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律师”人才在律所的发展为何总有瓶颈?
作者 | 蔡爽 智合研究院
来源 | 智合
你的律所有多少“非律师”?
2022年10月,美国知名行业权威媒体Bloomberg Law曾开展过一项针对律师行业“非律师”岗位的情况调研,在受访的199家律所中,有2%的律所受访者认为自己担任了法律运营总监、首席运营官、执行董事等角色。“非律师”的工作在律所的构建及发展过程中占据重要的战略地位,是律所构建商业大厦的重要基础。
“非律师”的岗位有哪些?
诚然,律所内最庞大、最重要的资本是专业律师——律所收入的主要依靠,但律所内辅助律所的“非律师”人员是各大律所“征战沙场”最重要的后勤保卫兵,“商业版图”的拓展不可缺少一兵一卒。
目前来看,行辅人员主要包括传统的行政、财务、人事、风控岗位。近些年随着法律科技、新媒体的发展,IT数据专员、知识管理、运营总监等新新岗位也随之变得更加火热。
以负责律所运营工作的运营总监为例,在中国律师行业蓬勃发展不断革新的当下,律所的经营模式从传统单一,逐步转向多元融合。律所的运营思维也从传统的“一言堂”向专业化、职业化发展。不同于传统企业的运营,律所的运营总监是“法律+运营”的复合型人才,既要对律师行业的特殊性有深刻了解,又要深谙运营之道。
按理说,运营总监在事务所担任如此重要的地位,应该在律所间有了一定的普及度,但是为何不管是在律所已经公开的人员数据又或是公布的招聘信息,运营方向的岗位却远没有想象的那么“吃香”?
意识欠缺+人才难觅+管理机制缺位 → 岗位普及度低
限于管理思维与成本
并非律所没有意识到运营的重要性,而是着实“心有余而力不足”。
“不足之处”一方面是对于成本的控制和管理能力的欠缺,觉得“运营”=“行政”,找一个合适的行政人员兼任即可——这是目前多数律所陷入的操作泥淖之一。同样是律所的辅助角色,行政事项繁琐复杂,但是有头绪、重执行,对于创新、拓展的思维要求偏少;运营工作看重大局观,需要有统筹协调之能力,上至主任、下至客户,都需要对其拟定运营战略,与业务进行配合从而实现由内部系统到外部协调的体系运行。
而很多律所的管理者,将二者混为一谈,选择了更为“经济”的手段——让合伙人/行政主管承担一部分对应职能。
诚然,在目前整体市场活力低靡的情况下,控制成本是各大律所能够继续在竞争中存活的重要手段之一。从律所的角度来看,一个运营总监岗位的效益,短期内无法预估和衡量,也无法将其工作量化至业务创收,对于专业有帮助与否也缺乏直接的数据支撑,多数中小型律所无法像那些资金雄厚的大所一样,有魄力立刻花高额年薪,聘请专业的运营管理人员。
限于人才的稀缺性
“不足之处”的第二点是,即便市场有相应的岗位需求,合适的人才也难以寻觅。
运营总监一职看重的是“合适”。最理想的状态莫过于:了解法律行业的整体趋势,了解律所运转的底层逻辑,有品牌建设的整体思路和新闻媒体的敏感力。
当然现实远没有如此“丰满”,且不说资金受限,这类复合高端人才也是难以寻觅。
有此等才能的律所“自己人”,直接晋升律所合伙人好像更加有“钱景”。从外部企业、商业公司聘请专业的运营人员,那如何从企业管理思维转换到律所,避免“水土不服”,又是另一难点。
配套机制的缺位
在目前绝大多数律所采取的传统提成制模式下,法律运营岗位的支持力度有待加强,许多运营前期问题还尚待解决,整体的配套机制也有待完善。
比如律所是否有专项资金来支持运营人员工资、运营的投入成本;在前期运营暂无成效的情况下,如何量化运营人员的工作成效,并为其定制合适的考评机制及晋升制度。另外律师行业的整体大环境以“创收”“规模”为追求目标,但实际上该等指标与运营管理团队的业绩并无直接关联,那么,矛盾的核心——运营团队没有合理的激励与反馈,律所没有看到直接的运营效果,双方如何将坚持投入、坚持运营赋能的想法持续地、一致地落实下去,决定了律所运营效果的持久性。
再回到“非律师”的岗位上来说,虽然上述问题针对的是运营总监一职,但是其中共性可以应用到律所内很多“非业务”的岗位中。追根究底,缺位的原因不外乎是主观意识的薄弱,客观人才的难觅以及相关配套机制的不完善导致。
重金聘请的“运营总监”到底应该做什么?
那么,运营总监到底应该做些什么?即便有很多律所克服了上面的种种困境,选择了一个合适的运营管理人才,那么如何合理地“使用”,发挥运营职能的最大效益,恐怕很多律所还一知半解。
某区域大所负责律所运营的执行主任,用实际案例告诉我们合理发挥运营职能,能给律所带不一样的品牌飞轮效应。
该律所是某新一线城市的提成制律所,简称为A律所。A律所在2021年花费百万年薪引进一位特殊的合伙人——不是律师的C主任,此举在业内引发了一阵热议。
在当下的情况看来,很多律所虽然设有“执行主任”、“运营总监”等类似席位,但多数任职的管理者往往还是从律师群体选拔。C主任在进入律所之前,是一家专门帮助律师团队进行品牌化、产品化、市场化的创业公司负责人——贴合律所对于“运营”人才画像。但“非律师”合伙人的特殊身份虽解决业务与时间之忧,但是是否能够匹配律所的环境发挥出运营的最大价值,是所内成员对他最大的疑虑。
除了统筹律所的运营管理工作,作为执行主任C主任被任命了两个核心任务——团队化建设与专业化建设。
推行专业化建设最大的难题是,作为提成制律所的C律所,有着传统提成制的统一弊端,所内以团队为据,各自发展,各个团队以业务创收为目标导向,对于律所整体的品牌及发展并不会有过多的关注。
好在C律所从19年便开始推行差异化建设——专业化建设的前期布局,以此所内近一半的团队有了自己的核心业务方向。C主任抓住这一关键点,突破性地创造了“团队路演”这一新颖的宣传模式——选取所内已做好专业化的明星团队,去市区核心区域进行路演,像创业团队一样,走出单位,向大众展现自己的服务产品。一方面借此机会了解大众对于该产品的反响及意见,便于后续产品的升级优化;另一方面让大众更近一步地接触律所,了解律所的文化氛围及品牌调性,突破大家对于律所的刻板印象,吸引客户的同时也吸引同行律师。
活动结束后,除了既有的目标都达成以外,还获得了一些额外的效果——一些原本对此活动持保留态度的团队直接敲开C主任的门表示要参加下一次的路演活动,即便此前他们还在寻找专业化的道路上,路演一定程度上倒逼团队对产品、服务、品牌进行了全方位的提升。
针对专业化建设方面,执行主任也根据律所的实际情况,相对缓和地推进,按团队——专业团队——专业部门的次序逐步迈进。从律所层面的基层做起,建设全所层面的知识管理体系和服务标准,便于打造专业品牌;同时对于业内广泛关注的公共案源的问题通过标准化服务流程、建设业务中台来调控——以团队的专业划分为前提通过中台进行案源控制和分配。另外,在品牌建设层面,成立了专门的运营小组和委员会,针对律师业务、团队、实务层面进行相应的介绍与推广,通过新媒体的方式对各个团队进行孵化、赋能,以打造超级IP团队。
——通过运营赋能律所、团队,通过提升律所的整体品牌力去增加律师的获客能力、议价能力,进而促使团队扩大规模-优化人员结构-优化客户,最后反哺于品牌,形成品牌效应的驱动闭环。
种种措施落地完成之后,所内再无质疑声,取而代之的是更多的律师主动谈论起专业化、团队化,发挥主观能动性去带动团队进行优化。
合理发挥出运营工作的最大效益,从外部看,带来的是律所品牌力的整体提升,律所的战略规划、品牌宣传更有方向和层次,提升了业外业内的整体声誉;从内部发展看,不仅仅是硬件层面的更新,也是所内律师对律所的信任感、认同感与归属感的提升——自己人的坚定不移,才是长久发展第一要义。
结 语
“术业有专攻”,运营工作可泛可精,都取决于领导者的思维和执行者的能力。
更重要的是,不管具体怎么去让这些“非律师”人才发光发热,律所管理层首先得统一对运营的理解与认识,并明确这种运营策略是否与律所发展战略相匹配。然而,现状却是很多律所管理者自身缺乏战略制定的能力,即便其他律所分享成功经验,也不可能在未吃透的前提下照搬——这才是律所内“非律师”发展的顶层矛盾。
但从另一个角度看,如果律所管理者通过系统学习成长为优秀的管理者,这种瓶颈也并非不可打破——2015年起,智合已经成功举办七期律所领导力与发展战略课程(LLMC),目的正是培养具有国际视野、行业前瞻力、战略管理能力、卓越领导力和社会服务意识的律所领导者。
目前,经过重重升级迭代的LLMC-8已经上架,即刻报名,开启从法律人到管理大师的进阶之门。
席位有限,先到先得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