腾讯9.6分的纪录片,让我找到了做了不起妈妈的密码
点击名片,关注我们
本文看点:
双减,鸡娃,内卷,二外,孩子的未来规划,这些社会大环境带来的压力之下,妈妈对孩子应该有怎样的教育呢?我们也许可以从这个纪录片,《了不起的妈妈》中找到一些启发。
周一
视野 🌏
全文共3802字,阅读时间10分钟
🌿🎨🌏
双减,鸡娃,内卷,二外,孩子的未来规划,这些社会大环境带来的压力之下,妈妈对孩子应该有怎样的教育呢?有的妈妈走的是快准狠路线,于是难免有压力之下喷涌而出的情绪,跟孩子日常的相处难免充满负压,也有的妈妈走的是佛系路线,对孩子轻声细语支持鼓励为主,跟孩子日常的互动比较轻松快乐。
这种局面不单单只是个体所要面对的命题,也是整个社会和时代所要面对和解决的命题。我们也许可以从这个纪录片,《了不起的妈妈》中找到一些启发。
所谓的“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父母会替孩子规划未来,并付诸实践,不管孩子愿意不愿意,喜欢不喜欢。这些所谓的未来,可能是源自于以下原因。
36岁的静涵每天都会陪6岁的女儿茉莉练习花样滑冰。静涵让孩子学体育,是因为想让孩子有运动精神,能吃苦,学会坚持不懈,从小就能适应输赢。
34岁的阿胖选择鸡娃,其实她并没有想让7岁的小田跨越阶层,而只是想让他不掉队,将来可以有更多的选择,不用特别为生计奔波,还能有时间过自己的生活。
35岁的秀玮逼8岁的女儿Sasa练钢琴和二胡,是想拿奖学金,想让孩子有更多的机会,也想孩子可以以特长生的身份进入到有名的中学。她自己就是从小学钢琴的,所以她说,自己只知道这一条路去帮孩子。
为之计深远的父母,于是会有期望,会焦虑,会给自己和孩子负担, 和孩子的互动,也许因为这些原因,不知不觉的变成了相爱相杀的模式。
比如这几个妈妈和孩子的日常生活剪影。
茉莉每天练习滑冰,都会带着对讲机,大多的时候是一个人在冰上练习,坐在看台的妈妈通过对讲机,给孩子指导。孩子时不时摔倒,哭着说自己很疼,累的不行了。
结果妈妈冷冰冰的说:
“你很疼吗,你在那坐一会”
“怎么最后一个得哭着做啊?你现在哭,一会怎么去拍广告啊,人家一看,这眼睛怎么还肿着来的呢?”
“摔了哭,我能了解,这累了哭,我还是。。。可能哭也就是她的一种发泄方式。“
孩子没有准备好,但妈妈还是给茉莉报名参加比赛,结果茉莉输了,妈妈说:
“你今天没滑得好,不,你一直都没有滑好呀,你平时(动作)也不是很干净的,这个我已经没有什么意外的。”
后来还神补刀说:
“别人的得分,没有负的,你看你有4个减分,你为啥这个动作不保持住呢?忘了,啊, 这个东西还能忘的,那个东西不应该是肌肉记忆吗?”
“茉莉,你不要用那个无辜的眼神看着我,行吗,咱们需要反省一下问题,你就是不够努力,你还想比吗?不想比了?你就想用最后一名结束今年的赛季了?”。
结果,在被采访的时候,静涵流着眼泪说:
“我目前没有准备好看到她的这种失望,因为每天陪伴的是我,我知道我每一天对她有多凶,每一天都把她推到极限,我觉得不应该因为我的决策失误,把一个很努力的小孩,让她去接受这个结果”。
阿胖日常跟孩子对话,大多都是在怼孩子,从早怼到晚。
早上催孩子洗漱:
“你动作快一点,不要照镜子了好吗,真受不了你。”
孩子说书包太重拿不动,妈妈背起书包说:
“为什么你的书包都是我来背呀,这不正常啊”“你干嘛不背啊,那我替你上学好不啦。”
给孩子布置作业:
“回来给我默写单词,错一个抄十遍”孩子问“那错两个呢”,妈妈没好气的说“你不要给我捣乱。”
晚上陪孩子写作业,越教教上火,说:
“我真的要打你了。”“ 你再这样我要打你了。” 孩子最终给出了正确答案,妈妈说“那你为什么一开始不会做。”
跟孩子聊初中的题目
“考不考的上一回事,能不能活到你考初中的时候是另外一回事,气也被你气死了。”
陪孩子拉大提琴时说:
“我真的要生气了。”“我拉个琴给你废话这么多,可以了啊。”
孩子指着眼睛说,妈妈我这里好痒,妈妈说“拉琴就不痒了。”
一边给孩子擦眼睛一边继续说“你为什么不拉琴的时候,从来不说你痒,一拉琴眼睛又痒,鼻子又痒。”
练琴结束后,妈妈瘫倒在地上说,“你都不来安慰安慰我,每次你练完琴我都觉得脱了一层皮。”“你在这样我生气了,我不回来了。”
采访孩子的时候,孩子出示了家里的戒尺,已经被打出了经验,知道哪里被打会疼。
阿胖说:
“把他抱在怀里,他很软糯的叫妈妈,不管你怎么凶他,他永远说他最爱的是你,我希望我们永远是好朋友。”
秀玮陪女儿练琴期间,语气很严厉,说:
“你要在这里干嘛,十遍了怎么还在错,我不要在听到错了,怎么可能还在错,快点我时间不多了,我只剩下5分钟了。”“你左手在这弹的乱七八糟,你弹的是什么,你要我的火上到上面去吗,要不要?”
孩子听着听着哭了,说我要去找婆婆,妈妈把她一把拉回来,狠狠的关上门离开了。
独自一人时,秀玮说,很多时候我跟孩子发火,是因为我累了,我先激怒了她,而不是她激怒了我。我先生气,是我没有控制好自己的情绪。她在被采访的时候,哭着给孩子道歉,觉得自己对不起孩子,因为自己压力很大,很忙,没有陪到孩子。让孩子不要一直觉得自己不爱她,其实自己超爱孩子。
压力之下焦虑的妈妈们,俨然成了孩子的差评师,经常习惯性的指责孩子,给孩子很多负面反馈。妈妈跟孩子说话的语气和方式,抱怨,责怪,威胁,简短,严厉,刻薄,打击,直接,粗暴等等,有种人狠话不多的感觉。妈妈和孩子说话的表情,严肃,不苟言笑,让人感到冰冷,有距离感。
孩子和妈妈在这样的负气压模式下朝夕相处,久而久之,孩子对妈妈的出生以来天然的信任和爱变了味道。来看看这些孩子的反馈,真是句句扎心啊。
8岁的原儿,和妈妈对骂对打
9岁的雯雯,边写作业边被骂边哭
雯雯说:
指教鞭,是我一切的痛苦,已经打断24根了,这是第25根。以前我妈在我心里的地方还很高,我只画她,现在她快要垫底了。妈妈,我95% 爱你,但5% 你好凶,但我也理解你,许的愿是希望妈妈不打我。
雯雯还说我妈妈恨我外婆为什么生她,我恨我妈妈为什么要生我 ,我不结婚,不生小孩,我就不用读第二遍书了。
12岁的乐然评价曾经的妈妈,挺绝情的
Sasa 说我妈妈就是要逼我考进,那个不是我的梦想
17岁的彬彬龙说:
我这辈子最大的敌人就是自己妈妈,自己干啥,妈妈就一刀捅到自己背上,干啥都没有力气了。
不过,话说回来,作为父母,我们不能不为孩子规划未来,并且做出相应的努力。可是,这个度,在当今的社会大环境下,真的好难,该如何把握,真需要好好衡量和调整。好在,这个纪录片中有几位妈妈的教育理念,以及她们和孩子的日常欢乐轻松的相处模式,可以给我们一些启发。
48岁的学文,觉得不要期望太多,孩子健康就好。有的时候还是得孩子自己想要,他不要就是不要,没有办法。孩子有他自己要走的路,如若需要,妈妈就在。诗和远方,值得孩子去追求。
9岁的赵梅朵觉得自己是世界上最幸福的孩子,因为53岁的妈妈乐乐,支持她的想法,给她自由,没有报任何课外班,让她自由发挥。
46岁的任平和6岁的儿子满满,相处的很轻松,像朋友一样。妈妈对分数不在意,觉得孩子尽最大的努力就好。妈妈对于孩子的规矩,生活技能和性格的培养更重视。
她觉得,家长应该花精力去观察孩子,他有怎样的天赋,对什么事感兴趣。她不会很强迫孩子去做一件妈妈想做的事,因为她觉得孩子是个独立的个体,有独立的思想和生命,不是爸爸妈妈的复制品。她希望孩子健康,快乐,有爱心责任心和担当。
45岁李琦发现11岁的小帅,有自己的特性,鸡娃内卷都不适合。所以她想通了,觉得孩子有自己的使命,于是比起分数,她更想让孩子有综合能力,能够理解事情关键点在哪里,能够站在别人的角度想问题,她还想给孩子一个不能纯利己的价值观,她觉得任何人在任何时代,都应该有一个比自己过得好更大一点的目标。
36岁的小白,对10岁的动儿未来的期望是,孩子能够养活自己。她尽量高质量陪伴孩子,和孩子做有趣的活动,她从来不对孩子发火生气。她觉得现在的孩子因为网络世界,可以看到很多不同爸妈的育儿模式,内心会比较,想有那样的爸妈。所以,父母只能做更好的爸妈,用心生活,经营生活,与人为善和不断修正自己。
这几位妈妈都给我很大的触动。她们尊重孩子本身的性格特征,与其堵不如疏。她们想做孩子的朋友,想让孩子是为了自己学习而不是为了父母,她们尊重孩子的兴趣和选择。妈妈和孩子相处起来,少了焦虑,多了活在当下的轻松和快乐。
我觉得,这是我想要的。做一个了不起的妈妈,也许不需要赚多少钱,学历多么高,工作做的多么好,不论对孩子有什么期待,都需要落实在当下,蹲下来,跟孩子平视,观察孩子,尊重孩子,做一个引导的人。于是自然而然的,和孩子的日常相处,少了很多焦虑争执和眼泪,多了欢声笑语的陪伴孩子成长。人生若只如初见,我要时常提醒自己,不要忘记初心。
孩子的成长总要面对各种失败
失败会让孩子恐惧,会让家长焦虑
作为家长,该如何放平心态
如何尽量消除负面情绪的影响
学会观察孩子,共情孩子
让孩子受到更正向的激励,
从而自我成长呢?
欢迎1元体验「不焦虑父母俱乐部」
找到和孩子搭建紧密链接的桥梁吧!
作者 |格格
格格一家人居住在澳大利亚墨尔本。家里有2个女孩儿。
格格经历过东方和西方的教育工作和生活,目前在医院从事护理教育工作。
格格想坚持做一个拥有成长型思维的妈妈。
互动话题
这部纪录片有给你带来什么感触吗?在育儿过程中,你有遇到过什么烦恼吗?欢迎和我们留言分享你的经历和想法!
如何搜索文章
在公众号文章列表页面,点击右上角🔎处,输入关键词,可搜索过往文章。
拓展阅读
✏ 投稿 | 欢迎投递原创稿件,来稿请投邮箱:[email protected]
📖 转载 | 后台回复“转载”,获取授权方式
童行书院
系统性通识教育
长按关注 一起童行
点击“在看”,与好友共享!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