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dian新闻
>
如何理解上海人

如何理解上海人

社会
中国著名的颜值博主、华中地区首席中年大帅比、集智慧与英俊于一身的卢彦祖曾经说过:
每个地方的人,都是被当地的地理经济所驯化、所塑造的。具有共同特性的本地人,是当地地理与经济的共同产物。当地人因共同依赖统一的经济链,因此形成了相近的语言、生活习惯、思维方式,习惯不断流传凝固,便成为当地文化。
这句话适用于任何地方的族群。
今天,我们要用这套理论,来剖析一下性格鲜明的上海人。
要了解上海人,就要知道上海人所处的地理经济环境。
上海这片陆地形成的非常晚,五六千年前时,长江口还在今天的镇江扬州一带,海岸线则在今天的江苏省常熟市支塘、梅李、太仓、嘉定外岗、金山漕泾这一线。
那时候的上海,是一片由于长江泥沙和海潮相互作用形成的堤岸,别说人了,连个鬼都没有。
一直到唐代时,由于长江沿线森林几百年被破坏,造成大量水土流失,长江口泥沙积沉,今天上海市区的大部分,才成为陆地。
在别的城市已经历千年历史的时候,上海的陆地才冒出来,可见上海的历史是十分短暂的。
隋代时上海这只有2万渔民居住,唐末约有10万,渔民们捕鱼的工具叫“扈”,也叫“沪”,于是这个“沪”,就成了上海的简称。
上海陆地刚形成时,土质松散,都是淤泥和沼泽,不适合建城市和港口,所以古代江南的中心是扬州。
古人选扬州做江南经济重镇,跟我们今天选上海是一个道理,就是因为古代长江出海口在今天的镇江、扬州附近,加上南北交通要道京杭大运河的加成,扬州占据天下水路交通最中心,扬州想不富,古人都会摁着它的头叫它富。
上海土地晒扎实后,751年才有了华亭县,南宋991年因松江淤积,船只能停在支流一个叫“上海浦”的地方,才正式设上海镇,元朝时,这里升级为松江府上海县,整片上海地区,人口也逐渐增多。
元朝时,上海童养媳黄道婆,因为被家里虐待,跑去海南生活了三十年,从当地黎族人手里学会了棉纺织技术,老年回到松江府传授并升级技术,使上海成为棉纺织重镇,松江正式发了财,成为江南七府之一,排名全国前十六大城市。
黄道婆是妥妥的扶贫小能手,帮助上海从乡下穷地方,升级成了大城市。
到明清时上海逐渐积累些家底,家里头更阔气了些,上海人才开搞城建,所以今天上海市的文物古迹,以明清时期为主。
明清时因为常年海禁,只开放过漳州和广州,上海主要靠纺织业过过小富生活,并没有走向大富,后来突然大富,是因为第一次鸦片战争。
英国人在1842年第一次暴打满清后,双方签订《南京条约》,将原来只有广州一处对外通商,改成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五口通商。
《南京条约》的巨大影响,我在《燃烧的天国》也讲过多次,外贸生意从广州一家通吃改成五家分吃,通往广州的江西赣江、广西西江两条传统贸易线崩盘,无数苦力迎来失业潮,从而为太平天国的壮大提供了大量生力军。
常读我们文章的读者,知道长江对中国的重大意义,而上海因为位于长江出海口,本来就是中国地理上天下第一的好位置。
以前没发大财,不是家里条件不行,是朝廷不允许上海做外贸生意,现在洋人把朝廷打服了,上海可以搞外贸了,那巨大的潜能就会迅速爆炸。
1843年,上海正式开埠,马上超越广州,成为全国贸易中心,财源滚滚而来。
以茶叶和生丝出口举例,开埠后,1846年上海出口的茶叶占全国七分之一,1853年上海就占70%,1846年上海出口的生丝贸易还和广州打平,1865年上海生丝贸易已经是广州的四倍。
从某个角度上来说,当代上海能拿到第一桶金,确实要感谢洋人的努力。
从这里开始,上海人就开始跟洋人难舍难分的纠缠史。
洋人们为了能在上海拥有更多特权,要求划出地盘搞租界,1845年11月有了英租界、1848年有了美租界、1849年有了法租界。
1863年英美租界合并,叫公共租界,租界不断向外扩大蚕食,到1914年时,法租界东至黄浦滩、西至徐家汇、南至人民路、北至延安东路,面积1.5万亩,比初设时扩大了20倍。而公共租界达到了22.6平方公里,比初设时面积增加了40倍。
旧上海地图,租界占地极广,而且明显建筑密集
上海人有个词汇叫“洋泾浜英语”,旧时电影里常出现,指的是当地人说吴语,又去学英语和法语,形成了一种谁都听不懂的混杂语言,这个洋泾浜,就是法租界和公共租界的界河河道。
1915年时,上海租界总面积达48653亩,是初设时57倍,还占据了黄浦江和苏州河沿岸有利地带,使租界工商业从一开始,起步就远优于华人居住的华界。
1920年的《海关十年报告》,描绘上海当时的四个区,公共租界面积最大、人口最多,上海大部分的工商业和金融活动都在这里;法租界是精心设计的住宅区;闸北到处是小街陋巷和棚户区,下层中国人住的地方;上海县城则是一个面积不大、人口稠密的地区。
到1931年,法租界住宅区、公共租界西区、外滩一带,建成了大量办公楼,成为全中国最繁华的区域,洋气得不得了。
当时中国一半的汽车、上海绝大部分工厂、商店、金融机构、报馆、学校,都集中在租界区。
所有我们印象中的民国上海街景,其实就是租界街景,简单点说,那年头,上海就是租界,租界就是上海。
所以上海从它诞生的第一天开始,各国洋人就对其有着巨大影响力,这是中国其它所有城市都不具备的历史渊源。
当时的上海,便形成了租界区西方式的繁华,和华界区传统的贫苦,两种截然相反的景象。
租界区是这样的 
华界区是这样的
一边是洋人们光鲜靓丽的舞会豪车,一边是每天冻饿死几百人,黄浦江里每天都有浮尸。
 
当时有一张新闻照片,一位穷人饿得在豪车旁啃树皮,就是上海最好的写照。
租界那么大,想必上海的洋人数量一定很多吧?
我本来也是这么想的,结果一查资料,发现其实不多,甚至可以说有点少。
1930年时,全上海总人口约300万人,洋人仅6万人,1942年时,全上海总人口约400万人,而洋人的总数量,还是只有15万人。
而且这15万人,来自于50个不同的国家,细分到各个国家,数量就更少了,比如英国人最鼎盛时只有5000人,美国人鼎盛时只有4000人,绝大多数职业,是官员和商人。
这些商人,绝大部分又其实是来做鸦片生意的。
旧上海其实是一座鸦片港。
不过也不止旧上海,据我在全国调研时了解到的,那年代中国的港口,几乎都是以鸦片贸易为主,可见鸦片曾经对我国人民伤害之深。
1854年7月到1855年6月,上海进口货值1262万两,鸦片一项就占911万两,普通商品只占351万两。
 
整个清末时期,上海的鸦片进口量,占到了全中国的55-75%左右。
按马克思1858年发表的《鸦片贸易》一文透露,1856年英印政府,从向中国输入鸦片,就赚到了政府财政年收入的六分之一。
满清打不过洋人,鸦片在当时就是合法生意,1830-1870年的怡和洋行、1871年-1900年的沙逊洋行(犹太人)、1901-1917年的哈同洋行(犹太人)先后垄断了上海的鸦片贸易,他们的老板或职员,包括James Mathson、William Jadine、David Sassoon(犹太人)、Victor Sassoon(犹太人)、Silas Aaron Hardoon(犹太人)等人,原都是普通的外科医生、看门人等,靠从印度收鸦片、在中国卖鸦片赚了大钱,这些人和他们的子女,赚到钱后返回欧洲,有的成了大银行家,有的成了大地产商,还有的成了大庄园主、岛主等。
我们今天看到许多衣冠楚楚的英国贵族,他们祖上,好些就是来中国贩鸦片发的财。
人们常说旧上海是西方冒险家的乐园,就是说来到上海,一个一贫如洗的西方人,他都可以靠时代红利发大财,靠欧洲对中国的实力碾压致富,这里简直是他们的天堂。
其实冒险家这个词,在旧时上海是一个贬义词,指的是就是这些卖鸦片和人口的垃圾洋人和华人恶棍,比如沙逊、黄金荣、杜月笙这种,他们依靠洋人、资本、大量涌入的廉价劳动力,干一些歪门邪道的勾当,犯下大错后,华界的跑租界,租界的跑华界,行政力量难以管辖,只能放任这些人在灰色地带捞钱。
就算没有赚大钱的,来上海的西方人待遇也很高,据路透社记者沃德回忆,1920年他从伦敦来到法租界工作,发现自己的工资翻了一倍,而消费则少了一半,又有不少年轻女子投怀送抱,在上海过得好不快活。
还有部分洋人和华人,将西方的电影、游乐园、旅店、咖啡店、服装店、夜总会、赛马、网球等带到上海,靠降维打击,也赚到了一波红利,这些人赚到的都是小钱,他们没做成大冒险家,但做成了小冒险家。
去年有部蛮有腔调的电影叫《爱情神话》,里面有大量的上海人生活细节,包括爱喝咖啡、对洋人的品牌了如指掌远超其他城市的中国人、跟洋人谈恋爱生孩子、对欧洲无限神往、注重着装、爱西方文艺作品等等,早期这些认知积累,全是西方的大冒险家们跟小冒险家们带到上海来的,是这些人用了好几代人的时间,教导本土上海人过西方的生活。
那时候说不上有多少正宗的本土上海人,说起来,上海人大多都是移民。
好了,我们终于聊到重点了。
上海开埠前,全市大约60万人,还远没有苏州、杭州、南京三市重要,有点像今天昆山在上海面前的地位。
新中国成立时,上海本地居民只占15%,其它85%来自全国19个省份,来源特别复杂,但有两个地区最多,其中苏北移民最多,占45%,宁波其次,占20%。
是的,我日常跟上海人沟通时,发现他们最看不起的是苏北人,叫他们“刚波宁”,而苏北人,却是今天上海人口的最主要来源。
当一个人终于脱离自己的原生阶层时,总是第一个站出来,唾弃自己的原生阶层。
因为人口来源复杂,上海话也连带着复杂。
华人之间也是分阶级的,宁波人搞钱庄和重工、苏州人搞政治和文教、广东人搞工商,苏北人最穷最惨,他们只能卖苦力、住棚户,一直活在上海鄙视链的最底层。
苏北人的惨,主要来自于长江水患加战乱,我在《万里江山图》安徽篇,有详细介绍他们过去悲惨生活的原因,这里就不重复了。
因为苏北人穷,连带着语言也弱势,上海话在形成过程中,会吸收苏州话,比如“勿来三”、“小把戏”,也会吸收杭州话,比如“莫牢牢”,更会吸收宁波话和英语,比如“阿拉”、“赤佬”(cheat),但他们就是不吸收苏北话。
上海人还在生活中发明了一些原创词汇,比如“印度阿三”、“红头阿三”,这个我以前也讲过,就是印度人来上海的都是锡克教徒,用红布包头,说话喜欢用“I SAY”开头,听起来像“阿三”,而“三”刚好在上海话里有贬义,比如小瘪三、十三点,上海人叫人喜欢在前面加个阿字,受印度人欺负的上海人,就叫他们“红头阿三”。
现在有许多上海博主,常常跟大家讲段子,说上海各地区方言的区别,其实是因为上海话在形成过程中,市区地带人口交流密集,汇集各路方言形成了一种新语言,而嘉定、松江、崇明、金山、浦东等以前沟通没那么激烈,用词相对稳定,所以直到1980年代,上海城乡还出现较严重的沟通困难。
当然,苏北方言在汇集过程中,是被无视的。
上海在形成的很长一段时间里,上海本地华人和新移民,都不是上海真正的主人。
旧上海的最高层,属于总会里的洋人,总会,是租界里最高端的社交俱乐部,当时有英国总会、德国总会、法国总会等,其中英国总会也叫上海总会,总部就在外滩2号,花了45万两白银建成,这栋楼现在还在。
这些总会为了保障他们的“上流”属性,不允许普通人踏入,只有经过管理委员会许可,才可以有权进入。
洋人,即是旧上海的贵族和统治阶层。
来自欧洲列强的年轻人,在上海工作几年,就有机会分到上海的顶级权力,知道政商圈的重要信息,他们会坐在总会的长吧台后面,一边愉悦地喝着酒,一边对下属安排工作。
英国总会就有这种30多米的长吧台,大家现在还可以去现场看看,号称世界最长,通常年纪大的坐左侧,年轻人坐在中间和右侧。
闲暇时分,白天洋人们在公园里玩赛马、网球、赛艇、足球、高尔夫,那时候大多数公园是不对华人开放的,洋人们几乎每天都泡在公园里,公园日游客能达到1.5万人。
而到了晚上,洋人们去看歌剧、混夜总会、听交响乐,或者去旧金山著名老鸨母雷西.盖尔开的LINE,那是一家高级妓院,全是外国女人提供服务,“她们跳着大腿舞,将香槟抱在半裸露的酥胸前。”(美国记者珀西.芬奇语)
总之,上海形成之初,是一个让洋人爽得不要不要的城市,而华人,则一直是在模仿洋人的富贵生活、并从洋人的经济链里获取好处。
也不是所有的洋人都过上了好日子,大量逃亡到上海的白俄人、避难的犹太人、过来开工厂开店的日本人,在上海过得就没有英法德美那么好。
不过上海的二等人还轮不到华人,而是让上海人咬牙切齿的红头阿三。
英国人从印度,带来了他们忠实的奴仆锡克人,约三四千人,专门负责租界的治安工作,还给了他们较高的月薪,华人巡捕月薪10元,印度巡捕15元,而且福利待遇也远高于华人,同等工龄的情况下,月收入是华人的两三倍。
印度阿三们被英国人反复PUA,软硬兼施、又拉又打,在主子的调教下已经彻底驯服,他们通常把主子那受到的怨气发泄到华人身上,常常在大街上戏耍黄包车夫,胡乱殴打小贩、报童、苦力,华人见到印度巡捕,跟见到瘟神一样绕着走,私下里都十分痛恨印度人,才给他们取了阿三的外号。
而阿三们对待欧洲人完全是另一副嘴脸,如果有欧洲人在上海街头喝醉了,印度人会小心翼翼地上去扶住他,柔声问他住处门牌,再叫来黄包车送他回家,并牢牢记住黄包车号码,第二天还会核实黄包车是否将人送到家。
印度人一直对白人一副嘴脸,对其他民族,又是另一副嘴脸,十分适合做白人的管家。
印度人之下,才轮得着上海滩的华人。
对于洋人而言,华人替他们服务的,主要是两种人,一种是买办,另一种是经理人。
买办这个阶层,最早也是在印度诞生,是英国人殖民印度时,不受洋人雇佣,但服从洋人安排,帮洋人打点事务,并从中获得利益的群体。
来到上海后,洋人复制了印度的买办模式,上海出现了四大洋买办,分别是徐润、郑观应、唐延枢、席正甫,专门依赖洋人的经济链过活。
其实我认为,黄金荣、沈杏山、杜月笙这些人也是买办,不过属于黑道买办,他们发家的起点,就是依仗租界洋人的权势,以洋人走狗的身份从黑道捞好处贩鸦片。
部分人说起杜月笙,总是赞美他如何有手段、有义气、有能力,但少有人提他的经济来源,其实就是贩鸦片赚来的,没有法国人点头,他也不可能在法租界交税卖鸦片。
同样的道理,也表现在香港1960年代的四大探长,吕乐、蓝刚、颜雄、韩森四人纵容香港警界腐败,如果只是把账算在他们头上,看事物就看得太肤浅,四大探长是英国人的白道买办,背后最终受益的还是英国头子。
我们看事情不要只看台前的马仔,不要只看到黄金荣、杜月笙、颜雄、吕乐这些人,而是要看到台后的法国人、英国人,是他们在真正操控局势,他们才是问题的根本。
洋人除了带来买办,第一波职业经理人也十分重要。
我自己从2009年到2015年期间,做过六年的职业经理人,对这个行业十分熟悉,有一次在跟朋友会谈时,他说上海人“十分专业、有素养,半夜出来吃宵夜也会穿得整整齐齐,而且做事情一是一、二是二,你给他五千的工作,他绝不干八千的活。”
我猛地一拍桌子,说这不就是职业经理人才有的特点吗?老子就是干这个的啊。
大家如果细心观察,会发现一家公司里头,老板通常比较温和,会笑眯眯地跟每个同事打招呼,穿得也很随意,不怎么在乎形象,但职业经理人,尤其是高级职业经理人,通常十分注重着装,在公司也极严肃,但老板一让他干超出职责范围的活,他就想跟老板谈工资。
我曾经在深圳跟几位公司的总经理聊过天,这些人一说话就喜欢施加强大的压力,无形中给你巨大的压迫感,对话时很不舒服,那时候我还不会分析事物,但印象特别深刻。
后来想想,这是只有在高级职业经理人身上才看到的现象,他习惯施加压力、习惯以严肃的形象衬托专业度,其实是他实力不够,无法真正掌控全公司,便通过添加其它要素,来巩固自己在公司的影响力。
前面的提到的郑观应,原就是洋人下面的一名职业经理人,他投奔上海叔父家,在新德洋行从打杂做起,后经人介绍入职英国人的宝顺洋行,帮公司拓展江西、福州市场,并在这里学会了英文和现代管理制度,宝顺停业后,他又去太古洋行做总经理,1882年再跳槽到轮船招商局工作,在国企里继续做职业经理人。
郑观应是典型的替洋人打工,才逐渐成长的职业经理人,这种人才只有在上海,才有丰富的生存土壤,因为英法德美等国的主要投资在上海,每个国家有几百家公司在上海营业,需要培养郑观应这一类的人才,从而使上海从开埠之后,就充满了“国际职业经理人”的味道。
不过也不能说上海是纯粹的只有买办和国际职业经理人,上海打小有自己的民族工业,像江南制造局、茂新面粉厂、申新纱厂、发昌机器厂,都是从上海起步,这些民族工业也为中国培养了大批工业人才。
哪怕到了2023年,上海在大量迁出工业到周边城市,主打金融高科技后,其工业产值还是全国第二名,周边的南通、昆山、嘉兴等,都不断从上海的产业转移中吸食营养,从上海的发展中受益。
 
上海对周边城市的影响是如此之深,以至于江湖上人人都知道,上海强则苏州强,苏州强则江苏强,江苏强则南京强,南京强则安徽强,安徽强则合肥强,合肥强则合肥强......
今天之所以写这篇文章,是有一天我在回忆自己的职业经理人历程时,突然发现上海人的很多特性,跟职业经理人的处事方法特别像。
于是我找来上海大量资料阅读,从源头找上海人的经济链,从而理解了上海人的种种特性。
江湖上流传的,关于上海人的精打细算、爱喝咖啡、热爱欧洲艺术、熟知欧美小众品牌、厚待洋人、流利外语、注重着装、洋里洋气等等等等,都是上海作为中国最开放的国际大都市,从清末开始,洋人带着天量资本、技术、生活方式来到上海后,深深影响上海的结果,使上海生成了小批买办阶层、大批国际职业经理人阶层,以及由下衍生的市民社会。
因为经济链的上游来自发达国家的注入,所以上海人对他们更亲切。
另外,我们常常不理解,为什么有一小部分上海人,他哪怕做清洁工,只要能说着一口流利的上海话,就能对外地人赤裸裸地表达蔑视之情。
那是因为方言从来不是代表文化,而是代表着阶级。
人家多少代人,从1843年开始,才在上海站住脚根,立足于中国最发达的城市,他们需要用语言来区分阶级,树立自我保护机制。
几代人辛苦积累,才说得出这一口流利的上海话,享受全球优质文化的包裹,岂是你们这些才没几天发达的外地暴发户能懂的?
最后,我们来重读下面这一段话:
每个地方的人,都是被当地的地理经济所驯化、所塑造的。具有共同特性的本地人,是当地地理与经济的共同产物,当地人因共同依赖统一的经济链,因此形成了相近的语言、生活习惯、思维方式,习惯不断流传凝固,便成为当地文化。
愿你能理解这段话,就不仅仅能理解上海人,也能理解世界各地不同的人。


-------------------------------------------
↓点击下方图片购买卢克文新书《风云录二〇二二》↓
----------------------------------------------

在我的知识星球,能看到





每日时政深度点评,了解国家大事,看透国际风云变幻

    

财经股评,从宏观视角读懂股市变化本质,掌握市场规律


分享我的观点和见解


2019年,从《文在寅的复仇》,有几百万读者关注我们,我在文章里带大家解析了当今国际局势和中国的崛起之路。

如今,有38000+读者加入我的星球,重新开始认识世界的逻辑和本质规律。

扫码加入
38000+人都在卢克文工作室
看国际风云诡谲,时事变幻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

戳这里提交新闻线索和高质量文章给我们。
相关阅读
上海内推 | 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招聘大语言模型算法研究实习生希腊雅典卫城博物馆,遗址上的博物馆如何理解林黛玉的病态美?病态真的美吗?书单:如何理解校长、老师和学生?(附两娃二月书单)读BBC新闻“塞尔维亚枪击事件引发大规模抗议”学英语:如何理解“snap vote”外媒报道苹果头盔,这一单词应该如何理解?从词语意义到关系推断,ChatGPT是如何理解人类语言的?豪斯曼:《诗歌外编》: 第二十一首:除夕上海人在日本|时隔一年后跟父母重逢,他们终于理解了我们的异国生活如何理解“惊涛骇浪”“极限思维”人山人海,车位全满…上海人涌入这家新开超市,原价千元的玩偶1小时就卖光专访张亚勤:热议的“中国版ChatGPT”,如何理解其意义?武康路即将out?上海人正在复兴郊游22年前求助央视、离家出走的农村媳妇,丈夫到底如何理解她?王安忆对谈余华:如何理解文学中的现实​当打工人在AI时代醒来,今天如何理解卡夫卡 | 新青年剧团《变形记》戏剧线下分享会【聚焦】上交会五大展区分别有哪些看点、如何展现知识产权保护……今天的发布会详解上交会精彩内容爱美丽的小二比赛和杏花盛开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招聘:高层次科研人才、青年科学家、青年研究员、博士后读BBC新闻学英语:“trade-off” 如何理解?“小切口、大赛道、长周期”这道生意经如何理解?“上海人”在安吉农村:乡村旅游势不可挡,从业者正抢抓资源杭州争抢上海人才为什么北京人爱买LV,上海人爱买香奈儿?Nat Med丨严重肥胖者因新冠住院或死亡风险增高76%、对疫苗诱导抗体反应更弱!如何理解及进一步研究?再婚的女人,“夫妻生活”什么感觉?3个女人的回答,很真实日本某著名老师宣布退役结婚,网传男方是上海人,真是太幸福了申请香港永居关键问题,如何理解“通常性居住”?上海外来常住人口减少超25万!70.8%上海人只希望有一个孩子,不想生育下一个的最大原因找到了!令人心动的AI offer(七):科大讯飞、旷视、达摩院、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等春招补录、社招与实习生如何理解当前的经济数据及市场调整?《人地之间》:如何理解中国经济?如何理解产品设计中的意向性?读BBC新闻学英语:“nail-biting” 别翻译成“咬指甲”,该如何理解呢?情人被判刑后,吴秀波心感愧疚,近日发文不再从事演员行业
logo
联系我们隐私协议©2024 redian.news
Redian新闻
Redian.news刊载任何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文章信息的合法性及真实性由其作者负责,与Redian.news及其运营公司无关。欢迎投稿,如发现稿件侵权,或作者不愿在本网发表文章,请版权拥有者通知本网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