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人物的日常里,看见大时代的扬沙纪录片2022-06-01 01:06 如果你正在拍摄一部现实题材纪录片,你想要聚焦什么?你又会选择谁成为你的故事主角?2010年,刚刚搬到杭州生活的纪录片导演潘志琪正面临这样的问题。 潘志琪当时居住的小区正位于杭州下沙区24号大街,附近有一片正在修建的工地。大白天时,这里看起来空荡荡的;而在清晨和夜晚,隐藏在高楼间的棚户区就开始热闹起来,生活在这里的是附近工地的外来务工人员和他们的家属[2]。 在钢筋水泥之中,棚户区充满了浓烈的烟火气和野蛮的生命力,现实生活的张力莫名地吸引了潘志琪。从那时候开始,潘志琪就拿起他的摄像机,对准了这片棚户区。这就是《24号大街》的开始。在七年的时间里,他见证了这片棚户区从初具雏形、热闹非凡再到人去楼空,见证了无数人情冷暖在这片由废木板和脏油布搭建起来的棚子里发生。 在经济快速发展和转型的社会大潮中,住在棚户区的小人物被时代裹挟着跌跌撞撞往前走,在贫瘠的土壤里挣扎着向上生长。他的镜头紧紧追随着这些大时代下艰难谋生的普通人,将他们的故事永远地保存在了《24号大街》里。 对于一部人物纪录片而言,选择了恰当的人物则意味着影片成功了一半。在刚开始进入24号大街时,潘志琪打算拍群像,直到老苏和他情人出现。潘志琪后来在访谈中表示,纪录片主角可遇不可求,需要机缘。在一开始,他也并没有想到会将老苏作为纪录片的主角,而是在拍摄过程中慢慢了解和熟悉老苏的性格和故事,发现他身上所具有的多面性能够折射一些复杂的社会现象和议题,最终确定以他为主角来串联整个影片的结构和情节[1]。 他的镜头观察着老苏漂泊的日常和曲折的命运,记录下老苏在不同的城市艰难谋生,记录下他和两个女人的爱恨纠葛,记录下他留不了城市、回不去乡村的双重困境。潘志琪觉得,任何一部纪录作品,都是导演与拍摄对象的互相陪伴。虽然这部作品已经完成,但是老苏和他的交往并没有因为影片的结束而结束[2]。 创作者和拍摄对象之间的关系是每一位创作者都曾经面临或正在面临的问题。对创作者与拍摄对象越熟悉就越参杂个人主观情感这样的问题,潘志琪觉得,其实这是不用去回避的。当创作者能够和自己的拍摄对象同呼吸、共命运,能够真正设身处地地理解对方的经历和感受,也会更有利于创作者对所拍摄的故事的理解[2]。正如日本著名的纪录片导演小川绅介所说,纪录片就是拍摄者和被拍摄者共同营造的世界。 在现实题材的纪录片创作中,创作者能有多敏锐的洞察力,能触摸到多深的社会脉络,关系到作品能走得多远。除了你到底想要关注什么问题以及你想要以谁作为你的主角之外,有许许多多的问题需要创作者反复地观察和思考。你是否还在苦恼缺乏志同道合的创作伙伴?是否还在苦恼不知道如何提升创作能力?现在就有一个机会,可以让你近距离接触到现实题材纪录片的创作知识,并且能够和有着丰富的现实题材纪录片创作经验的纪录片导演潘志琪进行密切交流!正准备开始创作纪录片的你,正在为拍摄问题困惑的你,正在为作品寻找合作机会的你,一定不要错过潘志琪导演的纪录片课程。在这里,你可以接触到现实题材纪录片创作的美学理念与方法,接触到对如何准备纪录片方案与提案的建议,接触到关于纪录片剪辑、调色和声音制作的分享。《现实题材纪录片创作》带你看见纪录片创作的多元可能性! 扫描上图即可购买课程下单成功后请联系小助手参考资料:[1]黄嘟嘟, Aoyuan. 世界电影节. 专访导演潘志琪. 2018.12.12.https://mp.weixin.qq.com/s/_ihErSIKqw1YEYsMz-nvZw[2]孟依依. 南方人物周刊. 24号大街与一个农民工的30年. 2019.3.18.https://mp.weixin.qq.com/s/LItM0ty0fNs_s1v9QXE2_w作者丨彦梓 排版丨逍遥近 期 课 程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戳这里提交新闻线索和高质量文章给我们。来源: qq点击查看作者最近其他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