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把熊猫摊在桌上
“桌”原来写成“卓”
本义就是“高”,如卓越、高才卓识、卓尔不群。至于它是如何演变成家具的呢,就要回到大约一千多年前去找寻答案了。
马先生的《国宝一百》里介绍过一幅古画,这是一件“禁出”文物,简单点说就是禁止出国展出,它正是出自五代时期南唐宫廷画师顾闳中之手的《韩熙载夜宴图》。也正是从这幅画中我们可以看出,那会儿的家具已经跟后来的明清家具没什么两样了。
由此便可窥知,那个时代如同分水岭,在五代以前中国人还是以席地坐为主,到了西汉,由于与西域的往来愈发频繁,也开始出现胡床(马扎)这种较为简易的坐具,而人们真正普遍实现垂足高坐那还是五代至宋以后的事情了。
五代 顾闳中绘《韩熙载夜宴图》卷(局部) 故宫博物院藏
(画面中韩公盘腿坐,状元郎粲舒坐,宾客垂足坐,多种坐姿皆有)
这也是为什么我们会有“举案齐眉”这样的成语,如果抛开这段历史,脑中浮现的一定是顾大嫂那样的奇女子,能把条案高高举起,难怪夫妻能做到相敬如宾呢,哪个丈夫也不敢沦为其臂中之“案”啊!
1998版《水浒传》剧照
顾大嫂(张秀岩饰)
其实最早的“案”,是方便分餐制的古人将食物放在带短足的木盘中,因为席地坐,考虑到卫生和雅观,自然不能直接放到席子上吃,可见案的历史要比桌早得多,否则衙门青天大老爷办的就是桌,而不是案了。
1993年版《包青天》 剧照
桌的登场特别接地气,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里就能看到,酒桌又叫肴桌,是长得最像案的,它的沿面边缘多起一道阳线,叫做“挡水线”,可以阻挡酒肴倾撒,流沾衣襟。渐渐地,桌和案的区别越来越明显,腿的位置缩进一块为案,腿的位置顶住四角为桌。
北宋 张择端 《清明上河图》卷(局部)
故宫博物院 藏
明晚期 黄花梨嵌竹六方锦地拼面酒桌
观复博物馆 藏
接地气的“桌”经过不懈的努力,终于为自己挣到了颜面,至明清时,大户人家最重要的厅堂——中堂,居C位的就是方桌,也称八仙桌,也有说这种叫法应该是在八仙文化盛行的嘉靖一朝开始流行。
观复博物馆 红木厅 中堂一景
八仙桌结构简单,用料经济,一件家具仅三个部件:腿、边、牙板。明代的八仙桌分为束腰与无束腰两种形式,样式比较朴素大方。清代就基本都束腰了,腿也呈三弯的多,牙板开始注重雕龙画凤了,做工越来越抠细节。
清中期 红木理石仿竹节枨方桌
观复博物馆 藏
比如观复博物馆这件清中期的方桌,红酸枝打造的,它倒没束腰,好玩的是它桌面摊了一张猫饼,还是熊猫饼。
大熊猫身上只有两种颜色,经典的黑白配,这桌面嵌的大理石就是同款配色,黑白分明,自然界中要找到黑白如此分明的大理石可不容易,更何况是交通不那么发达的清代,好容易找到了,还要把它运到南京、苏州一带,那边的工匠手艺精巧,所谓的“苏作”就是这意思。
工匠一定和我想的一样,把这块大理石看作大熊猫了,为它量身打造了竹节状的牙板和腿足,又暗含着“节节高升”的寓意,这番诚意还不把买主给打动了。谁成想,这张桌子的诚意在某天打动了马先生,今天打动着每一位前来观摩它的客人,美美地静述着它那些曾经历经过的故事……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