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dian新闻
>
大时代下的新机遇!中资资管机构崭露头角,为香港市场注入更多活力和能量

大时代下的新机遇!中资资管机构崭露头角,为香港市场注入更多活力和能量

财经



中资资管机构崭露头角 为香港市场注入更多活力和能量


中国基金报记者 李树超

自2008年开始,一批大型公募基金怀揣着“出海”梦想陆续开设香港子公司,目前已有超20家基金公司在香港设立子公司,也有在英国、美国、新加坡等地设立分支机构。

在挺过了早期的艰难探索之后,香港子公司先后迎来了RQFII制度、内地和香港互联互通机制等历史性机遇,不少公募香港子公司已经崭露头角,实现了规模增长、业务拓展,并在各自领域崭露头角,成为连接海外与中国的重要桥梁,也为香港市场注入了更多的活力和能量。

记者采访了南方东英、华夏香港、博时国际、汇添富香港、广发国际、国泰全球、大成国际等多家公募基金海外子公司,共同畅谈公募海外子公司拓荒海外的机遇和挑战,也见证我国公募香港子公司“出海”的艰辛历程。

公募香港子公司崭露头角
市场影响力显著提升

自2008年开始,各家公募起航布局香港子公司,2022年,公募香港子公司“出海”十四年,已经在香港市场崭露头角,管理规模不断增长,多项业务展现特色化优势。

南方东英于2008年在香港成立,系首家在香港设立子公司的中资公募基金公司。在过去十余年间,南方东英一方面致力于研究和打造ETF生态圈,在香港市场建立了比较完善的ETF运作体系,一方面在产品创新、多元布局方面进行了许多尝试。经过十多年发展,南方东英目前总计有超过80名员工,截至2021年底,管理资产总规模约120亿美金,在香港上市的ETF和杠杆反向产品总计达35只。在香港的杠杆及反向产品领域,规模市占率达到95%以上,成交额市占率达98%以上,市场影响力显著提升。

博时国际是博时基金全资子公司,于2009年12月证监会核准,2010年3月香港注册成立。经过10余年的发展,博时国际管理规模超过100亿美元,在中资同业中居前列。截至目前,博时国际已在香港市场发行有8支普通公募基金,包括两只ETF基金,同时在美国市场与韩国市场通过与合作伙伴合作管理有5只公募基金。

汇添富香港业务主要涵盖大中华、亚洲、美洲、欧洲等全球主要市场,兼顾机构和零售客户群。产品布局方面,汇添富香港先后在海外发行及管理多只公募及私募基金产品,同时,从客户实际需求出发,不断丰富海外及跨境产品线。截止至2021年12月底,管理规模超过300亿港币,组成了一支近30人的业务团队。

大成基金于2009年在香港设立全资子公司大成国际资产管理有限公司(下称:大成国际),注册资本港币1.3亿元,公司近年来跨境资产规模按年增长率超过30%,目前在管规模逾300亿港元。

在管理规模提升的同时,各家公募香港子公司积极搭建专业投研团队、不断拓展产品线, 产品数量和规模不断扩容,市场影响力也出现了显著提升。

华夏香港自2009年来港以来,经过13年的发展,已经实现了全面的国际化业务布局,在“出海”的中资资管同业中,建立起最全面的、多元化的产品线,涵盖股票及债券基金、对冲基金、ETF、杠杆/反向产品、私募股权和专户,并且每条产品线都诞生了明星产品,为广大投资者在不同市场环境中提供适合的产品。

易方达资产管理(香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易方达香港)成立于2008年,是首批中资基金公司赴港设立的子公司。作为易方达基金发展国际业务的重要平台,易方达香港业务发展较为均衡,经过十多年的发展,搭建了较为完善的跨境产品线,涵盖固收、权益、大类资产配置、ETF及另类等领域。

“国泰全球”作为中国内地第一家公募国泰基金在香港的全资子公司,是国泰基金国际化发展重要战略定位的具体实施平台。发展至今,不断进取,在壮大专业化团队的同时,积极探索和丰富产品线,拓宽客户渠道,完善业务模式,实现了资产管理规模的飞跃式增长。

广发国际目前建立起了一支具备国际视野、具有专业能力的投研团队,公司旗下管理着香港公募、开曼私募、境外专户和港股通投顾专户等形式的多只产品。经过多年摸索和发展,广发国际逐步确定了以主动管理为核心的业务方向,一方面在香港搭建了专业的海外债投研团队,另一方面依托母公司强大的投研能力,在境外股票、境外债券、全球配置FOF等领域形成了较完整的服务能力。

“离岸中资资管人在各自领域崭露头角。”南方东英CEO丁晨表示,十年间,中资的ETF数量和资产管理规模分别增长了500%和156%,在产品数量上更是已形成中外资旗鼓相当的竞争格局。从市场成交来看,以ETF产品为例,2012年只有两只中资ETF打入日均成交额前十榜单;而2022年初至今,这个数字已增至八个,南方东英更是凭一己之力抢占日均前十活跃成交榜单中的六个席位。

“一国两制”制度优势创造良好环境
RQFII机制等成关键性助推力

谈及国内公募香港子公司一路发展壮大的历程,多家公募人士认为,“一国两制”的制度为中资机构创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RQFII机制等政策红利也成为中资机构快速发展的关键性助推力。

“国泰全球”表示,首先,“一国两制”的制度优势为我们创造了良好的业务环境。国泰全球立足香港,制度优势使我们不仅能与海外市场接轨,又可以积极参与跨境业务,充分发挥投资实力,为更广泛的境内外投资者提供专业的资产管理服务。其次,母公司国泰基金的大力支持是我们在香港迅速成长与发展的强大后盾。最后,国泰全球注重人才培养与团队建设。

华夏基金香港CEO甘添表示,华夏基金香港于2008年9月成立,是首批出海的中资基金公司之一。2008年正逢金融危机期间,出海的中资都面临当时严峻的市场挑战,算是在市场低点开始展业。华夏基金香港和同业一路走来发展至今,能够有今天的成绩,既得益于自身的探索与努力,更离不开中国持续发展,两地金融市场融合的支持。

易方达资产管理(香港)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易方达香港的发展,受益于中国资本市场双向开放程度的不断深化。近年来,内地与香港之间的互联互通不断拓展,基金互认、QDII扩容、大湾区跨境理财通,再到刚刚落地的ETF通,不同类型渠道的开放,都为易方达香港打开了新的业务发展机遇。

大成国际表示,回顾跨境业务,人民币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RQFII机制)应该为基金公司香港子公司发展的重要助推力之一。第二,在推进两地资本市场双向开放方面,沪/深港通的推出是资本市场的重大制度创新。此外,两地基金互认、债券通、跨境理财通、ETF通等机制也相继启动,更好地促进跨境资本双向流动,促进国际收支的平衡,有利于促进我国金融机构国际化发展。

南方东英CEO丁晨从ETF业务发展为例说明,南方东英一路发展的过程,也是香港ETF市场从方兴未艾到多元繁荣的过程。这中间离不开监管机构的政策推动,也离不开中国资本市场开放的大趋势:一是2016年香港证监会开始允许杠杆及反向产品(L&I)上市,促杠反产品发展;二是内地与香港的互联互通不断深化;三是科技行业日新月异,驱动资本市场蓬勃发展;四是被动管理在过去十年受到认可,风靡全球。

“随着中国资本市场持续开放,内地和香港的互联互通机制也不断丰富,从RQFII到沪港通、深港通、基金互认,再到粤港澳大湾区理财通、ETF互挂、ETF互通等互联互通机制的建立,每一次开放政策都为离岸ETF市场带来活水。”丁晨称。

广发国际总经理上官鹏也总结道,在公募基金香港子公司发展过程中,助推力主要来自三个方面:一是政策红利,包括此前RQFII业务试点,以及其后沪港通深港通、港股通投顾资格、QFII新规实施、大湾区跨境理财通等政策的推出,都为基金公司“出海”提供了重要契机和实施条件;二是客户需求,在资本市场双向开放的背景下,境内资金“走出去”、境外资金“引进来”的需求日益提升,而香港作为联通陆港资金和两地资本市场的重要桥梁,资产管理和财富管理行业也迎来了重要的发展机遇;三是随着基金公司总部投研能力、客户服务能力、中后台管理能力的提升,总部对香港子公司的赋能也成为子公司在香港公司展业的重要助推力。

成为连接海外与中国的桥梁
为香港市场注入更多活力和能量

在政策红利加持和各家公募的努力中,如今公募香港子公司以香港为跳板拓展海外业务,在参与全球范围资源配置,成为连接海外与中国的桥梁,也为香港市场注入了更多的活力和能量。未来也将在服务资本 “走出去”和“引进来”中,扮演更为重要的角色。

华夏基金香港CEO甘添表示,在过去13年间,华夏基金香港在香港市场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发展历程,包括华夏基金香港在内的多家中资基金海外子公司已经成为香港资本市场重要的参与者和产品发行商。相较于外资基金公司,基金子公司拥有对中国市场更为深度的洞察和投资实力,同时基金子公司作为连接海外与中国的桥梁,亦积极拓展全球视野,不断为香港市场注入更多活力和能量。

“我们相信,未来随着内地与香港金融市场的进一步融合,例如大湾区理财通的不断发展,ETF通的即将开立,中资基金海外子公司在香港资本市场将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甘添称。

南方东英CEO丁晨也表示,目前我国离岸中资资管人在各自领域崭露头角。以ETF为例,当年凭借RQFII ETF一战成名的几大中资管理人,十年来凭借先发优势不断夯实自身地位。另一方面,离岸中资资管人在香港为互联互通深化起到桥梁作用。离岸中资管理人深谙香港“超级联系人”的优势和战略意义,一方面以香港为跳板拓展海外业务,一方面积极将香港的资管业务融入国家发展大局,推动两地资本市场互联互通,成为推动人民币国际化的重要力量。

广发国际上官鹏表示,经过十多年的探索发展,公募基金香港子公司已成为香港资产管理市场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是资本市场“走出去,引进来”的重要践行者和服务提供方。一方面,对于熟悉母公司的内地客户来说,帮助他们“走出去”,助力他们实现全球资产配置;另一方面,对于境外对中国资产感兴趣的机构和资金,则搭建桥梁,助力他们投资中国。

汇添富基金也表示,香港在建设国际金融中心与发展壮大全球离岸人民币业务枢纽地位的过程中,不断加强、深化与大陆金融监管部门与金融机构的联系与合作,共同推出互联互通机制,这中间离不开中资金融机构,特别是中资基金公司香港子公司的积极参与与贡献。政府和监管机构相继在港推出RQFII、沪深港通、债券通、粤港澳大湾区理财通合作等机制后,中资基金公司香港子公司不仅有能力、也有实力承接中资企业与内地居民的境外资产配置需求,能够牢牢依托香港市场为境外客户投资中国做好服务。

然而,大成国际也坦言,中资基金子公司在香港不断发展壮大,在多个细分领域后来居上,市场份额和影响力迅速提升,但与海外的全球资管巨头相比,中资基金子公司的成立时间相对较短,在品牌、资管规模方面均有较大差距。

大成国际表示,基金公司的品牌和资产管理规模是需要长时间逐步累积的,在这个过程中,中资基金子公司经过香港市场的磨砺与检验,竞争力和影响力日益提升,充分发挥好香港在金融市场制度和运作规则、基础设施、人才储备、专业知识等方面的优势和特点。同时,中资基金子公司通过其内地集团公司的业务合作,很自然对接了来自内地的资金管理需求,担当中国与海外资本双向流动的桥梁,为参与全球范围资源配置,服务资本 “走出去”和“引进来”发挥了重要作用。


面临市场激烈竞争 中资资管机构走出特色化路径



中国基金报记者 李树超

从落子香港到业务发展成熟过程中,各家公募香港子公司都面临了出海时机不利、市场竞争激励、代销渠道门槛高等挑战和困难,但多家机构也通过融入市场、业务创新等方式,立足整体战略和自身资源禀赋,逆市积极拓展业务, 走出了特色化发展之路。

面临竞争激烈等多重挑战
中资资管机构多策略应对

华夏基金香港CEO甘添表示,从0到1是最难的,第一批基金公司子公司初来香港的时候,正处于2008年金融危机的期间,展业难度可想而知。与此同时,众多海外资产管理公司来港已久,市场地位、投资业绩、人员配备等软硬件条件都处于遥遥领先的地位。“如何存活下来,是当时所有基金子公司所面临的最大的问题。”

华夏香港依托自身的研究和投资优势,选择了股票对冲基金作为第一只发行的产品类型。华夏基金香港CEO甘添先生亲自操刀,设计并管理了这只华夏中国成长基金,一路运作至今。通过对冲基金的运作,华夏香港建立了坚实的历史业绩和市场口碑,并在之后的发展过程中,紧密捕捉政策红利机会和市场契机,一步步发展至今。

南方东英CEO丁晨也提到,包括南方东英在内的中资机构在香港的发展从来不是一帆风顺,比如说“后来者的困境”,中资公司初来香港的2008年恰逢金融危机,紧接着又遭遇2012年欧债危机,金融市场面临着严峻考验。彼时,作为国际金融中心的香港,早已汇聚了欧美顶尖资产管理巨头并在此耕耘多年,而中资基金公司初出茅庐,对香港的监管制度、市场情况、竞争格局等缺乏经验。

“国泰全球”总结道,公司成立时面临的挑战和困难主要有:一是日趋激烈的竞争环境。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虽然为众多金融机构带来广阔的发展空间,但也使在这里成长的中资基金公司面临着来自全球的压力。二是投资者对专业化服务的强大需求。香港作为国际资金集散地,全球资本在此汇集,业务模式丰富多样,作为在香港的中资资产管理公司,在适应复杂多变的客户需求的同时,也要有更大的专业性和灵活度为更多资金提供服务。三是业务起步阶段需要积极融入到本地市场,迅速找到营销和投资方向。

而为了适应国际金融中心充分竞争的环境,国泰全球始终以最严格的标准、求真务实的态度、敏锐扎实的专业素养完善自身,吸引组建专业优秀团队,积极与同业交流学习,深入研究监管政策等,找准定位,以维持公司长期发展与持久竞争力。

“资产管理的核心竞争力是投资管理能力,具体体现为长期持续的优良业绩。中资来港做资产管理的时间过短,难以得到注重过往业绩的外资青睐。”大成国际相关负责人也称。

除了出海时机和市场竞争之外,各家机构都提到了海外公募产品的代销困难等问题。

汇添富基金表示,香港作为国际化的成熟市场,竞争十分激烈,市场环境与内地市场也存在显著差异。比如在设立了标准化的海外公募产品后,产品需要在代销渠道上架和分销,外资银行、香港本地银行在产品准入和代销合作方面设立了较高的门槛,决策流程也相对较长。中资机构产品的成立时间、历史业绩等都相对较短,需要一方面通过扎实勤奋深入的研究努力建立出色的业绩,一方面也要积极与同业沟通学习,在产品推介、路演沟通等多个业务环节努力向国际水准靠拢,加强与这些海外商业伙伴的互动合作。

大成国际也提到销售渠道受限的问题:香港基金销售的主要渠道都是银行代销,在基金产品分销上均面临较大压力。香港的大部分零售客户控制在少数几家大型银行手中,主要销售全球性大型基金公司产品。在此之外的私人银行,通常有严格的考核标准,一般来说,中资机构很难进入私人银行的准入名单。然而,大成国际凭借主动管理能力逐年提升,也积累了较长且优异的投资业绩,成功进入多家银行的发行渠道。除主流渠道外,公司亦积极推进互联网平台合作,扩大影响力,增加触角,助力金融科技改革。

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和销售渠道的压力,也有部分基金公司独辟蹊径,通过发展ETF业务、打造更好投资业绩等方式,弱化对渠道的依赖,增强公司产品的竞争力。

南方东英CEO丁晨表示,中资公司早期进入香港,在各个销售渠道尚未建立关系,对投资者或者业界来说也是籍籍无名。2011年底,人民币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计划(RQFII)首次推出,南方东英选择ETF作为产品载体,通过交易所这一开放平台,直接面对所有投资者,而较少受到渠道资源的限制,为我们解决了产品分销的一大难题,也便利了广大投资者。

“竞争激烈的情形时有发生,对于资管公司来说,一方面,面对重大机遇,要不惧竞争、勇于参与竞争。另一方面也要结合市场变化,走出差异化路线。例如,南方东英就独树一帜地发行了香港首批货币ETF,亦发行了香港首只两倍黄金杠反产品、首只元宇宙概念ETF等,通过创新驱动竞争力。”丁晨称。

博时国际也坦言,在外资巨头林立的香港市场,首批“创业者”面临的困难远比想象中大。博时国际的选择是以稳健的海外固定收益投资为主,主动权益、被动指数齐头并进的策略,不断夯实投资能力建设,扩大环球市场准入,用业绩擦亮品牌。

立足整体战略和自身资源禀赋
走出特色化之路

在重重挑战面前,各家公募香港子公司也是立足集团整体战略规划和自身资源禀赋,走出了特色化发展之路。

华夏基金香港CEO甘添表示,香港子公司是华夏基金为开展海外业务而于2008年9月成立,是华夏基金海外投资及研发团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和延伸,旨在为国际客户提供投资产品与全权委托的投资管理服务。随着跨境政策的不断开放,内地投资者对海外优质投资机遇的需求不断攀升,华夏基金香港将在投资研究、产品开发以及业务拓展方面不断加深和母公司的交流和合作,希望拓展全球投资能力,推出更多产品,继续保持在港中资资管公司的领先地位。

南方东英CEO丁晨也表示,华泰集团和南方基金长久以来非常重视国际化战略,而南方东英则在集团的国际化战略规划中一直扮演着重要的前哨作用。我们一直与母公司南方基金以及集团母公司华泰集团保持密切沟通和联系,在投研交流、科技赋能、ESG发展等方面与集团整体战略方向合作共赢。

博时国际举例称,2010年,中资美元债市场开始显露头角,让博时国际找到了一个绝佳的发展机遇。与外资耕耘多年的海外权益市场不同,发端于中国资本市场和外汇市场对外开放的中资美元债市场,首次让中资资管机构有机会与外资同行站在同一条起跑线上赛跑。中资外资几乎同一时间进入这个市场,但中资机构凭借更深度的中国企业信用研究,相对更容易形成投研优势。

博时国际的海外美元固定收益产品本身具有很强的竞争力,投资业绩与团队的稳定性都是受到市场的高度认可。多年服务主权基金和养老金等大型机构投资者的积累,让博时国际很懂得机构客户的风险偏好,在外资增配中国的趋势下能够有所优势,业务增长很快。

“经过10来年的发展,在港的中资基金公司也基本立住了脚跟,也都基于自身禀赋走出了独具特色的发展之路。10年后,香港的中资基金公司更多要考虑如何发挥好境外平台的优势,执行好国际化战略。”博时国际相关负责人称。

易方达资产管理(香港)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易方达香港公司一直以来都是易方达基金发展国际业务的重要平台。我们坚持“一个易方达”理念,在运营、投研、市场等方面推进母子公司一体化建设,逐步形成母子公司协同合作、合理分工的局面。

汇添富基金表示,作为汇添富基金国际化战略的重要组成板块,汇添富香港是汇添富基金开展跨境业务和合作的重要平台。一直以来,汇添富基金都坚定地推进国际化战略,充分发挥母子公司协同优势,努力打造国际化品牌。

未来,汇添富基金的香港业务将作为汇添富海外业务的支点,不断探索业务机会,从实际需求出发逐步完善海外及跨境类产品布局,积极参与国际业务的拓展,并重点挖掘境内外机构与零售客户的海外多元化投资需求。

国泰基金则为国泰全球在海外发展提供优秀的品牌与资源支持,令国泰全球在海外市场的激烈竞争中不断进步,不断取得成绩。国泰全球为母公司开展境外投资业务提供研究支持,并加强与境外相关研究机构的合作与交流,构建起具有竞争力的境外市场产品及体系。母子公司境内外联动,努力为全球客户资产提供保值增值服务。

“广发国际是承载广发基金国际化战略的重要一环。”广发国际总经理上官鹏也称,总部与香港子公司在投研、客户拓展上具有较强的互补性,香港子公司的投研团队和销售团队帮助总部实现了客户基础和资产获取能力向海外的延伸;而在中后台管理方面,总部的成熟经验则对香港子公司提供了较好的借鉴和支持。

大成国际也表示,大成基金一直重视跨境及海外业务发展布局,并积极打造投研产销一体化综合性业务平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在定位方面,与集团有一定分工,大成基金的境外投资产品为多只QDII公募基金,主要以被动型的指数产品为主。大成国际则注重主动投资管理,除在境外发行多只主动管理策略基金及专户外,在业务层面也与母公司充分合作,为大成基金的港股通专户及QDII专户的客户开拓、研究支持、专户管理等业务提供支持。

搭建专业投研团队
形成特色化的业务方向

在海外“落子”是基金公司国际化的必由之路,各家公募在投资海外市场过程中,结合母子公司资源和海内外市场特点,逐步形成了适合自身的业务方向和投资理念。

华夏基金香港CEO甘添表示,华夏基金香港的投资人员配置是香港中资基金公司当中规模最大的公司之一,总体投研人员超过23人,分为股票、债券、ETF和PE。

投资理念方面,公司结合香港和海外市场的特点而践行华夏基金的“研究创造价值”的投资理念,华夏基金香港与华夏基金母公司共享投资资源,在同一内部平台实现研究资料的共同积累,对外部资源实时共享,并且定期进行内部讨论。

在业务上,除了投研信息的合作之外,华夏香港的ESG是隶属于华夏母公司ESG委员会的管理,在产品层面与母公司也有较多的合作,产品的设立、客户的沟通、产品的营销等层面。

据记者了解,目前汇添富基金在业内率先探索并建立了母子公司垂直一体化管理体系, 两地投研团队一体化运营、垂直化管理,充分发挥两地资源优势互补,提升了专业化水平和效率。具体而言:横向上,汇添富的研究团队是统一管理的;纵向上,汇添富形成了多个优势行业、成长和价值风格的投研小组,各小组垂直管理,内部充分讨论和分享,整个投研团队高效协同。

在香港子公司,还有专注港股及海外市场研究的权益与固收分析师团队,同时也有专注投资海外市场的基金经理,他们与母公司投资、研究团队密切互动交流,是汇添富整体投研团队的有机组成。

经过10余年的发展,博时国际目前构建了以海外固收、海外权益及指数量化团队构成的核心投研团队,总人数约占公司人数的30%,投资业绩优异,团队长期稳定。博时国际拥有中国第一支投资亚洲美元债的海外固收团队。海外固收类资产管理规模高达47亿美元。

博时境外债券投资理念为基于价值投资,通过买入持有和主动交易策略获取稳定、可持续且具竞争力的绝对回报。海外固收团队通过持有一个核心组合以获得稳定的利息收益,保障固定收益回报的根本来源;同时,基于宏观和微观的驱动因素,主动交易以创造价值,抓住市场波动所带来的超额收益。

国泰全球在香港设立投资及研究部门,专注致力于海外市场投研.投研范围覆盖中国境内市场和广大海外市场,涵盖A股、境内外债券、港美股、大宗商品、ETF等多资产类别。通过境内外母子公司联动,更好地为全球投资者提供专业全面的投资服务。


“大时代”给了新机遇 

香港基金子公司锻造内功应对海内外激烈竞争


中国基金报记者  方丽

历经10多年的摸爬滚打,超过20家“吃螃蟹”的内地公募基金香港子公司已经在“潮头”立住脚跟,在内地资本市场不断深化开放、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不断等大背景下,这些 “走出去”的中资机构拥有更多政策红利和市场机遇,不少人士直言这个“大时代”赋予了广阔空间。

人民币国际化、基金互认、理财通、ETF通等等将为这些香港子公司带来内地理财需求爆发的新机遇,与此同时,它们也正在成为内地公募基金公司走向全球化的桥头堡。

中国基金报记者专访了多位基金香港子公司人士认为,对中国资产的投资能力、以及定制化能力与良好的客户体验是中资资管机构的独特竞争优势,未来面对海内外竞争之际,不仅要发挥自身优势寻找核心竞争力,更需要不断提升自身实力,才能把握“外资投中国”和“中国投资世界”的机遇。

“大时代”给了新机遇
产品业务空间广阔

内地资本市场不断深化开放、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不断等“大时代”背景下,这给与“走出去”的基金香港子公司赋予了广阔空间,各种产品、业务都“大有可为”。

人民币国际化是历史性趋势,这背后将带来巨大的业务空间。博时国际相关人士就表示,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的不断深化将提升人民币资产及人民币计价资管产品的需求。人民币要成为真正的国际货币,需要在全球形成具有较高深度和较高流动性的离岸人民币交易的网络和体系。

“目前香港市场缺少缺乏方便、便捷、丰富的人民币理财产品与投资工具,极大的限制了离岸人民币的使用场景。这既是目前香港市场的短板,也是中资资管行业的发展机会。”上述人士直言。

国泰基金香港子公司国泰全球的相关人士也表示,人民币国际化是值得探讨与推动的主题。公募香港子公司作为内地公募基金公司在香港的桥头堡,必须随着市场变化而开发顺应人民币国际化的产品。“我们目前正在讨论设立新的以离岸人民币作为投资或风险对冲工具的产品。时代在变,市场在变,我们的策略和产品也要随之而变。不断思考如何丰富和多元化人民币产品,以满足全球投资者对这类产品的需求。”

不仅如此,基金互认、大湾区理财通,以及未来ETF通等都给予较多产品层面的空间。

南方东英CEO丁晨就表示,大湾区理财通目前尚处于初期阶段,允许中低风险产品销售,相信随着理财通的逐步成熟,会有更多产品类别,包括ETF产品及境外权益类基金产品可以被加入其中,对于中资基金公司来说,有望打开内地市场,扩大其客户群体以及推高产品规模。

此外,丁晨还认为主动型ETF和ESG类别产品业务空间巨大。主动型ETF上,目前不少资管公司也将公募基金挂牌至交易所成为主动ETF,这类相较主题类产品,具有较强的灵活性,可以把握行业变化、对公司业绩做出反应,她认为是亚洲市场未来的一大机遇。而ESG类别产品上,将持续吸引机构投资者。据市场预测,ESG资产规模在2022年底、2025年可达到41万亿美元、50万亿美元,目前香港陆续看到有ESG 产品包括ESG相关主题的ETF推向市场,“相信亚洲、尤其是香港作为亚洲金融中心,在未来几年内也将会大有可为”。

博时国际相关人士也认可跨境理财通带来的机会。他尤其提及,跨境理财通制度的推出,给予了中资资产管理公司一个与外资巨头同台竞技的机会。中资资管机构拥有“接地气”、理解客户的本土经验,同时拥有对成熟市场的规范、文化和产品创新的深度理解,尤其在服务好内地客户出海投资方面独具优势。

“海外市场的机遇巨大,考虑到港股目前整体估值处于较低位置,大幅低于A股市场以及其他发达市场,同时从历史来看,港股也基本处于历史最低位置,长期配置价值明显,政策层面可以引导资金增加港股的配置,加强中资资金对港股的定价权,提高香港资本市场的整体实力和国际竞争力,有利于巩固和提升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大成国际表示,也可以考虑推出港股的人民币定价机制,采用双币计价,也利于推动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

“不止于中国专家”的专家
打出自身特色是核心

“中资基金公司在港过去10多年来,最大的优势在于对于中国市场的了解和认知。”华夏基金香港CEO甘添总结代表了中资香港子公司的优势。而在未来发展过程中,不少人士表示,未来要立足于“中国专家”但不止步于“中国专家”,打造出自身特色业务。

甘添表示,随着内地金融市场的持续开放,以及内地和香港金融市场的进一步融合,未来基金子公司的发展需要更加立足长远,贴合金融市场开发,参与国际竞争的大潮流。正如华夏基金香港的发展理念“不止于中国专家”,在扎根内地市场和香港市场的基础上,搭建拥有全球竞争力的投资团队,是我们持之以恒的发展目标。据悉,该公司就在在固定收益投资领域,建立起了对全球投资级别债券的投资能力,该资产类别在其他中资资产管理公司中是少有触碰的,并获得较好成绩。

而易方达资产管理(香港)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也表示,中资资管机构对中资客户更为了解和熟悉,可为客户提供更加细致、个性化和定制化的产品及服务,因此香港子公司在对中资客户的海外资金进行全球资产配置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

“在港的中资资管机构可以发挥好自己的优势,通过不断构建及完善国际投研体系、销售体系、运营体系的建设,努力成为中资海外资金全球资产配置的首选。”上述负责人表示,同时,内地资管行业在运营效率、标准化程度等方面也有独特的优势,香港子公司也要努力把国内运营清算的高效率、系统平台的一体化等优势借鉴和发挥出来,更好地为海外资金的全球配置服务。

多位香港子公司负责人也反复提及业务的“核心竞争力”。广发国际总经理上官鹏认为,公募基金香港子公司始终围绕着“走出去,引进来”两个方向开展业务。“走出去”的过程中,我们的核心竞争力和优势,来源于对境外资产特征的深度研究和对内地客户需求的深度了解;而“引进来”的过程中,核心竞争力和优势,则来源于对中国市场的熟稔于心和对境外客户需求及文化的理解和接纳。

“中资资管的核心竞争力就是在于对中国相关资产和中国投资者的深入理解,我们也希望基于对中国经济和中国资本市场的深入理解,在权益、固收等领域的主动管理方面构建了‘护城河’,成为最优秀的中国有关资产的管理人。”汇添富基金相关人士也表示。

上述人士表示,未来一方面针对香港本地及海外机构投资者,提供定制化的专业的投资方案并以多种形式开展合作,发挥主动管理优势;零售市场方面,不断加强与具有一定客户基础、流程规范、具备代销资格的分销渠道合作;而基金互认、大湾区理财通和ETF互联互通等相关机制的推出,也为基金公司香港子公司提供了更多的业务落地抓手。

大成国际相关人士也表示,在香港做资产管理业务,要立足香港,放眼全球,要在投资和销售方面做好香港、亚太甚至全球的布局。在立足香港上,资产配置全球化已开展实施并将成为未来趋势;而在放眼全球上,中资资管机构的核心竞争力在于了解中国,中国经济体量巨大,资本市场的进一步开放使得中国市场更透明、规范和灵活,增加了海外投资者对中国市场投资的兴趣以及配置中国市场分散风险的必要性。

立足香港面向全球
持续锻造自身实力

“行而不辍,未来可期。”谈及中资基金公司香港子公司未来前景时,广发国际总经理上官鹏用的这八句展望,这似乎代表着这群机构的未来步调,继续立足香港面向全球,持续锻造自身实力去应对激烈竞争。

“我们始终看到两个趋势,一个是中国资产在全球资产中仍然处于低配,尽管中国资产在近两年来有所波动,但这并没有改变它长期的价值,近来也有不少外资巨头发声超配中国资产。另一个趋势仍然是内地居民对于多元化资产配置的需求。” 南方东英CEO丁晨表示。

在丁晨看来,在这两个趋势的推动下,中资机构必须强化自身的资产管理能力,把握香港的人才优势、资本市场优势,提高产品的竞争力,才能把握“外资投中国”和“中国投资世界”的机遇。

国泰全球相关人士更是谈到大趋势:在全球化浪潮中,近年中国资本市场的对外开放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在2020年,中国提出了“双循环”的概念,即国内大循环为主题、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公募香港子公司在双循环的时代背景下拥有得天独厚的条件。一方面,通过内地总部的联动,能参与到内循环中;另一方面,立足于香港,作为香港金融业的重要参与者,能在国内国外双循环相互促进这一方面提供动能。因此,公募香港子公司必须抓住抓好这一定位,在捕捉新机会的同时,也要将自己原有的优势分析透彻、用准用好。

加强内功建设被不少机构提及。如博时国际相关人士表示,从在港中资资管公司角度来看,经过10来年的发展,香港的中资基金公司也基本在香港立住了脚跟。灵活、敏捷,对中国资产的投资能力,定制化能力与良好的客户体验是中资资管机构的独特竞争优势。但也清晰看到,与海外耕耘数十载的外资巨头们相比,中资资管机构在非中国资产的投资能力,复杂衍生工具的投资能力,品牌建设与市场营销能力,人才培养与激励机制等方面还是存在一定的差距。这亦是中资资管机构需要不断加强的领域。

汇添富基金更务实表示,在港中资资管机构应充分用好现有的“互联互通”的各类政策和工具,守正创新,不断丰富产品类型和增加策略多样性;其次,进一步加强人才培养和多元化的人才梯队建设,构建一支优秀的国际化业务团队;再次,积极学习海外资管机构的成熟经验,结合中资本土文化的特点和优势,不断提升在港基金公司子公司的综合实力;最后,从战略高度做好国际化布局的规划和整体框架的搭建,真正实现境内外集团与各子公司间的协同效应,提升公募行业国际化水平。

编辑:乔伊


《中国基金报》庆祝香港回归祖国25周年特别报道之一:
内地香港互认基金开闸7周年,ETF互联互通重磅开启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

戳这里提交新闻线索和高质量文章给我们。
相关阅读
亚洲SPAC市场的繁荣还未开始就已经结束了吗?回看一季度的新加坡和香港市场后疫情时代,新挑战,新机遇!CCYP 2022商业峰会即将拉开帷幕!百位重磅嘉宾齐聚重磅发布 | 《2022年离岸中资资产管理行业报告》“数据引擎”开启前装规模量产新赛道,「智协慧同」崭露头角彭博中资美元债(功夫债)月报: 中资地产债领域逆向仓位可能开始形成最航运 | 对于航运物流供应链,碳中和是挑战,更是机遇!上海重振经济放大招:鼓励外资在沪设立资管机构我的忧思:端午返乡见闻,大时代下的农村真实现状大时代下不屈的你我联合发布 | 《2022年离岸中资资产管理行业报告》对话雍和:不回避大时代下的每一张面孔|​财经影像·光刻系列之十二头部券商资管受益政策松绑,公募化进入更激烈2.0时代新能源大时代,看比亚迪和宁德时代万亿级别的龙争虎斗,谁将胜出?衔接中西文化,为地产行业注入新能量 |《2022 Luxury Listings ·胡润加拿大最具潜力开发商TOP 10》发布!第一批00后大学毕业生:特殊时代下的焦虑、迷茫与希望一江春水彭博中资美元债(功夫债)月报: 中资地产债价格暴跌或表明投资者缴械投降不可能成真的美梦港媒竟篡改历史:为香港供水成了英殖民的功劳?!【全球市场】 中资美元债发行架构如何影响发行利差?—中资美元债月报2022年第四期何超琼:香港回归25周年 祖国为香港带来强劲后盾和巨大的机遇坚果投影王骁逸:新消费时代下的家与想象丨2022「新势能·新机遇」主题峰会演讲实录后疫情时代,线下零售有哪些增长新机遇?彭博中资美元债(功夫债)月报: 中资美元债违约可能推动垃圾级地产债交换走向永续债到底是不是保险公司啊? (英文)唤醒城市消费活力,世茂股份“狂抢节”解锁流量新机我的美国签证经历(美国八十天游之一)转发刘克阳文章突发!港股集体飙涨,腾讯却大跳水!发生了什么?香港市场传出8大重磅利好,中国资产还有多少潜力?后摩尔时代,SiP先进封装迎来新机遇澳洲房市再创纪录,超五分之一售价上百万!房市或逐渐“降温”,监管机构密切关注!如何打赢后疫情时代下市场品牌之战?布局保险中介,又一新能源车巨头拿下保险经纪牌照!这一大市场迎来新机遇?欧洲东欧船游+奥地利德国自驾游(续)金融战开始,世界经济加速动荡,但这也是中国的大机遇!迎来好机遇!这项合作将吸引更多企业赴新加坡上市!
logo
联系我们隐私协议©2024 redian.news
Redian新闻
Redian.news刊载任何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文章信息的合法性及真实性由其作者负责,与Redian.news及其运营公司无关。欢迎投稿,如发现稿件侵权,或作者不愿在本网发表文章,请版权拥有者通知本网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