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dian新闻
>
对谈催眠心理师黄仕明:每个父母,都需要问自己这4个问题

对谈催眠心理师黄仕明:每个父母,都需要问自己这4个问题

育儿

点上方绿标即可收听主播紫玉朗读音频

音乐:Francis Lai-Le courage d'aimer- Noël  

歌曲:Son Lux&Kiah Victoria-Vacancy


写在前面:


黄仕明,国际生生不息改变协会(IAGC)高级讲师及认证催眠师,中国生生不息催眠中心创始人,拥有近万小时个案咨询经验,擅长运用催眠技巧,帮助孩子及其背后的父母、家庭重新焕发生命能量。


黄仕明


他连续十年主办和组织应用心理学大会,与武志红、梁冬、尹烨、彭凯平、李银河、欧文·亚隆博士、杰弗瑞·萨德博士、斯蒂芬·吉利根博士等国内外心理学者,共同推动心理学的普及。


2022年5月,我们有幸邀请到黄仕明老师进行对谈,求解当下家长普遍存在的教育困惑。


尹建莉父母学堂成立7年来接到了上百万条家长咨询,几乎全部可以归结为一个问题:


孩子所是的样子与家长所愿的样子不同,家长感到担心、焦虑、愤怒、无助,于是出现指责、吼叫甚至打骂孩子的负面行为。


父母们努力想要去掉孩子那些“坏的”部分,以为去掉“坏的”就会剩下“好的”,结果却是亲子关系恶化,孩子丧失向上的动力。


父母的“努力”反而成为对亲子关系的破坏,对孩子创造力、生命力的抑制。


如何不焦虑地做父母呢?如何才能真正成就孩子呢?


黄仕明老师说:“其实每一种负面行为背后都有一个正面动机。”


我们想要改变“坏的”,是生命最真实的渴望,只不过需要走出对“改变”的执念,重新整合身心,连接自我,转化问题为资源,才能做不焦虑的父母,培养出健康幸福的孩子。


如何理解他的观点,具体又如何操作?


请看以下我们的对谈。



学堂:

您所推广的催眠是什么?


黄仕明:

很多人误认为,催眠就是让人睡过去,甚至会导致自己的意识被他人操控。


但我们说,催眠并不是睡过去,而是让一个人从更深的地方醒过来;不是让一个人失掉意识,而是帮一个人调频到身心良好更有创造力、更清醒的状态。


我们可以把它称之为是一种不松不紧、努力而无需多想、专注而放松的状态


学堂:

具体到家庭教育当中,如何理解这种状态?


黄仕明:

你看现在很多家长呢,就太紧,在一个问题里面不停地钻进去,控制、唠叨、指责、抱怨、生气、暴怒,那就表明他太紧。


但也有些家长躺平了,我管不了了,你爱怎样就怎样吧,就太松了。


这两种状态都不是有创造力的状态。


打个比方,就像我们手握一只小鸟,太紧了,鸟死掉了,太松呢,鸟飞了。


如果家长重复使用太紧或太松的状态,就会导致在一个负面的模式里面打转,问题没有解决。


学堂:

如果家长已经处于太紧或太松的状态,催眠能做什么呢?


黄仕明:

其实,催眠在教育中随时都在发生,哪怕家长不是有意识地应用。我举一个简单的例子:


如果我现在跟你说,“千万不要想柠檬,一定不要想黄色的柠檬,不要想柠檬切开的滋味哦”,你在想什么?


学堂:

我满脑子都是柠檬,甚至会咽口水。


黄仕明:

对了,当我这样说的时候,你会自动屏蔽“不要”,脑海中不断浮现柠檬的画面和滋味。


那同样的,家长们是不是经常说这样的话:


“我不要我的孩子这么不认真。”

“我不要我的孩子玩游戏。”

“我不要我的孩子功课这么差。”

“我不要我的孩子不听话。”

……


家长就在通过催眠,创造他不要的东西。


你去观察公园里带小朋友的年轻妈妈,当她喊“不要跑”,孩子就跑得更快了,当她喊“不要爬”,孩子就爬得更高了,当她喊“不要摔倒”,话音未落孩子就摔倒了。


为什么?


因为孩子的潜意识会自动删除那个“不要”,只收到“跑”“爬”“摔倒”这些有画面的指令。


很多家长不知道,自己在不停地给孩子做负面的催眠,所以说父母就是孩子的“催眠大师”




学堂:

有负面的催眠,是不是就有正面的催眠?父母如何才能利用催眠帮助到教育和生活?


黄仕明:

我先说一个小故事:


我是我家三兄妹中的老大,可是当我读初中的时候,还是全班最矮的小男生,只有140cm。其他同学都可以骑自行车上学了,但是我太矮了,家里那个28寸的单车根本骑不了。


于是每天上学放学,就是我挫败感最强烈的时候,所有同学都从身边呼啸而过,只有我一个人很羞愧,恨不得钻到洞里去。


一天放学回来,我正羞愧得不知道怎么办,一进屋,却看到我爸爸站在客厅中间,张开双臂说:“哇,欢迎我们家里第一位初中生!”


爸爸脸上绽放着笑容,我所有的挫败、羞愧在那一刻都不见了,爸爸用他的态度给了我一个大大的承认。


还有一件小事我印象也很深:


因为我是家中老大,从小就非常关心家里的事情。


初一的时候爷爷生病,下床不方便,我正好住在他的楼上,就每天晚上不敢深睡,竖起耳朵听爷爷的动静,以便随时扶他去小便。


这件事我从未告诉父母。


有天散步的时候,爸爸看着我的眼睛说:“你真是一个孝顺的小男孩。”


哇,爸爸的脸洋溢着爱,我不知道怎么说,好像当时一下就得到了关于“我是谁”的一种身份认同。


从小到大,爸爸从来没有打骂过我们,他温柔的凝视和深深的看见,就好像一件隐形的美丽的披风环绕在我们周围,内化成我们看待自己的眼睛。


我想说,如果亲子之间一直带着爱的连接感,父母能够给孩子创造这样一件隐形的美丽的披风,那么孩子是不会放弃自己的。


相反,如果一个人从小被暴力的、非人性的对待,他就会变成一个暴力的人,暴力对待自己,暴力对待他人。


学堂:

从您讲的故事当中我听出一个关键点,即:回应的方式——


是不是父母回应孩子的方式,决定了父母对孩子的催眠是正向的还是负向的,决定了孩子向好的方向发展还是向坏的方向发展?


黄仕明:

没错。


本来孩子的能量是完全向世界打开的,这个小生命没有任何对自己的负面评判。


当一个孩子初生到一个家庭,他自然会跑来跑去,这里摸一摸,那里碰一碰。


这时如果妈妈呵斥:“不要跑来跑去!你看你把家里搞得多乱!我上班这么辛苦,回来还要服侍你,你就不能乖一点吗?”


孩子的能量遇到一个负面回应,孩子就会拥有这样一种信念——我不够好,我不够可爱,妈妈不开心是我的责任。


孩子天真的探索、流动的好奇心就会被压下来,他就变成活在头脑里,每天想着:我怎么做,妈妈才会喜欢我呢?我怎么做,妈妈才会开心一点?


然后孩子远离了自己,每一天都是为别人而活,不再懂得爱自己。


或许他长大一点就会来找心理医生,因为他有很多的压抑,很多的不开心,处理不好和自己、和他人的关系,有时候还会大爆发。



学堂:

是否可以这样理解:


孩子诞生之初,是没有所谓自卑还是自信之分的,因为他头脑里根本没有各种评判,是后天家庭环境中父母的一次次反馈塑造了他。


有些孩子一直得到负面反馈,积累的负面状态越来越多,就慢慢演变为低自尊;有些孩子总能得到正面反馈,积累的正面状态越来越多,自尊自信就越来越强?


黄仕明:

非常同意。


当一个孩子说“爸爸,我好害怕呀”。


爸爸回应说“有什么好害怕的!别人都不怕,为什么就你怕!”


害怕就变成负面的,孩子就觉得自己不够好,不应该害怕。当害怕来了,孩子就压抑。


爸爸的回应,制造了孩子内在的分裂,这种分裂会内耗掉孩子很多能量。


但如果爸爸的回应是——


“哦,孩子,你觉得害怕吗?做一个深呼吸,看看这个害怕在身体的哪个部位呢?让爸爸摸一摸。


哦,那里有一个害怕先生,他想对你说什么呢?他是想提醒你保护好自己、照顾好自己呀。那谢谢他吧,谢谢他吧!”


爸爸这样回应,孩子就停止了内在的分裂战争,就可以回归到平静的状态,充满创造力。


无论你是谁,你做什么工作,达成了多少业绩,拥有多少财富,我们可以确定的是,你都会感受到悲伤、挫败、孤独、脆弱、无助。


情绪本来没有好坏之分,都是生命自然的面向,是我们的回应决定了体验的正负。


学堂:

父母的回应方式决定了孩子的命运,决定了孩子是充满创伤、将来活得障碍重重,还是较少创伤、生命展开得平静顺利。


黄仕明:

是的。


抱着欢迎、接纳、感谢的态度,能量就会自然流动开,就不会形成创伤,变成未来的障碍;


可一旦你给它一个反向的、抗拒的力,它就流不过你了,一个创伤就形成了,就会让你不停地在那个地方轮回、打转。


不如一视同仁,对任何的发生说:“我愿意接纳你,你来到我的生命中肯定是有意义的、对我有帮助的。现在让我聆听,你想对我说什么呢?”


父母回应的方式决定了孩子的问题是变成更大的问题,还是说问题转化为资源。




学堂:

可是往往家长自身还处在焦虑紧张的状态,在许多的当下,难以做到积极地回应孩子,怎么办呢?


黄仕明:

当家长自身处在焦虑紧张的状态——我们称之为神经肌肉的状态,就代表你过往的经验、用过的方法已经无效了,你的意识的头脑已经没有解决方案了。


这时不妨后退一步,应用催眠帮助我们调频身心状态,打开一个身心空间,让问题有一个安身之所,给问题一个家,像一个妈妈抱着受惊吓的孩子。


那么你可用的智慧和资源就不再局限于意识的头脑,而可连接到比头脑更深的地方——潜意识。


询问自己:现在,我最想创造的是什么?然后聆听潜意识的智慧。


无论是亲子关系、亲密关系、自我关系,还是前途事业,都需要我们借助催眠,连接身体和潜意识,应用更完整的智慧来面对。


学堂:

通过催眠,进入到不松不紧的状态,就可以聆听到比意识更深广的潜意识的智慧,就会找到更好的问题解决办法?


黄仕明:

非常正确。


尽管之前我们面对一件事做了很多努力,但都是用自己固有的想法、固有的模式、单一的信念和价值观、固定的身份认同,所以没办法找到突破。


催眠就是放掉紧锁的意识框架,进入到潜意识的海洋里。在那里,同一件事有N个不同的意义,没有什么东西是固定的,而是有无限的可能性。


学堂:

具体怎么做呢?


黄仕明:

连接身体,身体是通往潜意识的一扇大门。


头脑往往以为自己是老板,什么事都是它干的——不,身体才是老板,头脑最多只是经理。


比方你打算睡觉了,头脑这个经理就会说:“马上睡,如果睡不好,明天就影响工作,样子也不好看,快点睡啊!”


你觉得自己能不能睡着呢?可能更睡不着了。


但如果头脑只是设定一个意图、一个画面——让我们美美的睡一觉吧,好好享受今晚的睡眠吧。


把这个意图像一粒种子交给身体,信任身体,身体接过这个意图,就会帮助我们调平呼吸,放松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然后你睡着了你自己都不知道。



学堂:

您举了一个关于如何达成睡眠的例子,那如果父母现在想要达成的是一个教育目标呢?


黄仕明:

我们需要先弄清楚目标是什么。


大部分父母来到我这里做咨询,一开始根本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


他们往往会说:“我想要孩子听话。”


我需要进一步问他:“如果孩子听话了,可以为你带来什么?”


他们会回答:“这样我就放松了。”


我们才知道,“哦,原来你想放松,这个可以做到,来让我们看一看怎样才能让你放松”。


很重要的是,家长们得先了解在人生这一阶段,什么才是他真正想创造的?如果连自己想要什么都不知道,就没办法去到目的地。


学堂:

如果没有经过与身体连接之后的深入觉察,大部分家长可能会以为自己与社会上其他人想要的东西差不多,比如都是想要更多财富,子女更优秀,家庭更和睦,事业更顺利,等等。


但是在您看来,这其实并不是他真正想要的,是吗?


黄仕明:

是的,这些“想要”只是概念化的、停留在头脑里的,当他表达这些“想要”的时候,头脑跟身体是脱节的。


我们往往卡在头脑里,用被灌输的价值观、信念——人生应该是怎样的,你应该成为怎样的人——只用充满分裂、对错、二元对立的头脑来说话,断开了和身体、和潜意识智慧的连接。


设定意图的时候先要连接身体,将“想要”具象为一个能引起身体共鸣的画面,让意识和潜意识有一个连接的、和谐的关系,创造力才会发生,解决方案才会出现。


举一个我自己的例子:


我是那么爱孩子的爸爸,儿子刚去加拿大读高中的时候,我每天都很焦虑,头脑里成天想的是:


他的英文可以应付吗?

他上学的路安全吗?

他跟同学的关系好吗?


于是老对孩子七问八问。孩子不胜其烦,开始还回我的微信,后来干脆不回了。


我一面不停地打电话、发信息,一面产生了不被尊重的感觉。生气、担心、焦虑,让我都睡不着觉了。


电话好不容易打通,儿子只是冷冷地说:“爸爸,我在忙,你有事吗?”


我更愤怒了,冲口而出:“你为什么不回复?你难道连回信息的一分钟时间都没有吗?你懂什么是尊重吗?”


我崩溃掉了!但是有用吗?我的崩溃只是让我们的关系变得更糟糕。


当我意识到这一点,我首先调频自己的身心至中正的状态,给自己的担心一个安顿的空间,然后问自己:


儿子已经是一个十七八岁的大男孩了,和你一样高了,走到人生这一阶段,你最想和孩子创造的关系是什么样的?


一个画面出现了:


两个男人一起在开满野花的山坡上散步,微风吹着,远处是落日,我们两个像朋友一样聊天,肩并着肩……


我知道了,我最想创造的是放松、信任的亲子关系。


我把这个意图、这个画面吸进身体,当我这样做了以后,内心宁静了,我给儿子发信息的内容都不一样了,聊天话题也不同了。


我们或是一起吐槽新闻,或是他向我分享同学之间的趣事,或是我讲讲近况和喜人的工作进展……


我和儿子之间的关系真的朝放松、信任的方向转变了,每次聊天都很开心。


之前是我固执地用对待小孩子的方式对待他,没有意识到那种相处模式在他现在的年龄段已经不适用了。


与其怀念,不如悼念,重新打开一个空间,轻柔地把握着正向意图,朝向新的未来,这才是我们要做的。


赫拉克利特说,人不可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但大部分人却重复地在同一条河流里面踩同一堆狗屎呢。


如果父母总是将担心、焦虑传递给孩子,这样被对待的孩子长大之后也会变得很紧张,面对什么事情都紧张兮兮的,不相信自己,总想拿到一个外在的答案。


所以家长首先要清楚觉察到自己陷入崩溃的负面状态了,而扭转恶性循环的第一步是,在做和说之前,先回归到身心中正的状态。


当你放松了,你对待孩子的方式、你们的亲子关系,都会不一样。



学堂:

如果家长每天有很多担心、焦虑,那么根源或许并不在孩子身上,而是家长内在的不安全感在涌动。


为了摆脱不安全感,大家就希望抓住确定性的东西,可是外在的环境、际遇永远是不确定的……


黄仕明:

是的,我们都追求确定性,这本身没有对错,因为我们的确需要确定性,才能够让事情如期待那样去发生。


比方我确定今天下午3点钟要到达这个地方,就需要提前安排时间;我确定今天要使用网络,就需要提前检查WiFi。


但是有两种追求确定性的方式:


一种是焦虑,陷入神经肌肉锁结的状态,在问题里打转;


而另一种是身心中正,带着身心产生的确定感、安全感进入到无常变化的不确定之中,有能力在确定和不确定之间跳舞,有能力精微地觉察和选择自己的行为。


学堂:

显然第二种是更根本的解决之道。那么如何能使身心内部产生安全感呢?


黄仕明:

当不安全感来袭时,一定要在身体里找到这个不安全的点。


例如,当你感觉到不安全的时候,是不是胸口不舒服,或是胃部不舒服?把手放到你觉得不舒服的位置。


不要小看这个动作,一旦你把手放到那个位置,本来不安全感到处都是,现在就聚焦到一个点了。


原来不安全感是弥漫的,比你的身体空间还大,你自然感觉应对不了;可是现在你的身体空间比它大了,它只是你身体中的一个点了,你就会产生稳定可控的感觉。


定位到不舒服的点之后,陪陪它,倾听它,问问它发生了什么——


通常那个点是代表在你成长过程中某个时间点有某些事情发生,当时没有人能照顾好你,那时的你是匮乏的。


所以先对你看到的恐慌的“内在小孩”说:嗨,好久不见,谢谢你在这里等我,我会把成熟的爱、资源和保护都带给你。


告诉他你现在的年龄,你所拥有的能力、财富、朋友、家人、成就……接过他手中的方向盘,改由成年的你来开车,你就从焦虑的状态转变到放松的状态了。


把资源带到资源匮乏的地方,把恐慌的“内在小孩”带到有资源的年龄,这就叫做成长。


学堂:

所以说,当家长在育儿过程中感到焦虑,试图通过一些方式改造孩子只是缘木求鱼,疗愈自己、去做个人成长才是根本之道。


黄仕明:

是的。


孩子的表现只不过是过往亲子关系累积的一个结果。


家长们误以为只要搞定孩子就OK了,但往往孩子只是背锅的、顶包的。父母改变,整个家庭系统改变,这个累积的结果才有可能改变。




学堂:

像家长最关心的孩子厌学、打游戏等问题,您会如何处理呢?


黄仕明:

如果孩子厌学了,家长来咨询,我通常会先帮他们梳理几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孩子厌学了,不能上学;

第二个问题,作为孩子,他的内在有很多不安和抑郁的情绪;

第三个问题,作为父母,你们感到焦虑,无措;

第四个问题,你们和孩子的亲子关系剑拔弩张。


然后问父母,如果你跳出来看,给我一个方案,这四个问题你会先从哪一个着手处理?


这时很多家长都能给到答案:


第一步,是连接自己,处理家长自己的焦虑情绪;

第二步,是连接孩子,改变和孩子的亲子关系;

第三步,看见孩子的情绪,聆听孩子行为背后的深层需求;

第四步,才是孩子上学的问题。


我们常常是本末倒置的。


学堂:

可以举一个您实际帮助过的案例吗?


黄仕明:

有一个小女孩,初中成绩非常好,到了高中却突然不能上学了,一到学校就身体僵硬,甚至在宿舍里没办法下床。


父母本以为是孩子身体出了状况,来到咨询室才渐渐清晰,是孩子升入高中,面临从儿童到成人的身份转变,产生了很多担心恐惧。


那些非常优秀的孩子到了高中通常会自问:如果有一天我没有这么优秀了,我是谁呢?她其实担心如果她各方面表现没有那么出色了,父母还能否接纳。


有的孩子会说:“爸爸妈妈,我不想你们看到我是一个懦弱的人,我想你们看到我是一个坚强的人。”


这时最重要的是,父母能够抱持生命里看上去相反的两面——阴面和阳面,给到正向的回应,看着孩子说:


“孩子,我看到了你的懦弱,也看到了你的坚强……这两者我都看到了,我还看到你比这两者更多,更多……孩子,你不需要改变,你就这样我们就可以爱,我们爱你的本来面貌,我们爱完整的你……”


当孩子认为她必须要做好、一定要优秀的时候,一个相反面马上就会出现——害怕失败。如果父母连这个相反面也能抱持,孩子就能接纳自己、爱自己,感受到平静。


要知道,潜意识永远在找平衡,提醒你生命不能失衡。


努力的平衡就是休息,吸气的平衡就是呼气。我们不能紧紧锁住一边,而得向一个更大的整体去打开:


“我是好,我也是不够好;我有能力,我也没有能力;我自卑,我也自信……我是完整,我比这一切更多、更多、更多。我每天都在探索,每天都朝向更大的可能性……”


学堂:

就像您新书的书名一样——《停止你的内在战争》


其实孩子不能上学的背后,是激烈的内在冲突,爸爸妈妈如果能够接纳完整的孩子,孩子就可以停止内在战争,放松下来,这样反而有能量去面对学业了。


而父母做到这一切有个前提,就是先能够跟自己有连接,回归身心中正的状态,这时才能够向孩子敞开表达和容纳的空间,才能够真的看见孩子,和孩子产生爱的连接。


黄仕明:

就是这样,从某种意义上来讲,父母身心中正的状态,就是对孩子最伟大的教育。


如果父母一看到孩子的表现不如自己期待,马上生气、不安,就代表这时候父母和自己的身体是没有连接的,和孩子的身体也是没有连接的,那么首要动作是和自己的身体产生连接。


我们需要问自己一个很重要的问题:“现在在身体的哪个地方,最明显感受到担心、不安?”


做一个呼吸,连接那个担心所在的身体部位,和它说:


“我感觉到你,我接纳你,知道你是有道理的,你担心这样发展下去孩子会出问题,你担心我们会失控,你让我发现自己有很多的不安全感。谢谢你提醒我,我知道了。如果你能够帮助我放松一点,平静一点和孩子沟通,或许对我们更有帮助。”


当父母连接到完整的自己,才有可能看见完整的孩子。


这时,或许你就能看到,一个表面上学习懈怠、沉迷游戏的孩子,同时面对社会的压力、父母的压力、游戏的乐趣,也有很多不安、很多紧张、很多自责,就像我们自己也有很多矛盾的时候,又要上班,又要照顾家庭,又想看电视剧……


那么能不能带着慈悲、带着爱的连接,去摸摸孩子的肩膀,只是温柔提醒,而不去指责吼叫呢?


孩子其实是愿意把权威交给父母、听从父母引导的,但如果没有爱的连接,我们就没办法行使父母的权威。


指责吼叫只会让孩子感觉自己是一个很糟糕的人,赋予他一个负面的身份认同。



学堂:

我们经常说,世界上最没用的三种教育方式是:讲道理、发脾气、刻意感动,是不是就因为这三种教育方式都是没有爱的连接的?


黄仕明:

是的。人是不会改变的,除非他感觉到被爱;人是不会改变的,除非他感觉到被尊重;人是不会改变的,除非他感觉到被允许不改变也是可以的。


孩子的天性总是想着向上、想着把事情做好的,在他感觉到自己并不是一个糟糕的人,在他感觉到自重、自爱的时候,他的内在动力就会驱使他向上的。


学堂:

最后一个问题,也作为对我们今日对谈的总结——


您认为父母去做什么事,才能摆脱焦虑,把孩子教育成有能力面对未来、有能力创造幸福的人?


黄仕明:

四件事:

第一,问自己,我有更多的回归身体中心了吗?所谓气沉丹田——中心越低,一个人越稳定。


第二,我有设定一个正向意图吗?我是否将正向意图具象为一个画面,且连接到这个画面?


第三,我有能力去抱持相反面吗?例如亲密的相反面就是孤独,松弛的相反面就是紧张。我是否有能力抱持相反面的张力,抱持完整的生命?完整才会有创造力。


第四,现在我需要连接什么样的资源呢?或许是一位爱我的长辈,或许是我心目中的榜样、老师,又或许是能带给我美好感受的场景、画面。高品质地和资源做连接,会帮助我们站到更有机会成功的地方。


孩子跟父母是镜像的关系,如果父母内在总在崩溃,孩子的内在也会是焦虑的、崩溃的,觉得自己是不好的。


父母能量状态改变,孩子也会感觉到自己是一个很棒的孩子。


学堂:

如果平时父母们都能经常问自己以上四个问题,并在面对孩子之前、做具体的行动之前,先回归身心中正的状态,那么亲子关系、孩子的表现,都会随之向好的方向转变。


黄仕明:

非常同意。


*2022年,尹建莉父母学堂全新推出【破界对话】栏目,旨在汇集同领域、跨领域名家、大咖、知音,碰撞观点、开拓视野、增加声量,共同感悟生命、体验成长、重写教育的常识。此文为【破界对话】栏目系列文章之一,更多好文,敬请期待。




直播预告

黄仕明老师将于明晚亲临直播间

为尹建莉父母学堂的粉丝答疑解惑



马上点击下方预约按钮,收看直播不迷路↓


催眠心理咨询师黄仕明

新书《停止你的内在战争》

现已开售!

原价68元学堂价49元!

适读人群:家长、教育工作者等


扫描下方二维码即可购买


作者介绍




小猪猪,倾听者,感受者,记录者,尹建莉父母学堂内容总监。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尹建莉父母学堂ID:yinjianlifumuxuetang”,转载本文请在公众号发送“转载”。


主播介绍




紫玉,天蜜予(天津)家庭成长支持中心主理人,家庭育儿、绘本教育、心理疗愈,母乳喂养。视频号:幸福奥妈享育儿。




↓点击“阅读原文”,抢先看黄仕明新书!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

戳这里提交新闻线索和高质量文章给我们。
相关阅读
地震废墟旁,盖在我脸上的书不停被掀开,每个父母都以为是自己的女儿 | 故事重播吴晓波对谈贾康:企业界需要更多定心丸排片之前,要问自己6个问题?刘润对谈吴晓波:每一个伟大的企业,都是冬天的孩子关于房颤筛查,需要搞清这几个问题|APHRS共识划重点做了14年的遗物整理师,我得到了上千份对死亡的解释 | 人间“我只回答重要问题”《外太空的莫扎特》:成全父母,还是成全自己?多国报告人类感染猴痘病例,这 6 个问题你需要知道每一个美国人都需要去看《2000头骡子》电影流浪汉和懒汉的消失是件大工程靠什么打破原生家庭的诅咒?每个父母,都该看看这个从寒门逆袭到哈佛的女孩爬藤大神:培养出哈耶普斯麻孩子的父母,只有少数是高学历我们,都需要好好生活中年以后,越来越富有的人,都有这4个好习惯走近心理咨询师教育与督导博士项目:培养下一代心理咨询师(下) | 对话心理人一个父亲的故事:汶川地震后,我从台湾来到都江堰做社区服务每个人都需要的销售思维华夏文明是人类智慧的起源与未来的希望重磅!华人父母被吊销10年美签,还罚款,只因超了2天!机票上被标注4个字母,一入境就被拉进“小黑屋”...【旧贴翻新】从江泽民的别字到习近平的病句,谈谈独裁统治者的一个通病或弱点父母易怒,孩子更容易出现这4种问题第90战:最后的三国(1) 不是每个好机会,你都需要参与的(万字长篇)不是所有牙齿不齐都需要“正畸”!这5种牙齿,别急着矫正95岁乔羽去世:每个中国人,都听过他写的歌简简单单做司康!“塞尔维亚站在自己这边”不要问龙飞律师,问就是搞钱唐山殴打女性事件:官方须回答几个问题 社会也须反思几个问题整个唐山都需要一场脱胎换骨窒息!亲妈在孩子房间安摄像头:控制欲强的父母,养不出好孩子!企业复工可能遇到的4个问题和解决建议,都在这里了鹊哥心理:用数字心理SaaS系统构建心理服务生态体系,打造一站式全生命周期的心理健康服务平台是治理手段,是文化载体,也是身份证明:为什么人人都需要地址?男人的心,海底针
logo
联系我们隐私协议©2024 redian.news
Redian新闻
Redian.news刊载任何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文章信息的合法性及真实性由其作者负责,与Redian.news及其运营公司无关。欢迎投稿,如发现稿件侵权,或作者不愿在本网发表文章,请版权拥有者通知本网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