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封满月,复苏迟缓,之前的上海还回得来吗?
6月1日,上海全城正式解封,按下暂停键长达整整两个月的中国经济心脏逐渐复苏。现在很多人的问题是:上海复苏的速度有多快?作为长三角的无可置疑的中心和全国交通枢纽,上海的复苏会对各地之间的流动性产生什么样的影响?严格的防疫措施在多大程度上影响经济活动的活跃度?
市内活动的恢复较为迅速,解封仅一周后的6月8日,上海地铁的客流量就达到了598万人次,反弹至封城前的50%;但上海并不只是“上海人的上海”,而是“全国的上海”,对外交通的恢复更能真实反映出上海与各地经济的联动,让我们更清楚地评估上海对整体经济生态的影响力,并更好地“在流动中管理”。
利用高德公路迁徙趋势实际指数,我们可以将城市之间高德路线导航的用户数据进行归类统计,用户越多,指数越高,代表两地之间的公路交通热度也越高。再根据上海市政府发布的“上海与全国主要城市间区域联动指数”,我们选取了10座长三角区域内与上海联动发展方面具有较为显著的优势的城市,分别为苏州、杭州、宁波、南京、无锡、南通、嘉兴、常州、合肥、绍兴,对比疫情前后的数据,来判断长三角道路交通的恢复程度。
长三角十城市与上海之间的公路迁徙指数
去年6月,长三角这10座城市与上海之间的公路实际迁徙指数,到达上海全部大于上海出发,这有力地印证了上海的核心地位。尤其是与上海邻近的三座城市苏州、嘉兴、南通,和上海的双向交通最为活跃,其中,苏州更是遥遥领先,上海出发到苏州的路线去年6月日平均值为19.3,是交通流量第二的上海到嘉兴路线的3.8倍,从苏州出发到上海的路线去年6月日平均值为20.6,是交通流量第二的嘉兴到上海路线的3.2倍。
在疫情之前,苏州每天有近8万人到上海上班,在周边城市到上海跨城跨城通勤的总人数中占到九成以上,而仅昆山就独占七成多,沪昆之间可说已实现同城化。无论是人员、物资还是资金的往来,上海与苏州之间的紧密程度都是区域内其它城市难以比拟的,两地的双向交通在整个长三角具有指标性意义,因此,可以作为上海解封后长三角道路交通恢复的重点加以关注。
以今年6月解封后这一个月的日度均值与去年同期相比来看,上海与这10个城市之间的公路交通普遍仅恢复了三四成。总体来说,到达上海平均恢复速度和程度好于上海出发,一方面是外地对上海过来的车辆还有一些隔离限制;另一方面,上海企业的复工复产带来入沪流量。
不论是上海出发的路线还是到达上海的路线,疫情防控政策是影响交通流量的绝对性因素。我们可以看到解封后的一至三周双向交通都恢复较为缓慢,尤其是第三周和第二周的流量基本持平,主要原因是各地对上海的隔离政策仍然较为严格。第四周也就是6月20日左右,随着长三角各市对上海逐渐放宽隔离政策,双向交通恢复开始加快,第五周随着国家层面调整新的疫情防控要求,交通恢复更加提速。
从上海与苏州双向公路迁徙实际指数来看,虽然3月中旬就已开始出现下跌,但一度仍表现较为稳定,直到3月的最后一周断崖式跌至谷底,6月下半月起才开始加速回升,到最后一周已大致恢复到3月中的态势。
10城平均来看,上海出发第一到五周恢复程度分别为20%、30%、32%、39%、55%。由于低基数,上海出发到合肥恢复程度最高,第五周达到73%,上海到无锡恢复程度较低,仅为42%——这是相当反常的。与其说是因为上海和无锡的经济连接较弱,倒不如说是因为这样一个原因:无锡今年以来的防疫措施在整个长三角地区都属于最严格之列。
总体来说,上海出发的10条路线,恢复超过5成的有7条;到达上海的10条路线第一至五周的平均恢复程度为25%、34%、36%、41%、59%。第五周日均值恢复程度最低的为宁波,为46%,上海邻近的三市苏州、嘉兴、南通恢复程度分别为54%、54%、51%。
从第五周的恢复情况(上海出发平均55%,到达上海59%)来看,疫情对长三角经济区的打击巨大,道路交通恢复程度不佳,企业供应链及人员往来恢复仍需要时间。不过,相比起6月前四周的低位徘徊,第五周已经可说是强劲反弹,其中一个很大的原因应是6月29日行程卡全面摘星,大大便利了司机跨省流动。防疫管控措施的放宽能产生多大影响,由此可见一斑。
长三角十城市与上海之间的客运航班
数字显示,客运航班整体恢复非常不理想,显示人员往来阻力仍然很大。虽然全国防控政策的放宽使得6月最后一周(6.27-7.3)的航班恢复有所加速,但航班数量仍然很少,上海出发到10城总共仅执飞272架次,相当于去年同期1916班的14.2%;10城到达上海执飞297架次,略高于上海出发,恢复程度也仅15.5%(297/1918)。这意味着,即便在解封满月之际,上海与国内十大城市每周执飞的航班数,仍然仅相当于去年同期一天的数字。
从2021年6月每周平均执飞航班数来看,上海联系最紧密的前三城市是北京(每周368班)、成都(276班)、重庆(252班),深圳、广州当时由于广东出现疫情的特殊情况而退出前三;到了今年6月最后一周,前三城市已变成成都、重庆、西安。
成都、重庆作为较早放宽对上海隔离要求的城市,和上海的双向航班恢复相较其他城市要快,例如6月第三周(6.13-19),上海出发到成都执飞34架次,上海到重庆15架次。与此形成强烈对比的是,上海出发到其他城市仅为个位数字。
第五周(6.27-7.3),上海出发到成都航班增加到了84架次,恢复程度达到30.5%,上海到重庆航班增加到了61架次,恢复程度24.2%,无论是执飞数量还是恢复程度,都远远领先其他城市。上海前往西安、青岛的航班到第五周也明显好转,前往武汉的航班在缓慢恢复,但到郑州的航班取消率几乎没什么变化。
和公路交通有所不同的是,航班数通常是双向相等的,2021年全年周平均值,与10城市之间上海出发/上海到达的航班数均为1880班,但在今年6月第五周,上海出发到广州、深圳的客运航班恢复程度远小于广州、深圳到达上海,6月第五周,广州、深圳到上海执飞45架次,而上海出发到广州、深圳执飞加起来也仅18架次。
为什么会这样?很大一个原因或许在于,上海虽然6月1日就已解封,但每天仍不时冒出零星新增病例,各地卫健委对此严防死守,6月里大部分国内城市对从上海过来的所有人员仍保持着“7+7”的隔离管控措施。广州、深圳、武汉等城市都发布过公告,由上海始发的航班一律不载客,仅支持单程载客航班。这就对国内航班的恢复造成双重打击:对航空公司来说,从上海始发的航班完全是亏本买卖;对乘客来说,前往这些城市不仅要被隔离,甚至可能无法坐飞机前往。
应该说,全国民航市场到6月已逐渐恢复,6月19日更达到了8141班次,自3月7日以来首次突破8000班大关,创下一百多天来的单日执飞航班量新高。也正因此,上海作为国内最大的航空枢纽的疲态更为明显:6月第五周,上海与国内十大城市之间日均航班数仅为81架次,仅相当于全国总量的1%,而在上海封控之前的3月,上海两大机场的日均航班量高达493架次。
如果对比国内外航班的执飞状况,就更能看清楚疫情对航空业的冲击:6月间上海浦东、虹桥两大机场的航班取消率仍高达90%,东方航空旗下上海航空的执飞率仍然仅为1成,上海浦东机场6月里国内航班执飞率仅为3.32%,但国际客运航班的执飞率就高达61.59%。这固然是因为绝大部分国家都已放宽了国际旅行的防疫限制,但另一个原因是,自2020年开始执行“五个一”政策以来,原本国际航班数就已少之又少,一度中美航线每周仅8班,因而国际航班执飞率之高,是建立在计划航班本身就严重受限的基础之上的。
对航空业来说,防疫限制的影响尤其大,只要上海旅居史的限制不放宽,旅游、商务出行的限制在所难免。仅仅单向恢复航班,不但给航空公司的经营造成巨大压力,更无法带动客流、物流、资金流,恢复各大城市之间正常的人员流动和经济联系。
从长三角的公路交通数据、与国内十大城市的航班数据,我们大致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上海市内的交通恢复最快,长三角区域内其次,与国内各大城市的航班恢复最慢,呈现明显的三个圈层;
上海是长三角不可替代的核心,与苏州、嘉兴、南通这三座邻近城市的互动尤为活跃,但即便在解封之后,复原也需要较长时间;
无论是哪一种跨城流动,其恢复程度和速度都与各地的防疫管控措施有着直接关联,但对民航业的影响尤其大,而经济活力的重现,首先就应当在防疫时避免一刀切,尽可能地促进这种流动性。
摄影:郑亚胜
制图:中欧商业评论组织案例研究中心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