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间玩手机容易抑郁?这是有证据的
半夜总玩手机、喜欢开灯睡觉……这些习惯,可能与抑郁症有关。虽然白天晒太阳可以缓解抑郁症,但越来越多的研究认为,如果长期在夜间暴露于光线下——无论是照明灯、手机或者电脑屏幕,人出现抑郁症状的风险都会提高。
长期暴露于夜间光线下容易抑郁 | 图虫创意
2020年,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和合肥学院的研究者曾在《自然·神经科学》杂志上发表论文,他们在小鼠身上找到了这种现象的调控机制。
生无可恋的小鼠
研究者首先测试了小鼠对于夜间光线的反应。实验组小鼠每天晚上都要接受两小时的蓝光照射,对照组小鼠则在白天接受照射;三周之后,它们都要进行“强迫游泳”和“糖水偏好”测试。
这两项测试常用来检测小鼠是否出现了类似抑郁的症状。好比于人类面对危险失去求生欲,面对炸鸡可乐都无动于衷——如果小鼠出现抑郁症状,它们在进行“强迫游泳”测试时,放弃挣扎停留不动的时间会明显增长;面对普通水和蔗糖水,它们对糖水的偏好也显著下降。
如果快乐水也不能让你快乐了 | Pixabay
结果发现,相比于白天接受光照的小鼠,夜间光照的小鼠的确表现出了这些倾向,出现了类似抑郁的症状。
大脑里的调控机制
进一步的研究发现,这种现象与小鼠视网膜的一种神经节细胞有关。这种神经节细节具有可以感知光线的黑视蛋白,能够将光的信号传递到大脑的背侧缰核周——这个区域的神经元,会随着小鼠昼夜节律的生理状态而发生改变,在夜间更加兴奋。它进一步激活了伏隔核,这个脑区被认为与情绪相关,在奖赏、安慰、快乐、恐惧等活动中起到重要作用。
相比白天,夜间的光照通过视网膜上的神经节细胞,更容易激活背侧缰核周,进而激活伏隔核,诱发小鼠的抑郁症状。
自然环境下,小鼠可能通过回避光线,不让自己被天敌发现 | Pixabay
研究者猜测,自然环境下,这条神经环路可以让小鼠遇到夜间灯光时产生负面情绪,从而回避灯光,降低被发现和捕食的风险。如果人类也被类似的机制调节,那或许是祖先逃避危险的本能,让我们如今在夜间玩手机时容易出现抑郁的症状。
目前,这项研究还不能直接推及到人身上。小鼠与人不同,它们昼伏夜出,光本身对于它们就是厌恶性的刺激;而且,小鼠抑郁症状的检测也仍然有很多争议。不过,考虑到皮层下环路在哺乳动物中的保守性,这些发现可能也与夜间光照对人类的心理健康影响有关。
参考文献
作者:Insulindian
编辑:麦麦
一个AI
不爱喝快乐水倒是可以减肥。
本文来自果壳,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如有需要请联系[email protected]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