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草原山川,目睹历史变迁
<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徒步中国:未曾讲述的故事”开幕招待会。上纽ICA, 2023年5月20日。摄影:伍浩楠、况怡
5月20日,艺术家、讲故事人和行走伙伴们聚在了一起,一同参加展览“徒步中国:未曾讲述的故事”的开幕式,庆祝他们的作品在上海展览。联合策展人保罗·萨洛佩科暂停了他在北京郊区的行走,前来参加这个展览的开幕式,而展览本身将成为未来在世界各地举办的“永远的行走”(也称“走出伊甸园”计划)系列展览的原型。5月21日,举行了“黑帐篷会议 #4:源头”,一个由艺术家曹明浩与陈建军组织的跨学科研讨会,以及讨论会“十年:‘永远的行走‘(也称‘走出伊甸园’计划)慢叙事之旅”,由世界各地参与“永远的行走”(也称“走出伊甸园”计划)的伙伴们做演讲。
Arati Kumar-Rao, “十年:‘永远的行走’慢叙事之旅”讨论会。上纽ICA,2023年5月21日。摄影:伍浩楠
“黑帐篷会议 #4:源头”工作坊。上纽ICA,2023年5月21日。摄影:朱思聪
“徒步中国:未曾讲述的故事”多媒体展览将呈现古代人类迁移路线上中国段的故事。本次展览与“永远的行走”(也称“走出伊甸园”计划)项目共同合作,由作家、国家地理探险家和上海广播电视台纪录片中心外籍专家保罗·萨洛佩科(Paul Salopek)以及电影与文学研究者柯芜君共同策划。展览通过跨越学科、知识体系、认识方式的故事,展现本土文化的多样性,反思行走对时间和存在观念的改变,推动与陌生文化和本土知识的对话。这个免费展览将会一直持续到8月12日。
参展艺术家包括保罗行走路上的伙伴、沿途遇到的民间艺术家,以及对行走有深入思考的艺术家。艺术家们将通过不同的媒介和视角,探索行走途中的地方文化。
<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展览现场:“徒步中国:未曾讲述的故事”。上纽ICA, 2023年5月20日—8月12日。摄影:Zhu Zhenyu
在这个展览中,“行走”成为一种揭开生态和技术层面的方法、一种穿越无形边界的方式、以及一种记录中国的精神之旅和历史徘徊的脚步的方式。展览中的艺术作品反映了补救之路——人们通过重走古老的路线,激活现有的资源,找到摆脱社会和环境窘境的新途径。《你不要到南方去,你不要到北方去》(2022)记录了程新皓沿着盐马古道的三天步行之旅,他借此来反思道路是如何被不断地制造、叠加和遗弃的。曹明浩和陈建军带来的《水系避难所#3》(2022-2023)是一个装置作品,包括一段视频、一本出版物、唐卡绘画和牦牛毛拖鞋,该作品关注的是青藏高原上的原住牧民如何恢复受沙漠化影响的草原。尹秀珍在她名为《洗河》(1995)的行为艺术中,评论了过度城市化和工业化对当地和全球水路的影响。在三首印在亚麻布上的诗中,李琬在感知和存在的模式之间游走,不安地调查个人对历史负担的具体体验。
<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一些讲故事的人从他们当地的环境中汲取灵感,通过民间艺术、音乐和手工制品传递他们的文化遗产和观点。李根繁用三弦琴伴奏,唱着白族的传统民歌,在包含8首歌曲的音频装置中分享劳动和情感的表达。西亚蝶用西安农村的传统剪纸工艺来叙述他孩子的生活,从一个残疾人的角度展示了学习走路、踢球和飞行的过程。纳西族萨满杨鸿章书写的东巴文字可以追溯到唐朝早期,他通过这种象形的书法记录了他的民族文化。张庆华通过五个图文并茂的标本盒、一张步行地图和两本步行日记来讲述超出人类世界的故事,展示云南的自然历史。
<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展览将自己置于时间的景观中,无论这种景观是地质时间的广阔性,还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而留下的东西——例如精神、传说和景观本身。陈萧伊的《山的手相》(2021)将横断山脉的废弃矿道比作手掌上的生命线,而《当特提斯海向西退去,留下残响》(2022)则继续在横断山脉的高海拔地区创造宇宙、地质和神话的时间联系。李昆武的《一个来自云端的传奇》(2015)系列用水墨在深色的宣纸上表达了围绕滇越铁路建设的记忆和传说。张宏怡的摄影装置作品,《手作的世界》(2023)与《时间的回响》(2023),记录了她家乡云南的民族文化的多样性,特别关注时间在手、脸和风景上的风化。“身边故事”是上海纽约大学2022年夏季“慢叙事”项目的学生项目展览,展示了四位学生通过摄影和讲述,重新发现他们家乡的故事。
<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在全球范围内,城市化和工业化导致了生态退化、气候变化和大规模的物种灭绝;数字化则提供了一个精心策划的“超真实”世界,我们在里面度过了越来越多的时间。在屏幕上,自然时常被协调成一个永恒的怀旧空间,生产着对田园牧歌生活的怀旧之情,作为城市现代性问题的镇痛剂。通过对本土和地方历史文化的梳理,我们尝试去挖掘那些被主流话语所遮蔽的故事,这并非要把它们作为解决当下问题的现成方案,而是邀请我们去开展不同的思考和生活方式。
展览时间:2023年5月20日—8月12日
展览地点:上纽ICA艺术馆
展览地址:上海纽约大学当代艺术中心(杨思西路567号)
点点👇,关注“国家地理中文网”
码字不易,清点赞/转发/点一下“在看”吧~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