厉以宁逝世:那个曾深度参与中国经济改革的人走了
他的股份制改革、非均衡理论、民营经济发展等理论,深远影响了中国经济。
他的经济学讲座成为学生心中“北大风度”的代表。在许多学生的记忆中,他讲课不仅内容丰富,形式也不拘一格,脸上总是溢出轻松的笑容,眼睛闪闪发光。身为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创始院长,他执教几十年,治学严谨,桃李满天下。
在中国经济改革发展前沿,他是最能影响决策的经济学家之一。
纵览他的学术生涯,股份制改革、非均衡理论、民营经济发展等理论创见,为中国经济改革发展指引了前路。作为一个忧国忧民的知识分子,他把自己一生的时光和智慧都奉献给了中国经济社会改革与教育发展事业,以其学识、见识、德行和修养照亮后来者的方向。
在2018年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党中央、国务院授予厉以宁“改革先锋”称号,称他为“经济体制改革的积极倡导者”。在获得这项褒奖后,厉以宁表示,“作为读书人,总有些正心、齐家、改善人民生活的想法,这是我坚持至今的动力。”
2月27日晚,“北京大学新闻网”发布讣告:中国共产党党员、民盟中央原副主席、全国人大财经委员会原副主任、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原副主任,“改革先锋”奖章获得者、经济体制改革的积极倡导者,著名经济学家、杰出的教育家、北京大学哲学社会科学资深教授、光华管理学院名誉院长厉以宁先生因病医治无效,于2023年2月27日19点31分在北京协和医院逝世,享年92岁。
消息一出,学术界无不哀悼,深感痛惜。“厉以宁老师也走了!他代表了中国经济学的一个时代,厉老师千古!”当晚,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张维迎在个人社交媒体中表示。
中央财经大学中国企业研究中心研究员刘姝威在个人社交媒体中表示,“1981年我第一次到北京大学见到厉老师,此后,他一直指导我的研究工作。……厉老师改变了我的人生!”“今天我又失去一位恩师!”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院长姚洋此前写过很多文章,里面提到了和厉以宁教授相关的回忆。“厉老师的去世是我们北大的一个损失,也是中国经济学界的一个损失。”他对《中国企业家》说,厉老师是比较早地把现代经济学方法引进中国的,他们那一代人都是受益者,“我也是他的硕士生,我们都是在他的引领下进入经济学大门的。”
“股份制是解决就业问题的重要途径”、“经济改革的成功并不取决于价格改革,而取决于所有制的改革”、“政府的首要经济目标是增加就业机会”、“中国需要大量的民营企业”……过去近40年来,厉以宁的声音,总是伴随着改革开放的节拍传入人们耳中。
厉以宁是中国最早提出国有企业要进行股份制改革的学者之一。
上世纪80年代初,中国百废待兴,大批上山下乡的知青返城,就业成为经济、社会突出问题。1980年夏,时任国务院副总理万里主持召开了全国劳动就业会议。会上,厉以宁提出,可以组建股份制形式的企业来解决就业问题。
他说,股份制企业就是民间集资,不用国家投入一分钱,就可吸收更多的劳动者就业。厉以宁的这次发言,是在高层会议上第一次发出的关于股份制的声音,受到了国务院的高度重视。
不过,围绕股份制是姓“资”还是姓“社”的问题,学术界争论激烈,厉以宁也承受了很大的压力。
从1984年~1986年,年过半百的厉以宁奔走全国,作了很多演讲,写了很多文章,宣传股份制。他还曾多次以诗明志,表达求新求变、坚持改革不动摇的情怀:“落叶满坡古道迷,山风萧瑟暗云低,马儿探路未停蹄。几度险情终不悔,一番求索志难移,此身甘愿作人梯。”
1986年9月,已是北京大学经济学院经济管理系系主任的厉以宁在《人民日报》上发表了《我国所有制改革的设想》一文,此后,他又多次为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造大声疾呼,从此得了个“厉股份”的称号。
20世纪90年代,股份制在全国全面推开。为此,2009年,在厉以宁虚岁八十大寿这天,他荣获了中国经济理论创新奖。该奖组委会认为,厉以宁的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革理论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改革和发展最具代表性的经济理论之一。
在提倡股份制改革的同时,厉以宁大力支持非公经济。他不仅参与推动我国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主持起草了《证券法》和《证券投资基金法》。他还参与推动“非公经济36条”,并提出“中国的民营企业自身必须进行长期的结构调整,要不断有制度创新、技术创新和品牌创新”,对我国经济改革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此外,厉以宁在国有林权制度改革、国有农垦经济体制改革以及低碳经济发展等方面作出了突出贡献,荣获教育部第六届及第七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一等奖。厉以宁认为,源于实践的理论才是常新的。“不联系中国实际,经济学是没有出路的。”
姚洋认为,厉以宁老师的学术贡献非常显著。上世纪80年代他就在实践中独立发现了中国经济运行的非均衡问题,并将它运用到了中国的改革设计上,“这个理论和改革思路非常有创见,是西方经济学研究应用到中国的典范。”
厉以宁教授令姚洋印象深刻的还有一点,那就是“特别简洁”。
他记得,有段时间厉老师是北大社会科学学部主任,姚洋是委员。部门评教授、副教授、申请等级这样的工作,他主持起来一点儿不拖泥带水。“(他强调)不用说废话,就讲你的学术成就,再问大家有什么意见没有,没有就可以走了。出席会议,主办方给15分钟,到点了他就下来,时间掐得非常准,从不拖堂。这种作风特别好,平易近人、直爽。”
在燕园度过的半个多世纪中,厉以宁“桃李满天下”。姚洋说,“中国经济学界的人或多或少都受益于他,他的学生分布在学界、商界、政界,是我国少有的经济学界教育家,影响了好几代人。”
来源:视觉中国
“溪水清清下石沟,千弯百折不回头。兼容并蓄终宽阔,若谷虚情鱼自由。心寂寂,念休休,沉沙无意却成洲。一生治学当如此,只计耕耘莫问收。”这首写于70年前大学毕业时的自勉之词,成为厉以宁一生遵循的治学之道。
1930年11月22日,厉以宁出生在南京。家人给他起名“以宁”,“以”是厉家的排行,“宁”是为了纪念他的出生之地。1943年,正值艰苦的抗日战争时期,厉以宁全家为躲避战火,避难于湘西沅陵。三年后,厉以宁重返南京,在金陵大学附中就读高中。
厉以宁原本怀有文学梦,少时熟读中国古典文学名著和诗词、外国著名作家以及中国现代文人的作品。毕业前,学校组织厉以宁所在班级去一家大型化工厂参观。他说:“这次参观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使我了解到化肥生产对我国农业发展的重要性,于是我决心走‘工业救国’的道路。”
1951年,厉以宁考入北京大学经济系,四年后以优异的成绩毕业留校。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他翻译了200多万字的经济史著作,还为北大经济系内部刊物《国外经济学动态》提供了数十万字稿件。1977年,厉以宁结束20余年资料室的生活,正式登上讲台。
“纸上应留墨迹,书山总有知音。处世长存宽厚意,行事惟求无愧心,笑游桃李林。”2000年,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为厉以宁的七十大寿举办了一场别开生面的诗歌朗诵会,厉以宁登台即兴朗诵了自己的这首新作《破阵子·七十感怀》,那份为人师表的自豪与自信跃然纸上。
从未以“诗人”自居的厉以宁,写下了许多诗词作品。自1947年于故乡写下第一首诗起,厉以宁多年来吟诗填词1400余首。他的诗词中,既有山河江海、家国情怀,也有岁月跌宕、人生忧欢。他曾对学生说,自己经历过坎坷,但意志从未消沉,这应该归功于诗词的涵养。
“不求浮华,但求警句”,这是厉以宁对诗词创作的追求。“隋代不循秦汉律,明人不着宋人装。陈规当变终须变,留与儿孙评短长。”这是他作为积极主张改革开放的经济学家的底色。
关注“中国企业家”视频号
看更多大佬观点和幕后故事
[ 推荐阅读 ]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