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面挑战,新兴产业出海再寻答案|超级会氪厅活动回顾
企业出海下半场,新兴产业如何持续撬动万亿市场?
在富有前瞻性的布局下,许多中国To B企业在海外打下了自己的城池营垒,带回了海外“淘金”的故事。而如今,无论是在东南亚、南美等新兴市场,还是在欧洲、北美等传统市场,各行各业的竞争都愈发激烈。进入海外市场拓展的新阶段,究竟还存在哪些机会?中国企业能如何在海外竞争中安身立命?
2023年6月8日,36氪联合飞书在北京成功举办了超级会氪厅“撬动万亿市场,To B厂商齐出海”线下活动。活动邀请了飞书副总裁史志隽、珞石机器人CTO韩峰涛、奇点能源海外销售总监王祯、日初资本合伙人杨凝作为嘉宾,36氪CEO冯大刚作为主办方代表,携手台下20余家新兴行业企业就新形势下中国企业的出海进行了深入探讨。
在超级观点环节,36氪CEO冯大刚和飞书副总裁史志隽展开了分享。
36氪CEO冯大刚认为虽然出海之路充满荆棘,但从政治、经济、市场和安全等角度考虑,出海依然是全球化时代中国企业的必选项;并且,当下的出海不要仅限于具体业务的出海,还要把部分资产、品牌、供应链等全部系统性地打包出海。
从乐观的角度看,冯大刚认为中国有四个独特红利会持续助力中国企业出海:
第一,全球最大的工程师红利。中国有全球最多的受过高等教育的工程师,工程师红利将替代人口红利,帮助中国制造业加速向高端制造业转型。
第二,资本红利。中国市场和中国资本不缺钱,从十年前到现在,资本对于好的出海模板企业一直都在不遗余力地给予资金支持。
第三,供应链红利。拥有全球领先的供应链能力,在电动车、新能源设施等新兴产业,中国长三角的供应链相比全世界其他国家都更有竞争力。
最后一个红利,得益于过去几年累积的大量失败经验和成功经验,在中国土地上长出了很多在各行各业都全球领先的公司,这些成功先例是一笔宝贵的财富。
在分享的最后,冯大刚号召大家要继续坚持出海,难并不是退却的理由。
数据导向很重要。不是所有人都在国际化业务一线或者对国际化市场足够熟悉,所以形成对于数据的敏感度,及时基于数据产出高质量洞察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在学会利用数据的同时又不能太依赖于数据。数据不能直接帮人做决策,做决策的最终还是人。 以业务驱动国际化,而非产品驱动国际化。以飞书的全球化为例,不同国家定位的客群和企业类型不一样,对应的卖点和产品组合也不一样,因此飞书并不是把一个中国产品机械地复制推广到所有市场,而是从业务端出发,综合考虑当地的市场空间。如果机会不大就不做,如果机会大,也可能重新研发一个新产品。 让组织在本地闭环。做国际化业务,一定要有“将在外,军命有所不受”的魄力,无需事事都经过总部再行决策,要让决策在本地闭环。
管好团队:首先,公司不管是在哪个市场,用人标准都要统一,不能因为当地市场缺乏相关人员,就降低标准。如果招不到满意的人才,可以把国内的员工派出去,并通过工具掌握当地的一手信息。其次,学会用工具去做好人才的评估和绩效激励机制。管好团队其实就是招对人、设定合理目标以及制定好激励机制的过程。 管好业务:这点相对简单,业务负责人需要及时地听到一线的“炮火声”。当国际化业务出现突发情况,要有渠道和方法立马响应。 管好文化:对所有有国际化业务的企业来说,融入当地文化都是一个不小的挑战,但并不是没有解决方法。文化融合,第一件事就是解决语言障碍,这很容易通过翻译工具解决;第二件事是让大家意识到彼此在不同地区进行工作协同,从各个方面都要有意识地多为同伴考虑。
国际化是个“一把手”工程
首先,在国际化业务立项的第一天就要有商业化目标。以飞书为例,商业化目标又能进一步分解为做好业务增长、提升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这两个部分。如果无法商业化,再多的设想也只能是空谈。 然后,基于商业化目标,团队才会知道什么样的产品具备国际竞争力,才能以此为依据拆解出具体任务和团队所需能力,找到合适的人选来搭建团队、展开生产和经营。 第三,为拓展国际化市场招募人才时,应该采用比较高的标准。史志隽回忆说,飞书早期几个重要国际化订单的核心团队成员是他花了非常大精力才找到的,找错一个人会带来很多意想不到的麻烦,而对的人就能为团队省很多力气。
机器人:红海和蓝海并存的市场
第一,针对不同国家、地区和行业进行市场细分,把单一的产品变成适配各细分市场需求的“产品包”。 第二,要把头部客户作为初期重点攻克的对象。一方面,大客户的品牌力是在陌生市场最好的背书,先找到并拿下当地头部客户,利用他们的影响力作为背书能发展更多客户。另一方面,大客户有足够的资源投入创新产业的应用。面对新兴技术,小厂没有充足的预算和风险承受能力,而像宜家这种大企业就更有意愿尝试,所以目前宜家的很多衣服、窗帘和枕套都是珞石机器人制造的。 第三,针对市场需求制定明确的切入点。在珞石机器人准备进入欧洲时,他们发现德国、意大利市场虽大,但要求较高;北欧要求更低,但是市场小;而土耳其没有产能外迁的规划,但生产成本居高不下,迫切想降低生产成本,于是,土耳其降本增效的需求就成为了珞石机器人的机会。
被接纳的前提:积极了解 真诚理解
首先,充分了解各目标市场的现有市场格局和未来市场需求。奇点能源当初选择南亚,是因为他们发现在南亚的整体电力结构中,新能源占比极速上涨,而储能系统作为配套就成为了必需。为什么还选择了欧洲?因为奇点能源从欧洲的零碳目标中,看到了储能市场未来的潜力。 其次,密切关注地缘政治。奇点能源的友商曾因地缘政治因素,导致四百多个集装箱滞留港口,损失数百万。商业不是在真空中进行的,紧密关注全球政治环境的变化才能尽可能规避不必要的损失。
第一,初次沟通时就要比自己的目标客户更了解当地市场,客户才会认可你的专业度。 第二,用开放的心态看待客户提出的问题,以专业的态度解决客户的问题。 第三,理解差异,互相尊重。海外客户有和我们不同的风俗习惯和行业规则,王祯就曾经有一个合作非常愉快的伊朗客户,他特地送了一个定制的伊朗手工挂钟作为礼物以示情谊,对于中国人而言“送钟”其实是一种忌讳,但对伊朗客户来说,却表达了非常厚重的情谊。所以,如果不能充分理解和尊重海外伙伴,合作也就难以维系。
“聚焦”是竞争力的放大器
第一,聚焦品牌建设。目前我国出海的产品在品牌上仍然有很长的路要走,想要建设在海外的品牌力,我们在产品本身、海外消费洞察、市场信息来源以及客户认可等方面,都还有很多提升空间。 第二,聚焦供应链能力。中国积累的供应链优势是很显著的,我们产品的成本、质量和性价比都很有竞争力。中国内部的需求和供给已经很卷了,无论是新能源车、光伏还是储能,出海更多是对我们在这些方面已有能力的拓展。 第三,聚焦某个地域。要么先把国内做好,要么先把海外做好,同时做好“国内+海外”比较困难。就算只是粗略划分成国内、国外市场,它们两个的差别依然非常大。 第四,聚焦大客户或大订单。大客户认可和大单的成就对于拓展海外市场很重要。作为刚走出去的企业,如果能绑定大订单带来的更深的资源,对于企业来说在增长、现金流、盈利和业务拓展方面都是利好,这会促成企业发展的正向循环。
Q1:成功出海,应该组建具备什么样能力的团队?
Q2:在成熟市场、增量市场和特别市场,企业的策略和行动有何不同?
Q3:中国企业走出去,最容易在哪些方面“水土不服”?
来个“分享、点赞、在看”👇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