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玩手机到底怎么管?小心方式不当,让手机成了坏人的可乘之机
点击名片,关注我们
支持童行,请:
进入公众号主页-右上角点击“...”-星标
我们,从此不失联!
本文看点:
你会控制娃玩手机吗?
我想绝大部分家长都会和我一样,给出确定一定以及肯定的回答。
可是,你知道吗,限制玩手机这件事虽然正确,但不恰当的管理方式,不仅不能让孩子养成好的使用习惯,甚至可能激发孩子更强的欲望,为坏人提供可乘之机。
周二
思维 🌏
全文共3385字,阅读时间9分钟
🌿🎨🌏
女儿参加的性教育训练营上,老师问了这样一个问题:“如果有一个叔叔/阿姨跟你说,我给你糖果,让我摸摸你,可以吗?”
在场的小朋友齐声大喊“不可以”。
老师接着说:“如果叔叔/阿姨跟你说,我给你买手机,让你玩游戏,让我摸摸你,可以吗?”
几个孩子倒了阵营,回答说“可以”。
老师问,为什么可以?孩子答,我爸妈不让我玩手机,他让我玩。
旁听的父母有的乐了出来,我却在心里犯了嘀咕。
控制玩手机,多正常的事儿啊,怎么还成了坏人诱惑孩子的工具呢?一个手机游戏,怎么就能让孩子愿意牺牲身体去交换呢?而且,为了不被利用,是不是以后都不能管孩子玩手机了呢?
潘多拉效应:限制激发欲望
关于潘多拉,我们都知道她打开盒子后,把疾病、灾祸带来了人间。但潘多拉为什么要打开盒子呢?
传说,普罗米修斯盗取了天上的火种到人间,宙斯为惩罚人类,命令众神共同创造了一个完美形象的人类女人潘多拉,送给了普罗米修斯的兄弟伊皮米修斯。与此同时,众神送给他们一个盒子,作为新婚礼物。
伊皮米修斯知道,众神送的礼物的不一定是好东西,便阻止潘多拉打开盒子。但潘多拉好奇心非常重,不断地想要看看众神送的到底是什么。
有一天,潘多拉的好奇心战胜了一切。等伊皮米修斯出门后,她打开了盒子。从此,人间变了模样。
在这个故事中,伊皮米修斯千方百计地阻止潘多拉,时时提防她打开盒子,不仅没有达到想要的结果,还使潘多拉好奇心越来越重,想尽办法也要看看盒子里的东西。
心理学家借用这个故事,把越是不让做,越是想要做的心理,称为“潘多拉效应”,也称为“禁果效应”。
之所以会产生这样的心理,是因为探究周围世界的未知事物,是人类普遍的行为反应,如果对一件事物作不说明原因的简单禁止,会让这件事物有区别于其它事物的特殊吸引力,使人自然地将更多的注意转移到这件事物上。
对于孩子来说,手机游戏本来只是周围众多有意思的东西之一,也许没有多么重要,但当家长下达限制令,反而让它成了屋子里的大象,越是想要忘记,就越是印象深刻。最后,变成了对于孩子来说,无比渴望,甚至可以付出代价去交换的东西。
破除潘多拉效应:
我们也无需时时满足
我们都不希望孩子有被人拿捏的软肋,更不希望孩子付出自己的身体权去交换某一样东西,但这是不是意味着我们对孩子任何想法都应该满足,以防止产生潘多拉效应呢?
并非如此。降低孩子对某一件事物的执念,我们可以有很多种方法。
拔掉心里的草,种上美丽的花
如果把孩子的内心比作一片园地,这里终归是要生长出东西来的。如果我们希望这里百花齐放,风景秀丽,就需要做一个好的园丁,为它种上美丽的植物。
孩子喜欢一件事情,原因其实很简单,那就是他看起来比其他东西好玩,有意思。不希望孩子玩手机游戏,最好的方法就是帮助孩子找到比手机游戏更好玩的事儿。
春节假期,我回老家的时候带了一套益智积木玩具。当时,正好十五岁的侄子也在家。平时,因为玩手机他没少被唠叨。
那天,我拿出来这套积木,他很好奇地打开试了试。这一玩,就停不下来了,他跟我说,这个比手机还好玩!
相比于手机游戏,身边其实有很多有意思的事情。
对于小龄宝宝来说,和父母的互动游戏,比手机更有吸引力,我们不需要任何道具,哪怕就是你追我赶躲猫猫,孩子就会乐在其中。
而对于大一些的孩子,同样有很多有挑战性、又有趣味性的事情比手机更能吸引他们。就比如那一款积木,我都没想到,能得到“比手机更好玩”的评价。
因此,解决玩手机的问题,与其想办法强制孩子放下手机,不如用更有趣的事情吸引孩子,打破孩子“手机最有趣”的认知印象,主动选择远离手机。
正如这句话所说,要想拔掉孩子心里的草,就要给他种上美丽的花。如果我们只关注于除掉杂草,而没有播种新的植物,结果只会是野草一茬接一茬地生长。只有当其他植物替代了杂草,才能彻底改变杂草丛生的局面,让它变成一个百花齐放的盎然之地。
讲原理摆需求,主动坦诚沟通
在潘多拉的故事中,由于伊皮米修斯并不知道盒子里究竟装的是什么,所以他没办法向潘多拉解释明白,只能想尽办法阻止她打开。
试想,如果伊皮米修斯知道盒子装的是人间的灾祸,并清楚地告知潘多拉,她还会怀着巨大的好奇心去打开吗?
答案应该是否定的。
一件事情吸引我们,很多时候是因为我们不了解它的原理,被它牵着鼻子走。
比如,任何一个手机游戏,都基于人的心理做了奖赏、反馈等设计,让人愿意一步一步跟着走,甚至陷入其中不能自拔。
当我们不了解其中的原理,可能会不明所以,任其摆布。如果我们知道了自己每一步都在被“算计”,目的就是要让我们离不开,那在使用过程中,便会有更多的察觉,更容易摆脱被控制的局面。
所以,除了简单地阻止和限制,我们可以结合孩子的理解能力,让他慢慢了解游戏设计的原理,以及我们是如何被控制,帮助孩子察觉自己,培养抵制“被控制”的能力。
除此之外,作为家长想要阻止孩子玩游戏,背后的动机更多的是我们的需求。
手机游戏会让孩子玩物丧志,学习成绩下降;老是用手机会影响孩子视力,加深近视。这些担忧,不管是否正确,它都不是孩子的担忧,而是家长的担忧。
当我们有了这些担忧,就需要跟孩子坦白地表达出来,而不是把自己的担心化作对孩子的指责,变成“你怎么整天就知道玩游戏”“眼睛还要不要啦”。
坦诚是与孩子沟通的最重要的基础,当我们把事情的真相告诉孩子,孩子才能有形成自我判断的机会;当我们把自己的真实感受告诉孩子,孩子也才会愿意调整行为来照顾我们。这些效果,是靠指责所无法达到的。
共同制定方案,引导自我管理
无论是作为学习工具,还是娱乐工具,电子设备已经是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了。
所以,我们需要认识到的现实是,即便我们作出了很多努力,给予孩子高质量的陪伴,也不代表我们可以把电子设备完全赶出孩子的生活。
因此,我们需要解决的问题,不是如何杜绝,而是如何引导孩子合理地安排使用时间。
面对这个问题,相比于要求孩子绝对服从,共同协商、协助管理是更适合的方式。
一方面,我们可以和孩子商量确定每次的使用时间。
需要注意的是,这里的“商量”是真的商量。也就是,孩子可以讨价还价,我们也可以作出折衷让步。而不是披着商量的外衣,给孩子下达命令。
之所以要和孩子商量,不是说要屈从于孩子的意愿。而是在商量的过程中,我们都可以充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一起寻找能够满足双方需求的双赢办法。
更重要的是,一旦孩子认为,这个决定是自我意愿的表达,执行起来也会更主动,为后续收回设备减少了很多拉锯的时间。
另一方面,孩子需要我们协助来完成自我管理。
我见过这样的情况,孩子问家长要手机,家长说,上一次你答应了20分钟,结果根本没有按时还回来,我不相信你了。
我们都希望养育一个自律的孩子,但是自律并不是天生就有的能力,它需要引导和培养。
虽然前期我们在电子设备使用时间上听从了孩子的建议,但同时也要意识到,孩子的发展水平决定了,“不自律”是很正常的。
我们需要通过提醒来帮助孩子按照我们的约定使用电子设备,履行之前作出的承诺。这并不是接受孩子不自律的现实,而是帮助孩子完成自我管理的必经之路。
每一个问题的解决,孩子习惯的养成,都不是靠一刀切的是非标准能达成的。它需要我们了解孩子,理解孩子,找到看似不直接,实际更靠近根源的解决方式。
这种方式可能看起来没那么快,但对孩子的成长来说,是帮助他成长为一个独立的人的更好的方式。
解决一个问题,不应该是靠压制和训诫。培养一个孩子,关键在于启发和引导。
让孩子养成好习惯,形成好性格,拥有自我分辨、自我驱动的能力,是一个很漫长的过程。但只要家长愿意去起一个好头,从正确的方向出发,就一定会有成效。
如果您不知道该如何引发孩子思考,最终长成一个独立自主的人,那可以了解一下童行的通识教育,它会带给孩子更多的自驱力!
下方扫码,仅需1元,在童行「共学营」,可以体验童行的四大核心课程。您可以了解,通识教育是如何启发孩子的思维能力,拓展孩子的眼界,引发孩子自主思考和学习的!
作者 | VIVI
6岁女孩的妈妈
努力在与孩子的对话中寻找自己
支持童行,请:
进入公众号主页-右上角点击“...”-星标
我们,从此不失联!
互动话题
你平时会控制孩子玩手机吗?你又是如何帮助孩子养成好习惯的呢?欢迎和我们留言分享你的经历和想法!
如何搜索文章
在公众号文章列表页面,点击右上角🔎处,输入关键词,可搜索过往文章。
拓展阅读
✏ 投稿 | 欢迎投递原创稿件,来稿请投邮箱:[email protected]
📖 转载 | 后台回复“转载”,获取授权方式
童行书院
系统性通识教育
长按关注 一起童行
点击“在看”,与好友共享!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