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2座小城里,我们看见了故事与烟火
题图来源:陆庆屹
在那些并不显眼的小城,可以看到什么?
是大城市中久违的烟火,杂乱无序但又充满野性与生气的街巷?还是熟悉的老屋,寄托都市想象的小楼,或是从童年回荡而来的一段歌谣?这里应该还有邻里宗族间的人情冷暖,不曾远离的土地、河流,灯火下讲述千年的传说,与尚且粗粝的梦。
带着这样的好奇,三联人文城市联合策展人崔灿灿,于2022年春节之际共同开启城市共创项目——小城之春。我们将目光聚焦于中国众多小城市的变迁,努力发现小城中逐渐消逝的过往、正在发生的故事,与萌动的生机。
“小城之春”回顾视频《小城春天的12个瞬间》
我们邀请到音乐人陈鸿宇、艺术家葛宇路、建筑师李涵、艺术家李青、艺术家厉槟源、建筑师与艺术家梁琛、导演陆庆屹、艺术家文那、建筑师吴林寿、音乐人小河、小说家颜歌、摄影艺术家张晓等12位不同领域的共创人,他们或重返故乡,或是进入那些不为我们所知的小城变迁之中,用他们的创作,呈现对于小城故事的全新理解和叙述。
从2022年2月5号至今,“小城之春”已于三联生活周刊视频号、城市家公众号、三联中读等平台发布三季系列短片,12座小城的故事汇聚在一起,呈现出参差多态的城市图景。而更多的小城故事,仍在继续。
“小城之春”创作地图
他们的
小城故事
出生于内蒙边境小城额尔古纳,如今生活在北京的独立音乐人陈鸿宇,通过音乐牵起了自己与故乡小城之间的纽带,并在草原上建起了一处精神自留地,找回孤独的安全感。
“后来做音乐之后,自己心态上有些稳定了。然后还有生活上也知道找到了一个方向,对家乡的因为现实的矛盾感就消失了,或者叫做和解掉了。就只剩下更深的对家乡的一些怀恋,或者叫做回忆,还有对家乡那种熟悉感觉的一种喜爱,它的特别好的一方面都呈现出来了。因为就觉得有一个家乡在自己这儿还挺好,你十几岁之前都在那一个地方。”
点击图片,查看陈鸿宇的小城故事
摄影艺术家张晓回到出生地山东烟台的台上村,将镜头对准了哪里的苹果产业与日常生活。在经济浪潮的裹挟下,平静的小村正在发生着一去不复返的改变。
“苹果的到来彻底改变了这座小城,如今这里是中国最大最优质的苹果产区。而我也一直在寻找一个,能从故乡里抽离出来的,具有符号意义的东西,苹果自然是首选,更希望通过苹果,这样一个在东西方都具有多重象征意义的水果,从侧面或者抽象的层面,去揭示这个时代的现状。我希望它是朦胧的、委婉的,正如苹果本身的种种隐喻。”
点击图片,查看张晓的小城故事
建筑师与艺术家梁琛重建了他的童年空间,将中国最大边境城市丹东的变革浓缩展现在小家庭的变化当中。
“当我重构1995年的家的空间时,发现父母将地面刷成了红色油漆,从此我的鞋、袜子、裤脚等等都抹上了无法洗去的红色,这个印象伴随了我几乎整个小学和初中的时光,也因为这些红色又唤醒了更多的记忆,那些物品,以及和这些物品有关系的人和事。”
点击图片,查看梁琛的小城故事
音乐人小河和他的寻谣团队从家乡河北邯郸出发,进行了历时一个多月的“陆上寻谣”。当古老的童谣重新被人们吟唱,在音乐搭建起来的通道里,消逝的城市与乡土景观得以显现,人情温暖被相互感知。
“我们把老人请到一个城市的公共空间,和今天的年轻人和今天的音乐人一起和孩子们一起来完成音乐会的时候,其实我们那一刻才感受到了通道的存在,它是一个当音乐被我们所有人共同去营造出来以后,我们在那个通道里面互相看见,互相感觉到,互相看见,互相感觉到,又不是平时的看见和感觉到。”
点击图片,查看小河的小城故事
定居深圳的建筑师吴林寿回到家乡湛江,为父母建造了新房。自建房遵循了岭南传统民居“三间屋”的布局,体现着人神共居和尊卑长幼。在这片地理与文化的边缘地带,一切更新相对缓慢,因而有了保存并重塑传统的可能。
“可能随着年纪的增大,这种‘恋地情结’好像开始发酵。实质的转变源于给我的父母设计房子,这件事使得我这个远居的异乡者与这片土地重新得到连接,重构了故乡的感知。”
点击图片,查看吴林寿的小城故事
艺术家葛宇路重新回到生活了四年的“环京”区域燕郊。天子大酒店、福成路、飞地与潮白河……边界以各种形态存在。在这里,制造边界与消除边界,是永恒的博弈。
“天子大酒店这种很棒的东西,在北京是生产不出来的。其实你带着这样的一种心情,你在燕郊你还能找到很多非常有意思的东西,慢慢你就会发现,你其实也不那么依赖‘中心’,当你不依赖过去的、传统的‘中心’的时候,你自己‘边缘性’的那种状态也就消解了。”
点击图片,查看葛宇路的小城故事
祖辈生活的贵州罗甸,是导演陆庆屹的精神归处。回望故乡,他试图从那里传统宗族的聚居模式以及自在自足的农耕生活方式中截取一些碎片,留下一点样本,来纪念现代生活中的这一处小小奇迹。
“这个家族有很强的凝聚力,还有⼀种旺盛的集体性的⽣活动⼒。比如哪个小孩想吃豆腐了,第二天⼀大早,大人就支起了几个大灶,开始打豆腐。快好的时候,大人小孩都端着碗,围在锅边,没大没小,其乐融融。要是有⼈想吃粽了,喊⼀声,大家就开动了。各家拿来粽叶、糯⽶,洗洗刷刷,围坐在⼀起包,有时候晚上也包,坐在星空下,说说笑笑,也都不觉得累。这种雷厉风行的⽣活热情,我在其他地⽅没见过。如今条件好多了,劳动已经不是负担了,他们遗留下来的劳动惯性,就变成了⽣活乐趣的来源,日子过得特别⾃由、随性,特别田园。”
点击图片,查看陆庆屹的小城故事
作为“返乡艺术家”,厉槟源的创作自然生发于故乡永州。他通过行为艺术的方式,将身体融入家乡的土地与河流,去探索这里的自然变化和情感迁徙。这些动作看似没有实际意义,却是自己以及父辈与家乡相处模式的再现。
“老家是个很养我的地方,它的风土人情、山山水水、气味……环境里的一切都能赋予我能量,对我的身体都是有益处的。柳宗元在《捕蛇者说》里写过:‘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这种蛇凶恶异常,但把它晾干来入药,又有着几乎包治百病的奇效。家乡原生态的、纯朴的环境,给了我最好的教育。”
点击图片,查看厉槟源的小城故事
艺术家文那来到泉州晋江,和当地妆佛非遗传承家族一起做木雕,牵漆线、贴金箔、画彩绘……在闽南浓厚的民间信仰和传统积淀中,创造着新的神仙故事。
“这个地方的神仙叫藏海。在整个移民文化里,这些人他们可能再也回不去故乡,他们可能这辈子再也不提,再也不去说出自己心中的乡愁,但是他们心里永远都有的,那片故乡的海洋。所以它虽然是一个小的形象,但是它是掌控整个空间气场的主神。(这些花纹)像纹身一样,这些海就永远镌刻在它的身上。”
点击图片,查看文那的小城故事
小说家颜歌已经离开故乡郫县十几年了,现在定居于英国的一个小城,但郫县的样子经常出现在她的脑海。当火车行驶在东安格利亚广阔的田野,车窗外金黄色的油菜花便会让她想起故乡郫县。
“当我的故乡离我越来越远,越来越不可触及,越来越不和我的现实相接而只能在记忆中出现的时候,它的种种又和彻头彻尾的虚构有什么区别呢?因此,把故乡写进小说里,把小说的世界修建成故乡的拟象也就成为了必然的、唯一的选择。”
点击图片,查看颜歌的小城故事
艺术家李青,将目光投向了湖州郊区一栋栋杂糅了中西方元素的自建民宅。曾经它们代表着人们生活的乐观与富足,如今却是待拆未拆的废宅。李青的照片是对这些建筑最后的凝视。
“我回到湖州,决定避开那些城市之光,而把目光投向这些正在消逝的景观。这种杂糅而山寨的风格,体现了全球化在中国的知识传播和信息分享的在地状态。而我的这些摄影,希望重新审视这一野生的现代主义建筑实践和民间审美。”
点击图片,查看李青的小城故事
北京建筑师李涵,第一次来到了平谷。这座安静的京郊小城给人以时光倒流之感,他选择了用纸质模型来记录街景。纸质模型的脆弱与柔软正好呼应了小城的气质,这里的普通日常也让他有了回家的感觉。
“如果一个作家可能就用文字,去一点点地勾勒出环岛。但对我来说,可能我就选择用这么一个比例的一些纸的模型,去一点点把它描述出来。我觉得纸的材料有这种特点,它很脆弱很柔软, 好像有某种跟小城相似的气质。我们想追求一种比较粗糙的、粗砺的感觉,有点歪歪扭扭的。因为这才是我们平时在城市里看到的普通空间的特有的样子。”
点击图片,查看李涵的小城故事
看见更多的
小城
他们的小城故事告一段落,这些故事,也唤起更多人关于小城的记忆。
@迪更妮:“我一个最好的朋友就是额尔古纳人,是一个很优秀的记者,牺牲在工作岗位上,长眠在家乡拉布大林的山林中。我去过拉布大林两次,一次是去旅游,她招待我们一家。一次是去坟前看她。一提起那里我就伤心难过。”
@今天下雪了:“我们早就离开了丹东,搬家去了一个房间看得到海的地方。爸爸十几年前脑出血,后遗症影响了他的表达。但他的审美很稳定,一直执着于给花园的防腐木地板、防腐木桌椅油漆成红色。每次我都很无语地给他下单买红油漆,哪怕棕色都不行,一定要红的。那个红漆地面、蓝色墙围的画面唤醒了我的记忆,原来爸爸的愿望都在那抹红漆里,他曾经亲手打造的小家,他曾经不遗余力喜爱的风格。”
@锦绣:“今年已78岁,老伴已86岁。庆屹记录下来的画面,把我带回到我们年轻时的情景,家族情谊摆在眼前。很多人已辞世了,但他们的真情款待,时时让我想起,虽然他们不在了,但他们接人待客的风范依然延续在晩辈们的行动里。”
@ENSER三舍视觉:“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虽然我们都离开了家乡,但是我们的血肉里融入了家乡的水土。那片土地也造就了我们的性格,憨厚中带着一些野性;吃得苦、耐得烦、霸得蛮;热爱自然,敬畏自然。我想念那时的家乡,也爱现在的家乡。那时的家乡是回不去了,只要想回,现在的家乡是可以回得去的。家乡还是在那里,只是我们的心在哪里?你的财宝在哪里,你的心就在哪里。”
@Marcus Ho:“真正的‘故乡’从来不是一个物理实体的地点,而是留存在记忆深处的‘生命意象’。这些生命意象可能被寄托在一条河、一棵树、一张桌子、一个人、一口井、一辆公交车。这些意象在现实中是易朽的,但在记忆中却展现出象征性。挖掘故乡、回溯童年,并不是自恋,恰恰相反,是为了发现自己所处的‘命运之网’。透过这种回溯,我们会发现生命中越来越多看似巧合的选择,其实都具有某种抽象的对称性。”
@清风出袖:“小城之春——让我想起1948年费穆导演的电影《小城之春》,也让我想起以前读书时坐绿皮火车轰隆隆卡嚓嚓哐嘡嘡的背景音下,窗外飞奔后退的姿态妖娆的浙江农村教堂式小别野们,还让我想起了深圳的握手楼和皇岗那边有溥杰落款的一个大牌楼…… 小城故事多,城市化进程的飞速发展让千城一面,也好,也不好。”
……
而在这12座小城之外,还有更多小城生活值得被看见,更多的小城故事需要被讲述。
2022年6月27日-7月27日,我们联合今日头条文化频道,发起“小城故事”全民创作征稿活动。在这一个月的时间内,有超过3000位用户参与投稿,共收集到来自安徽、甘肃、江西、云南、海南、重庆、湖南、安徽、陕西等地50余座城市的近6500个故事,话题活动阅读量已达1.3亿。
点击图片,立即查看这些不同创作者的小城故事
这其中,有在街头巷尾对一段历史的回溯,有早点摊里对城市味道的探寻,有一段专属于这座城市的音乐,也有城市中的普通人真实的奋斗与生活。无数个平凡的陌生人身边,充满烟火气与平实感的小城,在这里被看见。
我们希望可以以此为契机,围绕城市主题聚焦更多元的城市内容与人文话题,通过不同阶段、不同内容的呈现,不断丰富理解城市人文关怀的不同维度,长久地、持续地、深入地带来更广泛的社会影响力,推动城市发展与文化进步。
我们更期待你能够拿起笔或者相机,在今后的日子里记录下你心中那座城市的更多故事。亦如《小城之春》的电影名字所暗示的,小城中 “城春草木深”和动人的情感故事,激发了我们更多的想象和希望,同时也承载着中国更广泛的时代变革与人物故事。
文字|高一丁
排版|俞冰如
“小城故事” 联合发起平台
三联人文城市
三联人文城市由《三联生活周刊》创立,以2020年首次发起主办的三联人文城市奖评选为起点,在中国城市化处在从量变到质变的节点上,探索城市与我们生活的密切关联。
今日头条作为通用信息平台,致力于连接人与信息,让优质丰富的信息得到高效精准的分发,帮助用户看见更大的世界。囊括图文、视频、问答、微头条、专栏、直播等内容形式。
今日头条
“小城之春” 联合发起人
崔灿灿
策展人,写作者。作为当今艺术领域最有代表性的策展人,主要展览和活动从2012年开始有上百场,涵盖艺术、建筑、设计和电影等。
三联人文城市&三联中读执行总编辑。2005年加入三联生活周刊,专注建筑&城市报道,2020年策划第一届三联人文城市奖。
贾冬婷
“小城之春” 共创人
点击头像查看更多内容
“小城之春” 项目团队
出品方:三联人文城市
发起人:崔灿灿/贾冬婷
共创人:陈鸿宇、葛宇路、李涵、李青、厉槟源、梁琛、陆庆屹、文那、吴林寿、小河、颜歌、张晓
项目统筹:宋洋、袁潇雪
项目执行:俞冰如、何雯晴
内容传播:丘濂、吴思、高一丁
视频制作:谢永洁、王琛、黎如雪、周洁
视觉设计:another design
▲ 点击进入三联人文城市官网 ▲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