渡十娘|一场从美国到中国的漫长告别
做公众号里的《纽约客》
戳蓝字一键关注 渡十娘
转发也是一种肯定
那是个雨雪初停的早晨,天还黯着。我住的公寓在校园里,与系里大楼的停车场隔一条小溪,步行到系里只需两三分钟。我看到雪地里一个踽踽而行的女生背影,正向着小溪上的木桥行进。她背着双肩包,身穿一件长及脚踝的深藕色羽绒大衣,这是来自南疆的我不曾见过的同学。我后来发现北京来的女同学好像人人一件,没有的也在寻托国内的亲友给带来,想来应是当年北方的流行时尚。也许是后来发生的事情强化了记忆,于青的出场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以致在我的小说里有过反复的投射,成为纪念。
于青当时租住在离我们公寓不远的美国人家里,穿过我们公寓前的停车场去学校,是最便捷的上学路径。大概因她一直都未曾出现在轰隆隆来去的中国同学中间,于青在雪地上目不斜视一路前行的形象,给人一种孤高的感觉。想起同学们谈到她时,口气里多少带点难抑的艳羡,我对她更好奇起来。
八十年代的中国刚经历了文革的十年浩劫,经济崩溃,人们的物质生活非常贫穷。中国自费留学生若拿不到美国学校的资助,就要靠假期或课余时间打工挣钱去支付对那个时代的中国人简直是天文数字般的学杂费,身心备受煎熬。而北京姑娘于青幸运地投在了NASA(美国航天航空总署)在电机系的超大型集成电路研究中心主任、爱达荷大学的大教授麦奇门下,学费获全免之外,每月还有近九百美元的生活费,让我们这些被美国人称作来自“共产中国”的穷留学生们想不羡慕都难。在于青之前,能在电机系这种热门科系里拿到资助的中国留学生可谓凤毛麟角,更别说成为校长都要让其三分的大教授的研究生了。
我在系里与于青正式相识。她身高约有一米七十,齐肩直发,举止很有些男子气,结实高壮,是我心目中典型的北方姑娘的样子。我在南方算高个子,自幼身高在同性里总是超过平均线,可一到美国就发现不仅美国人牛高马大,系里中国同学又以北方人居多,那些北方女生们不仅比我高大,还很泼辣干练,气场又大,让新来乍到的我总有些跟不上的感觉。虽然大家年龄差别并不特别大,她们却多半已在中国就结了婚,一个个不是忙着要接先生来团聚,就是一门心思经营小日子,脑子里想的都是怎么在美国找工作办居留,带着很重的烟火气息。于青虽然看上去有假小子的派头,可毕竟待字闺中,跟系里风风火火的女生相比,说话声音要轻得多,有一种女孩气,让我有好感。我刚从中国来,对美国一无所知,喜欢穿印着卡通人物的衣裳,头上别着各色发卡,虽口袋空空,仗着年轻,总觉得牛奶面包都会有的,整天没心没肺地傻乐,可能也让于青有认同感,所以见到总愿跟我多聊几句。系里那会儿跟她最要好的女生是上海姑娘小胡。上海交大毕业的小胡当时已经订婚。她的未婚夫是她父亲的学生,已在加州工作。小胡一门心思就是快点念完学位去加州,在系里也很少出现。说起来,我还是在小胡手上第一次见识了订婚钻戒,好不惊艳。这是题外话了。
出事路段一带的美国95号公路环境
于青在新年过后就去普尔曼上班了。她买了一辆咖啡色的二手丰田双门小跑车,看起来很拉风,意气风发地一脚跨入了美国白领生活。于青决定仍住在莫城,一是她的同学朋友多在莫城,二来虽说华盛顿州立大学规模更大,学生更多,但普尔曼那小城却更为乏味,连个像样的购物中心都没有,普尔曼的居民若想逛个有点档次的店子什么的,还得开车奔莫城来。两座大学城之间主要靠一条双向道的高速公路连接,两边是连绵起伏的缓坡地带,春秋天里的麦田和野地风光十分迷人。她每天油门一蹬,小跑车在这样的风景里穿行十来分钟就能上下班,很是惬意。
上班后,于青的经济条件大为改善,跟我们这些穷学生不可同日而语。只隔几周再见到她,不说鸟枪换炮,也真是旧貌换新颜了。九十年代初期的美国,白领上班的着装还很有讲究,高科技公司里人人中规中矩,像今天这样穿着牛仔裤T恤大球鞋上班的人绝无仅有,女生还都要着裙装,这风气在相对保守的美国西北部更甚。于青一改在校时的简朴衣装,穿起漂亮的西裙和衬衣,配上呢大衣,足蹬高跟鞋,还化起了淡妆,有了点白领熟女的味儿,引得对时尚从不乏兴致的我真诚地夸赞。于青听了很高兴,总说什么时候约了一块儿去逛店,帮她挑些衣裳。我当然总是连声应允。
做更好的公号,做最好的自己
昨日更新:
热文链接:
2022 热文排行榜:
其他:
读完请点"在看"让更多人看到
图片 I 网络
整理 I 编辑 I 渡十娘
清单内容来自 I 陈谦
版权归原作者 I 如有侵权 I 请联系删除
生活中
总有些东西值得分享
渡·十·娘
DES
IGN
发现 I 家庭 I 乐趣
想每天与渡十娘亲密接触吗?
喜欢?粉她!
有话想说: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