爬藤大神:培养出哈耶普斯麻孩子的父母,只有少数是高学历
每年,有近3万中国学生爬藤,但是遗憾的是,大部分学生沦为“陪跑者”,今年的情况尤为“惨烈”。
抛开藤校,就连曾经被中国学生当作保底学校的大学offer数量也严重缩水。这导致很多大神级学霸,放在往年会有非常不错的申请结果,但今年能进前30已算幸运。今年的美本申请到底发生了什么?明年的申请还会更严峻吗?
每次放榜后,我们都会第一时间联系我们的老朋友,被誉为“爬藤大神”的耶鲁爸爸Brian来做复盘与总结。
Brian
针对今年的复盘,Brian可谓是金句频出,说出了很多顾问不敢说的“真心话”:
不管在几线城市,尽量去那些有过招生记录的重点高中,美国大学不想冒风险。
90%的家长觉得自己的孩子成绩足够好,但其实90%都没有过关。
如果把申请比作减肥,很多家长只顾买各种高大上的器材,却忽视最关键的是“管住嘴”。
不要盲目送孩子去美高,部分中国孩子有心理健康问题。
培养出哈耶普斯麻孩子的父母,只有少数是高学历。
以下,我们整理了Brian的“真心话”,相信读完文章,家长们一定会有收获。
*为方便阅读,本文以第一人称呈现。
“政治正确”下
国内大牛高中,今年不再“大牛”。
如果要用三个词来总结刚落幕的美本申请,我会用这三个词:残酷、政治正确、多元化。
在往年,如果一个学生SAT1500以上,学校成绩一半以上是A,那么他(她)有八成机会可以进UC Berkeley或者UCLA,但今年情况不容乐观,不管是中国高中的学生还是美高学生,这两所学校都缩减了不少名额。
另一部分,分数很高的学生,今年他们报美国前10的大学同样充满挑战,甚者报排名二十名以外的大学,比如纽约大学、波士顿学院也未必能录取。
我往年的学生,如果进藤校平均拿到的藤校offer是两个以上,但是今年只拿1—1.5个offer。
对于中等生来说,如果SAT1400多分,托福成绩100—110分,申请压力也会相当大,因为加州系学校也缩减了相当多的名额。
如果你在民办双语学校还好,但是如果你在上海、北京的一些外籍子女学校,情况会更加糟糕,因为这些学校不允许孩子申请太多大学,所以可以看到,这两年英美双申成为一个主流趋势。
“政治正确”也在影响着美国大学的招生。
尤其是这两年,我们可以看到,不管是美国高中还是美国大学,都越来越关注弱势群体,少数族裔,以及来自于贫困地区的孩子,给予他们平等上大学的机会。有些学校,甚者开始出现越来越多的黑人校长。
这就导致了美国大学在挑选中国学生时,除了关注往年录取的一些大城市,还会考量怎么将机会平等分散到更多不同的城市,不同的地区。
比如康奈尔大学,在今年的早申阶段,无论你的分数有多高,康奈尔在每个学校只招最多1-2名学生。对比往年,如果你来自于北京、上海的最有名的双语学校或国际部,他们会招一大堆孩子,但今年康奈尔将offer分散到不同城市的顶级高中。
这里还有一点是,不管你在一线城市,还是二三线城市,尽量去一个美国大学比较认可的学校,而不要去一个美国大学曾经没有招过太多学生的学校,因为他们不想冒那么大的风险。
“多元化”这一点并不难解释。
美国大学向来喜欢“特别”的学生,但是国内学生趋于雷同,每个人都想申同样几所学校,每个人都做同样的几个活动,每个人都追求高分......
追求高分当然没有错,而且我个人建议,标化成绩和学校成绩可以尽量“卷”一点,要选比较有难度的课程,尽量去考高分。
但是活动真没必要那么卷,尤其是那些很多人都在做的活动。因为招生官很难从中区分,你和其他学生的区别在哪里;或者你做这个活动究竟是出自于真心热爱,还是出于一个想进名校的功利目的。当然,如果你把活动做到最高境界,比如进入到国家队,这将对申请有明显的优势。
总结来说,学生要拥抱多元化,思考自己如何成为一个有趣的孩子,怎么能为大学的多元化做一些贡献,而不是去盲目跟风大部分其他学生都在做的一些活动,这点至关重要。
成绩> 校内活动 >校外活动
但很多家长弄错了顺序
今年被哈耶普斯麻顶尖美本录取的中国学生画像是怎样的呢?
我觉得最重要的依旧是成绩要足够好,这也是我反复跟家长强调的点,如果学术都不过关,你参加再高大上的活动或者竞赛,帮助并不会很大。
但是有90%的家长会跑过来跟我说,我的孩子学术过关了,但实际上这90%都没有过关。
举个例子,有的孩子在国内的国际部读书,他考了6门AP,看上去成绩很不错,但再仔细看,你会发现这6门AP都是围绕着中国学生最擅长的那几门:宏观经济、微观经济、统计、微积分、物理,再加一个计算机,这6门本来就没有足够的竞争力,帮助也就不会那么大。
第二点我想强调的是校内活动,这点也至关重要。
这几年,我跟很多不同的学生、家长交流,他们不停地考虑怎么做一个高大上的活动,怎么可以再获一个奖。有些家长认为,申英国就要注重学术,申美国就要考虑去做一些背景提升活动。我不否认做背景提升,但这个并不是重点。
当你申请美国方向时,如果要排一个序,我觉得首先是校内成绩,其次是校内活动,最后才是校外活动,但很多家长把顺序搞错了。
因为,比起可以通过第三方去做包装的校外活动,校内活动才可以充分展示你的领导力,美国大学希望你来到校园后,能够为他们的社团做贡献。
我们今年有一个美高的女生进了大藤。
这位女生,她的专业是围绕着比较文学,SAT1570,托福115,学校成绩也特别好,GPA在校内前5%。
这位学生,在学校的艺术刊、文学刊都比较活跃,会为学校的校报贡献自己的力量。另外,她还帮助学校英语系的老师做一些研究。校外的话,她会在一些诗歌平台,帮忙做一些翻译工作。
往年,我接触过的很多美高学生,他们从小都做中美基金会相关活动或者慈善活动,这个看似高大上,但是可以看出来,背后有家长的“推动”,最终从升学角度未必有太大的帮助。
回到上面这位美高女生,她还有一个很特别的兴趣—钓鱼。
她的文书都是围绕着钓鱼主题,内容实在是太有趣了。可以看出来,她完全不是功利地在做这件事情,她只是通过钓鱼这个主题,让你去了解她的整个成长过程。
包括我们今年也有进哈佛的以及两个进哥大的,他们的文书实际上都是这一类鸡汤故事,而不是一个,我怎么克服困难,我怎么获得一个很大的奖,我怎么带领一个大的团队,最终取得成功。
写文书,不是非得要一些轰轰烈烈的故事,反而是一些平实的、真挚的小故事,更能够打动招生官的心。
另外,我还要讲一个上海体制内的男生,他今年被斯坦福录取。他的SAT1550,托福117,同时,他自学了一些 AP课程。
他还参加了一些很有名的竞赛活动,不少中国学生都会考虑参加,但是我觉得他最终被斯坦福录取,跟这个活动的关联性并不大。
是的,我经常会提醒家长和孩子,不要因为某一个学长或学姐进了斯坦福,就盲目跟风他(她)所参加过的竞赛或者活动。
这个男生,你别看他的标签是参加了某项竞赛,但是实际上他在学校学生会也是相当活跃的。另外,他积极参加学生社团,还是学校戏剧演出的编导。
他的申请方向是人类学,这里要提到我另外一个被耶鲁录取的男生,申请方向是数学。
可以看出来什么呢?
这几年,很多人觉得,如果我喜欢计算机或者数学,我就要申请斯坦福;我如果要报人文,我就要去申耶鲁。但事实上,这是一个偏见和误区。
前几年,斯坦福的领导就说过,斯坦福不希望变成一个理工类学校,他们希望学校可以有足够多的社科及人文情怀。
这就意味着,其实你围绕着社科或者人文方向,报斯坦福是有机会录取的。同理,你围绕着数学或者理工,报耶鲁也是完全有机会的。
不要盲目去美高
部分中国孩子有心理健康问题
关于究竟要不要高中就把孩子送出国,我的建议是不要盲目去美高念书。
我接触的学生比较平均,一半是美高,一半是国内学生。从数据来看,不管是国内还是国外,都有机会去一个比较顶级的学校。
美高这个池子相对比较复杂。在几十年前,哈佛或者耶鲁会给一些feeder school发放30个或者50个offer,但是前面我讲了,因为这几年的政治正确,美国大学希望他们的生源比较分散与多元化。他们会把机会给到不同州的不同城市;私立高中、公办高中;少数民族;体育特长生等等,各种背景都要去考量。
如果你在美高念书,成绩排名在前三位,我觉得还是很稳的,受到的影响不会很大。但是大部分中国学生,去了那边虽然也是在认真对待学习,但是由于需要适应期,他第一学期的成绩不是全A,最终,如果这些学生在学校成绩排名不是数一数二的,他的优势不会那么明显。
总结来说,如果一个家长的心态是,我想送孩子去美高,因为我希望可以培养他的独立能力,可以说更流利的英语,更了解美国文化,我觉得这个没问题,但是有部分家长有牺牲的心态,他会整天提醒孩子,你要考斯坦福,你知道我花多少钱送你去顶尖的美高吗?
这些家长特别焦虑,最终让孩子也感受到压力。这两三年,我明显感到这波美高群体,有部分中国孩子有一些心理健康问题,有些比较严重,有些还好。对于这部分学生来说,去美高其实并不是很划算。
哈耶普斯麻的父母长啥样?
情商高+不强势+未必是高学历
很多人好奇,那些被哈耶普斯麻录取的中国孩子的父母长什么样?是否有什么共性?
我总结三点。
第一点,这些家长情商特别高。坦诚讲,孩子最后能进哈耶普斯麻,背后多多少少是有家长的推动,如果家长不在乎这个事,大概率孩子不会进哈耶普斯麻,但是如果你太在乎这件事,让孩子压力太大,可能会适得其反。
怎么鼓励孩子的同时,又不让孩子感受到反感,如何从中找到一个平衡,这需要家长的沟通情商。我自己有5个孩子,我自己也在好好练习,如何提高自己的情商。
第二点,我觉得这些家长,没有那么强势。
有部分家长,他可能是公司总经理或者总裁,在单位,他比较强势,但是我看到当他们跟自己的孩子交流时,你会觉得孩子才是主角。如果一个家长太强势了,什么东西都要主导,那么这个学生会缺乏personality(个性),这并不利于申请。
最后一点,家长究竟需不需要具备特别高的学历,才能送孩子进哈耶普斯麻,我觉得未必。
以这几年我接触的家长来看,如果家长是清北或者复旦交大毕业的,10个高学历家长里面,最后小孩能进哈耶普斯麻的只有1-2个。
另外8个,可能犯了前面两个错误,情商不够高,或者太强势了,又或者只是运气没那么好。就像美剧《Modern Family》里一样,老二是学霸,老三成绩普通,而老大就没有那么爱学习。
下一届申请或将更“悲观”,
家长如何应对?
关于我如何看待明年新一届的申请,说实话,我不是那么乐观。
一方面是中美关系可能还会继续走下坡路,这会影响到中国地区的招生,另外一方面,国内有越来越多国际学校,考虑去美国读书的也越来越多。再加上,往年申请加拿大、英国方向的,很多人出于保险考虑,会考虑双申,这也会使美本赛道越来越拥挤。
明年不会比今年好申请,但是心态要放好。我建议学生要把时间花在一些可控的事情上,比如标化考试、学校成绩、各种活动,该做的继续做,而不是去不停地猜测或者做太多的数据分析,哪个学校录取率会相对比较高,哪个会录取比较多的中国孩子等等。
除非是一些排名比较靠后的学校,这个数据会比较容易去分析,但是靠前的学校有很多不确定性因素、偶然性因素在里面。你能做的是把自己该做的东西都做好。
如果要给到一些具体的建议,我会分两个年龄段。
对于9—10年级的孩子而言,他们的家长可能没有那么重视升学这件事情,会有点放养,等到了11年级开始重视的时候,却发现孩子已经有了不可逆转的硬伤,这会导致孩子很难申到好的学校。
我给孩子们的的建议是,不要对你比较欠缺或者不太擅长的课程掉以轻心,而是要做到有文理课程均衡发展。
还有一点同样重要,要尽快准备标化考试。在往年,你11年级考托福都来得及,但是这两年,因为疫情的缘故,充满了太多不确定性,你不知道托福什么时候突然取消,什么时候才有下一次考试。
对于6—8年级,这些偏低龄的孩子,我给家长的建议是,要锻炼他们的社交能力,沟通表达能力,他(她)不能是一个特别内向的小孩。
有些家长觉得自己小孩慢热,等熟悉了之后会比较外向一点,但问题是他到时候参加美国大学的面试,面试官没有那么多时间等慢热的孩子打开自己。
美国整个社会都特别重视口才,从美国高中选学生会主席,到他们选美国总统,他们都很看重你的口才及辩论能力。我建议家长等疫情恢复,可以多组织一些聚会,让孩子跟一些不太熟悉的朋友多多交流。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