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访:竹 编辑:K
“白天开三轮,晚上开路虎,走进北下朱,实现财富梦。”义乌江北下朱被称为“中国网红直播第一村”。这里是无数的创业者翻身、实现梦想的天堂,纪录片《野生导演》的主人公源头哥正是其中之一。
2020年9月,导演杨皓走进北下朱村,跟随“野生导演”源头哥在的直播浪潮中沉浮。
源头哥一直受困于“精神追求”与“变现”的矛盾,他在当地因出位的装扮与表演小有名气,怀着一腔执念,立志要通过短视频展现“中国小人物的精神世界”,但始终面临着流量变现的困难境地。“与义乌当地主流的‘9.9元,包邮到家’短视频风格不同,他怀揣着成为‘中国抖音届周星驰’的梦想。将自己的‘使命’倾注于作品之中。然而,随着时间推移,理想的蓝图在资本的大肆入侵下几近渺茫。”《义乌闯客》短片版《野生导演》影片简介这样写道。凹凸镜DOC曾采访到导演杨皓,谈及了《野生导演》的制作和在江北下朱拍摄的感受及经历。凹凸镜DOC:《野生导演》有很多魔幻的场景,这些内容全部真实发生的,还是说有一些是特意的设置?杨皓:《野生导演》所拍摄的内容都是在不干预的条件下进行的,我尝试着通过一种观察式的手段来观察源头哥的人物,在这个特殊的环境中,他一系列行动和事件,跟拍他的创业的走向,都是一种观察上的角度来进行拍摄。凹凸镜DOC:你跟随源头哥拍摄的时候,是怎么说服他的?杨皓:最开始我说我是一个做纪录片的学生,想对于北下朱的创业年轻人进行拍摄。其实他是拒绝的,他觉得很多媒体的拍摄是一种消费,并不会给他带来多少的价值,当我们在逐渐聊起来,源头哥说我拍我的只要不干涉他就行。这就慢慢的打开了一个入口,我们互相也比较诚恳,他也感受到了,后来我们就慢慢的成为好朋友。凹凸镜DOC:你最初这个片名叫《走向春天》,从《走向春天》到《野生导演》感觉会有从一个文艺到更接地气的过程,当时片名这是怎么想的? 杨皓:这部片子是我在去年的9月份开始找到这个题材拍摄,我最开始在接触题材的时候,其实源头哥并不是我的第一个拍摄对象,当时拍摄的第一个对象叫英姐,是一个70后的女性。拍摄她一个月后又认识到了源头哥,碰到源头哥就是影片里在向头泼水的那个画面,我觉得他很有意思,但交流起来很困难。他一点不客气,他也不觉得拿了相机就是权威。他反而问拍他有什么用,他说他有的是流量,就缺钱,能给他钱吗?我说我不能给他钱。后来在非常艰难起步的情况下,我说我是一个学生,要完成我的毕业作品,我不能给你钱,但是我可以跟拍你,你闯荡五年我就能拍你五年,他说那你拍吧,问我想让他演什么?我说我不想让你演,做你自己该干的事,我也做我自己该干的事。 至于片名,这个片名是我在20年的12月份设定的叫《等待春天》,当时我想等到春天来的时候,看源头哥和英姐有没有爆单,有没有变现?结果没有。我当时看到了一丝曙光,他的店起来的时候我感觉成了,就稍微停了一段时间,一直关注他抖音,再一看抖音又不成了。后来我想第二个片名的时候,我的镜头都在关注着源头哥,因为我觉得这个人物很有力量感。义乌这个地方其实它很野生,源头哥他也在拍他的片子,我们两个都是野生导演,因此就有了《野生导演》。 凹凸镜DOC:你怎么看待“野生”这个词?是自由发展吗?杨皓:首先我觉得在取名的时候,人物所面临的所在的环境,它就是一个野生的环境。义乌是中国的小商品之都,物流非常发达。义乌给了很多的底层人,一些所谓的空间能够在这里“野火吹不尽,春风吹又生”的生长。其次是直播带货的一个环境,这些人通过一种所谓的“野蛮”的方式,在虚拟世界里面希望打造出自己的一片天地。“《义乌闯客》是《野生导演》的长片版。这两部作品创作理念不一样。《野生导演》作为短片,主要聚焦源头哥本身,没有体现市场环境和时代样貌,在观众看来可能就是一个小人物的奋斗史。但是创作《义乌闯客》时我重新调整了思路,以源头哥为主,同时增加了英姐等其他短视频创业者的内容,使得人物形象更加丰富多样,也更能反映整个市场环境。”在《义乌闯客》中,短视频创业者各自不同的“闯”的方式,共同反映出了整个带货市场的现状。“《义乌闯客》是我一直坚持的名字。首先,义乌是整个片子故事讲述的背景和环境,短视频、电商是义乌乃至当下社会的热点。而‘闯’代表了所有被拍摄对象的生活状态,就像《野生导演》的‘野’字一样,具有极强的生命力。而‘客’对应的是‘主’。在短视频直播带货的市场里,资本方扮演着‘主’的角色,而源头哥、英姐等短视频带货者处于‘客’的位置。”杨皓导演解释道。从毕业作品《野生导演》到获奖作品《义乌闯客》,杨皓导演回顾这一段创作经历,最大的感慨就是,作为学生,一定要勇于破圈。“我们大多数电视电影专业的学生都会把纪录片作为自己的毕业作品,并且投入了很大的精力和时间成本。我们既然用心在做,就一定要努力并且勇敢地把作品送到一个更大的平台,让它被更多的人看到。如果只是为了毕业,完成后就抛弃了,那么纪录片也就失去了它的时代意义。”杨皓导演鼓励学生创作者利用创作毕业作品的机会积极走出去,“我一开始也不敢投递节展,但是没想到真的获奖了。所以还是要靠作品来说话。作品质量上去了,信心也就有了。在学校的象牙塔里,我们的视野往往较为局限。通过参加一些训练营或者节展,吸收和积累行业经验,不仅可以提升自己的创作信心,也会为整个纪录片行业注入新鲜血液。”杨皓导演认为,纪录片就像一个观察社会、洞察人生的窗口,而现实题材纪录片也是自己较为喜欢的创作类型。“像周浩导演、陈为军导演的作品对我影响就挺大的。我一直希望能够通过纪录片体现人的内涵和深度”,杨皓导演说道。从行业前辈到新生代导演,在这些优秀作品中,纪录片观照社会、表现人生的现实主义精神得以一直延续下来。
凹凸镜DOC
ID:pjw-documentary
微博|豆瓣|知乎:@凹凸镜DOC
推广|合作|转载 加微信☞zhanglaodong
投稿| [email protected]
放映|影迷群 加微信☞aotujing-doc
用影像和文字关心普通人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