正在经历最严重的次生灾难顺丰科技:在变局中寻找物流供应链“最优解”从扶助农工到毛泽东为人民服务我,魔都鸡血校高一生,被卷到休学后果断转学,现在整个人“活”过来了…小镇做题家的反叛!他们为何从清华北大退学?曾因不知NP困难怕被导师拒绝,滕尚华游戏中找到人生经验,两次获哥德尔奖免费直播来啦:“金三银四”求职季,揭秘转岗的最优路线!三孩妈妈50岁赴美读博:父母给孩子最好的礼物,是让他们看到人生的不同选择小城味道重庆一学生被公告退学:父亲去世后未复学,学校报案未找到人笑坛名叟系列 – Wingreen从清华才女到麦肯锡合伙人, 比尔.盖茨重金聘请....李一诺的"开挂人生"!节后第1菜,再找不到像它这样的最优解!酸甜解腻提食欲,5块钱做一大锅“我是一只小螃蟹,我没有钳了”是什么梗?万物皆多面,适当“拔掉电源”才能寻得最优解 |易居沃顿PMBA来澳洲留学后,逐渐秃头的原因找到了......Angew. Chem. :实现热活化延迟荧光最大化的扭曲型给体-受体发光分子的最优二面角从国奖学霸到抑郁休学,我不想再做完美的花瓶小孩从清华毕业后,他在异国探寻胶片与记忆的缓慢诗意都2023年了,电冻车之困有最优解了吗?孩子上小学后,我开始质疑回小县城的选择日常生活的快乐瞬间~~~~~“生活出问题,结婚是解决不了的。”一起聊聊人生最优解谎言破了!4连板大牛股碰瓷宁王,深交所下发关注函,急忙澄清:我不是,我没有...7万股民彻底懵了!上海人在日本 | 万万没想到,带孩子到日本上学后,我“躺平”了……三孩妈妈50岁读博:父母给孩子最大的帮助,是让他们看到人生的不同选择报告解读 | 国潮时代品牌出海:探索从世界工厂到世界品牌的最优解对话声网视频算法工程师郑林儒:视频质量评价方法的最优解一学生被公告退学:父亲去世后未复学,学校报案未找到人冒雨到老师家「上网课」的女孩:爸妈离婚了,我没有「家」三孩妈妈50岁赴美读博:父母给孩子最大的帮助,是让他们看到人生的不同选择
logo
联系我们隐私协议©2024 redian.news
Redian新闻
Redian.news刊载任何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文章信息的合法性及真实性由其作者负责,与Redian.news及其运营公司无关。欢迎投稿,如发现稿件侵权,或作者不愿在本网发表文章,请版权拥有者通知本网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