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dian新闻
>
上汽通用五菱,差异化和理想化为何不能兼得?

上汽通用五菱,差异化和理想化为何不能兼得?

公众号新闻





撰文 枫零

改编 郝庆谦



“五菱”之于国人早已家喻户晓,五菱车随处可见。但我走出来后,发现身边很多人对于五菱并不了解,印象更多的仍是“那家做面包车的公司”、“五菱神车”、“你们好像有个很火的宏光MINIEV”……这些标签层面。


其中部分人对五菱心存好奇,好奇它为什么总能出一些爆款车型,取得的成功是不是有什么秘诀?


于是,我开始对五菱的过去做一些思考和小结。经过近一个月的思考后,我发现,五菱人并没有重新发明“成功秘籍”,所应用的理念前人其实多有总结,只不过五菱人把它们发挥到极致,并再次证明了它们的有效性罢了。


本文主要探讨五菱过去打造爆品、取得成功的底层逻辑。但同样的爆品逻辑和运行体系下,在品牌向上突破的时候也遇到了一些困惑,于是有了一点反思。另外,在全新的行业风口、在传统汽车生态正在被更大的智慧科技生态重构的背景下,与五菱人一起探索了未来的可能。




五菱过去成功

背后的真正原因


战略上的规划


顺势而为,是企业持续取得成功的基础。五菱顺的是中国近20年经济高速发展、城镇化潮流的“势”。


中国改革开放后,国民经济继续释放巨大潜力,GDP进入高速增长阶段。另一方面,经济发展的关键是商品流通。而市县、县乡通行所需要的载货载人工具,成了整个商品流通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看到这样的市场机会后,五菱的第一代神车“五菱之光”在2003年顺势而生,并凭借着更宽更便利的装卸货空间、更好的承载能力、更皮实耐用的优势,在与长安、哈飞、昌河竞争中脱颖而出。2006年,五菱以46万辆的年销量超越长安汽车,奠定了中国微车细分市场的霸主地位。随后推出的五菱荣光、五菱宏光,使五菱车真正超越对手,成为商品流通环节不可替代的要素。


五菱的成功本质上是顺应中国经济发展的大势,构建了庞大的人与货出行的流通网络。包括后来成功推出的一系列车型,也是不断满足用户需求升级的“顺势而为”。


与其更好,不如不同。若产品没有差异化,宁可不做。


五菱差异化战略的核心是产品定位。如果新产品缺乏鲜明特色,很难在品类中脱颖而出。因此,五菱在产品定位上始终坚持“与众不同”!


首先是产品层面的“与众不同”。五菱每推出一款新车,力求完成对过去产品定位的超越或对于细分市场的重新定义,而非简单复制。



20年前,五菱之光是第一款将整车尺寸加宽100mm的微车,这意味着在同等时间维度下,可以为用户创造更大的价值。把微车空间再次做大、做宽的五菱荣光,首次实现了动力总成由微车传统的中置后驱到前置后驱的改动,随即开辟了大微客时代。


五菱在微车上的创新,本质上是空间和整车姿态上的创新,是从“物理学”视角思考给出的颠覆性创新。而宝骏的推出,则带着极强的差异化,并紧扣用户需求升级的需要。


2014年推出宝骏730,是10万元以内唯一定位7座家用车的产品。2015年推出宝骏560,既拥有远超同级的后排大空间,又具备价格优势,一经上市便创造了单品4万+的月销量神话。2017年推出宝骏510,拥有时尚潮流外观,并且将入门级SUV的门槛降低至6万元以内。


最近两年火爆的宏光MINIEV,是五菱人差异化战略遇到挑战后的又一突破口。这款小而强大的年轻人时尚单品,在出行及停车便利性、空间、成本之间找到了最优解。宏光MINIEV创造了两个不同于以往的价值:一是在产品售价下探的同时,实现了品牌形象的反向拉伸,助力品牌年轻化、多元化,成功打破用户圈层。二是首次让汽车进化为一种“社交货币”,紧紧抓住了新时代年轻人新的社交需求,成为了年轻人的时尚潮玩社交单品。


同时,宏光MINIEV还带来了新的商业模式,那就是潮改文化。让用户一起来潮创,本身也是一种“参与感”的体现。用户亲自参与、二次创造,才能真正形成粘性。因为从“参与”的那一刻起,用户才会觉得此事与“我”有关。


所以,“不差异,毋宁死”,是五菱能够取得成功的重要战略前提。


其次,产品的差异化战略带来了技术的差异化创新思考。过去五菱推出的一系列爆品,虽然在动力性能、操控性、NVH等方面并非行业最顶尖技术,但是成功引爆了更大的市场。这说明,真正的差异化产品是能够解决用户用车场景的核心痛点,而这样的解决方案有时未必需要最顶尖的技术,更多时候是现有技术的重新组合。



技术创新一定是为了解决用户体验问题,而不是为了创新而创造。简言之,创新不是技术,技术只是手段。换个说法,如果人们只关注技术本身,那么看到的仅仅是一个技术系统。但是,如果从关注技术转向关注用户体验,需要关注的是更大的社会系统。


因此,对用户需求、用车场景的洞察和“翻译”不同,拥有了不同的产品定位和技术特点。最终,拥有市场的产品反过来重新定义了技术发展的方向。五菱不追求某项技术的绝对领先,而是因为用户需要,然后去集成这项技术。


究竟是技术驱动还是市场驱动或者说用户驱动?乔布斯1997年回归苹果时给出过相类似的答案:你必须从用户体验入手,然后再回过头去要开发什么样的技术,而不是从技术入手,然后试着想办法这个技术能够用到哪里。


所以,创新本质上不是一个“技术问题”。世界上领先的黑科技很多,但如何整合好技术,解决当下户场景痛点并创造出商业价值才是成功关键。简言之,只有技术和市场的结合,才能成就最好的用户价值。但这样的前提是,既对用户用车场景、痛点有着深刻洞察,又具有必备的基础体验价值,二者缺一不可。


坚持成本领先,打造规模化效应与品质提升的正循环。


如果差异化战略是五菱取得成功的一把利剑,那么 “成本领先”不仅是另一把利剑,还是支撑五菱成功的前提。


成本领先理念背后坚持的底线是品质。唯有品质才能驱动规模,规模继续反哺供应链投入更好的设备和技术,创造更高的品质,这个顺序不可更改。五菱最初提出“低成本、高价值”时,便是这样的逻辑。具体方法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首先,坚持技术要求或者工程规格上的重新定义。


之前提到过,五菱从不盲目追求领先的技术,而是坚持从用户实际需求和体验出发,然后再看怎么找到最恰当的技术解决方案。这意味着要对现有所谓成熟技术解决方案的重新解构。


如宝骏KIWI的智能辅助驾驶解决方案,当大家都在追逐英伟达的Orin芯片、各种激光雷达的应用时,KIWI用一套双目摄像头的解决方案走出了一条不同的路。这套智能驾驶辅助系统只适合在80km/h的速度下使用,而对于90%以上实际使用场景、使用时间在城区的用户已经足够,而且较好地解决了城市内跟车和自动泊车等用户的高频场景痛点,找到了用户体验和技术的平衡。


其次,建立强大的本土化供应链。可能没有一家公司的本土化像五菱做得这么极致。除了极大牌供应商之外,五菱跟供应商的合作模式是能本土化就本土化(包括出海到印尼的公司,也是自带一批本土供应商过去)。于是,大批供应商纷纷在柳州本土扎根。据统计,截至2021年,柳州、青岛、重庆的本地化率分别达到52.7%、32.2%、38.6%,在行业里也是领先的存在。



最后,建立规模化效应与品质提升的正向循环。当产品取得了规模化优势之后,同样的零件,五菱拥有更优的定价权。这样的定价权在其他车企甚至是完全不可想象的,但背后其实是双赢的结果。有了规模化效应,产品品质才能进一步提升。


坚持做最擅长的事情


我们发现,五菱过去取得成功的车型,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物理空间上做了非常大的突破和创新。


首先,从汽车属性看,最大的优势在于它是三维的移动空间,这是汽车的“自然属性”。其次,从用户体验的视角看,空间是用户感知产品价值的“长期主义”。外观是给别人看的,而车内空间才是自己的。最后,从更深层次的物理学视角看,人类感知物理世界最重要的维度也是空间。人们对于外界事物的感受很大程度上被所在的物理空间所定义。


换句话说,空间是用户价值最直观的体现,而物理就是人类认知世界的第一视角。

回到初心,汽车百年来的进化史,本质上都是围绕如何给用户创造一个更加美好的车内空间。每一次重大的技术突破最终都回归到车内空间的再平衡。在新的电动化、智能化时代来临时,空间又迎来了重新定义的历史机会。因为在相同的整车外观尺寸下,由于没有了传统动力总成的约束,汽车拥有了更大的内部空间。所以,如何重新定义电动汽车的空间,是决胜下一个智能化时代的关键。


这并不意味着其他的技术创新不重要,而是空间创新应该放在众多创新出发点的首位。汽车本质上是一个装载人类的三维空间,无论其他的技术如何发展,这一“空间属性”将永远不会改变。


战术上的行动


五菱人对于用户需求、场景的深刻洞察,是五菱人追求产品极致差异化的基础,是一切颠覆式创新的起点。


“丈量”是五菱对于用户用车场景的洞察方法。五菱人将自己直接变成用户,成为直接丈量用车场景的“尺子”。因为只有跳进河里,才能设计出最好的救生衣。


例如,为了做出一辆更能满足用户装货需求的货箱,五菱人用尺子去丈量着每一箱啤酒、矿泉水、西瓜、西红柿……的尺寸;丈量着每一块建筑板材的长宽;“丈量”着每一个人搬运不同货物的姿势、便利性;“丈量”着用户从家里到运货地点的距离……五菱人像一个真实的用户一样亲自装卸各种各样的货物。如果没有这样的切身体会,则无法定义最合适的货箱高度、尺寸。


真正的用户需求只有一个最关注的点,每个产品定义人员最应该考虑的是如何穷尽一切可能,把那一个用户最关注的点打透。亲自去“丈量”场景,就是尊重所谓的“第一性原理”。



“第一性原理”基本的逻辑是把事物拆解到最真实、最原始的状态,从0→1去思考事情的本质及规律,是一种常见的正向推导逻辑。运用“第一性原理”,首先应该考虑人的“出行”究竟是什么?甚至先考虑“人”是什么?“人与人”之间的连接是什么?“人与车”之间的连接是什么?最后再来看,“车”应该是什么?


太多时候,用户只是碍于你的面子怕说了你不想听到的话,或者不好意思暴露自己的难堪,说了一些他想象中正确的话。这背后其实就是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度建立问题。建立信任是世界上最难的事,怎么可能在第一次见面、那么短的时间内就能掏心窝子说出自己内心深处的话呢?


反而是调研完之后,用户在茶余饭后、放松的状态时跟他最亲密的家人、朋友说的话可能才是真的。举个例子,前两年问用户需要XXX功能吗?一个用户就说非常需要,后来熟了之后他说我从来都不用,根本不需要,只是当时我也认同XXX功能是未来的趋势,我怕我说不需要的时候,你们会瞧不起我,觉得我out了。


从来没有一个经典的产品可以通过“问”用户就问得出来,而是真正跳出来看问题,用心去观察、去感悟用户潜意识存在的、客观表现出来的行为、特点,才能找到更加贴近真实的用户需求。


极致效率,快速迭代。这种效率最终体现在响应市场需求的效率。


五菱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使得公司上下思想高度统一。为了满足市场需求,五菱人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调动公司内外所有能调动的优质资源,生产出新的产品或者完成迭代。


五菱人可以在10~14个月内开发一款全新车型。如果只是外观内饰的焕新,时间可以缩短为6~8个月左右。从过去的宝骏系列车型到去年上市,由950项目组主导开发的五菱星辰、星驰等,并在2020年疫情期间的“口罩战役”达到了新的高度。但是,这种效率有几个重要的前提:


首先,决策机制的保障。


五菱建立了极短的决策链路,短到只有两到三级。无论是销售还是技术中心伙伴,在收集到关键用户需求后,双方能够在最短时间内一起讨论并拿出解决方案,然后上升到最高层决策。决策链路里最高的决策人是“产品经理”,对产品定位、用户需求有着深刻的认知。


从组织架构上,五菱更倾向于把它放在更靠近作战前线的体系里,或者让主导产品创新和研发落地的团队整合成一个整体来运作,共同直面用户。而决策链路足够短时,后续的纠错速度也会更快。


其次,团队执行力。


决策能否被高效执行是关键。在五菱,决策指令下达一小时内,公司能够迅速组建团队,并充分调动所需的全部资源。这其中包含两个清晰的导向:一切以达成目标为导向,其他事情要为该目标让步;合适的人做合适的事。


最后,效率运转的保障,是独一无二的企业文化。五菱的“艰苦创业、自强不息”不是一句口号,而是每个五菱人都在践行的精神。



当决策指令出来时,不仅仅是一线作战部队在努力,甚至党工团都在全力以赴,所有的后勤保障措施在决策指令出来的同时也都动了起来,所需的以人为本的基础物资很快就到位,与之匹配的激励措施也都很快就出台,让打仗的人能马上看到打完仗的“收益”。海陆空三军、后勤保障部队在以一个极其高效的联动机制瞬间运转了起来。


如果有效率解决不了的问题——那就效率再高一点!


综上,套用原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创业学教授李善友教授的“一”战略模型,我们得到了属于五菱过去能够取得成功的“一”战略模型(“一”即事物的本质)。即:顺势而为构建了不可替代的商品流通网络,然后通过对于用户用车场景的深刻洞察,将空间价值的创造变成自己最擅长的事,最终实现品牌和产品的击穿破局。再在性价比、空间价值、效率上不断进化。同时,有两个重要的战略前提:与众不同、成本领先。






五菱乘用化转型中

遇到的短暂困惑


从2010年发布宝骏品牌开始,五菱人从未停止对于乘用化转型的探索。尽管我们仍是传统商品流通网络里的老大,但微车市场空间在进一步萎缩,已无法支撑公司的未来。乘用化转型也成了不得不走的路,战略上本质也是“顺势而为”。


宝骏品牌的发布到今天已经十二年,有过品牌销量破百万的高光时刻,也有过几款车型加起来都过不了万的低谷。这难免给我们带来了一些困惑甚至痛苦。抛开所有的对与错,一切都是公司发展的必经历程和全体员工努力的结果,我们只是想探讨事物背后的客观规律,然后看能否让我们在未来走得更加自信和从容。


在乘用化转型的阶段,最根本的变化是“一”战略模型里的本质“构建商品流通网络”发生了变化,我们需要重构一个能够让用户更加“体面”出行的第三空间,构建一个全新的出行生态。



很显然,我们已经洞察到这样的变化,战略上开始做出重大调整,并调集重兵进行了大量的实践。五菱人这么多年的发展本身也是一个不断打破自我认知边界的过程,通过不断重构战略、愿景使命价值观,让企业保持了持续的生命力。毫无疑问,这些战略都结合了经济、时代、技术、用户的发展趋势,具有很强的前瞻性。


但战略上的改变给我们带来了战术上的短暂困惑,而这种困惑带来了我们后续一系列的战术动作、目标导向的迷茫:我们过去所擅长的打法是否还适用?我们过去取得成功的关键要素是否还有必要坚持下去?


第一个困惑,极致的效率首次没有持续延续爆品的诞生。追求极致效率本身没有错。但问题是,效率如何能与公司的资源、体系力、整体产品和营销节奏进一步协同。


第二个困惑,技术应用与用户价值的匹配出现了间隙。五菱率先在新宝骏车型上标配了智能网联和智能驾驶技术,但从结果看,智能化技术最终没有获得用户的认可。


为了更快响应用户需求、掌握更多的技术主动权,也让我们坚定了要“破黑”的决心(破解黑匣子技术,不只是应用,更要知道背后的know how),于是后面有了一系列“破黑”的创新突破,开启了艰难的核心控制器自主国产化的突破之路。


第三个困惑,极致差异化并没有继续引爆市场。在新宝骏的系列产品中,新宝骏RM-5和RC-6是两款极致差异化的产品。但最终也未能获得用户认可。


于是让我们再次坚定了一个信念:差异化只有与用户用车场景紧密结合,才是差异化战略成功的关键。


经过反思后,五菱意识到,差异化只有与用户用车场景紧密结合,才是差异化战略成功的关键。只有坚持从用户用车场景出发,找到背后差异化竞争特点,并且让这个特点与最终的用户价值实现最大化的融合,才能实现持续地颠覆创新,创造出划时代的伟大产品。


所以,无论是极致效率、技术应用或技术路线、差异化产品特点……都必须要与用户用车场景、需求升级的节奏紧密结合起来,才能取得成功。




对五菱未来发展的

思考和建议


度过短暂的战术困惑期之后,五菱人很快就凭借着宏光MINI EV系列爆品重回行业焦点,站在了新能源汽车普及者的新的高度,对于汽车未来的发展有了更加深刻的认知,这样的演变背后其实不亚于一次重生。


未来,五菱应该往哪个方向发力?人、货、场发生怎样的变化?会带来怎样的汽车新业态?汽车竞争的本质是否已经发生了改变?智能科技的发展会怎么赋能汽车的发展?传统汽车的边界和业态是否已经被打破?汽车还是原来的汽车属性吗?



首先,是关乎人的出行。一条路线是,每个人拥有自己的一辆车,即一个独立的第三智能移动空间。另一条路线是共享,如Robotaxi(无人驾驶出租车),将会很大程度颠覆传统的汽车形态和内部空间。两条路线在未来将相互融合存在。传统车企可能是出行服务公司,出行服务公司也可能转变为车企。


其次,是关乎货的出行。随着规模化、集中化经济结构的变化,互联网、大数据技术的运用,新服务模式的诞生,越来越多的货物将以颠覆过去的配送效率、成本模式直接精准配送上门,人们是否还要像过去一样都要拥有一辆自己的拉货车?


所以,我们不得不要去思考,十年后,五菱可能仍拥有着世界上最好的拉货的车,但是否还拥有这个市场?这个新的商业模式背后是未来的城市智慧物流体系建设。


最后,是关乎“场”的变化。


过去线下的主机厂→经销商→用户这样TO B的商业模式,在新的信息化时代面临着新的挑战,重构了“场”的表现形式。包括重构企业与用户的价值链,重新定义线上和线下的关系,并通过大数据手段,完成了对运营效率的颠覆。这个“场”除了销售过程的“场”,还包括服务的“场”。因为企业的价值已经从单纯出售商品所有权,升级到为用户提供使用产品全过程的增值服务。


五菱再次出发,仍然从第一性原理去思考,事情的本质是什么?什么东西在变,什么没有变?


技术、经济形态、用户消费观和价值观在变化。智能化技术日新月异;规模化、集中化,头部效应进一步凸显,汽车不再是一个传统制造视角所定义的工业品,而是越来越成为一个社交货币。产品价值与用户精神层面的共鸣、出行便利性成为了更重要的考虑。


什么没有变?


围绕给用户提供更好的出行空间的“物理属性”本质没有变。无论技术、竞争赛道、商业模式如何改变,只要坚持一切从用户用车场景出发,紧密围绕用户、成为用户、依靠用户,持续给用户创造新的价值,就有了成功的底气。


企业竞争背后“效率竞争”的本质、体系化能力PK、差异化产品定位占领用户心智的理念、成本领先打造持续竞争力的本质、坚持做擅长的事并让它发挥最大的用户价值、企业文化里持续坚持“艰苦创业、自强不息”的精神没有变。


竞争自始至终只有一场,那就是用户场景的“场”。企业发展周期里最大的挑战是战略层面如何跳出过去的路径依赖,随时归零;战术上如何从用户出发,找到背后的用户人群、需求及出行场景的变化规律,推导出最契合当下需求的产品定位,然后整合最恰如其分的技术,让产品价值与用户价值实现最大程度的融合。


综上所述,便是五菱新的“一”战略模型,一个回归初心的模型。



最后,从用户定位、产品经理的价值定义、创新环境营造上,对五菱的发展提出一点具体的个人建议。


第一,用户定位,如何重新解构人群定义?未来的人群划分,可能需要用一个新的词来形容,那就是“族群”。相同秉性、爱好的人逐渐打破了过去的各种所谓的阶层重新连接在一起。找到新的“族群”定义可能是未来一切爆品的基础,然后继续坚持一切从场景至上,融入用户、成为用户,用第一性原理去“丈量”那些“族群”的用户场景,通过场景引爆新的细分市场。我们需要更多地思考“人与人”本身、以及“人与车”的连接价值是什么?而不是过去的“车”本身的价值定义。


第二,重新定义“产品经理”的价值,激发创新创造。信息化、互联网时代引出了一群新的职业定义,那就是既要懂用户又能懂技术的“产品经理”。培养一批懂用户懂技术、并富有国际化视野、前瞻性和决断力的人才,形成分布式的创新决策链路,才能进一步激发创新创造。


第三,警惕“创新者的窘境”。企业成功的地方也是它倒下的地方。在企业成功的阶段,主流价值链(无论是内部还是外部)往往会引导企业不要做他们认为没有市场的产品,于是倒逼管理层去决策做大家已经想明白的所谓的热门市场,于是大部分车企都不由自主地成为了战略“跟随者”,有了路径依赖。那些倒下的伟大公司就是没能打破路径依赖、打破认知边界,倒在了自己成功的地方。对此,我们应该要有足够的警惕。反过来对于创新的人和事,要有足够的包容。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完整文章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

戳这里提交新闻线索和高质量文章给我们。
相关阅读
项目实现以小博大的五种差异化传播方式读《诗》:读 《柏舟》努力成为"价值发现者"!华安证券张建群:中小投行应集中力量走差异化竞争路线​两会 | 申万宏源证券杨成长:差异化施策,在发展中化解债务风险直播预告 | 同质化产品如何实现差异化营销特朗普:蕾哈娜上演史上最差中场秀 RiRi挺二胎孕肚不为钱只想化妆?「偲百创」获过亿元Pre-A轮融资,瞄准5G未来市场提供射频滤波差异化产品和解决方案|36氪独家可啦啦:从0-1打造千万营收「差异化爆品」的底层逻辑|会员直播预告通用视觉GPT时刻来临?智源推出通用分割模型SegGPT菊花的盛宴· 台北菊花展(多图)《2022创新药白皮书》:30张图表概览10余细分领域的前沿布局与差异化创新光学镜头“后起之秀”中润光学成功登陆科创板 差异化路径成长下的专精特新“小巨人”数据传输性能与安全不能兼顾?Rambus安全方案“动静”两相宜上汽通用武汉奥特能超级工厂竣工投产,中国制造转型迎来新机遇预见金兔|弘业期货周剑秋:期货经营机构要走专业化、差异化、特色化道路,护航实体经济发展新疆首家地市统一法人农商行来了!多地开展农信系统改革,推进差异化探索智能水表加快普及,用差异化服务吃下800亿元替换空间?如何借用德鲁克思想化解你关注的职场难题?对话镕铭微电子蔡媛:深入理解用户痛点,满足差异化需求iWanna国际心理人2023年招募,期待你加入充满心理人爱和理想的团队诸神之战的世界杯营销,中国移动是怎么走出差异化的?阳光沙滩杨跃进教授:通心络临床应用五大指征,开启急性心肌梗死治疗新时代iPhone持续加大机型差异化,苹果AR/MR头显或延期中国经济后劲十足 以差异化创新促高质量发展寅冬玫瑰樱盛开上汽通用“计划买断45岁以上员工工龄”?公司:不实信息收入、毛利双重提升 叮当健康如何在巨头扎堆的市场里打嬴差异化竞争?小米汽车营销负责人离职仅在岗7个月,直接向雷军汇报,跳槽前在上汽通用五菱近10年不想化妆但想皮肤好,强烈建议你试试这个(不是素颜霜连续死人,俄州“毒列车”事故为何查不得?不想化妆但想皮肤好,真心建议你试试它(不是素颜霜加速行泊一体量产落地,地平线征程如何助力智驾域控差异化创新明确「BI PaaS」差异化定位,「衡石科技」完成数千万元A+轮融资,推出指标中台|36氪首发变态封控结束了,余波还在
logo
联系我们隐私协议©2024 redian.news
Redian新闻
Redian.news刊载任何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文章信息的合法性及真实性由其作者负责,与Redian.news及其运营公司无关。欢迎投稿,如发现稿件侵权,或作者不愿在本网发表文章,请版权拥有者通知本网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