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怪宋丹丹有底气骂人综艺2022-06-28 16:06 有些综艺,开播前赚足期待,开播后糊穿地心。说的是《开播!情景喜剧》。谁能对“情景喜剧”这四字失去期待呢。16年前的《武林外传》,到现在仍是第一下饭剧,同福客栈的每一位都像身边的老熟人。17年前的《家有儿女》,这么多年过去,看到宋丹丹第一时间还是想起刘梅。再往前,《我爱我家》,更是国产情景喜剧的始祖与巅峰。在情景喜剧这块土壤上,结出过太多好果子了。只不过,现实很骨感。贾玲在《一年一度喜剧大赛》里说:情景喜剧,到我们这一代的时候好像断档了我们真的很久没有看到一部优秀的情景喜剧了。因此,当《开播!情景喜剧》喊着要“打造属于这个时代的情景喜剧”口号出现时,不管怎么看,都像一匹黑马。毕竟,珠玉在前。去年的《一年一度喜剧大赛》这么惊艳,做喜剧短剧出身的情景喜剧,有什么理由不好看呢。可看完几集之后,我沉默了。创意是好的。《开播!情景喜剧》想让自己变成一块“情景喜剧试验田”。邀请了六个参赛剧组,希望通过连续三个月的情景喜剧创作和展演,最后选出一部优质作品制作成剧。导演和演员阵容也不差。老牌的情景喜剧阵容有,尚敬导演,邢捕头范明、倪虹洁,都是熟脸。跨界喜剧人也有,小沈阳、李雪琴、孟鹤堂,秦霄贤,王祖蓝,还有杨超越。但可惜的是,节目播出一个多月了,豆瓣上至今没有评分。两个字:凉凉。期待有多高,失望就有多大,甚至有点气。不客气地说:这块“试验田”,注定孵化不出真正的情景喜剧。施肥过量既然是“试验田”,就要给种子施肥。放在节目里,便是给予各个组的选手以鼓励。但正如过量施肥会让土地变臭变烂,鼓励太多,同样会让综艺变成注水严重的“夸夸群”。过量施肥的,首先是节目的四位首席顾问:沙溢、高亚麟、英达、李诚儒。顾问,本该在独立公正情况下提供建议与意见。但这几位,个个都像注水大师。例如:拍出《武林外传》《炊事班的故事》的导演尚敬前来参赛。节目效果如何?混淆不清的人物关系,淘汰了十年的老梗……观众都骂疯了!然而作为被尚敬一手带出的演员,沙溢还是找了个清奇的角度夸:这个剧没有开怀大笑可是它内心当中一直是在微笑和感动中看完的好笑就是好笑,不好笑就是不好笑,怎么还内心微笑了呢?同为情景喜剧导演的英达也化身点赞狂人。不单是尚敬导演有这个待遇。看到“邢捕头”范明参赛,老朋友高亚麟上来也是一顿猛夸。夸完之后还问了观众一句:我这样夸行吗夏东海先生,不想夸就诚实点好吗。就连李诚儒也一改毒舌的风格:情景喜剧很不容易 能来就不错对老朋友是人情世故;对着新人是全力支持。全员老好人,整个综艺连空气里都写满了 love & peace 。除了首席顾问,负责打基础分的顾问团也同样无语。例如:规则是可以变来变去的。有一回主持人宣布投票之后,其中一名成员没有举牌,这时规则已经默认了该成员的态度是“不播”。但,让人大跌眼镜的是:在主持人温馨提醒“有一位没有举牌”后,这位立马就举牌了。得,全票播出的结果,是这么得出来的。当然,不是非得毒舌挑刺才算是好评委。但起码得有公平合理的规则,也要有切中肯絮、能落地实操的建议。要不然,靠夸就能夸出好作品吗?单看顾问的表现,这个综艺的第一观感未免让人失望。谁都是来看好作品的,而不是来看如何吹出好作品的。除草没除好,还把土给刨了“试验田”嘛,光施肥还不行,还得除草。如果说,施肥是夸奖,那除草就是揪出问题了。揪问题当然好,但就怕揪错问题。就像分不清禾苗与杂草,把禾苗当杂草除掉一般,把好的地方也给改没了。但显然,《开播》的顾问团们,不是很分得清哪些是草,哪些是苗。还拿尚敬导演的作品举例。在点评过程中,顾问们确实提到了一些问题。比如人物性格不突出。又比如:希望在前面就看到意想不到的包袱和梗!说得都对,都没毛病。但这样的评价多少显得有些忽视现实。正如尚敬所回应的:不要太着急 它只是第一集《炊事班的故事》第一集的时候《武林外传》第一集的时候你也看不到娴熟和表演的自由王国节目组要做“我们这个时代的情景喜剧”,首先得先弄明白,什么是“情景喜剧”。情景喜剧不是小品。它就像一个长篇小说一样,慢慢给你铺出故事,铺出每个人的故事和个性,这些都需要时间和耐心才能展现出来。这一特点,拍了那么多年情景喜剧的导演们,一定是熟谙于心的。但既然上综艺,就是为了寻求改变,找破局之路而来。因此,对于市场提出的多包袱的建议,尚敬导演做出了一集反讽包袱的剧情。作品里堆满了包袱、段子,然后统统拿来讽刺一番。但正是这锅段子大杂烩,让他的作品彻底走向下坡路。来这档综艺,想要找到情景喜剧新希望的他,几期下来,反而更迷茫。对老导演,节目给不出传统情景喜剧转型的路子。对情景喜剧新人呢,更惨,《开播》甚至没有提供适合的土壤。李雪琴组,目前排名第一的队伍,做的片子叫《今天没演出吗》。这个剧组的特点李雪琴在上台之前就说得很清楚:除了情景喜剧,啥都会干。好处坏处都在这。因为没有经验,所以成员们只能在表演中展现自己的各种花活。组员老四原来靠短视频出圈,于是在短片中再现自己扮演的钱总,贪财而又实诚。金志文将自己的音乐改编成段子,逗得满堂大笑。而李雪琴本色出演,以一个丧丧的脱口秀演员形象,表现出在理想面前的失意模样。包袱有,段子有,节奏也稳。这让这部短片看起来更像是各类幽默形式的大杂烩,大家凭借着自己的长处,能很快把气氛烘托上来。但这些花活,也是他们仅有的,在情景喜剧的世界里闯荡的资本。除此之外,他们对情景喜剧一窍不通,不懂怎样搭建剧情,也不知道如何通过每一集去讲述一个长故事。分数是高,可剧组没有长线规划的剧本,正如种子没有可持续生长的土壤。这像是一场豪赌,拼的是种子自身的生命力。可惜,《开播》的内容评审团张嘴闭嘴,只懂评价内容好不好,但怎么去做好,却没有给出任何建设性意见。对传统,是稂莠皆除的苛求;对新人,是不给土壤的任由。害怕被乱除草,又缺少长期生长的土壤,这也导致节目中其他剧组的作品,看似各有千秋,其实都在重复往日的套路。杨超越的《家有姐妹》虽然完整。但从剧名、布景到题材,都像《家有儿女》的翻版,布景上的区别可能就是,沙发和厨房的位置互换了一下吧。有些剧情还费脚趾。至于小沈阳的《沈阳这一家》,不仅包袱老,和春晚小品似的一到结尾就煽情,整得人很尴尬。小沈阳自己不是说过不喜欢这种套路吗?脸也打得太快了。而《再见爱人》借助舞台剧的形式,好像很新鲜啊。但这种模式在《爱情公寓5》早有了,当时就不讨巧。更大的问题是:音乐剧高昂的制作费本身也是剧组难以承担的 。至于TVB各位演员带来的《无线训练班》,加入了不少破次元因素,一会儿在警匪剧现场,一会又变职场剧,看起来很有香港特色。高亚麟还特意评析道:其实是开了一个好头我觉得这可能是未来情景喜剧可以尝试的一个方向但,这难道不是早已有过的创作方式吗?《爱情公寓》早把破次元玩出花了吧。传统的找不到延续艺术生命的办法;创新的也找不到法门,全靠自己摸索;剩下一些半新不旧的,只能重复已有的套路。从这片试验田结出的果子上,越发看不出情景喜剧的创新之路该咋走。情景不复,只剩喜剧从节目执行,到剧组表现,《开播》做得并不算成功。节目组无疑是希望用综艺的形式来为情景喜剧带热度,吸引更多的人参与,让大众重新关注它、喜欢它。想法是好的,可单凭一档综艺就想解决情景喜剧的问题,未免有点痴人说梦。不过,这不能完全归罪于节目本身。问题其实在于,综艺的形式和情景喜剧这类剧种适不适配。更进一步说,不是情景喜剧跟不上时代,而是时代抛弃了情景喜剧。喜剧本身是带有对日常生活的解构的,情景喜剧也不例外。但是在2010年之后,互联网的发展加快了解构的步伐,对于网友来说,万物皆可解构。我们进入了全民喜剧、快速逗趣的年代。这种状况,对于别的喜剧形式比如短视频、脱口秀,无疑是一种推动。可对于情景喜剧,则是一种打击。因为情景喜剧在消解之外,更不可或缺的是,建构出一个情景世界。例如《我爱我家》就是把改革期间发生在中国大大小小的事,凝缩在一家祖孙三代的故事里。而《武林外传》,虽然也是对传统武侠的消解,比如人物的名字就带有一点恶搞的意味:佟湘玉据《新龙门客栈》的金湘玉而来;郭芙蓉从《神雕侠侣》的郭芙而来;白展堂由《七侠五义》的白玉堂而来…但与此同时,他也塑造了一个同福客栈的情景,成为我们共同的记忆。世界的构成,需要时间,还需要观众的陪伴,而快节奏是与之相反的。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能轻易获取丰富的国外影视资源,也使得《爱情公寓》那样的“缝合产品”失去新鲜感,落得“抄袭”的骂名。而带有本地特色的情景喜剧,比如广东卫视的《外来媳妇本地郎》,上海东方卫视的《老娘舅》等,更是随着城市化的进展,生存空间越来越逼仄。所以,解决情景喜剧的创新难题,可能更在于:一个以陪伴为主的喜剧剧种,怎样在资讯如此发达、笑料如此饱和、生活节奏如此快速的当下,还能用一百多集的时间,抖包袱、讲故事来吸引人。可能有点悲观,但实话说,很难。一个很好的例子。这些年,我们都以为情景喜剧已经完全消失了,可事实并不是。在今年年初,爱奇艺就推出一个“小逗剧场”,说是要复兴情景喜剧。但已经播出的两部片子《瓦舍江湖》《医是医二是二》,毫无水花,甚至都不知道它们存在过。分数难看,评价也差。你看,综艺之外的情景喜剧,情景是没了,可能连喜剧二字都难称得上。英达自己也说,和爆款电视剧相比,人力投入都是情景喜剧比不了的。来源:晨报文艺《对话英达:好的情景喜剧,要成批地来了》原来在这一行的人因此纷纷出走,也吸引不到外面的人进来。再加上,喜剧演员本来出路就不多。因此,当年捧红多少演员的情景喜剧,也慢慢成为人才蛮荒地。或许,情景喜剧构建世界的底色,注定了它会在那个时代大火,也注定了它必然会在这个时代衰落。对看着情景喜剧长大的我们而言,想到这点,未免有些扎心。但也不得不认清,这一剧种已从反映时代,渐渐变得与这个时代格格不入了。打一个不完全恰当的比方:我们都说一代有一代的文学,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替换到戏剧影视,或许也存在,一代有一代的影视形式的现象。如果能拼出一条新路子,当然最好不过。但如果不能,倒不如给它留下一点尊严,别硬拿它当噱头,败坏了大众的回忆与好感。那点仅存的滤镜,实在不忍被这样消耗。不要再消费我的童年滤镜↘↘↘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戳这里提交新闻线索和高质量文章给我们。来源: qq点击查看作者最近其他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