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打击的拼多多,重提「面对恶意竞争,也要坚持善意解读」
前两天,拼多多公布了 2023 年第一季度财报。收入 376.4 亿元,同比增长 58.2%。非美国通用会计准则的净利润 101.3 亿元,同比增长 141%。这是一份远超市场预期的业绩,当天股价最高飙升近 20%。
被这个数据震到的不止我一个,有好几个朋友来问我,说拼多多不是要完蛋了吗?前一段时间被骂那么惨,电商行业竞争又这么激烈,这怎么回事?
确实,前一段拼多多上旗舰店所遭遇的大规模「炸店事件」,让拼多多再次陷入舆论漩涡,那些积攒了怨气的、被波及的卖家们针对平台的对抗性操作层出不穷。大有一种让拼多多关门而后快的态势。往大里说,这也是在干扰当前的经济环境,破坏消费者信心;往小处想,如果拼多多真的走下坡路了,对平台商家自己就会有好处?
如果允许我们回顾一下,拼多多起步阶段「桌子已经比较拥挤」,赛道挤满了各个模式的选手,从一开始就面临极具压迫感的竞争,平台商家被迫「二选一」的阴影大家或许还有残存记忆,竞争没有遏制拼多多成长,相反激发了团队的创新能力,开创了「百亿补贴」这种全新的业务模式。现在其他平台反而也做起了百亿补贴。
作为新生事物的出现和成长,难道不是伴随着被误解和不被理解,甚至是妖魔化的吗?当然,现在或许又多了少不了的恶意举报和攻击。
或许今天有太多人并不了解,也或许已经淡忘,淘宝当年也受到过持续的攻击、误解、谩骂和妖魔化,淘宝当年也遇到过「十月围城」,和今天拼多多遭遇到的,非常之像。
我当年在淘宝的兄弟公司就职,在社交场合做得最多的一件事就是给不知就里的人解释对平台的刻板印象。当然,因为我这样傻乎乎的去解释,也没少被人嘲讽,没少被人骂。这也跟今天类似。我还记得几年前我在朋友圈说了我对拼多多的观点,惹得不少朋友差点跟我绝交,然而过了一段时间,他们又发现了拼多多「真香」。
历史不会重复,但是会押韵。或许,我们应该把评判一件事物的时间再拉长,别被当下的情绪所左右,交给时间。
今天的拼多多,也在面对前辈同行相似的经历。只是,年轻的拼多多应对的策略已然有所不同。拼多多新任联席 CEO 赵佳臻在财报会上旧话重申:面对恶意攻击,也要坚持善意解读。这是 2018 年,拼多多创始人公开信里所说的话。
面对当下攻击,拼多多反复强调的是坚持站位消费者,不断自我完善。没有定力,就会被牵着鼻子走,反而会忽视消费者切身利益。这是一种应对竞争的策略,也是一种战术。
很多人说,拼多多偏袒买家,对卖家苛刻。也请注意上面那句「不断自我完善」。对卖家造成的苛刻,不排除有一些原因是误判导致,比如算法的不准确。你说拼多多作为平台,有没有自己的问题?肯定有,而且不少。针对问题,加以完善,比如说通过技术和算法改进客服的策略和服务能力,不能一成不变。快速应对变化是拼多多磨练出来的能力。
拼多多在在提振消费及平台治理升级的过程中,并没有止步不前,近期还针对新疆、西藏等边远地区升级为「包邮区」;把绝大部分品类从支持 72 小时发货,升级至支持 48 小时内发货;在售后策略上对老人及偏远地区的消费者进行服务倾斜,以及执行更加主动的客服策略,如为消费者提供仅退款服务。
有人担心,这是不是对卖家更不友好了?其实,改进问题和站位消费者并不矛盾,为消费者提供「更实惠的价格、更丰富的商品、更优质的服务」,平台好,卖家才能有更好的收益。
如今国内消费市场需求不如预期,一家公司不好,一定是另外一家公司的机会吗?我不这么认为。竞争会让行业更好,恶性竞争则会把行业变得更糟糕,最后变成零和游戏,并不可取。因为投资者不会青睐一个越来越小的市场。
心里头有消费者,还要能承受得了委屈,才会培养出来最强的韧性。否则,一家公司也会进入「抑郁」的状态。我希望看到一个「活泼」拼多多。
眼下,拼多多旗下的 Temu 业务正在海外鏖战,未来想必也会面临不少误解和攻击,甚至是在一些市场会遭遇不公正待遇,要做好提前心理预期。当然,Temu 做得好,是在帮助我们扩大出口。出口越多,才会带动越多工作机会。
题图:高品图像 GaopinImages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