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除名校崇拜,NIH拟大修资助评审规则
海归学者发起的公益学术平台
分享信息,整合资源
交流学术,偶尔风月
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是世界上最大的生物医学研究资助机构,每年都会资助数以百计的新课题以推动相关领域的发展。但是一直以来都有批评者认为,NIH的评分规则对于知名的科学家和研究机构过于“崇拜”,导致大比例的资金都流向了少数机构。
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是世界上最大的生物医学研究资助机构
图源:J Scott Applewhite/AP/Shutterstock
根据2022年NIH的一项分析,获得资助最多的前10%的机构获得了资助总资金的65%左右,而最靠后的50%的机构获得的资金加起来不到5%,这个比例已经持续了很多年。很多批评者认为这不公平,创新是灵感和汗水的叠加,并不会特别青睐那些著名大学,资源分配的不均衡损害了潜在的创新能力。NIH的科学评审中心(CSR)的负责人Noni Byrnes 也认为,许多机构——比如为少数民族服务的大学——产出了大量的研究成果。但数据显示,由于声望偏见,这些机构在评审过程中没有获得公平的竞争机会。
为扭转这个局面,NIH发布了一项新计划,旨在改变其研究资助申请的评分方式,以减少声望偏见,降低名校崇拜,同时减轻评审人员的负担。在新的评分规则下,评审者将不再对研究人员的专业知识以及所在机构的研究资源进行单独评分,打分项的总量也将减少。
CSR下属的评审小组负责对90%以上的资助进行评审,评审人员目前根据五个大类标准对资助申请进行评分:重要性、研究者、创新、方法和研究环境。这些标准是由美国立法机构定义的,因此未经立法者批准,NIH不能修改它们,但可以改变对它们的解释方式。新规则没有抛弃旧的标准,而是将它们重新归为三类:研究的重要性,研究方法的严谨性和可行性,以及专业知识和资源。
因素1:研究的重要性(重要性,创新性),得分(1-9)
因素2:严谨性和可行性(方法),得分(1-9)
因素3:专业知识和资源(研究员,研究环境)
因素1和因素2单独给出量化的分数,而因素3则将作为影响整体得分的考量因素出现,但不再单独评分。评审员根据研究背景评估研究员是“完全有能力”还是“需要额外的专业知识/能力”,其所处的研究环境是“适当”还是“需要额外资源”。
图源:pixabay.com
可以看到规则修改的主要着力点就在第三项,对研究者和研究环境的评估必须放在研究项目的背景下来考虑而不是像之前被单独评分。无论是人员还是机构,标准不再是“越强越好”而是“能胜任即可”,如果评审者认为人员或机构能力不足,则需要给出具体的说明。CSR主任 Noni Byrnes 认为这将“阻止评审员对一位著名的研究者进行诗意的渲染,从而扭曲对科学的评价”。
研究课题类似的申请,在之前的评分体系下来自著名机构的团队评分会更高,总体评分也会被拉高,获得资助的可能性也更高,而新标准的“够用”原则试图尽量消弭这一差异,将关注点更多的放在研究课题本身上面。
这并不是NIH第一次试图解决声望偏见。2017年该机构曾发布一项计划,对研究人员在同一时间段获得的资助数量设定了上限,但是来自生物医学研究界的激烈批评导致该机构撤回了这项计划。
这次的改革也引来了反对意见。在NIH的内部会议上,一些顾问认为研究人员和机构资源是决定研究项目价值的关键因素。宾夕法尼亚大学的表观遗传学家 Shelley Berger 说:“我确实认为一些客观的分数对评估研究者是有价值的。如果没有分数,可能很难理解评审者的想法,以及他们如何对研究员的专业能力给出评价。”对此 Byrnes反驳说,评审者依然有权写下他们对申请者某些方面不足的担忧,(非常具体的那种)这仍然可以反映在总体得分中。
对此您怎么看呢?不妨留言分享。
点击下方知社人才广场,查看最新学术招聘
扩展阅读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