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dian新闻
>
渡十娘|请把孩子当“人”来对待!

渡十娘|请把孩子当“人”来对待!

公众号新闻

做公众号里的《纽约客》

戳蓝字一键关注 渡十娘

转发也是一种肯定


文字|陈瑜

编辑|渡十娘 



请把孩子当“人”来对待!

陈瑜

第一本《少年发声》出版时,我把自己的个人微信号印在了“后记”里,邀请愿意发声的少年们来添加我。在教育的舆论场中,他们的声音不该缺席——我一直坚信这一点。


我从不挑选访谈对象,但可能更需要找个“树洞”来倾诉的孩子,是怀着心事、带着伤痛的,所以这一年多时间里,和我对话的孩子覆盖了焦虑症、抑郁症、厌食症、强迫症、双相情感障碍等青少年常见的心理疾病,其中很多人经历了厌学、休学,采取过自残甚至自杀行为。


基于此,第二本《少年发声》,我把他们的故事集结在了一起。这些个案的讲述背景不容忽视:2021年中科院心理研究所发布《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数据显示青少年抑郁检出率为24.6%,相当于每5个孩子中就有一个有抑郁倾向;而《中国儿童自杀报告》指出,中国儿童自杀率居世界第一对于儿童和青少年心理咨询量的增长,临床一线心理医生和心理咨询师用的词,是“井喷”。


孩子们到底怎么了?他们为什么会这样?他们经历了怎样的痛楚和挣扎?这本书里的每一个字,就是在回应这种种的不解和迷惑。孩子们集体发声,真诚而勇敢地呈现了他们瓦解、破碎和重建的过程。


穿梭于孩子和成人之间,我深感今天中国教育最大的矛盾是:家长和老师试图把孩子打造成一台听话、用功、考高分的“机器”vs孩子们希望被当作“人”来对待,想要被看见、被理解、被尊重。这中间的落差越大,撕裂越严重。


人和机器的区别是什么?机器只讲功能,它存在的价值就是高效完成任务。但人之所以为人,是因为人有情绪、人有感受、人有独立意志、人有自我实现的需要。


这些才是这一代孩子分外在意、格外看重的,因为他们绝大部分衣食无忧地长大,没有物质层面的忧患,他们得以追求心灵的丰盈和精神的富饶。他们会追问:人为什么活着?我为什么要读书?我有什么价值?未来我可以成为怎样的人?……十来岁的孩子,发出这样的叩问,这毫无疑问是社会发展的傲人进步,但遗憾的是,我们成人社会给不了他们满意的回应,依然在灌输“不要输在起跑线上”“读书改变命运”“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


不得不说,中国教育真的配不上今天的孩子!工具化、功利化、世俗化的教育,没法让孩子们买单!


可麻烦在于,浮躁而短视的大人们啊,在这个未来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还要去折断孩子们的翅膀,想方设法把他们嵌入我们自认为最优的发展轨道,去奋力追逐所谓的“成功”,一旦产生任何预期之外的不可控因素,就会焦虑、抓狂、崩溃。


不得已,孩子们成为了承接成人情绪的容器,直到有一天,他们再也接不住了。于是,熟悉的剧情开始了:学习没有动力,整天玩手机,日夜颠倒,封闭自己拒绝沟通,或是跟家长老师激烈对抗。


不要把这一切甩锅给“青春期叛逆”,不是每个孩子到了青春期就必然要叛逆的。如果他的个人成长没有被压抑、内心需求得到充分满足、与教育者建立了良好的沟通机制,那他还有什么叛逆的必要性呢?


那么要继续追问了,面对同样的社会现实和教育现状,为什么有些孩子全方位发展、有些孩子却有各种心理疾病?区别在哪里?


在对全国各地、各学龄段孩子的深度采访中,我有一个发现:有成长动力的孩子,背后通常站着一对支持型的父母,他们有稳定的价值观,不随波逐流,在养育孩子过程中,为孩子注入满满的爱和安全感,欣赏孩子的特质,善于挖掘孩子的潜能,在孩子遇到困难时,给予最温暖的关切和最有力的托举,从这样的家庭中走出来的孩子,充满了发现自我、探索世界的勇气和能量。反之,那些“病”了的孩子,亲子关系几乎都存在问题,很多时候,父母本身就是问题的最大根源,换句话说,在孩子患病之前,他们和父母的关系就已经“坏”了。


我想说,影响孩子健康成长的因素固然有很多,但其中父母与孩子构建什么样的亲子关系是重中之重,如果孩子与父母之间的情感链接足够牢固,那么孩子不会产生毁灭性的无力感和绝望感。现在不是孩子“想不想学”的问题,而是“想不想活”的问题,这绝不是危言耸听。


要知道孩子们曾经给过我们多少求助信号啊,但被心怀执念的大人们统统错过!家长只想抓一味速效药,来搞定孩子的情绪问题和行为问题,遍寻专家问的都是“怎么办”,但真正要紧的是弄明白“为什么”,这些问题背后的真实原因才是一切的症结所在。


一位初中生跟我说:“如果不是真的遇到了问题,谁愿意摆烂?”真的就是这样,每个孩子都是向好向善的,他们起不来,是因为他们陷入了对他们而言巨大的困境。无论在资源、能力、经验方面,孩子的确是弱势的一方,他们都曾想方设法地自救过,他们真的不像父母描述得那么不堪。


如果在这样的时刻,家长们再来火上浇油,依旧漠视孩子们的真实感受,那么孩子们关闭了房门之后,势必会关闭心门,那对父母而言,就丧失了影响他们、帮助他们的机会。


《不被理解的少年》让教育者有机会换一个视角,站在被教育者的立场,去看看这一切是怎么发生的。多少以爱之名的管教,实则在深深地伤害孩子。而对孩子造成伤害的爱,真的称得上“爱”吗?对此,我表示极大的怀疑。退一步说,就算承认这是爱,但把孩子养病了、养残了、养崩溃了,那也足以证明有极大的可能,这种教育的理念错了、方法错了。


大量的案例证明,未成年人的心理问题发展到病理性的程度,如果没有家长的扭转,没有家庭系统的重建,单靠孩子的力量,很难走出泥淖。所以,最关键的补救方式,是重新构筑好亲子关系这个最重要的地基,把孩子养“亲”了,再来谈教育!


请用孩子们能够接受的方式爱他们,不要再把他们当作实现父母目标的工具,比他们取得什么样的成绩重要一万倍的,是他们是怎样的人。


这一代孩子需要被充分地看见、需要被平等地对待、需要被理解和接纳,他们期待和成年人建立亲密稳固的、互相尊重的、共同成长的关系,他们想要真正地为自己而活。


好消息是,孩子们的修复力和自愈力也是极强的,当原来令人窒息的教育方式开始松动,光亮得以一点一点地透进来,他们真的就会像枝桠一样伸展开来,展现出生命本该具有的旺盛活力。


所以,孩子的病症中蕴含着巨大的契机,不要心急如焚地把孩子的状态看作是需要纠正的负面问题,而把它们视为真正了解孩子、培养关系的机会。这样的“脱轨”是在告诉每一个家庭成员,我们都需要改变!——这才算没有辜负孩子们受的苦、遭的罪。


这本书,我依然采用问答的方式呈现,完全保留了孩子们的原话,只在顺序上做些许调整,对相关内容做一些合并。这些表达可能令你震动,的确,孩子们比我们想象中的深刻,也比我们想象中的痛苦。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这次非常荣幸地特邀了著名儿童和青少年心理专家陈默老师对每篇访谈做专业解读,由点及面地提炼出教育中的共性问题,希望引发家长和老师们的关注和深思。


我和陈默老师长期合作,是她在线课程的出品人、制作人和策划人,陈老师在“少年大不同”公众号平台上的系列课程,涵盖了0-18岁孩子家庭教育最棘手的痛点难题,全平台的播放量突破了1500万次。当我在与孩子们的对话过程中,时常会回想起陈老师在课程中的解析,不得不叹服,她真的是太懂孩子了。几十年来,她一直在临床一线为中国家庭号脉,为全国的教师做培训,她在用另一种方式为孩子们发声。


最后,感谢每一位发声的少年给予我的信任,允许我走进你们的内心,倾听你们的心声。希冀这样的声量能够汇聚起来,唤起成人世界的觉醒。

陈瑜

于上海




做更好的公号  做最好的自己

昨日更新:

热文链接:

2022 热文排行榜:


其他:

读完请点"在看"让更多人看到




图片 I 网络

整理 I 编辑 I 渡十娘

清单内容来自 I Sunny

版权归原作者 I 如有侵权 I 请联系删除



生活中

总有些东西值得分享



·十·娘

DES



IGN


发现 I 家庭 I 乐趣


想每天与渡十娘亲密接触吗?

喜欢?粉她!

有话想说:

海外:[email protected]
国内:[email protected]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

戳这里提交新闻线索和高质量文章给我们。
相关阅读
渡十娘|“只要我孩子在,我都可以的”渡十娘|顾月华:我的朋友木心和陈丹青渡十娘|我的ChatGPT体验之一渡十娘|电台里听来的精采人生渡十娘|幽默过日子:想象力渡十娘|寻访美国氯乙烯泄露现场渡十娘|那一年,父母在祖父的灵堂上成了亲渡十娘|爱“犯事”的八十八岁老母亲挺过来了!《文革武斗》《枪击案》的异同渡十娘|耶鲁图书馆,五分钟内斷氧——“保书不保人”令人敬畏渡十娘|除了不能生孩子啥都能的美国男人22~23 岁末年初出行记7: 会友渡十娘|2023: 《阿甘正传》 会不会沦为成年人的“睡前故事”?渡十娘|拜登怎么看自己政绩?真相又是如何?渡十娘|无聊时,我也玩了一下ChatGPT新冠肺炎白肺是什么?有何危险?渡十娘|关于《狂飙》,除了好演员,我其实没啥可说的渡十娘|一场从美国到中国的漫长告别煮屁话禅茶(四)渡十娘|刘文正,卅载避世今散场渡十娘|著名的狗狗Nipper渡十娘|幽默过日子:女为悦己容渡十娘|孩子在美国本土 Summer School 体验的大放松渡十娘|美国法律中的“州权”到底讲的是什么?渡十娘|就这?!春节观影避坑指南之《满江红》渡十娘|小说连载:我的精神,病了 (六)渡十娘|幽默过日子:该不该管闲事?渡十娘|美国人如何在博物馆里进行三观培养渡十娘|穿越上海-巴黎之二月天渡十娘|那个签署了与新中国建交的美国总统选择了临终关怀渡十娘|小说连载:我的精神,病了 (四)渡十娘|俄乌战局新变数:德、美向乌克兰提供主战坦克渡十娘|关于胡鑫宇,我说几句题外话沉睡了两千多年的秦兵马俑渡十娘|有枪安全还是没有枪安全?
logo
联系我们隐私协议©2024 redian.news
Redian新闻
Redian.news刊载任何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文章信息的合法性及真实性由其作者负责,与Redian.news及其运营公司无关。欢迎投稿,如发现稿件侵权,或作者不愿在本网发表文章,请版权拥有者通知本网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