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 | 映客更名“映宇宙”背后,奉佑生的直播故事要出“新番”
文:沈思涵 石丹
ID:BMR2004
元宇宙世界又出现了一位“新玩家”。
2022年6月15日,映客互娱有限公司(3700.HK,以下称映客)正式宣布将公司更名为“映宇宙集团有限公司”(英文名称Inkeverse),业务全面向元宇宙进军。同时,映客还宣布虚拟人“映映”为映宇宙品牌代言人。
图源:wind金融终端
按照映客董事长奉佑生的说法,更名基于几方面的综合考虑。“此前社会的普遍认知是,映客和直播有强关联性,但目前直播只是集团体系下的产品之一。映客已经成立7年,在新的趋势下,集团需要有更适合的品牌名称代表集团对外的形象,而不是用具体的产品名代替集团名字。”
这不得不让人联想到2021年10月Facebook正式改名为“Meta”,从而吹响了其全面转型元宇宙的冲锋号。同样在社交领域打拼多年的映客,似乎也在用更名一事表明自身转型元宇宙的决心。
但元宇宙毕竟还是一个不确定的风口,在技术尚未成熟、产业尚未完善的情况下,转型元宇宙难免存在着争议和风险。年轻的映客选择在此时讲起新故事,能否博得资本市场的好感和认可?
加速第二次“转型”
正如奉佑生解释的那样,对于普通人而言,他们对映客的认知仍然停留在“映客直播”这款产品身上。但或许是有意与直播“解绑”,映客正在加快转型的步伐。
近两年来,映客围绕着互动社交的发展方向,在社交和相亲等方面孵化出20多款APP。其中,主打兴趣社交的“积目”、视频相亲的“对缘”以及瞄准新城市青年的相亲APP“超级喜欢”,均已经进入商业化阶段。
事实上,除了以上提到的主力产品外,映客在其他细分社交领域也做出多个布局。例如在2021年,当语音社交掀起一时热潮,映客随即推出“对话吧”APP换取了用户增长;2022年,全民“露营热”开始兴起,映客也借机推出了觅野camp这类更为垂直的小众产品。
近些年,映客试水过的赛道包括但不限于视频版趣头条、语音交友平台、二次元交友社区、老年人社交产品等一系列产品。
通过不断的业务尝试和扩展,目前映客的业务布局已经从最早的直播业务延伸到直播、相亲以及社交三大板块。据2021年财报,其中社交产品带来57.4亿元的收入,营收占比达62.6%;相亲产品营收为6.14亿元,营收占比6.7%;至于曾经的主业直播产品,其营收为25.6亿元,营收占比27.9%。
可以看到,相比起被人熟知的“映客直播”,映客如今更多的是依靠社交产品立足。但和其他玩家不同的是,映客在社交领域主要侧重于陌生人社交方面,尤其是以“婚恋社交”类产品为主。
然而,在陌生人社交这条赛道上,陌陌、探探长期靠着数亿月活把持着行业头部地位,Soul也以所谓“灵魂社交”的定位后来居上,映客要想在陌生人社交赛道上拔得头筹,难度可想而知。更何况,随着政策监管趋紧,陌生人社交的商业模式也在遭受极大的考验。
因此,从直播延伸至社交的映客,或许是时候进行第二次业务转型,从而抓住新的市场机会了。而2021年元宇宙风口的出现,恰好让映客看到了进场的契机。
“一个企业做决策,是会收集很多行业趋势变化的信息,我们从web 2.0的互联网产品做起,同样也会思考互联网下一代的趋势在哪。现在来看可能是元宇宙,因为它是比现在的互联网市场大不止10倍的市场。”映客公司相关负责人向《商学院》记者表示。
在映客看来,元宇宙是互联网的下一代演进方向。自2021年以来,中美两国众多的互联网企业纷纷布局元宇宙,其中不乏一些知名的互联网大厂如Facebook、腾讯。但映客并未在元宇宙概念最热的阶段入局,其选择此时更名映宇宙,或许背后已经做足了充分的准备。
“映客更名未必是为了蹭元宇宙的热度,而是想要跳出直播的固有人设,从而多元化地发展自身业务。毕竟,当下的映客在直播领域已经越来越跟不上趟了,此刻再不改弦更张、寻找可以构架在直播之上更大的设定,难免被淘汰。不过,此后的发展尽管元宇宙化,其基础构架依然是发源于直播,能否找到差异化的突破点,还要看映客后续的战术动作。”TMT产业时评人张书乐指出。
如何布局元宇宙?
既然宣告向元宇宙进军,那么映客又将如何具体布局,跟其他平台相比又有何不同之处?
此前,映客已经发布了偏向元宇宙概念的KTV系统“全景K歌”。其通过3D技术还原了K歌包房,支持沉浸式K歌和互动,未来还将与VR等虚拟现实设备结合。目前,该项功能已植入了映客直播APP当中。
映客另一款元宇宙社交产品是“情侣星球”。其定位于面向情侣的恋爱产品。情侣用户配对成功即可创建两人的私密情侣空间,之后将支持虚拟装扮和一起养宠物、唱歌、看电影、游戏等场景。至于面向欧美地区Z世代用户的3D虚拟形象社交产品“The Place”,据COO侯广凌介绍,该产品仍处于开发阶段,不久后将会上线。
这些均是映客对于元宇宙社交的试水之作,以用户最基础的诉求作为出发点。其不同点则在于,早前映客的产品是基于web 2.0设计,而新的元宇宙产品则是基于web 3.0进行开发,试图重塑原来的产品结构和产品形态,甚至包括社交和互动的模式。
谈及元宇宙产品的布局时,映客相关负责人向记者表示:“我们的目标就是在原有社交优势基础上,全面加大对元宇宙科技元素的融入,突破次元壁,创建出无数个社交新次元的矩阵式小星球,用全新技术搭建更丰富、多维的社交场景,满足用户更细分的社交需求。”
当然,作为新出现的元宇宙产品,其形态仍在初期阶段,后续是否会持续开发,仍要看用户以及市场的反馈而定。
对此,奉佑生亦曾坦言,“元宇宙是要放长远看的,周期可能10年、20年甚至长达30年。目前刚开始的第一阶段,很多东西只是在模糊的概念中,很多硬件的基础条件、网络技术还不那么成熟,现在很多元宇宙产品还是缺失了很多功能。所以在此过程中,我们会保持对元宇宙方向的强烈追求,不断依据现实硬件和网络情况迭代。”
互联网观察家丁道师同样指出,“目前在技术手段上,并不具备构建元宇宙的技术基础。不论是BAT等互联网大厂,还是其他企业,都在布局元宇宙,但相关的技术生态体系还有很大的进步空间。”
如果说现阶段看元宇宙布局还处于早期,是因为当前的硬件设备和带宽处理能力不足以支撑元宇宙产品体验的话,那么作为元宇宙的入局者,或许可以考虑首要解决用户的“沉浸感”需求。不论是映客推出的“全景K歌”,还是“情侣星球”,其实都是希望满足相关用户对于社交的沉浸式体验。
在张书乐看来,“元宇宙作为一个概念框架,最基础的入门就是沉浸感,而非VR或AR技术。因此,类似于虚拟K歌直播间之类的概念产品,都可以先期开发和谋求和自身产品的嵌入,引导用户形成习惯和黏性,后续依靠技术飞跃实现VR和AR设备和平台的普及化,再真正装入元宇宙之中即可。在元宇宙体验并没有真正有效落地的当下,这样的打法是有合理性与必要性的。”
曾经的“直播故事”
尽管秀场直播已经代表着映客的过去时,但不得不说,映客如今所取得的成功,与当初押注直播风口有着必然的联系。
2015年的某一个夏天,经过连续半个月的团队开发,映客第一款产品“映客直播”APP正式上线。彼时,秀场直播正值风口前夕,欢聚时代、天鸽互动分别奔赴纳斯达克和港交所IPO。对于刚刚成立的映客来说,当时并没有想到未来有一天能够上市,团队只是想着怎样才能活下去。
“最开始做直播时,我们团队也就几十个人,能做的事情就是把直播这个业务做好,当时同时有几百家公司在竞争,我们把这个赛道定义为要赢下来才能生存下来。”映客相关负责人向记者坦言。
就在2015年9月,映客内部曾经开过一次降薪会议,会上奉佑生表态,要求全体员工集体降薪20%,为的就是让外部投资的500万元资金可以“再多花几个月”。谁也没有想到,随着2016年“千播大战”来临,刚成立不久的映客成为了资本追捧的对象。
2016年春节前后,映客一下子融到8000多万元。在投资人的建议下,奉佑生决定把所有的钱都花在打广告上。同年3月,映客成为BIGBANG中国巡演的冠名商;8月,在里约奥运会期间,映客邀请苏炳添、张培萌等四位运动员上直播,并与央视合作,在全国7个城市、10多个广告屏幕同步播出。
如此豪气的“广告轰炸”起到了显著的效果。截至2016年8月,映客的注册人数已经达到1亿。不仅如此,在上线8个月后映客直播累计用户充值额破亿元,11个月破10亿,19个月破50亿,扩张速度可谓惊人。
在这场没有硝烟的“千播大战”中,映客是其中的一位胜利者。然而,随着秀场直播乱象迭出,2017年,上百家直播平台陆续关停,直播带给投资人的想象空间似乎也触碰到了“天花板“。
直播平台的火爆,只经历了短短一年左右时间便开始显露出疲态,而映客直播也凸显出盈利模式单一、付费用户增长放缓的迹象。要想再获得一波增长,或许上市是一个较为可行的办法。
2018年7月12日,映客正式赴港上市,成为“港交所娱乐直播第一股”。一个月后,映客公布了上市后首份财报,数据显示,2018年上半年映客整体营收22.81亿元,同比增长17.9%;经调整后纯利润为4.09亿元,同比增长21.8%;月活跃用户达2638万人次,同比增长30%。
值得一提的是,在映客上市前夕,奉佑生曾经表达过这样一个愿景:“在未来,映客将探索直播+电商、直播+艺术、直播+体育、直播+教育、直播+客服等多种互联网商业模式,试图改变人们既有的生活方式。”
在他的设想中,未来人人都可能会有一个映客号,就像今天大多数人都有自己的微信号一样。只可惜,如今看来这样美好的梦想,最终并没有实现。
但奉佑生并不需要对此感到遗憾。毕竟,成立七年的映客已经走出了过往直播时代的桎梏,在社交领域踏出了一片新的天地。至于未来在元宇宙的世界里,映客又能给外界描绘出一幅怎样的图景,还是留给时间揭晓答案吧。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