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dian新闻
>
瞭望丨宁吉喆:着力扩大国内需求 推动经济运行整体好转

瞭望丨宁吉喆:着力扩大国内需求 推动经济运行整体好转

财经

 通过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在不断拓展需求总量的同时,调整和优化需求结构,引导供给总量相应拓展、供给结构随之调整和优化,有利于适应和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

 扩大国内需求、落实消费政策,要从我国最终消费支出中居民消费支出占70%以上的实际出发,切实增加居民收入、提高消费能力,大力改善居民消费环境、创造良好消费条件和场景,着力消除制约居民消费的不利因素


文 | 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 宁吉喆
在刚刚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深入总结了2022年经济工作,深刻分析了当前经济形势,明确部署了2023年经济工作,并把着力扩大内需作为首项重点工作。
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扩大内需战略规划纲要(2022—2035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了“十四五”扩大内需战略实施方案。这些都体现了实施扩大内需战略的重要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要充分挖掘国内市场潜力,提升内需対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

【着力扩大国内需求具有重大意义】
着力扩大内需是推动经济运行整体好转的当务之急。过去一年,面对十分严峻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我国保持了经济社会大局稳定,成绩殊为不易。同时应看到,当前经济恢复基础尚不牢固,需求收缩等三重压力仍然较大。2022年1~11月,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下降0.1%,其中10月、11月同比分别下降0.5%、5.9%,反映出总需求不足的矛盾凸显。加大宏观政策调控力度,优化调整疫情防控政策,恢复和扩大消费,扩大和拓展内需,有利于促进经济运行保持在合理区间。
着力扩大内需是积极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有效途径。进入新时代,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总体上已经从“有没有”转向“好不好”,呈现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特征。通过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在不断拓展需求总量的同时,调整和优化需求结构,引导供给总量相应拓展、供给结构随之调整和优化,有利于适应和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
着力扩大内需是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必然要求。世界各国发展实践表明,大国经济具有内需为主的显著特征。内需包括消费和投资需求增长对我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长期以来平均在90%以上,有的年份还超过100%。近两年由于内需不足,比重才有所下滑。当前,百年变局与世纪疫情相互交织,国际环境发生深刻变化。应从我国实际出发,持续开拓国内需求的广阔空间,培育生产、流通、分配、消费和投资相结合的完整内需体系,有利于站稳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这个立足点,努力实现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使我国发展立于不败之地。
着力扩大内需是持续增进民生福祉的重要任务。内需一头连着经济发展,一头连着社会民生。生产的目的是生活,供给的动力在需求。扩大内需必然要求扩大就业、增加收入,也必然会提高居民消费水平、改善居民消费结构,这不仅有利于促进经济增长,而且有利于保障和改善民生。
着力扩大内需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战略举措。我国有14亿多人口,约9亿劳动力资源,7亿多就业人员。人口规模巨大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色。着力扩大内需,有利于发挥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充分利用丰富的人力资源,更多地增加城乡就业人员,培育起强大的国内市场,立足中国国情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
1979~2021年,我国居民消费水平年均实际增长7.6%,比同期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实际增长9.2%低1.6个百分点。这一方面反映消费增长滞后于经济增长,另一方面表明扩大消费潜力很大。2020~2021年,居民消费水平年均实际增长率降为4.4%,主要是受到疫情冲击影响。需尽快扭转这种状况,充分发挥消费在经济发展中的基础作用。
首先要积极恢复接触性、聚集性、流动性消费。新冠肺炎疫情严重影响了商业零售、餐饮、住宿、旅游、文娱、交通客运业生存发展。2022年1~11月,全国交通服务类、文体娱乐服务类、旅行和咨询等商务服务类、住宿和餐饮服务类零售额同比分别下降28.3%、10.2%、10.2%、5.2%,这影响了上亿个体工商户和小微服务企业的收入及就业。要按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部署,确保优化调整疫情防控政策落到实处,确保平稳转段和社会秩序稳定,及时引导商业服务行业复工、复产、复商、复市,翘首迎来2023年居民消费的恢复性增长。
其次要巩固和恢复吃穿用等基本消费。民以食为天,居家也要吃饭。即使在疫情多发期间,居民食品产销还是稳定增长的。2022年1~11月,全国单位粮油食品类、饮料类商品零售额同比分别增长8.5%、5.3%,而服装和多数生活用品零售则受到较大影响。2023年,要努力提升居民基本消费、传统消费,促进健康营养农产品和食品销售,实现吃得饱、吃得好、吃得安全、吃得健康、吃得不浪费。同时,适应生产生活秩序恢复,实现居民正常服装消费,满足人民个性化、多样化、时尚化衣着需求;丰富居民生活用品消费。
再者要培育和扩大新型消费。网络化、数字化趋势叠加应对疫情变化,催生了网上购物、网上教育、网上医疗、网上会议等新业态。2022年1~11月,全国零售商品网上零售额同比增长6.4%,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重为27.1%,继续提高。2023年,要进一步支持线上线下商品消费融合发展,发展智慧超市、智慧商店、智慧餐厅等新零售业态,培育“互联网+社会服务”“数字+生活服务”新模式,发展智慧家庭、智慧旅游、智慧出行、智慧广电、智慧体育等新型数字消费业态,促进共享经济等消费新业态发展。
当前,尤其要重视发展“互联网+医疗健康服务”,方便广大群众防疫抗疫、看病拿药、问诊咨询,保护人民生命健康。还要积极培育绿色低碳消费市场,推动电商平台扩大绿色产品销售,建立健全绿色产品标准、标识、认证、评价等体系,鼓励绿色电力交易,建立健全强制报废制度和废旧家电等耐用消费品回收处理体系,增加绿色家电、智能家电消费,推广应用绿色建材,倡导节能集约的绿色生活方式,提高全社会绿色低碳意识。

在位于山东省青岛市即墨区的一汽‐大众华东基地焊装车间,机器人进行焊接作业(2022年12月20日摄) 梁孝鹏摄 / 本刊

【支持住房改善、新能源汽车、养老服务等消费】
着力扩大国内需求的发力点是扩大居民消费需求,要明确消费重点,引导消费方向,实现消费拓展。
支持居民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我国有7亿多农村户籍人口,3亿多流动人口,2亿多农民工,每年进城农业转移人口1000多万,大学毕业生在城镇找工作的近1000万人,从中小城市和城镇流动到大城市和中心城市的人也有几百万。农民工、大学毕业生、其他进城人口等新市民和城镇新成长人口的刚性住房需求,以及部分老市民的改善性住房需求,将伴随我国城镇化历史进程,在相当长时期内存在。
要按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求,确保房地产市场平稳发展,扎实做好保交楼、保民生、保稳定各项工作,落实行业合理融资需求,推动行业重组并购,切实防范风险。因城施策,支持居民合理自住需求,解决好新市民、青年人等住房问题。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推动房地产向新发展模式平稳过渡。加快建立多主体供应、多渠道保障、租售并举的住房制度,完善住房保障基础性制度和支持政策,以人口净流入的大城市为重点,扩大保障性租赁住房供给,探索长租房市场建设。
释放出行消费潜力。汽车仍是我国居民消费的重点,其中新能源汽车成为消费亮点。2022年1~11月,我国汽车产量达到2500万辆,同比增长5.6%,销量约为2430万辆,同比增长3.3%。新能源汽车一枝独秀,产量和销量均超过600万辆,同比增长均达100%,成为车市增长的主引擎。繁荣的国内市场也培育了我国新能源汽车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2022年1~11月,新能源汽车出口同比增长率达100%。2023年,要继续推动汽车消费由购买管理向使用管理转变,鼓励少数限购地区探索差异化通行管理等替代限购措施。推进跨省通办便利二手车交易。同时,大力推进汽车电动化、网络化、智能化,加快推动公共领域车辆和公务用车电动化,有序发展氢能汽车。
积极发展服务消费。随着居民收入水平提高和产业结构调整,服务消费在居民消费中的比重不断提升,目前我国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中服务支出已占45%左右。2023年,从需求侧看,要大力培育发展养老育幼、文化旅游、医疗健康、教育体育、家政服务等服务消费;从供给侧看,要积极促进养老、文化、旅游、健康、教育、体育等幸福产业发展。
一是增加养老育幼服务消费。大力发展居家养老,推进老年友好型社区建设,推动公共设施和居民家庭适老化改造,不断发展和完善养老托育服务体系。鼓励有条件的用人单位提供婴幼儿照护服务,支持社会力量提供养老托育服务。
二是着力培育文化消费。持续推进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示范城市建设,推动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提质扩容,实施文化产业数字化战略,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
三是促进旅游消费提质扩容。建设一批富有文化底蕴的世界级旅游景区和度假区,打造一批文化特色鲜明的国家级旅游休闲城市和街区,推进红色旅游、自驾游、文化遗产旅游、工业旅游、康养旅游、旅游演艺等创新发展,提升度假休闲、乡村旅游等服务品质,完善海洋旅游、邮轮旅游、低空旅游等发展政策。
四是提供多层次医疗健康服务。完善医药服务价格形成机制,加速推进医师多点执业,鼓励发展全科医疗服务,增加专科医疗有效供给,优化健康服务,发展健康产业,提升中医药特色优势和服务能力。
五是提升教育服务质量。支持人口集中流入地区积极扩大基础教育供给,打造一批高水平职业院校,稳步推进民办教育分类管理改革,开展高水平中外合作办学,促进普通高中多样化有特色发展,深入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城镇城乡一体化,推动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安全优质发展,完善“互联网+教育”大平台。
六是促进群众体育消费。完善公共体育场地免费或低收费开放政策,有序推进各类体育场地设施向社会开放,推进冰雪运动进校园、进社区,普及推广山地、航空、水上、马拉松、自行车、汽车、摩托车等户外运动项目,举办群众喜闻乐看的体育赛事,支持地方发展体育队伍,推动体育和教育触合,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
七是推动家政服务等居民服务提质扩容。家庭服务、保姆和小时工、护工和月嫂、物品修理、理发养生等居民服务,吸收几千万人就业,服务几亿人生活,关系城市家家户户,日常不可或缺。要鼓励有条件的家政企业品牌化连锁化发展,引导家政服务者讲信用、提技能、融入社区和家庭,支持家政、养老、托幼、物业等业态融合创新。
【着力消除制约居民消费的不利因素】
扩大国内需求、落实消费政策,要从我国最终消费支出中居民消费支出占70%以上的实际出发,切实增加居民收入、提高消费能力,大力改善居民消费环境、创造良好消费条件和场景,着力消除制约居民消费的不利因素。
第一,多渠道增加居民收入。2020~2021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实际增长5.1%,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但明显低于疫情前2013~2019年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1%的年均实际增长率。要更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促进经济恢复增长,在发展中有针对性地增加居民各类收入。目前,我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工资性收入占55.9%,增加收入必须稳定和扩大就业。公共工程和企业不能再拖欠农民工和劳动者工资,地方政府和大企业也不能再拖欠中小微企业应得款项。2021年,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经营净收入占16.8%,要鼓励和支持农民和城市居民自主经营、自我发展,为他们创造公平竞争、正常有序的营商环境。2021年,转移净收入占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18.7%,比2019年提高了1.1个百分点,这表明疫情冲击下国家加强了对基本民生的保障。要在现有政策框架下继续扩大覆盖面,把符合条件的困难群众和低收入者纳入保障范围。要增加居民财产净收入,探索通过土地、资本等要素使用权、收益权机制创新,使中低收入群体得到更多要素收入。
第二,强化消费者权益保护。市场经济下,保护消费者权益就是保护和扩大消费。要制定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实施条例,健全消费者公益诉讼制度,探索建立消费者集体诉讼制度,建立假冒伪劣产品惩罚性巨额赔偿制度,健全产品伤害监测、产品质量担保等制度,完善多元化消费维权机制和纠纷解决机制,严格食品药品监管,强化重点商品和服务领域价格监管,坚决打击电信诈骗行为,促进消费者维权活动常态化机制化。
第三,完善公平竞争市场秩序。在要素获得、准入许可、经营运行、标准制定、招投标、政府采购等方面,对各类消费品生产服务和服务消费供给的企业平等对待,将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事业单位及能够分割的生产经营部门逐步转化为企业。健全公平竞争审查机制。完善社会信用法律法规和政策体系,健全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机制。加快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反对地区封锁和地方保护行为。加强和改进反垄断和反不正当竞争执法。
第四,加强消费领域标准质量品牌建设。质量是生产和消费的生命。要加强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地理标志农产品认证管理,继续推进消费和国内外标准接轨工程,健全服务标准体系。大力实施质量提升行动,引导企业加强全面质量管理,健全质量认证体系,推进缺陷消费品召回常态化,健全主要消费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加快建设品牌强国,传播品牌发展理念,凝聚品牌发展意识,健全商标注册管理制度。
第五,增强区域消费综合承载能力。内需和消费的潜力在城市、在区域、在乡村。要培育建设若干具有全球影响力、吸引力的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打造一批辐射带动能力强、资源整合有优势的区域消费中心,加强中小型消费城市梯队建设,继续大力实施对中西部收入较低乡村消费帮扶。加快构建以国家物流枢纽为核心的骨干运行网络,完善区域分拨配送服务网络,优化城市配送网络。提升城乡商贸设施水平,建立并完善农村商业体系,加快补齐农村物流发展短板,促进农村存量物流资源融合和集约利用,提升农村物流服务效能。
第六,要打造消费应用场景。在全国,要发展高水平商品交易市场,推动消费品骨干市场转型升级,改善商业综合体、商务区、步行街等消费聚集区设施条件,打造“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在线下,要努力把每个有形商品和无形服务市场,都塑造成消费者满意的购物和服务场景。在线上,要着力建设数字化消费应用场景。目前,我国5G用户数量已超过5.2亿户,所有地级市和县域城区均已实现5G网络应用互联网,数字消费和服务场景的背板初步建立,亟待有志企业和有意民众创新网络时代潜力无限的消费场景。在空间上,要通过城乡更新改建,逐步把建筑和道路打造成固定的和连续的适宜消费场景,包括加强停车场、充电桩、换电站、加氢站等汽车消费配套设施建设。在枢纽城市,要办好进博会、广交会、服贸会、消博会四大会展品牌,打造若干展示我国超大规模市场潜能和消费优化升级动态、引进国外优质消费品和服务、适应我国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窗口和场景。

消费者在中免集团海口国际免税城选购商品(2022年12月18日摄) 蒲晓旭摄 / 本刊

【更好发挥投资在供给结构优化中的关键作用】
过去一年,国家投资政策有力有效,支持了投资持续增长,促进了经济恢复发展。2023年,要继续发力增效,围绕经济发展和民生急需,推动重大项目建设,更好发挥投资在经济发展特别是供给结构优化中的关键作用。
稳投资促进了稳增长、调结构。一年来,国家创新方式扩大有效投资,加快下达中央预算内投资,加快地方政府专项债发行使用,投放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助力投资项目建设,运用专项再贷款、财政贴息支持设备更新改造,调动民间投资积极性,取得积极成效。2022年1~11月,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5.3%,比2021年同期提高0.1个百分点。其中基础设施投资、制造业投资同比分别增长8.9%、9.3%;投资结构继续优化,高技术产业投资、社会领域投资同比分别增长19.9%、12.5%,分别快于全部投资14.6个百分点、7.2个百分点,反映了投资支持科技创新和民生建设的重要作用。
加大对符合国家发展规划重大项目的资金支持。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2023年积极的财政政策要加力提效,保持必要的财政支出程度,优化组合赤字、专项债、贴息等工具,有效支持高质量发展。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精准有力,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小微企业、科技创新、绿色发展等领域支持力度。这必将有利于支持投资有效扩大。可以预期,2023年地方政府专项债、中央预算内投资、金融工具等支持力度将继续加大。
据有关部门介绍,截至2022年12月初,全年新增地方专项债发行规模已突破4万亿元,相关项目开工率约为95%;截至11月底,7400亿元金融工具支持的2700多个项目已全部开工建设,6400亿元中央预算内投资也已全部下达完毕,相应带来大项目投资较快增长。1~11月,全国亿元及以上项目同比增长11.9%,新开工大项目计划总投资增长20.3%。2023年,要坚持项目跟着规划走、资金等要素跟着项目走,对国家发展规划确定的重大项目,加大政策性金融支持力度。目前,积极向上的建设势头,加上岁末年初新的政策出台,必将促进2023年投资较快增长。
鼓励和吸引更多民间资本参与国家重大工程和补短板项目建设。近年来,主要受房地产投资下降影响,民间投资增长压力加大。2022年1~11月,全国民间投资仅增长1.1%,比1~10月回落0.5个百分点,民间投资占全部投资比重也有所下滑,这种状况亟待扭转。2023年,要完善政策环境,加大政策支持,改善民间投资预期,尽快推动民间投资增速回稳向上。
一是以多种方式吸引民间资本参与重大项目建设。已确定的交通、水利等项目在招投标中,对民间投资一视同仁。利用投资补助、贷款贴息等方式,支持符合条件的民间投资。政府出资的产业引导资金使用,加大对民间投资项目的支持力度。二是加强民间投资的融资支持。从政府性融资担保机制、金融机构贷款安排,融资方式创新、创业投资、外债便利化额度试点等方面,支持民间投资项目。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项目建设中,发挥民间投资重要作用。基础设施领域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REITs)试点项目,目前已有22个发行上市,已经并将继续带动民间资金进入。三是引导民间投资参与重大项目。支持民企参与铁路、高速公路、港口码头等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鼓励民间投资以综合开发模式参与城市基础性重点项目建设,鼓励民间投资参与5G应用、数据中心、工业互联网、工业软件等新基建项目的建设及运营,鼓励民间资本赋能制造业转型升级。
【加快实施“十四五”重大工程】
国家“十四五”规划确定的102个重大工程,可以分解成2600多个项目。2023年是“十四五”规划的第三年,要加快实施“十四五”重大工程,支持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
第一,持续推进重要领域补短板投资项目。这些投资项目利当前惠长远,迟早都要干,不会造成重复建设和浪费,晚干不如早干,小干不如大干。
一是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主骨架建设,加强中西部地区、沿江沿海战略骨干通道建设,加快国家铁路网建设,完善公路网骨干线路,推动打造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成渝世界级机场群,支持建设国际航运中心,推进西部陆海新通道高质量发展,加快长江等内河高等级航道网建设,这些交通重大项目有利于促进区域间基础设施联通。
二是加强能源基础设施建设。有序建设跨省跨区输电通道重点工程,统筹推进现役煤电机组灵活性改造、超低排放改造、供热和节能改造,推动建设一批绿色转型高质量发展煤炭基地,加快全国干线油气管道建设,以沙漠、戈壁、荒漠地区为重点加快建设大型风电、光伏基地,有序推进氢能基础设施建设。这里许多项目也是区域间基础设施联通项目。
三是加快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建设引江济淮、滇中引水等跨流域跨区域水资源配置工程,实施一批对区域发展具有重要作用的饮调水工程,加强水土保持和河湖整治,加大农业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建设国家水网骨干工程,联接区域间水利基础设施。
四是完善物流基础设施网络。实施国家物流枢纽组网工程,稳步推进一批国家物流枢纽建设,深化多式联运示范工程建设和应用,优化商贸物流设施网络,推进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布局建设,促进区域间物流基础设施联通。
五是加大生态环境设施建设力度。建设一批大宗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示范基地,建设危险废物风险防控技术中心和特殊危险废物集中处置中心,全面推进垃圾处理厂站建设,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
六是完善社会民生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建设国家医学中心和区域医疗中心,加强中西部地区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等基础设施和服务能力建设,实施教育提质扩容工程,增加普惠性养老和医养结合服务设施,建设婴幼儿照护和未成年人保护服务机构及设施,这些社会民生基础设施本身也是政府消费的重要组成部分。
七是加快补齐市政基础设施短板,系统建设城市排水防涝工程体系,有条件的地方积极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加强供水、供气、供热等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城镇污水收集处理体系建设。还要加强应急物资保障体系建设。
第二,系统布局新基建。新型基础设施是信息化、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发展的重要支撑。要加快构建全国一体化大数据中心体系,布局建设国家枢纽节点和数据中心集群,实施好“东数西算”工程。加快5G网络规模化部署,加快千兆光网建设,扩容骨干网互联节点,新设一批国家通信出入口,全面推进互联网协议第六版(IPv6)商用部署。加快运用5G、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对传统基础设施进行数字化改造,实施中西部地区中小城市基础网络完善工程。推动物联网全面发展,实现智能网联汽车示范应用工程,创建车联网先导区。优化提升产业创新基础设施,建成一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
第三,加大制造业投资支持力度。制造业投资是固定资产投资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投资和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要鼓励企业加强设施更新改造,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投资发展,加强制造业投资的用地、用能要素保障。加快推进科创板、创业板等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建设,创新金融产品服务,调整优化融资结构,支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第四,支持乡村振兴、新型城镇化、区域重大战略和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投资。一是实施乡村建设行动,推动市政公共设施向郊区乡村和规模较大中心镇延伸,完善乡村水、电、路、气、邮政通信、消防等基础设施,做好农村清洁供暖改造,危房改造,实施数字乡村建设行动,增加农村教育、医疗、养老、文化、运输等供给服务,加快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二是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选择一批条件好的县城重点发展建设,健全县城市政公共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改善县城生态环境质量,分类引导小城镇建设。
三是加快推进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建设。完善老旧小区配套设施和市政基础设施,改造提升城市存量片区功能,基本完成大城市老旧厂区改造,改造一批大型老旧街区,因地制宜改造一批城中村。
四是培育城市群和都市圈。优化提升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成渝、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壮大山东半岛、粤闽浙沿海、中原、关中平原、北部湾等城市群,培育发展哈长、辽中南、山西中部、黔中、滇中、兰州—西宁、宁夏沿黄、天山北坡等城市群,培育发展一批同城化程度高的现代化都市圈,推进超大特大城市瘦身健体,推动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完善大中城市宜居宜业功能,支持培育新生中小城市。
五是支持区域重大战略和区域协调发展战略项目建设。加快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高标准高质量建设雄安新区。全面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持续深化绿色发展示范。稳步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推动粤港澳重大合作平台建设。提升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水平,加快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和公共服务便利共享。扎实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做好沿黄河保护和建设。同时,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取得新突破,开创中部地区崛起新局面,鼓励东部地区加快推进现代化,支持特殊类型地区加快发展。在投资建设中,促进我国城乡融合和区域协调发展。
刊于《瞭望》2023年第1期

延伸阅读

☞ 《扩大内需战略规划纲要(2022-2035年)》发布,促消费,中央这样部署→

☞ 瞭望丨专访国研中心副主任隆国强:以高质量外资助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


长按上图,关注【瞭望微信

总监制 | 史湘洲
监 制 | 杨 越
编 辑 | 唐朵朵

如有收获,请点一下 ↓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

戳这里提交新闻线索和高质量文章给我们。
相关阅读
刘鹤:实施扩大内需战略是稳定中国经济的长久之计瞭望丨欧洲能源自主的陷阱刘鹤达沃斯演讲引发国际共鸣:中国不可能搞计划经济,今年将整体性好转瞭望丨我们需要怎样的人才?如何厚培国家战略人才力量?退休老人的福利还是梦魇中国经济重启,王者正在归来:政治局会议,“大力提振市场信心,推动经济运行整体好转”瞭望丨专访国研中心副主任隆国强:以高质量外资助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多利科技启动IPO上市,特斯拉、理想等大客户推动经营稳健增长朱民:三个维度推动经济实现低碳转型两会|香港上海汇丰银行王冬胜:引导和支持重点领域企业境外发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内需问题的背后终究是经济深层体制问题:关于消费内需问题的一些看法丹麦德国合拍的战争反思片,值得一看讀李敖《北京法源寺》国家发改委:着力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提振市场信心【宏观市场】扩大内需带来哪些机遇?—解读《扩大内需战略规划纲要(2022-2035年)》刘鹤:今年中国经济将实现整体性好转,增速达到正常水平是大概率事件!扩大内需!国务院:推动人工智能、集成电路创新和应用瞭望丨提高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质量10月投资消费出口同比增速有所放缓 国家统计局称“经济运行有望逐步恢复”理论学习|宁吉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越走越宽广2022年11月汽车工业经济运行情况搬家,却不入住瞭望丨博物馆里外看变化瞭望丨中国经济行稳致远扩大内需战略出台,事关房地产、民营经济、农村土地等瞭望丨发挥体制优势凝聚强大创新合力国家发展改革委就当前经济运行热点介绍情况发力扩大内需——4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传递信号瞭望丨三问ChatGPT如何影响人工智能的未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对20条实施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整改!预见金兔|国海证券夏磊:最艰难时刻已经过去,扩大内需将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突破口邓小平对中共不是犯错而是背叛瞭望丨细查科大创新路径大力发展夜间经济,管理好并促进夜总会经济运营是一重要课题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对20条实施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整改
logo
联系我们隐私协议©2024 redian.news
Redian新闻
Redian.news刊载任何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文章信息的合法性及真实性由其作者负责,与Redian.news及其运营公司无关。欢迎投稿,如发现稿件侵权,或作者不愿在本网发表文章,请版权拥有者通知本网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