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隐入烟火”的母亲,看中式家庭的餐桌革命
用好吃方便还不贵的产品解放母亲,让全年龄段的母亲都可以不再囿于厨房,而拥有更多的时间关注自己、找到自己、享受生活。
母亲依然是家庭厨房使用频次最多的人。
家庭分工在演变,但“母亲”的角色却依然和做饭的职能紧紧捆绑在一起,以至于我们想到“妈妈的味道”,大多也与“饭菜的味道”有关。在买菜-做饭-洗碗-买菜-做饭的循环往复中,母亲留给家庭的记忆像空气一样无处不在,却很少被谁主动提起。
在刚过去的母亲节,锅圈食汇与三联生活周刊合作发起了#母亲节为妈妈做顿饭#的活动,在上线一个周的时间里,这一话题的全网曝光量超过了4亿。人们将目光聚焦在母亲身上,才发现,厨房占据了妈妈太多的时间。而“为母亲做顿饭”这一简单的仪式,是将母亲从“烟火”中解放出来的开始。
在关注与赞颂之余,这一小小的行动和改变,精准反映出了如今国人消费观念与生活方式的变迁,也暗合了锅圈食汇为消费者释放更多自由时间的用户价值。
在“母亲节”还原真实的国人餐桌场景
“妈妈是最传统的家庭妇女,为爸爸和几个女儿默默付出。做妈妈的永远担心孩子在外面吃不好,从记事起,妈妈好像一直围着厨房转,一天三顿都亲自做,早上五点多就起床烧火做饭,做好了叫贪睡的我们起来吃饭。记忆中真的很少为妈妈做饭,我想下次回家时一定要为妈妈好好做一顿饭。”
“毕业后开始自己学做饭,总是纳闷一个问题:为什么青菜总是炒不绿?能解释清楚原理并且提出解决办法的,只有我妈。谢谢我妈,我爱我妈。”
……
在#母亲节为妈妈做顿饭#的话题之下,一个个生动的故事串联起国人餐桌的真实场景:熟知每个家人喜好的妈妈下厨张罗着每一餐饭,将味觉记忆日复一日地刻进家人基因里;她们将厨房当成自己最重要的战场,把自己的需求与喜好摆在了最后的位置。
三联生活周刊的文章《如果将厨房里的时间还给母亲……》中,作者讲述了自己妈妈的故事。他提到,在自己上了大学之后,妈妈终于从做饭这件事情中解脱出来,闲暇的时间中,妈妈成为了一名户外登山爱好者,“过去那间总困住她的小小厨房,如今已不足以装下那颗闯荡四方的冒险之心”。
这一故事背后,是对“母亲”们需求新的洞察,以锅圈食汇为代表的食品服务商所能提供的用户价值也正在于此:用好吃方便还不贵的产品解放母亲,让全年龄段的母亲都可以不再囿于厨房,而拥有更多的时间关注自己、找到自己、享受生活。
以解放“烟火中的母亲”为切角,锅圈讲述的是一个更加轻松温暖高效的“在家吃饭”故事。
当厨房里的时间还给母亲,她们可以看一看春天的花,跳一跳喜欢的舞,约一约许久未见的姐妹……“在家吃饭”的问题被解决,生活的色彩也便随之丰富起来。而当我们把视角扩大,隐藏在“今天吃什么”背后的吃饭困境,也并不只是母亲会面临的难题。
在城市打拼的年轻人,披星戴月回家,步骤繁多的烹饪由享受变为负担;年轻的父母,在平衡工作与带娃上已经筋疲力尽,还要考虑孩子饮食的健康均衡;人到中年,更是处处皆危机,享受下厨的空间进一步被压缩……
正因如此,外卖成为重压之下的出口,慢慢深入人心,迅猛发展。
但外卖并不是完美的“解法”,健康、口感、价格、配送等一系列问题盘旋其上,驱动着消费者寻找更优方案。
根据业内人士的划分,目前吃饭的解法大致可分为四大象限,第一象限为在家做饭,这一解法最为省钱,但洗、切、配、烹的繁琐步骤成为生活难以承受之重;第二象限为堂食(外出就餐),排队、价格贵等问题,让它注定无法成为常态化选择;第三象限就是问题缠身的外卖,它以相对的低价、便利成为暂时的“主流”之选。
而锅圈,卡位的是第四象限——“好吃方便还不贵”的多场景餐食解决方案,这也是锅圈的核心用户价值所在。简单来说,通过提供“好吃方便还不贵的食材”以及完整的家庭吃饭解决方案,让喜欢自己做饭的消费者每天可以节省半小时的做饭时间。消费者可以用节省下的时间,去享受生活、陪伴家人或者提高自我。
这一方案比传统的在家做饭更快,比外出就餐更省,比外卖更健康、口感更好。我们看到,需求始终都在,场景驱动革新,能够“解决吃饭问题”的锅圈自然迅速获得了更多青睐。
对年轻人来说,700多种单品完全可以满足日常所需,让做饭更加轻松、随心;对父母来说,坚实的品质保障和充分的搭配选择,免去了孩子吃饭不够营养、健康的后顾之忧;对中年家庭顶梁柱们来说,做饭省下的半个小时为他们构建起了难得的喘息空间,得以做回片刻的自己。
这种依托场景真正解决用户问题的思维是锅圈迅速发展的底层支撑,因而也获得了来自用户的真正肯定:“锅圈食汇,更适合我这种单身懒鬼的菜市场”“锅圈的这几个料绝了”“锅圈食汇好吃不贵”……
一个让市场更具想象空间的事实是,这种需求并非只在高线城市存在。在没有太多线上食物解决方案可选择的下沉市场,锅圈这种深入到社区的终端门店,就成为“社会好邻居”,时刻准备“为社区生活提供解决方式”。它从一开始就放弃了曲高和寡的小众定位,为成为服务“下沉市场8亿老百姓”的品牌而努力。
截止2023年3月27日,锅圈食汇共有9,645家门店,覆盖全国29个省级行政区,200个地级市,1000+县城,服务于更多的社区消费者。
今天已经逼近“万店”规模的锅圈,也的确以自身发展证明了“在家吃饭解决方案”的场景确定性。
从第一家终端门店开门营业到现在,锅圈只用了6年时间,其也因此成为当下中国餐饮行业连锁化率迅速提升的品牌缩影。
在早已被自己做饭、外卖、餐厅等包围的“国人餐桌”中开出一席之地,是锅圈建立“万店”根基的底层逻辑。而在精准的需求洞察和赛道切口背后,是扎实的供应系统带来的中餐效率革命。
“规模化、高效率以及稳定”是锅圈对食材供应链能力提出的要求。截止到目前,与锅圈合作的食材工厂超过了600家。通过与工厂共享技术能力和管理能力,锅圈对食材品质的掌控能力大幅提升。另一方面,借助数字化工具,锅圈和工厂共同建设了透明生产线,打通从食材生产到产品包装的一条龙可视化生产,优化管理效率,提升品控能力,保障食材安全。
如今,强大的食材供应链为锅圈提供了超过700个高品质SKU,95%以上是自有品牌产品。
与食材供应同等重要的是冷链物流体系的搭建。
2017年“由B转C”之后,锅圈借由县级市、乡镇一级的加盟门店初步形成了规模优势,并以规模化帮助冷链系统降本增效。目前,锅圈已经与17座仓库建立合作,1000多个冷冻前置仓,实现绝大部分门店次日达。
数字化系统成为了供应链提速的另外一个重要因素。数字化系统将销售、订单、结算、供货、配送、生产等环节串联了起来,还可从前端销售系统获取和分析消费者需求,指引中间物流和货仓体系高效流转配货,以指导后端供应链的生产和改进。
锅圈的万家门店背后,是数字化改造后的供应链系统提供了强力支撑,这形成了锅圈的商业竞争力。而在更高的维度上,我们可以看到一场中餐的效率革命正在形成:
配方复杂的中式餐饮,被拆解成有限的食材和无限的组合方案,进而实现了产业端规模化生产的能力;高效的供应链系统,保证了食材的稳定供应,也让消费者的定制化生产成为可能;万家门店深入到社区网格中,让消费者有了便捷的购物体验;在最后一个环节,经过预处理的高品质食材、调味品以及完善的制作方案,让困于厨房中的人,真正可以解放自己的时间。
2023年4月3日,锅圈向港交所递交了招股说明书,招股书显示,通过IPO募集的资金将主要用于锅圈深化供应链护城河,包括提高产能、升级现有生产厂房及产线、提升数字化能力等。与此同时,投资建设食材产品预制中心及产品研发的表述,也昭示着品牌将围绕“在家吃饭餐食解决方案品牌”的定位,向新的品类领域进发。
在今天的中国消费市场,伴随一系列人群、产品、资本、渠道、营销、IP的变化,独属于国潮美食行业的时代浪潮已经启幕。
观潮新消费(ID:TideSight)在《2023国潮美食新消费产业洞察报告》中指出,赛道细分将成为国潮美食新消费未来的核心发展趋势。
在需求端,食品供应企业逐渐主导C端“宅食场景”;在供给侧,供应链升级开启大连锁时代。加之后疫情时代,市场泡沫出清、产业要素向头部集中后,在细分赛道站稳脚跟的品牌企业迎来量价齐升的关键拐点。
未来,锅圈有望基于供应链效率,将商品性价比做到极致,并嫁接更敏锐地市场洞察需求,将自身能力不断复制到新的场景和赛道。
当然,锅圈也清楚路要一步一步的走,好食记曾经记录了锅圈创始人杨明超参加一场行业大会时讲的一句话:我们不过就是个卖饭的,把饭做好,把饭卖好就中了。
在恢弘的千亿级万店大“食”代之下,锅圈正把“好吃方便还不贵”的日常愿景植入每个人的小“食”代。
国潮起·万物生
2023年科技国潮产业大会
“国潮起·万物生——2023年科技国潮产业大会”已正式启动。本次大会将以“科技国潮”为核心,以“引领消费”为导向,下设系列活动,全面赋能中国消费品牌的科技进击之路。
大会将邀请100+国潮领袖,100+投资机构,300+优质媒体,500+赋能机构,1000+国潮品牌,5000+国潮前沿从业者,共创共建,通过科技国潮,引领国潮产业发展的黄金十年。
现在,2023《国潮·新风尚榜》系列榜单正在征集中,欢迎点击榜单名称报名!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