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山打人事件,看得我背脊发凉社会2022-06-10 16:06 这事只要看过上面这个视频的人,恐怕都会气到炸吧?只要有点正义感的男人,都会为这几个男的感到羞愧吧。拿我来说,我真是气得牙痒痒,背脊发凉,恨不得送给他们几颗瓜子,让他们再也横行不起来。当众调戏女孩,遭拒绝后居然行凶,最后还把人打进了ICU。最令人发指的是,还是当着这么多人的面,在明知道有监控和会被人拍摄的情况下,还敢这么干。可见,这几个人是有多么嚣张,俨然就是每日当街调戏妇女的“高衙内”,如果没啥深厚的背景,断不至于敢这样吧?看看那个调戏女孩的男的在干这件龌龊事时的气定神闲的样子,逃不脱就是老手啊,平日肯定没少干这样事,而且很可能此次得手,只是今天碰到了一个硬茬,居然敢反抗了,当然就要恼羞成怒了,当然就要教训教训不听话的女孩了。而且,在他们看来,这似乎是很正常的事,可见平时是怎样的横行霸道惯了。这次总怪不到女孩了吧?人家没有穿裸露的衣服,没有去偏僻的场合,没有单独出行,没有去鱼类性场合,她们只是坐在热闹的餐馆和姐妹吃饭聊天。结果却遭遇这样的“飞来横祸”。所以,别再说什么女孩子要怎么怎么样了,这些打人的人就是人渣和败类,不容辩解。现在网上有传言,打人的男子拿出了300万和解,先给了60万,后来又追加额240万,最终女孩家人答应了。有点常识的人当然知道这肯定是谣言,这个节骨眼下,就算女孩家人想和解,当地警方也不敢,因为这已经是一件全国人民都在关注的刑事案件了。但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谣言,而且还有人会传播、有人相信呢?因为这是有先例的,许多类似的事情,在未得到舆论关注的情况下,很可能就这样私了了。有钱有权的人继续逍遥,受害者拿了钱也就沉默了,毕竟,沉默还有钱,如果对抗,非但没钱,可能还得搭上些什么。相信,这样的经历,很多人都有耳闻,甚至有经历过。如果这事没被曝光,或者没上热搜,这个谣言很大可能也会被坐实。这事幸亏有萤石的监控,而且没有坏掉,最终让这几个畜生的行为大白于天下,证据确凿,其实已经没必要说太多了,唯一的结果就是等待警方将他们全部抓拿归案,将他们都绳之以法。这事给我们的警示是,现在的社会可以说就像一个充满了蒸汽却无处排泄的焖锅,随时都会炸裂。大家出门在外,一定要学会保护好自己。环视周围,我们可以发现,如今,几乎人人都充满了戾气,一点就着,一碰就炸,像火药等着火花。越接近底层社会,越是如此。人们平日里生活中的各种逼仄和不得已,像沤肥一样升腾着无处纾解的愤怒。一个人的坏脾气是个人病,一群人的坏脾气就是一种社会病。我们的暴戾既源自这个社会,又加害于这个社会。刚在群里还看到一个视频,就因为双方的车辆发生了一点刮擦,结果双方就大打出手,最后居然活生生将一个人用汽车碾压至死。类似的新闻经常在网上看到:两个人因为一点无关痛痒的小时,便互相辱骂甚至大打出手。这样的新闻,或者说这样的事情,对我们每个人来说都不陌生,因为它就真实的发生在我们身边。仔细想想,并不是坏人越来越多,而是我们越来越容易发怒,越来越暴戾了。当我们的社会进入互害的模式,每个人都自动把自己归为这个社会的受害者,一种想要报复的心理就这样滋生了。这时候一旦发生不愉快,谁也顾不上体谅对方,就拿眼前的陌生人当成撒气泄怒的对象。 为什么会如此?显然,这里,还有更多需要我们探讨的东西。比如,我们对法律毫无敬畏。为什么越来越多的人愿意以拳头而不是法律来解决争端?相比于充满仪式感的、维护公共利益的法律,很多人更相信私刑的快意恩仇。我们对于权利,公共事务的很多理解,还停留在特别原始的阶段。又比如,我们缺乏最基本的同理心。“同理心”是让人得以真正成为人的基础。它意味着可以与他人“将心比心”,能够“感同身受”。但是我们的同理心太弱了。我们反而更乐于相信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并且以此为荣,认为这就是、也应该是人类社会的准则。而不幸的是,这个世界也用现实某种程度地回馈了他们,让丛林法则显得有效。长此以往,有些人开始相信,自己的行为可以不受约束,从而,弱者和遵守规则者恒久受伤,强者和破坏规则者一切通吃,永不受限。我们对于所有小恶都过于放任。所有侵犯他人尊严的事情,最终都被小事化了地解决掉,从未让人们觉得有些东西是必须要敬畏的,也没有让人们知道,有些事情必须付出比赔偿钱财更大的代价。这就是肆无忌惮的来源。而一旦无所忌惮,恶就会生长。说真的,我们的潜意识里不相信人格的平等,总觉得有些人需要谄媚,而另一些人可以蹂躏。我们都变成了市侩,认为一切都可以购买,而且价格低廉,这其中包括人的尊严。说到底,我们是把人当物品看待了。长期的功利主义经验教导我们,不要以普遍的、平等的方式和所有人交往,而是经过非常缜密的,功利地算计之后,得出的该如何对待一个人的结论,而更可怕的是,这种算计已经成为了一种本能反应,可以随时变得奴性,又能随时成为残暴之人。某种程度上说,这一切都是人们顺从环境的生存主义之下的自然选择。对于他人的物化、漠视,以及对于法律、规则的不屑,都是大环境潜移默化的结果。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戳这里提交新闻线索和高质量文章给我们。来源: qq点击查看作者最近其他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