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幸福日 | 让人获得幸福的化学元素,怎样能让大脑多分泌?
做了妈妈以后,我更深刻地感受到,儿子能拥有平安幸福的人生是多么地重要。
但到底什么是幸福?实现幸福的关键是什么?为了回答这个问题,我查过不少研究资料。
最著名和全面的可能是哈佛大学对幸福长达75年的跟踪研究。领导这项研究的精神病学教授Robert Waldinger的TED视频,是TED历史上观看人数最多的10个视频之一。
/ 点击观看视频 /
这项研究跟踪了724个人的一生,主要是两个人群,哈佛学生和波士顿贫民窟的孩子。每隔两年,研究者会用各种方法研究每个研究对象,例如让他们填写问卷和接受采访,给他们做身体检查(包括脑部扫描),观察他们与家人的沟通情况,和他们的孩子交谈。后来,研究的对象也扩展到这些人的伴侣和孩子。
从海量数据中,研究得出一个清晰的结论:让人更快乐、更健康的关键是良好的人际关系,而不是很多被研究的人在年轻时更看重的名望、财富或成就。这里的人际关系可以是爱情,也可以是亲情或者友情,关键是亲密关系的质量,而不是有多少朋友,是否结了婚,或是否有伴侣。
为什么人际关系这么重要?脑科学领域的研究能给我们提供更多信息。
一个叫Human Improvement Project(HIP)的研究机构,联合了大量学者,一直在做和儿童身心健康发展有关的研究,尤其侧重脑科学方面。
大量研究涉及到对人很重要的三种化学物质:多巴胺、皮质醇和催产素。
/ NYT /
很多人都知道多巴胺会给人带来快乐,但这快乐往往是短期的,例如人们会从运动、美食、购物、电子游戏等活动中获得多巴胺。但多巴胺会很快消失,如果追求在短期内大量分泌多巴胺,其实会伤害长期幸福,例如研究就发现重度依赖社交媒体、执着于赚钱和购物并不能增加长期的幸福感,反而会造成伤害。
皮质醇则被称为压力荷尔蒙,是大脑面对压力发出的警告信号,适当的皮质醇是好的,激励人行动,但皮质醇过量会带来很多问题,伤害人的免疫、消化、睡眠和心理健康等各个方面,造成孩子的学习障碍,在长期中也让人更容易陷入糟糕的生活和人际关系。研究发现,孩子皮质醇水平较高并不是罕见的现象,这经常是由父母不恰当的教育方式引起的,但如果改善教育方式,可以降低孩子的皮质醇水平。
催产素是真正给人带来长期幸福的物质,而安全的和深厚的人际关系是产生催产素的最有效的方式。从进化的角度看,原因之一是原始部落中那些融入群居生活的人往往活得更长,相关的基因在优胜劣汰中被延续了下来。
换句话说,哈佛的研究结果和脑科学研究结果是一致的:良好的人际关系促进人产生催产素,在长期中让人更幸福、更健康。
/ Brain Rea /
这也或许能帮助我们更理解社会中的种种现象。
高房价、长时间工作和各种人际冲突让很多成人长期处在压力和焦虑中,皮质醇水平可能一直很高,人们长时间刷手机、打游戏,或不断购物,依靠由此产生的多巴胺获得短暂的快乐。但高皮质醇水平和短期内大量追求多巴胺本身就在伤害人,更何况前面这些现象又让人们更少花时间陪伴家人或者和朋友相处,这又进一步伤害人际关系,让人无法产生足够的催产素。这些都让人不幸福。
于是很多父母把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希望孩子能过更好的人生,比自己更有钱、工作更得心应手、有更多自由选择(或许经济独立就可以不用结婚,不用陷入糟糕的婚姻关系),人们以为这样就能少一些压力,能更幸福。但一方面,即使孩子未来更有钱,如果不具备建立亲密关系的能力,可能依然陷入前面讲到成人面临的困境。另一方面,在内卷的教育中,很多孩子从幼儿园开始就承受着巨大的压力,皮质醇水平一直很高,学校的激烈竞争伤害着同学关系,关于学习的争执又伤害着亲子关系。很多孩子告诉我,他们没有朋友,也觉得父母并不真的爱自己。这也就难怪,我们看到越来越多的孩子早早被诊断出抑郁症,甚至自杀,更多的孩子,过得并不开心。
每每想到这些,我就感到无比心痛。
要让自己的孩子获得幸福的人生,有获得幸福的能力,关键不是要让他们考上985或211大学,而是建立深厚的亲子关系,让这种关系成为孩子幸福的一个重要来源,同时也重视培养孩子与别人建立深厚人际关系的能力。
/ NYT /
那怎么才能和孩子建立深厚的亲子关系呢?很多家长可能以为要一起和孩子做些有意思又有意义的事,包括多聊天,又或者误以为自己那么爱孩子,这就是好的亲子关系了。其实真正深厚的亲子关系意味着平等、信任、亲密、理解和尊重,绝不是容易的事。
HIP的大量研究发现,要建立深厚的亲子关系,最关键的其实是在孩子情绪脆弱的时候给孩子帮助。
如何处理情绪是关键。
围绕情绪,人从小需要学习的其实有很多:
人都有哪些情绪?如何认识自己的情绪?
婴儿天生就能识别不少表情,例如开心的或生气的表情。但对情绪更深的认知是需要学习的。人类拥有上百种正面或负面的情绪,非常复杂,例如嫉妒、骄傲、尴尬、失落……以嫉妒为例,幼儿在9-15个月左右开始出现嫉妒的情绪,但要再过几年才能在成人的帮助下去理解这种情绪,而很多人即使成年,都还难以体察埋藏在心底的嫉妒,即使这个情绪对自己产生了很坏的影响。
情绪还分不同的程度,不同程度的不同情绪,不但给人带来心理感受,还会产生身体反应,或在潜意识里指导着人的行为和选择。人在同一个事件中,还可能同时拥有好几种情绪,甚至有些情绪看起来是相冲突的。
认识情绪,不是容易的事。
/ Evan Cohen /
不同情绪背后的深层原因是什么?
准确识别复杂的情绪,能帮我们找到情绪背后更深层的原因。它可能反映着内心的某种需要没有被满足,可能和童年的某些经历有关,可能是让我们了解自己和别人的重要方式。
比如孩子期末考试成绩不好,被爸爸妈妈严厉地批评了。他可能觉得嫉妒,因为爸爸妈妈表扬了哥哥或好朋友;可能觉得担心,怕爸爸妈妈不再爱自己了;可能觉得失望,因为得不到自己喜欢的新玩具了;可能觉得沮丧,甚至绝望,因为觉得自己应该要考好些,明明已经很用功复习了,但没看到效果。这些情绪给孩子带来的压力,常常并不能转化成行动的动力,反而让自己变得不自信,考试成绩更不稳定。
如果这时家长没能识别出孩子的这些情绪,甚至有意否定这些情绪,进一步指责孩子,给孩子施压,这就错过了和孩子建立连接的重要时刻,伤害了亲子关系。
等这个孩子长大了,如果工作不顺,好久没有晋升,妻子羡慕地谈起某个朋友升职加薪,他可能觉得嫉妒,因为妻子看起来很羡慕那个朋友;可能觉得担心,怕妻子会瞧不起自己、不再爱自己了;可能觉得沮丧,因为自己好像没履行好养家的责任,明明很努力了,看不到出路。童年的不自信不断加剧,即使妻子本没有这样的想法,也可能和妻子间爆发大的冲突,进一步伤害亲密关系,这也让他不能理性而公正的思考:自己在工作上到底有什么优势?有什么劣势?怎样通过终身学习一步步成长,扬长补短?
其实上面这些复杂情绪背后又有一定的共性:担心自己不能得到别人的认可,把自信建立在别人对自己的评价之上。换个角度,如果我们帮助孩子认识到自己的复杂情绪,让孩子用积极的心态看待一次考试的失利,不把孩子和别人比较,帮助孩子回到考试内容本身,在轻松的心态下复盘和改进,这不但加强了父母和孩子的亲密连接,也培养了孩子应对压力和人生挑战的心理基础。
应该如何对待自己的情绪?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为什么?
人们常常压抑情绪、因为情绪而自责,或者在忍无可忍的时候爆发出来,最终伤害了自己或别人。
我问过几百个四五年级的孩子们,情绪差的时候会怎么做?孩子们普遍说,“回房间自己哭一会儿”,“假装没事,假装微笑”,“不说话,自己默默调整”。忍着,是学生最常见的应对糟糕情绪的方式,这也和很多研究的结果一致。
很多孩子从小也会被教育,“要勇敢,不许哭!”“不许生气,有什么好生气的?!”
其实关键是,情绪本身无所谓好坏,要接纳自己的情绪,然后用积极的、建设性的方式应对情绪,不做伤害自己或他人的言行。
但什么叫接纳?如何接纳?什么是积极的方式?如何形成习惯,把积极的方式变成本能?这不是容易的事,需要刻意学习和练习。更何况很多人还要祛除因为父母不懂得管理情绪,而对自己造成的不良影响。
我教学生著名的马歇尔·卢森堡博士在《非暴力沟通》这本书中提出的技巧,避免指责、讽刺、威胁、辱骂和命令,用温和而坚定的方式表达自己的观察、感受、需要和请求。一开始学生们常常会说,“太肉麻了,太奇怪了,我不可能这样和爸妈说话。”等慢慢熟悉了这种新的表达方式,很多孩子会感受到它的魅力,感受到自己可以用更平和的方式说“不”,可以尊重自己的内心,善待自己。
孩子需要学习的还有很多,但父母的情绪管理能力更加重要。只要家长改变了,孩子情绪管理的问题都会慢慢改变。家长们情绪管理的问题,是很多夫妻冲突和亲子冲突的深层原因。
很多成人,回想起原生家庭的问题,最难以接受的常常就是大人们的情绪失控和语言暴力,我们希望童年生活中的大人,是温柔的、善解人意的,希望他们能好好讲道理,倾听我们的想法,希望他们不要用指责、辱骂、威胁和讽刺这样的方式和我们说话。但当我们自己长大成人,很多人重复着自己父母的做法,又成为情绪失控的父母。
一个孩子问我:
我的爸爸妈妈经常发脾气,指责我,骂我,我很耐心地等待,希望他们能有变化,但几年了,他们没有一点改变,我该怎么办?
这个问题,和其中流露出来的悲伤和无奈,让我觉得很难过。
我觉得自己是个情绪平和的人,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很难接受别人的负面情绪,我不理解人为什么会因为一点小事就生气,为什么生气后要花那么久才消气,我觉得生气这种情绪是极度糟糕的,人不可能与喜欢生气的人相处。
后来我意识到,真正糟糕的,是生气之后伤害别人的言语和行为,而情绪本身是应该被接纳的。或许作为成人,因为先天性格,或者因为成长经历,你有很多情绪糟糕的时刻,你很难控制自己的情绪,又为自己无法控制情绪而感到更加沮丧、自责,甚至自卑,但你其实可以选择的是控制自己的言行。
接纳自己的情绪,不把负面情绪看成是洪水猛兽; 找个合适的地方,在情绪不好的时候自己一个人待会儿; 情绪不好时做点喜欢做的事,看剧、听歌、看漫画,善待自己; 察觉自己情绪平复的时间,当这个时间缩短了,肯定自己的进步,就算没缩短,也不着急; 别把坏情绪发泄在孩子身上,别说难听的话; 如果已经说了难听的话,在情绪平复后和孩子道歉,承认自己的弱点,表达自己做出过的努力,请孩子帮助你。
作为一个成年人,原生家庭不该是我们难以改变的借口,积极心理学的大量研究告诉我们,人在很大程度上能做出积极的改变和选择。
我回复那个孩子:
这确实让人很伤心,很无奈,我想一些其他的同学可能也有类似的经历和疑问。父母能不能管理好自己的情绪,用非暴力的方式沟通?其实这受到他们的爸爸妈妈的影响,也和他们接受的教育,成长的时代有关系,确实,让一个人改变几十年来的习惯不是件容易的事,有时候我们做为孩子也不得不多一点耐心。但是,即使是孩子,你也应该尊重你自己的感受,坚持用非暴力沟通的方式去表达,让爸妈知道自己的感受应该被尊重。我们不应该因为别人的言行决定自己的选择,我们选择非暴力沟通,应该是因为经过独立的思考,相信它是更好的一种沟通方式。毕竟,最终你们长大了会发现,父母只是影响我们人生的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但不是全部。我们每一个人,都还是可以做出自己的选择,把握自己的命运。
作者:郭兆凡
C计划联合创始人,毕业于清华大学和伦敦政治经济学院。曾任职高盛集团,后从事地震重建工作和教育创新研究。
最新课程
更多信息,请扫右下方二维码,添加客服微信咨询。老学员可向客服小思咨询。
推荐阅读
点“在看”/留言互动
不错过理性的声音👇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