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做父母,大概率会输了孩子的未来!
我们家庭群里这几天特别热闹。
小舅和他20多岁的儿子(我的表弟)大吵了一架,吵到关系几乎破裂。
表弟拉黑了小舅所有的联系方式,小舅便拉开架势在群里骂他“白眼狼”“不孝子”,一家子长辈跟着附和,相干的不相干的全都气得要命,把一些陈年旧事都拿出来当做表弟的“罪状”。
但这群大人骂得越是起劲儿,表弟就越是刚到底:退群、拉黑、不再联系。
可闹到如此地步,却只是因为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
见表弟退了群,有人说了一句:“哎,这孩子,咋和我们有仇似的。”
这句抱怨,可太熟悉了,我从很多家长嘴里都听到过。
那么问题来了,辛苦养大的孩子,是怎么一步步和父母“结下梁子”的?
从“以暴制暴”开始……
从小一起经历的,加上家人嘴里听来的,我大致勾勒出一幅表弟的成长图,发现事情发展到如今,都是有迹可循的:
5岁,表弟不好好吃午饭,满屋子乱窜,小舅叫了几次无果,突然发火:“小兔崽子,一会儿别喊饿!”
7岁,小舅叮嘱表弟别跑太快,表弟继续跑,小舅撂下一句狠话:“哼!摔了别找我哭!”
小时候的表弟,总是跟小舅大喊大叫着:“我讨厌你!”
有时候小舅气急了,会咬牙切齿地吓唬道:“你这小白眼狼,老子辛苦赚钱养你,你还讨厌我,现在就掐死你算了!”
10岁,刚学会骑车的表弟兴奋不已,在小区里多骑了几圈,奶奶着急回家做饭,但开口却不是说自己着急,而是打击:“差不多得了,有什么好骑的?等下撞到别人怎么办?”
表弟并不知道奶奶的本意,大喊:“不要你管,我就是要骑!”
奶奶气得在楼下当众骂了表弟半天。
小舅回家听说了这事,不问三七二十一,劈头一巴掌扇过去:“你怎么跟奶奶说话的?我造了什么孽,生出你这么个东西……”
表弟紧攥拳头,像个小野兽般凶狠地盯着小舅,小舅更生气了,又是一巴掌过去:“怎么,你是想造反?”
表弟转身冲进卫生间,乒乒乓乓一通乱踢乱砸,小舅气急败坏,给了表弟一顿熊揍。
14岁,表弟随口抱怨了一句学习压力太大,小舅冷冷回应:“别人压力不大?就你压力大?”
17岁,表弟跟一个差劲的老师顶了几句嘴,被老师叫去谈话的小舅回来质问表弟,表弟拒不认错后被关在家门外大半宿,寒冬腊月连外套都没穿。
表弟在日记里,默默宣泄自己从小到大的委屈和无助。
不想有一天日记被小舅偷看到了……
偷看完日记的小舅给表弟写了一封信,前半段还好,大抵意思是:“爸有些事情的确错怪你了,做得太过……”
可后半段话峰一转,又数落起了表弟的不是:“XX事情你这么想不对,你要反思自己,知道哪些事情该做……”
总而言之一句话:“我是你爸,我都是为你好,说什么你都听着,做什么你都忍着。”
表弟后来跟我说:“偷看日记这事太过分了,再看到我爸写信说的那些话,我当时就彻底绝望了!”
本末倒置的“爱”
小舅自己开着公司,工作异常辛苦,家里人劝他不用这么拼,他总是说:“还不是为了家里那个混小子,我辛苦点儿,他以后好混一点儿。”
小舅并非不爱孩子,但他的方式难以让表弟认同。
表弟小时候,小舅陪伴他的时间比较少,好不容易有时间相处,还总是忍不住用强硬的态度去对待表弟——你越难搞,我就越狠,非得征服你不可!
在家里亲戚看来,小舅是一个为了孩子和家庭付出了很多的男人。
但是在表弟眼中,父亲是一个鲜少陪他、高高在上、从不相信他、看不起他的男人。
这种认知上的鸿沟,是一件很可悲的事情。
小时候活泼好动的表弟,被大人批评为“闹腾”“不守规矩”;为自己辩驳几句,就被视作“不服管教”。渐渐地标签被越贴越多,表弟终于成了大人口中的“不肖子孙”“不识好歹”。
而在小舅眼里,这样的表弟,则需要更加严厉的批评和惩罚,否则会酿成大祸。
真是让人叹息的恶性循环。
更悲催的是,至今还有很多人赞成这样的教育观,其中不乏一些所谓的“教育专家”称:“不打不罚就是放纵,后患无穷。”
刚好看到了一篇赞成打骂责罚教育的文章,里面举了一个名人的例子,大意是说:
这位名人小时候犯了个(大人眼中的)严重错误,一向温柔宽容的母亲突然生了好大的气,责罚了他,从此这位名人牢记教训,长成了后来的端正君子。
文章着重强调了母亲的“生气责罚”起了作用,却忽视掉了这位母亲“一向温柔”的底色。
先有良好的亲子关系兜底,孩子对父母有信任感,他才愿意认真参考父母的话。
这才是正确的因果关系。
可惜,有很多像我小舅一样的家长却本末倒置,从一开始就急着以自己认为的“正确”来约束孩子,认为“必须得让孩子害怕自己”,以逼迫孩子就范为目的,一味跟孩子逞凶斗狠。
孩子因恐惧而一时屈服,并不是真的认同家长的教育方式,而是在蓄力,等他积攒了足够的力量,就会爆发激烈的反抗。
这就好比,如果一个老公想让媳妇孝顺公婆,那夫妻之间得先有足够的爱来积淀,才能互相理解尊重。
可如果全家一起上阵,威胁强迫妻子必须遵循优良传统,三从四德,那只能引发无穷的家庭矛盾。
将心比心,对待孩子也是一样的效果。
披着糖衣的“狠”
当然,破坏亲子关系的,不仅仅是家长明面上的强硬,还有暗戳戳的“为你好”。
之前小舅去国外出差,非要给表弟买件名牌外套作为礼物,拍了一串视频让表弟挑。
审美也是有代沟的,表弟觉得那些外套丑爆了,况且他的朋友都是普通家庭,穿出去有“炫富”嫌疑,于是表弟礼貌回了条微信:“谢谢爸,没喜欢的,不用破费了。”
可小舅不听,不顾表弟一遍遍拒绝,还是自顾自买了一件:“这件帅,你肯定喜欢,回去就穿上!”
在家里大人们看来,即便不喜欢,也是父亲对你的爱。长辈的心意必须乖乖收下并且牢牢记住父亲的好。
看似就是件小事,可背后又岂止这一两件小事呢?
从小到大,“想要的不给,不喜欢的偏要塞”这种事情,没少在表弟身上发生,深谙套路的表弟知道自己收下外套但不穿的话,依然少不了“对你好你还看不上,不识好歹”之类的话等着他。
表弟说他快忍出内伤了,这一次,在尊重自己和让父亲舒服之间,他选择了前者,坚决拒收:“随便他们怎么说去。”
被指责“不知感恩”的表弟,从不被允许表达自己真实的感受,这背后是“我说你喜欢你就得喜欢”式的强权压迫。
狠,有时也会被精心包装成一种“爱的礼物”,这颗糖衣炮弹扔给孩子,炸出的信息是:你是我的附属品,你得听我的!
这对孩子来说,又何尝不是另一种形式的“暴力”呢?
制造痛苦≠解决问题
有很多这样不被父母理解尊重的孩子,为了反抗而把自己“豁”了出去,有的走了歪路,有的踏上了绝路。
好在,舅妈是个十分温柔的人,陪伴表弟成长的时间也更多,表弟那些不被亲爹理解的烦恼、情绪,幸好还有亲妈这个出口;那些跟我们同辈人说了才能被理解的话,表弟跟舅妈也能敞开了说。
因此,表弟除了和他的父亲闹得十分不愉快外,并没有出其他大问题,考上了大学,找到了好工作,就是坚决不走父亲为他安排好的道路。虽然对抗,却并未用自毁来报复。
一直以来,表弟也喜欢往他姥姥家那边跑,用他的话说就是:“那边更有家的感觉,在这边总得被‘审判’。”
也幸好,不是所有的父母都对孩子那么“狠”,不然孩子的世界该多么窒息,要是从没见过好的爱,孩子也终将长成一个不会爱的人,最终可能从受害者变成施害者,用同样的方式对待自己的孩子。
正如心理学家艾莉森·高普尼克所说:
“你是个什么人,你跟孩子关系怎么样,比你对孩子怎么做要重要得多。”
其实,一个家族要斩断代代传承的“精神暴力”很简单,只需要明白一件事:
制造痛苦≠解决问题
蒙特梭利《吸收性心灵》一书中说:
“人是一种有智慧的动物,因而对心理粮食的需求几乎大于对物质粮食的需求。
无需恐吓或哄骗,只需使儿童的生活条件‘正常化’,他的疾病将消失,他的噩梦将绝迹,他的消化功能将趋于正常,他的贪婪也将减弱,他的身体健康会得到恢复,因为他的心理趋于正常了。”
大人的生活亦是同理。
当我们察觉到自己越努力却越痛苦的时候,就是该放下固执己见,做出改变的时候!
父母是什么样的人
父母与孩子关系如何
比父母为孩子做什么更重要
育儿路上您还遇见哪些问题?
欢迎您来【7天好妈妈成长营】
解锁更多家庭教育知识
只需19.9元
马上扫码报名↓↓↓
👇延伸阅读👇
阿怪:尹建莉父母学堂原创内容编辑,育儿工作者,不断学习和传播育儿知识。养娃路上,我们一起成长。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尹建莉父母学堂ID:yinjianlifumuxuetang”,转载本文请在公众号发送“转载”。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