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看待私募基金运作新指引?
五一假期了,相信很多金融人和此时还身在高铁上我一样,本来已经做好了疫情之后第一个“大”小长假的准备,但过去两个小时,围绕监管刚刚发布的私募基金运作指引新规展开了内外部各种激烈讨论。
这不是一篇技术帖,但我觉得有些理念想探讨下。
似乎绝大多数人对这个新指引都是偏负面的态度,认为太严格了,很多东西不合理,等等。说实话,在第一时间看完了整个办法之后,我的态度是很支持的。但没想到市场激烈的评论会这么多。
我也接到了很多朋友的微信询问我对这个事情的看法,我都表达了积极的态度,但得到的反馈大多是“啊?”“你居然说是好事儿”“为啥呀”。甚至有个同业,说问了很多家同业包括百亿私募的朋友后,我是唯一一个表示支持的。
的确,按照新指引来看,影响不可谓不巨大。
首先,目前行业很多正在运行中的业态模式会发生巨大改变,甚至是颠覆性的。说通俗点,有些钱很多人挣不到了。
其次,大大提高了这个行业的进入门槛和运行门槛,因此也势必会造成一大部分小私募退出,行业出清近在眼前。
第三,影响面非常大,会让所有相关机构(不仅是私募,包括券商、财富管理机构等)大家会增加很多工作量,同时部分业务的定义不够清晰因此市场会出现迷茫。
第四,在私募基金和其他金融牌照之间的监管套利空间又一次发生重要变化,行业格局逐渐重新塑造。
上面每一项,对从业者来说都是新的负担,都是挑战,甚至是生死考验。
对我所管理的公司,这些挑战也是一样的,但是,为什么我还表示支持呢?
因为很简单,我们要判断的,是大趋势;要理解和应对的,是大环境。
监管规则不是为你我而生的,不是帮助我们赚钱的,而是为整个行业的导向,为整个资本市场的完善,为中国经济的发展,为金融安全和国家竞争力的保障,而调整的。
即使不是在今天公布让你过不好假期,也会在未来某个时间公布;即使不是用这些条款来约束,也会用另外一些方式来约束。
客观来说,这些监管条款的发布,处处“打蛇打七寸”,让我还是很佩服监管的专业水平、市场敏锐度和勇气的。明知会被diss被骂,还是要坚持推出这个征求意见稿,我点赞。
那么,监管导向是什么?
是尽量杜绝在原有规则下的轻松套利机会。任何规则都不能避免漏洞,都会有机可乘,但每一次的改变就是一种格局重塑,就让套利变得更难。资本获利与劳动获利之间的差距才能有机会缩小。说的再难听点,让不同的人轮流吃一些饭,也比让同一拨人持续垄断吃这些饭更合适。过久了,洗洗更健康。
是尽量让金融行业的从业性价比与实业拉平。我无数次对同业朋友们表达过一个观点,未来金融行业的引导,在金融机构会体现为降薪,在私募机构会体现为合规与税收。我们在这里不讨论这件事儿合理不合理(回头我用另一篇文章来阐述),我只想说,如果你认不清现实,不认为这个会持续发生,那么,你将会越来越捉襟见肘。
当然,主动管理与通道之间的界限并不是那么清晰的,有价值的策略与靠资源的策略(我们权且这么表述,并不代表所有的资源都不是价值,但我暂时找不到合适的表达)有时候是混同在一起的,不像黑与白那么鲜明。因此无论你在哪里划一条线,都会有一些“无辜”是被伤及的。但是,这就是必要的代价。有能力的人,能够根据新规迅速调整;而擦边或者不具备真正能力的人,才会感到真正无可适从。
我前两天跟业内资深大佬们讨论,还表达过我对这个行业的担忧。因为我观察到的,是越来越多的优秀年轻人(特别是一流大学的顶尖学生),无论是学什么专业的,都想进金融行业;是辛辛苦苦做实业的很多年都还只有几十万收入但可能私募基金的很多人很容易几年之内就赚到上百万甚至“小猪”成了一个代名词;是大量的人力、资源被投入这个行业,相互之间各种沟通勾兑找着那些在我看来不创造太多实质价值而是属于金融泡沫的其实他们自己也越来讨厌但不得不越来越卷的业务。
任何行业,中介都有价值。但任何行业,中介行为的过多过度,都是负面价值。
微观层面每一次的监管调整都对个体是重大冲击,但宏观层面的行业和国家需要适度的调整。——当然这个尺度不是我定的,也不是我们哪一个人定的。
所以,我需要再次强调,规则是有价值观的,规则不是客观的。你要么接受某种价值观,要么换到另一种价值观环境中生长。
对我和我所任职私募公司而言,我很高兴看到行业行为的不断规范(希望我不要被骂的太惨),从业门槛越来越高,这才能使得真正具有专业提升能力,具备学习和调整能力,具备运营管理能力的人和公司存活和发展下去。风浪越大,鱼越贵,不是么?
我也希望,大家都能在思考之后,过一个开心的五一假期。毕竟,疫情结束了,未来还很长,任何事情都不是终点,不是么?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