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7年4月,江苏沭阳人胡仿兰在绝食5天后服毒自尽。原因是她主张放足,而且想投考女子师范学校,和公婆产生巨大矛盾。这3例震惊全国、引起舆论轩然大波的女性之死,和晚清社会的两件大事密不可分。01
疼痛:双脚被紧紧缠住,感到炽热膨胀,又会刺痛红肿;畸形:足背被挤得高高隆起,只为了能装进那双小鞋;行动受限:脚不能自由生长,于是女性的活动范围多限于家庭,只能依赖家中的男性劳动力生存。然而,社会上对“三寸金莲”的追求没有停下。“淡黄弓样鞋儿小,腰肢只怕风吹倒。”“一弯软玉凌波小,两瓣红莲落步轻。”小、软、柔的赞美,是男性统治下对女性的规训。《缠足:“金莲”崇拜盛极而衰的演变》【美】高彦颐,江苏人民出版社,2022明代以来传教士进入中国,他们对中国妇女生活中感到最不可思议的就是缠足。他们把西方的教义与中国本土的孝道相提并论,在报纸上呼吁放足:“以上帝恩赐之全体,父母畀受之完肤,适成残废之人,遗害于天下”。中国最早的不缠足组织,也产生于信教女子中。1882年,康有为不为长女缠足,与乡邻一起创立了“不裹足会”;1897年,“不缠足会”在上海正式成立,规模盛大,之后各地也竞相设立分会。放足意识经过大力宣传,在社会上具有了相当的基础。1904年12月21日,浙江湖州埭溪镇发蒙学堂总教习蔡绿农,为他的妹妹蔡爱花举办了一场“放足纪念会”。会上,蔡爱花痛陈缠足之苦,所有出席者高唱《放脚乐》。这首歌,正是教导大家如何科学解除裹脚布的“教程”。
我们在开篇提到的服毒自尽的胡仿兰,就遇到了重重阻碍。她不仅自己放足,而且竭力劝说家里的女性亲戚一起行动。在公婆眼中,这是绝不能容忍的异端行径。他们强迫胡仿兰重新缠足。后来,更是认为缠住了她的脚未必缠住了她的嘴,缠住了她的身体也未必缠住了她的心,于是把她关起来,给了药让自杀。02
传统中国不重视女性的教育,“女子无才便是德”这一观念流传已久。就连比较富裕开明的人家,女性也只能在家中接受教育。妇德,是女性受教育的核心。晚清时期,情况发生了变化:女性开始走出家门接受教育。中国女学堂提调、教习、诸生小像在传教士办了中国第一所女子学校后,中国民间也尝试自主开办女子教育。1897年的四五月份,梁启超在《时务报》上发表文章,大力提倡女学。他认为:女子教育是强国的必经之路,“妇学实天下存亡强弱之大原也”。半年后,他筹划创立女学堂。一年后,中国女学堂正式开学。之后不到半年,又开设了分校。入校人数最初只有15,第二年已经到了70。1909年的时候,根据学部统计,仅奉天这一个地方就有46所女学堂,2358人。清廷承认女子教育的合法化,并非自愿。1903年清政府受到各方压力,在朝廷内部讨论兴办女学的问题,保守派占了上风,清廷发布章程称“流弊甚多”。此后也有许多地方以“有伤风化”为名,关闭女学堂。直到1907年,受时局与社会事实所迫,清朝学部才不得不设立章程,管理女校。办学资金也难倒了许多人。服毒自杀的女校校长惠兴,报纸报道她“为女学牺牲”。她筹办了杭州惠兴女学校,在开学之日割臂肉发誓:“如此校关闭,我必以身殉之。”一年后,经费发生困难,教学无法正常进行。惠兴筹集不到更多资金,只能践行誓言自杀。她留下了遗书,希望转交给当局,想用自己的死为学校争取到拨款。绝食5天后服毒自尽的胡仿兰,和公婆的冲突除了放足,还有上女校。她希望能投考两江女子师范学校,为下一步创办女校做准备。但这被视为“信洋教”,玷污了祖先。秋瑾在生前,对女子教育有浓厚的兴趣。她自己也是从女校毕业的人,曾去日本实践女校实习,她说,自己是“乘快乐之汽船,吸自由之空气”。胡仿兰遗书(1907年7月24日《时报》) 图源夏晓虹《晚清女性与近代中国(第二版)》从女性的身体解放到意识觉醒,从女性的教育到婚恋,再到她们的思想与生活,折射出的是一个社会的发展与变迁。中国近代女性发展出了有别于传统的精神世界。
要立体地理解历史长河中的中国社会,还有怎样的视角和维度?中读的老朋友都知道,2021年,三联中读携手江苏人民出版社依托《海外中国研究丛书》策划、制作了《看懂中国——全球视野下的中华文明》课程。浙江大学敦和讲席教授、中西书院院长,同时也是《海外中国研究丛书》的主编刘东老师领衔其他五位国内顶尖学者,借助对汉学家“经典之问”做出的回应,从地理、经济、科技、儒学、思想五大维度带大家了解全球视野下的中华文明。现在,这个课程的第二季《看懂中国:女性、城乡和环境——全球视野下的中国社会》来了。这一季沿着第一季的脉络,把目光从高屋建瓴的思想史转向中国社会,聚焦女性、移民、医学、环境、城市、乡村等当下中国社会的热点议题。通过回溯海外汉学家对近百年前中国社会的这些议题做的深入研究和探讨,以及中国学者的研究,二者跨越时空展开对话, 从不同侧面带你解读历史长河中的中国社会。中国曾遥遥领先于世界,无论经济发展、城市建设和科技水平等方面都曾令世界其他国家望尘莫及,世界的东方是世人仰慕的地方,在中国绵延五千年的历史发展中,期间虽有挫折,但中华文明绵延至今,依然长盛不衰。那么,中华文明的精髓是什么?中华民族何以能长期领先于世界,奥秘在哪里?在民族复兴的伟大进程中,如何进一步激浊扬清,发扬光大?中外学者对此怎么看?我们再一次邀请到刘东老师领衔来自北京大学、浙江大学、华中师范大学等高校及研究机构的学者,从女性、移民、医学、环境、城市、乡村6个视角切入,向我们展示丰富多面的中国社会。例如,浙江大学社会学系教授、人类学研究所所长梁永佳,讲解的是海外华人一章:
不会讲汉语的“蓝靛瑶”,对天地万物的观念为何与中国的民间信仰有相通之处?
在中国都是汉族的客家人、广府人、潮汕人,为何在东南亚成了不同的族群?
走西口、闯关东、下南洋:中国真的是一个“安土重迁”的“乡土社会”吗?
……
复旦大学历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高晞,探讨的是“中西医之争”:从个体治疗到社会人群防治,中国近代科学疾病观是如何形成的?
传媒在卫生运动中是如何向大众普及卫生知识的?
从鼠疫到东北瘟疫,历史上是如何防治传染病的?
环境史学者、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侯深,探究了环境问题:以环境史为主线,近代史为副线,从中国古人与环境的互动方式讲到近代以来战争给生态环境造成哪些可怕的影响,从西学传入对中国传统自然观念产生的影响讲到生态圈中的中国,从人与自然关系经历的困局与变局讲到殖民、青岛、海洋与啤酒......兼具海外汉学研究视角和
每一个主题,都以海外汉学家对相关领域的研究作为切入点,中国学者基于自己的研究做出回应或者补充,二者跨越时空,遥相呼应。课程探讨“现代中国”形成前后的重要社会议题,用更开放的视野,为我们理解中国社会梳理出一条较为清晰的线索。追溯历史,观照当下。如果你对《看懂中国·第一季》和《看懂中国·第二季》都感兴趣,可长按扫描下图二维码,购买合辑。
《看懂中国·第二季:女性、城乡和环境——全球视野下的中国社会》
↙点击【阅读原文】,看懂中国百年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