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慈悲相待 | 四 、培养慈悲心:慈悲需要智慧善巧
马诚然 10岁 北京
比如隆波在出家前,去到高僧大德的寺庙道场,去顶礼恭敬的每一位高僧大德都非常庄严、非常美。不是说他们本身长得很美,而是说他们的心很美,跟他们靠近了之后,会很冷静、很清凉、很快乐。看到他们的寺庙,有时有那些素质很差的出家人,他们也不说什么,可能他们在等时机再去处理这些。
那时,因为隆波碰到的全是很好的出家师,一旦自己出家之后,碰到了那些不好的出家师,早期时,心就接受不了,觉得:太糟了,为什么要出家?出家只是为了争权夺利,争这个、抢那个,根本跟居士没有区别!这并不是自己曾经看过的那些高僧大德的好的榜样。随着不停地去看,不停地去观察:为什么他们是这样子的呢?他们是这样子,是因为什么?他们出家,并没有因为看到佛教的价值而出家,他们出家是有别的需求在里面。而且,他没有机会来听法,没有机会见到那些好的高僧大德,所以他们的心就会去找别的事情,事实上并没有任何意义。隆波看到了之后,真的很可怜,可怜的程度要多于嫌弃的程度。
比如隆波寺庙的出家人,每一年大概有三十几个人来出家,出家了之后还俗、出家了还俗,这样的人也有。真正常住的出家人也就是十几位。但还有另外一部分出家人,他们是不停地来了就走的。真正常住的那些出家师,隆波就慢慢地教。有的人教不了,真的教育不了的,他的心接受不了,那就让他去别的地方去学,去换。跟自己在一起没有进步,那就去别的地方。去别的地方,并没有讨厌他,而是觉得就算他继续待下去,也没有任何好处,继续待下去的副作用反而会多于得到的利益,那就让他们离开。真正剩下来的,就类似是慢慢提炼出的精髓,就是非常庄严的出家师,非常美的出家师。早期来出家的出家人,就会惨不忍睹,看不下去。事实上,他们其实就是穿着袈裟的居士而已,看起来并不美,也不漂亮,只能慢慢地去教。
有的人如果真的不行,同样也不行。问说:慈悲吗?对每一个人都很慈悲。但是,有的人可以教,有的人却教不了。别说隆波了——这个是属于在末尾排在最后的隆波。包括佛陀都曾经比喻过:就像驯马,类似于他是驯马的人。有的马性格很好,很容易教,就给它比较好的吃的,带它出来锻炼一下身体,来训练;有的马非常桀骜不驯,就要去找各种方式来磨练它;有的教不了、训练不了。佛陀问说:如果这种训练不了的马,应该怎么办?他说他就会“杀”掉。佛陀说自己也是这样的,如果谁是比较好的,就用很温和的方式去教育他;如果是那些比较粗俗的,就要用比较犀利的方式去教导;如果教导不了,就要“杀”掉。这里“杀”掉的意思,也就是不教了。如果我们的心对高僧大德特别的顽固,高僧大德就会知道了,这个是要被杀掉的马。如果还能够棒喝,那就说明是还可以训练的马。
慈悲,并不是慈悲了之后,对每一个人都是一样的对待方式,别误解了。别以为慈悲了之后,对待好人、坏人都是一样的;对细腻的人和粗糙的人都是一样的。不是的,并不是这样的。即便是慈悲,对每一个人都是同样的慈悲,但真正在去跟他们相处的时候,是要以能让对方获得最大利益的方式,去跟他去面对、去共处。
比如,如果我们公司的员工很多,我们对每一个人都很慈悲,知道每个人都有苦,对每个人都慈悲。如果谁手艺也好,然后性格也很好,就给他机会,慢慢地去培养他;而那些差一点的,这里有缺点,那也有缺点的,就去教育他,给他机会去工作;如果真的不行,就辞退他,就让他离开,也就是我们把他“杀”掉了。问说:是以瞋心来“杀”掉的吗?不是,是先已经慈悲过了,但是最后是来到中舍的状态。
每一个众生的个性、性格是不一样的,有的还依然非常粗俗,那就只能够以另一种方式去对待他。因此,高僧大德在教的时候,去寺庙看的话,就去看那些素质比较差的出家人,高僧大德也很慈悲,但有时他也会骂、也会批评。但他只是不会骂给居士们看。有些人他教不了,就让他去别的地方,这是同样的一个原则。
2022年1月1日 泰国解脱园寺
同声翻译:坤能
https://www.ganluyu.org/audio/audiolist?id=7580c31a65abba615ad85743f8190953
【编辑声明】
《指月录》摘编文字全部来自《禅窗》及相关平台,
在此表示真诚的感谢,
不足之处敬请读者批评指正。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