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dian新闻
>
靠什么打破原生家庭的诅咒?每个父母,都该看看这个从寒门逆袭到哈佛的女孩

靠什么打破原生家庭的诅咒?每个父母,都该看看这个从寒门逆袭到哈佛的女孩

育儿


直播预告


点击下方预约按钮,预约直播↓


在后台,有位读者留下这样的话:


我有一个不幸的原生家庭,我发誓绝不让孩子重蹈我的覆辙,但不知不觉之间,我用父母对待我的方式对待了我的孩子。


曾经我的父母打击否定我,现在我打击否定孩子;

曾经的我被父母忽视指责,现在我的孩子被我忽视指责;

曾经我被父母伤害,成了个自卑又低价值感的人,现在我的孩子跟我一样


明明我想改变自己,给孩子一个好的原生家庭,结果依旧是走了老路,难道原生家庭对我的影响,真的难以改变吗?我的孩子要跟我小时候一样吗?


今天,跟大家分享的,由真人故事改编的电影《风雨哈佛路》,或许可以给到一个正面积极的答案。


所有人眼中的“垃圾”?


在纽约治安最混乱的一条街道上,有一个这样的家庭。


父亲酗酒、吸毒,每天在家看电视对孩子漠不关心,母亲不仅酗酒吸毒,眼睛几近失明,还患有精神分裂症。


两个女儿从小就在充斥着毒品、性侵、暴力、疾病、肮脏的环境中长大。


母亲毒瘾发作后,就会疯狂搜刮家里所有的钱,即便女儿们跟她说“妈妈,我们饿了,我们需要食物”,母亲也会毫不犹豫拿走全部的钱。


而父亲,则跟母亲一起,用全家仅剩的钱买毒品,换取片刻的“快活”。



两个女儿为了不被饿死,只能在垃圾桶里,捡别人吃剩下的食物果腹。



父母几乎不管这两个孩子,也极少关心女儿们的需要。


这导致小女儿丽丝连怎么打理个人卫生都不太清楚,不会洗头发、不知道刷牙、几乎不洗澡,头上长满了虱子,身上也一直带着难闻的异味。



负责这条街道的警察和社会福利机构的人把这家人视为垃圾。


有次,母亲精神病发作,她幻想丈夫出轨,而出轨对象就是丽丝。


母亲用最恶毒的语言咒骂丽丝,如果不是父亲拦着,母亲还要冲上去撕打女儿。



这时警察和社会福利机构的人上门,强制把母亲带走戒毒。


那些人根本不在意丽丝惊惧的眼神,而是用极其厌恶的语气对她说:


“我随时能把你带走,你一直在逃学,你们活得就像肮脏的动物一样!”



很明显,在他们看来,这对夫妻已经没救了,两个孩子应该选择更好的生活,去一个正常的家庭,好好上学,将来找份正经工作。


可丽丝偏偏“执迷不悟”,一定要跟“垃圾”父母住在一起,也不愿意去上学,这样的孩子,将来肯定也是社会渣滓。


但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从丽丝的角度看,这是她权衡之后的选择。


无助自责的童年


在丽丝很小的时候,这个家庭是幸福美满的。


那时,父亲积极向上,有份不错的工作,母亲很温柔,把家里收拾得井井有条。


最为美好的记忆,是母亲带着她和姐姐拿硬纸板当垫子,从山上滑下来。



后来,一切都变了。


父亲常年失业,对家庭毫不关心,母亲经常歇斯底里,毫无顾忌地在年幼的她面前展示生活的残酷。


甚至于为了骗孩子把钱给自己,故意引发丽丝的愧疚感:


“把钱给我,你为我做过什么?我给了你生命!”

“你想让我去卖身吗?你想让我那么做吗?我知道我会那么做!”



孩子天生爱父母,他们总想着帮父母分担些什么。


因此丽丝明知道母亲拿钱去吸毒,自己和姐姐要捡垃圾吃,也把钱给了母亲。


在丽丝心里,母亲是身不由己的,承受了巨大痛苦的。并不是她不想成为一个好妈妈,只是她再没有什么能给予自己的了。



而当孩子认为父母有难处时,他们以后在生活中遇到任何事,都会选择默默承受,不给父母添麻烦。


所以,在老师询问她“你妈妈没告诉你要洗澡吗”,她会说“是我的错,我只是忘了”;


在被要求坚持上学时,她不敢跟任何人说,她不去上课的原因,是为了避免同学嘲笑自己是个“怪味小孩”;


在母亲染上艾滋病,父亲对她不管不顾时,自己宁愿用冷水泡饭充饥,也不跟社会福利机构求助。



承受得多了,丽丝觉得,自己的忍耐和付出,能让这个家庭重新回到以前的样子。


可这怎么可能呢?


她的父母从未想过要改变,只想着醉生梦死过完这一生。



越是无法改变,就越是想要坚持。


因为一旦她对现实妥协,选择新的生活,就意味着,她将直面两个“丧失”

一是她将离开熟悉的环境,生活的痕迹将全部被抹除,丧失“过去”的自我;


二是她必须面对现实,她的家庭根本不可能恢复以前幸福的样子,丧失“未来”的希望。


这对一个渴望幸福的孩子来说,是比缺食少衣更难以忍受的事。


但没人理解丽丝的想法,在别人看来,她的行为就是不思进取、自甘堕落。


于是,丽丝被强制送到了儿童收容所,失去了自己的“过去”和“未来”。


她小小的人生中,充满了丧失和痛苦。


幸好,她还相信爱……




感觉被爱,是改变的动力


丽丝很不幸,小小年纪就经历了人生的艰辛和苦痛,但她又很幸运,总有人在她彷徨无助时给予温暖和帮助。


住在丽丝家楼上的邻居伊娃,会跟她分享自己捡到的书。因为阅读了这些书籍,她拿到了人生第一个100分。



丽丝的小学老师从未因为她的异味和逃学歧视这个孩子,相反,在她拿到好成绩时,第一时间称赞和鼓励她。



上中学时,在收容所长大的丽丝住到了外公家,她还是不太适应普通人的生活方式,并觉得自己是怪胎。她的好朋友克里斯说“那是个奇怪的地方,但你可不是个怪人”。


因为母亲总在发狂的时候叫丽丝的大名伊丽莎白,她不喜欢别人这么叫自己。


当老师询问丽丝,为什么不能叫她伊丽莎白时,也是克里斯第一时间看到她的无助,出声打断老师。



当然,最重要的是,丽丝的母亲一直爱着她。母亲戒毒后的那段时光,虽短暂,却是丽丝最为温暖的回忆。


没有毒品,也没有发狂,母亲带着丽丝去咖啡馆吃汉堡,聊天说笑。


母亲会拥抱她,会给她温暖的笑脸,会跟她一起回想幸福的时光,会送她去上学。



丽丝想要收留无家可归的克里斯,结果好朋友被外公赶出了家门,气愤之下,丽丝离家出走,跟克里斯在街头流浪。


这也意味着,她再次逃学了。


等到丽丝再次回来看望母亲时,已经过了很长一段时间。


母亲并未责怪她不告而别,也没斥责她不去上学,而是诉说了对女儿的关心和想念。


这份爱和关怀触动了丽丝,为她埋下了积极向上的希望种子。


对孩子而言,暴力和恐吓不会真正让他们改变,除非他们感觉到被爱、被尊重、被允许做自己,才会有改变的动力。



接纳自己的过去

肯定自己的价值


只可惜,好景不长。


母亲的身体日渐衰败,在某一天,丽丝听到了母亲去世的消息。


在这一刻,她深切地认识到,自己的家庭再也回不到父母吸毒前的样子,母亲也不会如同小时候那般照顾她。


也是在这一刻,她领悟到,母亲虽爱她,但母亲的一生是堕落可悲的。她可以把母亲珍藏在心中怀念,却不能活成母亲的样子。



这很痛,但却是迈出改变的第一步。


当然,改变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没有人从一开始就能勇往直前,往往是走一步,退两步。


真实的丽丝,这条路比电影中展示的,要难走得多。


她并不是电影中的天才少女,因为经常逃课,她的基础非常差,记忆力一般,也没有好的学习方法。


她只完成了一个学分,连申请普通高中的资格都不够,四处碰壁后,才终于找到一个愿意接纳她的中学。


这时的丽丝,潜意识里仍旧认为自己不够好,是个社会渣滓。


直到父亲的一席话,才让她真正知道,悲惨的原生家庭,不是她的错。



录取丽丝的高中,要求入学那天监护人必须到场。


她找到了住在收容所的父亲,让他假装自己有正当职业和固定住所,这样她才能正常入学。


办完手续后,两个人走出了学校,父亲说:“我不算个正常人,但丽丝你要知道,这跟你没什么关系。”


丽丝说:“爸爸,我爱你。”


父亲说:“别爱我,那是浪费。”


丽丝停顿了一下:“我小的时候,你是我的世界里最有趣的人,别人只知道谈论毒品和性,你却可以有很多新的见解。因为你,我才想到生活会有很多可能性。”


父亲眼含热泪,拥抱了丽丝:“好好上学,我的人生已经搞砸了,但你会成功的。”



孩子只有真正明白那一切不是他们的错,明白自己不需要对父母负责,才有可能真正卸下重担。


看着父亲离去的背影,那一瞬间,丽丝不再觉得亏欠,也不再期待被弥补,她看见和接受了真实的父母,真正接纳了过去的自己。



丽丝心中充满了面对逆境的勇气,她心无旁骛地学习,用2年的时间读完4年的课程。


因为成绩优异,她获得了免费参观哈佛大学的机会,带队的老师跟她说:


“丽丝,他们也是普通人。这是一种渴望,不是不可能实现。”



再后来,18岁的丽丝赢得了《纽约时报》的奖学金,并获得了一个兼职机会,之后收到了哈佛大学的录取通知书,实现了自我价值。


看似传奇的经历,实际上是一个孩子真正认识自己,想要改变命运的结果。


生命的成长都很艰难

孩子更需要温柔以待


心理学上有句话:没有完美的原生家庭。


这个世界上,可能只有极少数人没有太多原生家庭的创伤,我们绝大多数人,几乎都曾在或不安全,或不稳定,或不被爱的养育环境中长大。


就像文章开头那位读者一样,自己童年时期的创伤没有被看见,长大后依旧会陷入那个轮回。


结婚、生子、育儿,然后把自己的创伤叠加在孩子身上……


当她要求孩子更听话、更优秀、更自觉时,实际上是对自己说:“我不够好、不够聪明、不够优秀”。


如果我们希望孩子能有一个很好的状态,我们就要从看见自己、爱自己、感受自己开始。


冰冷冷的要求无法治愈原生家庭的创伤,也没办法让一个人由内而外出现好的改变。


感受到爱,才会被治愈;得到尊重,才会放下;真正被看见,才能面对真实的自己。


我们要明白,每往前走一步,哪怕步伐再小,都是有意义的。




爱孩子之前先爱自己

感受孩子之前先感受自己

同理孩子之前先同理自己


父母跟孩子互为镜像

当父母正视自身原生家庭的创伤

才有可能不传递给孩子


邀您加入7天好妈妈成长营

与孩子共同成长,彼此成就

扫描海报二维码,即可加入↓


👇延伸阅读👇



作者介绍




晴川,尹建莉父母学堂原创编辑,育儿学习者、观察者、分享者。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尹建莉父母学堂ID:yinjianlifumuxuetang”,转载本文请在公众号发送“转载”。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

戳这里提交新闻线索和高质量文章给我们。
相关阅读
世界肠道日出圈,这瓶酸奶凭什么打动打工人?硅谷华人创业再获800万美金融资,背后是一个从未有过的商业模式对谈催眠心理师黄仕明:每个父母,都需要问自己这4个问题这个从大凉山走出的博士,只道出求学之路的一半苦我建议每个故事片导演,都来小红书上看看发愁找不到好房子?看看这个自住+投资兼可,超大后院,周边无敌配套好房--PLANO 学区悲从中来,洒泪遥送我亲爱的妈妈当我们提到「奥林匹克」,是什么打动了我们的心?她是普京最崇拜的女人:杀夫篡位,风流成性,却逆袭成俄罗斯最伟大的女皇杨振宁与李政道家庭的两帧合影王菲当妈不如张柏芝?每个真正幸福的妈妈,都做到了这一点【妈妈分享】自认原生家庭不佳,如何给孩子创造良好的原生家庭?这么快就生完逆袭复出,她简直打破贵圈的回春记录!6月份收到哈佛候补转正录取offer,这是本申请季最完美的谢幕!别让择校毁了孩子一生!这位一线校长的忠告,所有父母都应该看看!北京、洛杉矶、昆明3地中国妈妈教育PK,揭开鸡娃真相!原来当妈也逃不开家庭的“代际传承”“80块彩礼”背后:一个中国家庭的信念感AP考试的取消,引发了中国众多家庭的升学焦虑,标化成绩真的这么重要吗?地震废墟旁,盖在我脸上的书不停被掀开,每个父母都以为是自己的女儿 | 故事重播录取率比常青藤还低!这个00后女孩凭什么会被“南方哈佛”所青睐?!偷偷讲,成人就该看这种片!哈佛公布今年入学率83%,拒绝哈佛的300多人去了哪里?自我与家庭的平衡,是追求理想生活的前提 | 人间日签龙卷风健康快递 153一个父亲的故事:汶川地震后,我从台湾来到都江堰做社区服务“我憎恨我的父亲”:被原生家庭毁掉的孩子,从出生起就在赎罪科隆博物馆Kolumba代价从90年代初的一个普通领养家庭变成服务2万多个领养家庭的专业机构,他们是中国国际领养史的见证人...铅笔插入男孩后脑勺7cm,只因父亲这个动作!打过孩子的父母都该看看,不然就晚了!收藏:波士顿地区前十K12走读私校介绍汇总,给新移民家庭的择校指南天鹅到家、安居客折戟后,快狗能否打破 58 系的 IPO 魔咒?史上最毁三观澳洲家庭!祖孙四代一起乱伦!警方终于挖开这个家庭的邪恶真相无暇顾及WXC大事 完成小事要紧她官宣怀孕了!这个从替补翻身成票房女王,嫁给顶流男偶像的女明星,本事何在?
logo
联系我们隐私协议©2024 redian.news
Redian新闻
Redian.news刊载任何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文章信息的合法性及真实性由其作者负责,与Redian.news及其运营公司无关。欢迎投稿,如发现稿件侵权,或作者不愿在本网发表文章,请版权拥有者通知本网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