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dian新闻
>
沪漂和老上海都觉得“它”变暖了

沪漂和老上海都觉得“它”变暖了

生活

“足不出户三个月,憋出了内伤。” 7月初,上海刚开放外出旅游,涛涛和爱人就出发去了成都。即便身体是出笼的小鸟,但涛涛说心情还是“很恐惧的”:“人都有点病态了,上了出租车,担心会不会被劝返;在飞机上,会想落地后能不能出机场;玩完成都,又想着去周边城市邛崃的政策会不会不一样?”旅途的不确定性让涛涛一路忐忑。


因为来自上海,沿途各处倍加“关照”,让人很难彻底放松。畅享了几天美食和风景后,涛涛有点想家了,想念自己的两只爱犬,想念小区里安全暖心的氛围,那种温暖如金子般珍贵。而四个月多月前,他和邻居们彼此还不认识。




新上海人:仿佛回到小时候


涛涛住在浦东新区的幸福小区,小区最高峰时封了10栋楼。近三个月,他们遍尝了疫情的酸甜苦苦苦辣。


涛涛养了一只巨型贵宾犬和一只雪纳瑞。狗狗天真无邪,一开心就撒欢跑起来,有时候就会影响楼下的邻居,邻居还曾上来沟通过——那是两家人在疫情之前的唯一一次接触。疫情愈演愈烈,微信群里曾流传的“进门消杀”的消息,让涛涛一度非常担心。


涛涛家里两只可爱的狗


涛涛擅长在网上淘宝,即使是可乐成为硬通货的以物易物阶段,他都能淘到好东西。一次他竟然买到了雪糕,一时“奇货可居”。知道楼下住户有孩子,涛涛拿着几只雪糕到楼下,让那家的小朋友特别开心。曾经横亘在两户之间的坚冰,像是雪糕上的脆皮一样,迅速融化了。


之前小区微信群楼长发了消息,都没有人回应。疫情让大家“同仇敌忾”,分享信息、吐槽发泄,渐渐熟悉了起来。年轻人们帮老年人团购,老年人分享自己做的美食,邻里间的互动频密起来。因为大家尽量避免接触,所以一楼进门口的那张桌子成为“地下交通站”。有次涛涛淘到的菜比较多,就把10斤菜和20个鸡蛋放到那张桌子上,然后在群里发消息,大家随便取用。人们会只拿走自己的那份,同时自己有好吃的,也会悄悄地放在桌上。


涛涛花了很多时间照顾阳台上的绿植。初夏时节,月季、绣球开得最好。涛涛剪了几支给邻居们送去,给大家受困于疫情的灰色生活,增加一些生机和靓丽。邻里关系就在这样一次又一次的良性互动中,迅速升温,涛涛说,“万一我们被拉去隔离了,把宠物托付给邻居照顾,也放心了。”


涛涛在修剪花枝


另一位年轻人祖奇,租住在松江泗泾镇的一个居住着2000多人的新小区,很多打工人以此作为在上海奋斗的基巢。


祖奇来此租住刚满一年,疫情之前他和另两位室友仅仅是点头之交。3月11日开始,小区被封,突如其来的外力把这些年轻人捆绑到一起,抢菜时的团队作战、情绪低落时的彼此宽慰,让大家的友谊逐步加深。很快,祖奇和室友开始一起做饭。


祖奇在广告公司公司,工作更忙一些,负责煮饭和洗碗;建筑师室友负责烧菜。抢购而来的菜被组合成一道道美食,体现出一种“战时共产主义”。一位室友因和邻居走动频繁,甚至常去邻居家蹭饭。


一起做饭、分享美食,让他们的关系日益亲密


人类学家项飚曾提出的一个看法:当代社会的“附近的消失”,纯粹原子化的个人,对“附近”是没有兴趣的,小时候关系细密的人情社会近乎消失。而疫情期间的互帮互助,让“附近”重现,温暖贴心的邻里关系回来了。


人际温情在复苏之后,也没立即消散。涛涛住的这栋楼靠近一号门,而快递都会被送到距离很远的四号门。现在大家取快递和外卖的时候,看到一号门的快递外卖都会给带回来。有时候一个人会抱着几个纸盒子,吃力地走回去。


“疫情之前邻居敲门,都是遇到噪音、漏水这类麻烦,彼此很难有好脸色,而现在敲门都是送好吃的、送花、送烘焙食物,彼此都是暖心的笑脸。”涛涛说:“大家从邻居关系进化为好友了。” 




老街坊:邻里关系再升级


涛涛、祖奇这些大学毕业后来到上海打拼的外地年轻人,在疫情期间感受到前所未有的邻里温暖。而老上海人梅莉也有同感。


梅莉住在浦东新区,“在这里住了十三年了,原来邻居之间彼此是不认识的。”突如其来的变故打破了旧局面——女儿高考倒计时只剩70多天的时候,梅莉“羊”了。


在上海,邻里关系重新变得可感可知


梅莉半夜被送到隔离点。三月底的上海,晚上还非常冷。因为事起仓促,隔离点的配套没有建好,在梅莉眼中非常“脏乱差”,没有热水也没有饮用水,“周围还有好几个小婴儿,饿得直哭,父母就拿着瓶装矿泉水给他们泡奶粉”。在那样拥挤嘈杂的环境中,梅莉发着烧,又饿又困,被转移之前,她在那个隔离点坐了38小时,“我都没有合过一次眼,担心自己的身体;担心自己不在家,女儿照顾不了自己。”


时隔两个多月再复述这段经历时,50岁的梅莉对每个时间节点都记得清清楚楚,她说自己“原本记忆力很差,因为每一分钟都是煎熬,所以记得清清楚楚”。 


她也清楚记得公司领导发来问候的时间,他告诉梅莉“有困难就说出来,我们会帮你去处理”,备受煎熬的梅莉顿时感觉肩头的担子轻了不少。上海疫情发生后,梅莉所在的公司菲仕兰中国,第一时间成立了疫情危机管理小组,集合公司之力处理疫情期间员工和伙伴们面临的难题。梅莉进公司四年,很多同事之前只是打过照面,没有什么交集。因为感染新冠,很多人时不时地跟她聊天,给她鼓励,问候她每天的状况,“连公司老大也加了我微信。”


梅莉的父母住在徐汇区,老两口都八十多岁,独自生活,也不太会用手机,公司同事也支援了老两口不少物资。梅莉女儿这里得到了更多的关照。当时浦东已封控,交通都中断了,菲仕兰通过自己的物流渠道,搞定了很多的物资,让梅莉女儿没有挨饿,继续安心学习。同事 Richard 还通过私人关系,给梅莉女儿买了很多好吃的零食。那时零食是“奢侈品”,梅莉女儿说:“真的真的很开心,我太富有了!”


而邻居也给梅莉女儿很多支持,一直坚持到4月10号,转阴后的梅莉重新回到家中。


和梅莉担心的“会被另眼相待”不同,邻居都热情地关心梅莉的情况。感受过温暖的梅莉,也把这份爱传递了下去,梅莉所在的居民楼老年人比较多,总共12户人家,大部分都是七八十岁的老年人。梅莉每天帮配药老师整理需要的药品;帮四家老夫妻网购;几位八十几岁的老奶奶不会操作手机,她们把钱放梅莉这里,梅莉帮她们团购抢菜。


四楼有户租客是两个男孩子,食量大,几乎楼里每家都给他们很多食物,梅莉家发的大米、方便面吃不完,包括一些酒,都会分享给他们,因为觉得他们“独自在上海不容易”。   


上海在一般人心目中,就如同上海籍女作家陈丹燕所描述的,“不是一个单纯温厚之地,它总是充满生机、冲突、矛盾与野心。”上海的风花雪月里遍布小而坚实的隐喻,不时透露出一种“精致利己”的现实主义,“精于算计”“精明世故”一度是和上海城市形象绑定的刻板成见。


上海孕育出独特的城市文化


但在疫情期间,被认为精致利己的上海变得非常“暖”,邻里之间互帮互助、风雨同舟,从陌生人社会恢复到充满人情味的熟人社会,让很多人品读出了不一样的上海。


在物资最紧缺的时候,菲仕兰中国的六次“雪中送炭”让梅莉和同事们感念至今。因为楼内有确诊病例,所以不能出楼的妮妮,第一次收到的物资,就有20箱。自己留了两箱,其它的18箱都委托居委会派发给了孤老家庭。


滑动查看更多

菲仕兰中国的六次物资投放


“很多公司都裁员、降薪,还有很多公司扣年休作为疫情期间的弥补,菲仕兰都没有这么做。我们每年4月加工资的事情也妥妥安排好了,菲仕兰曾被评为‘最佳雇主’,它当之无愧。”梅莉对菲仕兰的人文关怀感受深刻。菲仕兰还联合专业心理咨询机构推出心理健康疏导服务,帮助大家调节心理能量;准备了“居家套餐”,集学习,瑜伽,心理建设,带娃为一体;还开展网络直播,让大家彼此守望相助。 


菲仕兰中国推出“居家套餐”服务,关爱员工身心健康


此外,菲仕兰还在运力最紧张的时候,为很多奶粉告急的求助家庭送去奶粉,避免宝宝断粮。“有宝妈打公司400热线电话来,告诉接线员,志愿者已经帮忙把运到小区门口的奶粉第一时间送到家里了,她重复了好几次谢谢,说我们 ‘太靠谱了’”, Angelin 说,“公司能克服各种难题,甚至用大货车送一箱奶粉,让宝宝不断粮。我也是两个孩子的妈妈,其中一个刚满2岁,我特别理解为人父母的心情。”




上海逐步疗愈于复苏


疫情让人感到压抑,同时这一期间也涌现出很多不易察觉的暖心之举。疫情前上海有近46万外籍人士居住,疫情期间很多外企员工穿上防护服成为“大白”和“小蓝”,用语言筑成沟通桥梁,帮助外籍“新上海人”防疫抗疫。


Richard Xu 就是疫情期间积极参与社区抗疫服务的志愿者,他和父亲老徐热心助人,在疫情期间成为远近闻名的志愿者父子兵。


Richard Xu 和父亲老徐的疫情期间工作照


最让小区居民们津津乐道的是三场“阳台音乐会”,成为度过那段苦闷岁月的安慰剂。


第一场音乐会时,大家已经被关了一个多月,所以播放的都是令人开心的歌,《热情的沙漠》《生命之杯》…… Richard 是负责播放的DJ,而隔壁的邻居的角色则是 Dancer ,他爬上了自己的屋顶,身上披着霓虹彩灯,随着音乐劲舞,一下子把音乐会的气氛都带动起来了,很多居民都大声跟唱。一束束手机灯光、手电筒的光束,在夜空中闪烁,疫情带来的所有烦闷和委屈,都在初夏夜空中烟消云散。


毕竟是非常时期,一开始群里有些老人包括老徐,都反对举办阳台音乐会,后来看到效果那么好,也都跟着嗨起来,开始点《我的祖国》《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等一些老歌。阳台音乐会成为各年龄段的大联欢,是困难期间的心灵慰藉,也成为疫情期间最美好的回忆。


上海复苏后,小区居民们特别是一起抗疫奋战过的志愿者们,都想互相认识一下,看看摘掉口罩后的彼此。上海开放堂食至今的几周里,Richard 多了很多饭局,也增加了很多推心置腹的朋友。


涛涛发现复苏后几位朋友离开了上海,之前大家冲着上海的包容、文明和洋气而来,疫情的焦灼让一些人放弃“沪漂”。


上海在这次疫情中重生,也正重新散发出新的城市魅力


曾经上海是城市文明的象征,国外问答网站 Quora 上很多网友都提到了上海的发展速度,“上海瞬息万变,你永远不知道第二天醒来会遇到什么:也许是新的手机应用;也许是新的便捷服务;也许是新的建筑、新的地铁……” Richard 也有同感:“我从小到大在上海的四十多年里,上海每天都是今天比昨天好。”他在洛杉矶生活过几年,2020年重回国内,当时他很以自己的家乡为傲:“上海是全世界最好的城市。除了天气不如洛杉矶,其他方面比洛杉矶好太多。”疫情之于上海,在他眼中就如“一次大手术”,期间和后续的痛是真实的,但他笃信上海会“复原”,“复原”后依然将活力无限,依然会吸引着全世界的人才来体验和共建这座生机勃勃的城市。 


《大西洋月刊》在探讨城市与应急问题时,曾指出:“城市是灾难的孩子”。从古至今,灾难一直在塑造着世界上伟大的城市,现代城市所提供的舒适和享受很多都来自曾经的灾难:伦敦曾因为排泄物污染水源,导致霍乱横行,之后通过了公共卫生法,伦敦就此改头换面;大暴雪曾造成纽约城市瘫痪,之后纽约人建设地铁解决了交通问题。


城市快速发展的进程,某种程度上就是在解决问题,尤其是在重大、关键性问题中不断进步的过程。对上海城市里的每个个体而言,疫情的阴霾并未完全褪去,但是这个城市经历这场洗礼之后,已经悄然改善、升级。而疫情带来的邻里温暖、浓浓人情,也会成为这个历经风雨的城市的重要遗产,有望被保留和传承下去……


(文中梅莉为化名)



策划丨三联.CREATIVE

监制丨路瑞海

作者丨方禾

设计排版丨高旭芹

图片来源丨 菲仕兰中国、unsplash、段段、祖奇





*文章版权归《三联生活周刊》所有

欢迎转发到朋友圈,转载请联系后台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

戳这里提交新闻线索和高质量文章给我们。
相关阅读
银行理财,回暖了?超市也能抑制全球变暖,Olé低碳减排有什么新玩法?权益基金发行真的回暖了!“它不代表任何风格,因为它就是任何风格”复活史前巨物猛犸象,阻挡地球变暖?“科学怪人”称可行打卡杜鲁门小白宫因为全球变暖,南极洲唯一的特有昆虫正面临灭绝|环球科学要闻全球变暖加速病毒从野生动物传给人逃离气候变暖正在偷走我们的睡眠退休地的选择 越折腾越能挣钱沪漂400天,也许人和葡萄酒一样。狗去世后,妈妈怕儿子伤心买了只一样的:“它去执行任务了,派妹妹来陪你…”气候学家“联名上书”:模型的使用夸大了全球变暖的影响世上有没有这种病:明明特别困,但一躺床就觉得身上难受,什么睡姿都觉得不对劲?【知乎问答】【健康】全球变暖影响睡眠,睡不够七小时危害多“北漂”“沪漂”,你后悔了吗?|来月食茶话会一起分享跟刚认识半年的男友在香港合伙开公司,朋友都觉得我疯了!Nature旗下把Cell往Death里搞的CDD们到底有啥区别?为啥会有人说“它”水?惊呆!体重300斤!肚大如球,没想到竟是“它”搞鬼男明星每隔两个月给狗狗过生日引热议…背后的原因也太暖了!沪漂300天“西方打不赢俄罗斯,却想消灭它”老上海早餐,南洋街头小吃,日式烧鸟,鳗鱼三吃···一篇带你吃遍Main街科技爱好者周刊(第218期):葡萄酒,樱花,全球变暖“它经济”时代,宠物品牌如何抓住关键时机做增长?|公开日圆桌苹果造车,乔布斯都觉得尴尬多地气温超40度,全年约5万儿童因“它”死亡!一定警惕这些容易忽略的“儿童杀手”!像蜜蜂一样的勤劳2022庭院: 引狼入室鸠占鹊巢之荠菜和上海路牌合影的“沪漂女孩”们气候变暖?那是中华的国运到了因为全球变暖,人们每年少睡了44小时!为什么温度高睡不着?丨夜听双语“智”变催生“质”变 |锐捷网络助力保山云瑞机场全面建设智慧机场当你觉得“人生要完蛋了”,是这些念头在控制你
logo
联系我们隐私协议©2024 redian.news
Redian新闻
Redian.news刊载任何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文章信息的合法性及真实性由其作者负责,与Redian.news及其运营公司无关。欢迎投稿,如发现稿件侵权,或作者不愿在本网发表文章,请版权拥有者通知本网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